沒有女孩能抵抗冰淇淋和口紅的誘惑,尤其當兩者疊加在一起的時候。
5月8日,3500家肯德基門店悄悄更換了與彩妝品牌瑪麗黛佳合作的裝飾廣告,一些門店的桌子和收銀臺被裝扮成化妝檯,印有冰淇淋、口紅的海報隨處可見,將肯德基門店裝扮成了粉紅色。
同一時間,同樣的海報出現在草莓音樂節現場的「瑪麗黛佳 x KFC」快閃店裡,隨著舞動的節奏,年輕人無不對炸雞、冰淇淋加口紅的組合側目。微博上,時尚博主用這款定製產品做展示,引發話題討論和轉發。
三天內,這場跨界合作為瑪麗黛佳天貓店帶來1200萬的銷售額,141萬次的曝光,增加粉絲超過10萬,相當於去年雙11的流量。
乍一看,這個土生土長的彩妝品牌比起動輒千萬級廣告投放的國際美妝品牌,並無太多優勢。它並不出身名門,創始人崔曉紅是理工科出身;在人人高喊渠道為王的過去,卻只著眼於產品;不相信明星代言的號召力,只和氣場相投的品牌做跨界合作。
但這樣的發展方式,塑造了它不太典型的國內彩妝品牌形象。
自成立以來,瑪麗黛佳憑藉高銷量、產品口碑,成為國內新銳彩妝品牌的典範。據創始人崔曉紅透露,瑪麗黛佳自進入天貓以來,以100%的增速擠進天貓美妝TOP3,與美寶蓮同臺較量,還成為第一個入駐絲芙蘭的國內彩妝品牌(6月21日正式入駐所有國內絲芙蘭門店)。
在品牌崛起的當下,瑪麗黛佳是如何講述它的品牌故事呢?
從一支睫毛膏中誕生的品牌
10年前,學理工、做技術的崔曉紅開始創業。她和經營彩妝工廠的哥哥共同研發了一款睫毛膏,把產品裝進後備箱,就開始去一家家店鋪做推銷。
她記憶中的化妝品店鋪是這樣的:各個品牌的促銷廣告牌都堆疊在店門口,每個品牌都試圖用最低的價格,吸引顧客駐足。那是一個渠道為王的時代,品牌眼裡更多的是銷量,而促銷無疑是簡單有效的方式。當時的崔曉紅卻只能靠產品說話。
「當時市面的睫毛膏,刷起來厚,又很難卸妝,體驗感很差,而我們主打輕薄易卸,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崔曉紅回憶,依靠體驗的方式,她說服了化妝店鋪和消費者,為產品帶來了第一批粉絲,在當時創造了每15秒售出一支的成績。而注重產品體驗的方式被延續下來,也奠定了眼眉妝的拳頭產品線。
2年後,崔曉紅註冊了自己的品牌,在只有5個單品的情況下,藉助分銷代理,年銷量達到2000萬。隨後,為了更好的品牌發展,瑪麗黛佳從浙江搬到上海,組建了10人團隊。
有人稱崔曉紅是瑪麗黛佳的「首席產品官」,技術出身的她,重視產品體驗。辦公室的每一個角落,都堆放著各種產品,隨手拿起一款便能從產品開發角度侃侃而談。
她強調,每一款產品在研發階段就已經被定義了銷售賣點,銷售點隱藏在產品研發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中,若將這個過程拆分成一千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能創新的空間。
瑪麗黛佳的產品部門由崔曉紅一手抓,下面分為產品經理、研發和新技術團隊,每一款產品誕生之前,由崔曉紅代替消費者,向產品經理提出需求。她要求產品使用門檻降低,每一個被感知的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例如一款有「TITA」聲的唇膏,在蓋子的銜接處加入磁鐵,消費者能夠單手打開口紅,方便使用,還能夠拿在手上把玩,不經意間就能引發二次傳播;帶海綿粉撲的粉底液被稱為「小蘑菇」,在上底妝時不需要藉助刷子和手指,讓上妝更具愉悅感。
「通常,這些銷售點被概括為產品的記憶點、興趣點、使用感,就如一座燈塔,令產品在海洋裡,能夠被消費者一眼看到。」
國內彩妝如何講品牌故事
對於彩妝品牌而言,拼營銷、拼渠道,是每一個品牌成長的必經之路。有意思的是,建立在產品口碑下的瑪麗黛佳,卻從未請過一個明星代言人。
崔曉紅還總結了瑪麗黛佳的營銷方式:
1.內容營銷,比傳統廣告更可信。
瑪麗黛佳擅長運營微博、微信等社交渠道,已經累計了百萬粉絲。內容生產方面,還與各個類目的KOL合作,例如MK、雌和尚、深夜發嗤等,通過圖文、文章、短視頻、直播等形式。
以直播為例,結合天貓3月的直播盛典,瑪麗黛佳找到十位電商直播達人合作,在預熱和爆發期間形成網紅矩陣,每個網紅輪番上陣。
原創內容上,通過經營「玩色學院」,嘗試妝容教學的內容分享,降低彩妝使用門檻。此前,還結合美妝行業的熱點,將瑪麗黛佳原創的內容集合成書出版,建立品牌權威性。
2.跨界合作,通過場景建立品牌與消費者的聯繫。
崔曉紅認為,跨界合作能夠激發消費者對於品牌的初步認知,從而引發情感訴求。同樣的瑪麗黛佳,消費者在百貨櫃檯和在草莓音樂節上體驗到的是不同的品牌感染力。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瑪麗黛佳會找到調性契合的品牌,合作名單中包括KFC、百雀羚、太陽馬戲團、裂帛、風暴音樂節等,共同塑造有視覺衝擊力、品牌感染力的場景,與目標消費者對接,建立對品牌更豐富、立體的認知。
崔曉紅
3.口碑傳播,好的體驗能夠轉化成二次傳播。
大多數粉絲是從眼眉妝產品認識了瑪麗黛佳,網名為「Toby泡芙」便是如此。近2年,「Toby泡芙」迷上了收集每一款瑪麗黛佳跨界合作的定製產品,她曾將搜集的所有產品鋪滿臥室,拍照上傳微博。她時常通過微博分享購買和使用瑪麗黛佳的場景,網友會在分享下面詢問使用方式、使用感和購買方式。
崔曉紅每天都會固定翻看店鋪產品評價,她認為,這樣獲取的消費者信息是最為直接、快速、真實的,並能夠成為產品迭代的動因。
打爆電商
2013年,瑪麗黛佳開始組建電商團隊,正式上線瑪麗黛佳天貓旗艦店。一開始,崔曉紅堅定在產品上採用同款同價,並將更多的跨界合作由線上承接,因此帶來銷量的快速增長。而線上的玩法,令線下分銷商一時無法適應,卻並未動搖她的決心。
相反,天貓用戶的消費需求逐漸與不同渠道區分開來,同時,越來越多國內外品牌開始大規模入駐天貓。崔曉紅開始思考線上的布局,並開始針對線上定製產品。
「以前出專供是為了解決線上線下矛盾,但現在出專供款的核心是因為不同渠道消費者的需求不同,驅動因素不一樣。」崔曉紅向《天下網商》坦言。
據瑪麗黛佳電商事業部總經理EVA介紹,2016年天貓雙11,為了能在更多成熟彩妝品牌中脫穎而出,瑪麗黛佳定製了一款5個顏色的小尺寸口紅,5萬套產品在天貓旗艦店開售,24小時全部售罄。
至今,針對天貓平臺已嘗試了5款定製產品,每一款的月銷都高於1萬件。然而,EVA介紹,針對天貓的定製產品,並非單純設計新產品,還需要各個環節相互配合。
首先,在確定研發之前,每一款定製產品都經過數據調研做支撐,提煉新產品的品類、概念、定價。
其次,在產品研發的過程中,制定銷售計劃,根據該單品的行業熱賣數據,確定首批、後期的貨量,以銷定量,控制庫存和銷售時間。
然後,為定製產品設計相應的視覺包裝。EVA強調,針對線上的產品主打高顏值,視覺是第一吸引力。
美妝品牌在推出新品時,都會做大量投放和營銷加強單品影響力,在線上,這種形式會更輕更靈活。例如,每個新品找符合氣質的模特拍攝,為這個產品定製適合它的演繹方式。
最後,通過運營打爆銷量。這個節奏通常是,先要準備精細化的產品詳情頁,提升前期轉化率;再培訓客服,對不同產品使用不同的專業術語;店內首頁導流;最後,通過內容運營配合,通過淘寶頭條、清單、有好貨、微淘等,定期推送圖文。積累一定口碑後,通過活動引爆銷量。
通過這樣的方式,2016年瑪麗黛佳在天貓的年銷量接近2億元,位居國內彩妝類目第一。
定製渠道
瑪麗黛佳的渠道布局並無二致,主要渠道包括天貓店、化妝品店、百貨店。其中,化妝品店指化妝品為主要的集成店,如屈臣氏。百貨店以BA專櫃形式為主,全國超過200個銷售點。
值得一提的是,瑪麗黛佳以國內第一個彩妝品牌的身份入駐絲芙蘭。後者是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控股的美妝集成零售品牌,曾憑藉一眾中高端歐美美妝品牌,成功打開國內市場。如今在全球33個國家擁有2300個門店。
崔曉紅認為,絲芙蘭背後的人群與之前渠道背後的人群不同,這裡的年輕人更前衛,對於彩妝知識更熟稔,是「大咖」級別的粉絲。因此,確定入駐絲芙蘭後,瑪麗黛佳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為其定製了一個由20多款單品組成的全新系列,並將更前衛、更有技術含量的單品在這個渠道獨家銷售。
她還認為,正是更開放的市場環境,讓消費者對於彩妝的認識和化妝的技能有了飛速的提升。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品牌並非唯一吸引力,令瑪麗黛佳這樣有趣、靈活的年輕品牌帶來更多機會。
「每個渠道都有不同的消費需求,針對這樣的需求,做產品定製,才能佔據那個渠道的主流消費者。」EVA認為,天貓、絲芙蘭這樣的渠道湧現後,美妝品牌也在轉換產品研發、生產的思路,對於渠道有著新的理解。
例如,瑪麗黛佳對線下渠道做了上新改革,降低渠道的庫存,管理產品終端庫存,提升產品周轉效率,確保產品上新的成功率。
另一邊,瑪麗黛佳擁有自己的供應鏈,從研發、生產、銷售有絕對的把控力,從而才能做到針對每個渠道定製產品,並進行小批量、多批次生產。以天貓定製款為例,從決定上新,到上架最快只需1個月。
瑪麗黛佳的每一個渠道,都扮演著不同的作用,特徵鮮明,相輔相成:線上要快,需要讓消費者有快速做決策的動力;化妝品店強調沒有門檻的諮詢服務;百貨賣的是專業和品牌力;購物中心注重體驗。
「我的眼裡只有人,這些人在哪裡,我們能夠用什麼樣的方式與他們建立聯繫,才是我真正關心的。」崔曉紅說道。
(來源:天下網商 記者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