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內容 /
Apr 5 FRI. Köln —— Amsterdam
從科隆到阿姆斯特丹本來只需要不到3個小時的火車車程,但火車在中途卻因線路調整原地停留了一個多小時,檢票員還一一道歉,給每個人發放了一塊巧克力和一封可以退車票錢的道歉信。Deutsche Bahn還真是任性,又在中途修改了目的地,只得拎著箱子狂奔換乘去往阿姆斯特丹的火車,在最後一段路一直站到了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跟柏林一樣,有著全歐洲最大的有軌電車系統之一。與眾不同的藍白兩種顏色裝扮的電車,配著那個著名的鈴鐺時不時地響起以引起附近任何行人和自行車騎行者的注意。Anne Frank House幾乎是阿姆斯特丹運河一帶人氣最旺的景點,下午到達時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還得在網上提前購買好門票,分批進入。看著離分配的入場時間為時尚早,便到不遠處的The Pancake Bakery簡單解決一下午餐。店面很小,像是半個地下室,但是卻吸引了不少遊客。Pancake是荷蘭最普遍也最受歡迎的餐點,口味眾多,既有鹹的培根、Cheese的口味,也有甜的水果口味,再配上楓糖漿或者蜂蜜,是荷蘭不得不嘗的美食之一。阿姆斯特丹運河帶連結100多座島嶼,是由160多條運河、1281座橋梁構成的75公裡長的運河網。阿姆斯特丹城以中心火車站為圓心,經由弧形Herengracht、Keizersgracht、Prinsengracht和最外面Singel層層鋪開。
運河兩岸鱗次櫛比的17世紀山形牆建築色彩斑斕、形狀各異,華麗而富有歷史感。在陽光的照射下,河岸的房子,水中偶爾划過的遊船,和不經意間衝進鏡頭裡的水鳥,都是這裡最鮮活的城市印象。其實,這也不過是阿姆運河最常見的一個景致,卻又無時無刻顯得那麼迷人。雖已在運河旁沉醉了心智,也不能忘記了等待已久的安妮之家。運河邊一棟不起眼的小房子,便是猶太姑娘Anne Frank當年躲藏的密室舊址,也是《安妮日記》的故事發生地。安妮的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她兩年的避難生活。如今,這個避難所成為了著名的反法西斯和種族主義博物館。故居的布置保持了書中原樣。進入安妮故居,走進那扇書架後的暗門,爬上那狹窄樓梯,走進狹小的房間,窗戶上貼滿了厚厚的紙,是當時用來消除外人對存在暗室的懷疑,至今仍讓人感受到與世隔絕的窒息感。住在裡面,足不出戶,白天必須躡手躡腳,不敢發出任何聲音,終日見不到陽光,兩年多的提心弔膽、暗無天日,考驗著忍耐力的極限,身處其中仍能體會到隱匿生活的艱辛。從安妮之家出來,陽光依然燦爛。向Dam Square方向走去,卻又在像迷宮一樣的運河帶裡迷了路,在錯綜複雜的小巷裡閒逛。大街小巷隨時隨地可以看到的阿姆斯特丹市旗,出現頻率甚至比荷蘭的國旗還高得多。旗上三個顯眼的叉分別代表了三種對阿姆斯特丹這座城市威脅最大的元素,水、火和黑死病,也算是阿姆斯特丹獨一無二的標誌了。
Dam Square被稱為阿姆斯特丹的心臟,是阿姆斯特丹歷史的發祥地,也是荷蘭最有名的廣場。1270年這裡修建起了阿姆斯特丹的第一條運河,河上的第一個水壩就建在這裡,廣場因此得名。廣場對面矗立著富麗堂皇的Koninklijk Paleis Amsterdam。這座古典主義巴洛克式的建築,當初因輝煌宏偉,於1808年被拿破崙看中作為王宮使用,目前由荷蘭貝婭特麗克絲女王使用。但不巧正趕上皇宮的接待活動,這段時間都閉門謝客。廣場中間的白色紀念碑是為紀念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者,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膝坐在國家紀念碑的石階上,街頭藝人也在此施展絕技,像是回到了倫敦的Piccadilly Circus。
通往中央火車站的大街隨時都是人山人海,打算夜幕降臨後再去探訪舉世聞名的紅燈區,為了打發時間只能在街上漫無目的的逛逛。館內雖佔地不大,但「五臟俱全」堪稱是一大賣點,從畫在捲軸、書冊、磁瓶上的春宮畫,到用陶土、銅鐵、象牙、大理石製成的性交人偶,淋漓盡致的展現人類最原始的情慾。性只是人類一個非常原始和基本的需求而已,而性博物館非洪水猛獸,更多的是展示人類對愛欲的藝術表現,神秘性幻想的地方,沒有國界,沒有時代界限的世界性文化的綜合薈萃,展示衝破傳統和禁忌的、超越時空的各種性崇拜和性觀念。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像阿姆斯特丹一樣,叛逆,嫵媚,自由,盡興。而阿姆斯特丹的真正魅力, 不在於她的放浪形骸, 而在於她的包容。夜幕降臨,遊人也漸漸像紅燈區靠攏。路邊的COFFEE SHOP都已經坐滿了年輕人,飄出陣陣大麻味,除此之外,賣Sex Toy或者Magic Truffles的各種商店、Gay Bar也分布在迷宮一樣的巷道,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習以為常的景色。走進紅燈區深處,一個個以霓虹燈映襯的玻璃櫥窗裡,站著各種風格迥異的女郎,她們或搖擺著身姿,或坐在高腳凳上對路過的遊人眉目傳情。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只是來此漲漲見識、開開眼界,但是也不乏有排著長隊花上十幾歐看一場LIVE SHOW的遊客。在這裡,人們不需要在為了滿足自己一點點欲望而躲躲藏藏,在這裡,性、賭博、毒品是如此的合情合理。Apr 6 SAT Amsterdam
Van Gogh Museum可謂是阿姆斯特丹最熱鬧的景點,為了避免重蹈沒約上德國議會大廈的覆轍,早就在官網訂好了票。造型簡單的博物館,以收藏有梵谷黃金時期最珍貴的200幅畫作而備受矚目。進館以後,包包寄存,相機收好,博物館不允許攝影錄像,正好花上一個上午,拿上講解器慢慢了解梵谷的短暫又痛苦的一生。
畫作收藏從早期的《吃土豆的人》、《向日葵》到晚期的《黃房子》、《臥室》和《麥田群鴉》,還有《豐收》、《聖馬力海灘上的漁船》、《雷雨雲下的麥田》,最後,目光落在了《Almond Blossom》上。這幅畫是梵谷晚年抑鬱時期為侄子VINCENT送上的禮物,也是這位VINCENT,創建了這座博物館。從梵谷博物館背後出來的的花園處,便是荷蘭第一大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兩個精品博物館就這樣面對面,就好像藝術之間的心心相印。沒有預約卻還想去梵谷博物館的遊客已經在博物館門口排起長隊,也不知道能不能獲得門票。在藝術中薰陶了一個上午,先到不遠處的Sport Club,點上無限的烤豬肋排,大口吃肉,回復一下體力。等到下午回到Rijksmuseum Amsterdam,未曾想到也已經擠滿了人群,特殊展廳的票也已經早早賣完了,但來只為看一眼荷蘭黃金時代的畫作,順著長隊還是順利買到了票,下午繼續接受藝術的薰陶。Rijksmuseum Amsterdam以收藏荷蘭「黃金時代」的作品著稱。各種傳統工藝品展出如陶瓷器、玻璃藝品及銀器等頗為可觀。而荷蘭作為海上霸主時的武器,裝備,服裝,帆船模型也在這裡展出。除此之外,還有有皇家御用銀器,貴族娃娃屋,以及能和中國青花瓷媲美的荷蘭代爾夫特陶瓷。在梵谷博物館不能拍照的梵谷自畫像也有一幅在此展示,美術課本中出現的《The Milkmaid》也收藏在此。榮耀長廊裡的每個畫家都是大名鼎鼎,藝術家的肆意揮灑,以作品的方式恆久地流傳。當然,作為荷蘭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倫勃朗的名作《The Night Watch》,被懸掛在中央畫廊「榮譽長廊」單獨的大廳中,放這幅畫的大廳可以說完全是為了夜巡而建造的,旁燈也依據畫上的光源重新改成了頂燈,下方還有有一個戰時用來緊急搶送畫的防火通道 ——為了一幅畫而修建了一個館的行徑也是世上少有。
《The Night Watch》當之無愧是倫勃朗最重要的作品,是荷蘭瑰寶,荷蘭藝術登峰造極的代表之作。
Rijksmuseum Amsterdam裡,還隱藏著一座Rijksmuseum Research Library,荷蘭最大的藝術史研究圖書館。鍛鐵欄杆和旋轉樓梯,加上幾層樓高的藏書,看起來頗為震撼,如若是圖書館的學者或是學生,還能從樓下進入圖書館,在此學習。
我實在是太愛運河了,從博物館出來,又一頭扎入迷宮般的小巷中,沒有目的,就是沉浸在運河旁邊散步的安逸氛圍中。Apr 7 SUN. Amsterdam —— Zaanse Schans —— Amsterdam
原本打算風車村和羊角村各去一天,再把Keukenhof Park當做去鹿特丹的中轉站,然而天氣預報上羊角村的天氣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也比較複雜,只能暫時放棄。Zaanse Schans,離阿姆斯特丹並不遠,依河而建,早已因為風車而名聲大噪。在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車站後面的巴士站等了半天才被告知去往風車村的公交被改到了對岸,又轉而坐渡輪過河,跟著人群找到巴士站,坐上慢悠悠的公交,不到一個小時,才到達了期待已久的風車村。
公交車停在了小鎮中間,穿過停車場便能到達一座兩三層樓高的木質觀景臺。站上觀景臺,放眼望去,寧靜的鄉村景色,童話般美麗的風車世界,古樸典雅的民居木屋,完美展示了荷蘭最具特色的鄉村風情。
各式手工藝品作坊點綴在風車村中,包括木鞋製造廠、白蠟製造廠、麵包房、奶酪和乳製品作坊以及100多年的雜貨店,但是商業氣息太濃,基本上是買紀念品的地方。250年前,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矗立著800多座風車,它們承擔著各種工業和農業的任務,工業上,主要依靠風力來轉動機械設備;農業上,是依靠風車進行排澇和灌溉。而時至今日,依河而建的幾座風車仍然在以傳統的方式運作,風車葉在藍天碧水間旋轉著,緩緩流淌的桑河擁抱著它們。風車的名字都挺有意思的,河邊的這幾座風車,分別叫做小綿羊(Het Jonge Schaap)、探尋者(De Zoeker)、貓(De Kat)、 加冕的普倫堡(De Gekroonde Poelenburg)和男僕(De Huisman)。De Kat是礦物研磨坊,它為染色和繪畫行業生產各種原材料。
De Gekroonde Poelenburg,是荷蘭僅存的五座鋸木風車之一。進入內部,還能親眼看見木條被爭取得鋸成一塊塊木板,堆放在風車外。Apr 8 MON. Amsterdam —— Lisse —— Amsterdam
去過Keukenhof,才算看過荷蘭的鬱金香。此行的初衷,便是為了在春天的荷蘭,見到正值花季的鬱金香。相較於日本櫻花只有一周的花期,荷蘭鬱金香的盛開場面要容易遇上的多。先坐地鐵來到阿姆斯特丹機場,出了站,暈頭轉向找了半天才找到去往Keukenhof Park的專車通道,立馬跑過去,買了交通和門票的套票。慶幸時間還早,排隊的人還不多,沒等多久就坐上了公交。Keukenhof Park公園內鬱金香的品種、數量、質量以及布置手法堪稱世界之最,每年開放時間為8周,具體的開放時間由花匠們根據當年氣溫和花期決定。一進大門,一壇各種顏色的鬱金香一齊綻放,那迷人壯美的景象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置身其中能夠不由讓人沉醉。公園內到處都是由鬱金香、水仙花、風信子,以及各類的球莖花構成一幅色彩繁茂的畫卷。每一個花壇都凝結著園丁的心血,配色,修葺,才能像藝術品般自豪地展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賞花遊客。
沿著彎彎的田間小道繼續騎行,途中遇到的人們都會點頭問好,微笑著擦肩而過。相對於Keukenhof Park公園內嘈雜的人山人海,空蕩寂靜的田間小路顯得格外的愜意。
穿過一條大路,終於,一大片五顏六色的鬱金香花海出現在眼前,雖然有一條小溪相隔,但欣喜之情還是難以掩蓋。估摸著時間不早了,還得趕上最後的還車時間,只能掉頭,準備從另一邊繞行回到Keukenhof。驚喜總是在不經意間,跟著路標,卻發現離遠處的紅色和橙色的花海越來越近,等到了跟前,才發現可以和花田如此的親近。鬱金香在陽光下鮮豔的綻放,滿眼都是紅色的橙色的,小心翼翼在花田邊,終於拍到了成片鬱金香的畫面。收起滿意和激動的心,騎著橙色小車,悠然穿梭於花海。各種顏色的花海總是在回程路上不期而遇,遠處Keukenhof Park的風車,和花田裡成片盛開的鮮花,鬱金香與風車的搭配,那就是荷蘭最漂亮的風景了。勞累了一天,終於回到阿姆斯特丹,按預約時間直奔期待已久的Haesje Claes Restaurant。餐廳看上去是有點年頭的裝修了,風格十分古典,幾層的空間早已經坐滿了絡繹不絕的食客。主菜荷蘭肉丸像獅子頭一樣大,配上土豆泥和香腸,終於品嘗到了正宗的荷蘭經典菜,味道十分不錯。Apr 8 MON. Amsterdam —— Rotterdam
放棄了羊角村的行程,得以在這天閒下來,又花了一個上午,再次感受阿姆斯特丹運河的魅力。在Google Map上仔細找了好久,才通過照片中的招牌依稀找到拍攝運河的經典機位。Dam Square旁邊不遠處的Van der Linde永遠都排著長隊,自1937年就開始賣的淡奶油冰淇淋,實在驚豔。鬆軟綿密的淡奶油加上冰涼的冰淇淋,悠遠的奶香和輕靈的甜度恰到好處。青旅就在火車站前廣場前的公園邊,放下行李,便步行來到Markthal附近覓食。Markthal的造型很特別,內部是開放式集市,在裡面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有餐廳也有小攤販。最有趣的是內部牆上的彩繪,就像一幅巨大的幕布,堪稱荷蘭最大的藝術品。
在裡面逛了一圈,亞洲胃還是選擇了市場旁邊評價不錯的Little V,吃到了好久沒吃的越南河粉。Central Library Rotterdam外觀像金字塔層層縮小,又有塗上鮮豔黃色油漆的管線繞著外牆,完全感受不到是它一座圖書館。
Central Library Rotterdam的旁邊,便是一座造型像鉛筆的鉛筆屋以及鹿特丹的標誌性建築Cube Houses。
Cube Houses造型獨特,仿佛一個個斜放的魔方,非常引人注目。51座方塊屋中的38座是私人住宅,其餘一些是學校、咖啡館、小吃店、服裝店等。1984年,皮埃特·布羅姆設計了立體方塊屋。他所設計的房屋象徵著一棵樹,所有房子組合起來成為樹林。布羅姆的理念在於為荷蘭主要城市鹿特丹建造一個村莊,在這座避風港裡一切皆有可能。
方塊屋裡面也有示範屋可以參觀,雖然設計師已經利用了建築的斜面對房間和家具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但感覺住在裡面還是有種奇怪的感覺。
在方塊屋裡轉了幾圈,一抬頭,才終於找到想要的角度,建築的輪廓構成六角星的圖案,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隨手一拍便是一副極佳的作品。
Apr 9 TUE. Rotterdam
鹿特丹郊外的Kinderdijk是荷蘭境內風車較多的地方,傳說15世紀發生大洪水時,曾有一個睡在搖籃裡的孩子隨著一隻小貓咪漂流到此地,小孩堤防因此得名。
本來想從Erasmus Bridge搭乘水上巴士前往小孩堤防,但發現在中央火車站附近還是搭乘公交最方便,省時省力,大概一小時,就到了小孩堤防。
小孩堤防保存著19架建於1740年的風車,是世界上最大的風車群,比前幾日Zaanse Schans的風車更加原始質樸,沒有那麼濃重的商業氣息,遊客比較少。
這裡的幾架風車原本用作發電、磨坊、鋸木、造紙,而隨著荷蘭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展開,這裡風車有更重要的使命,不斷地抽水、排水,使荷蘭這座低地之國免受洪澇威脅,正所謂God created the Dutch, but the Dutch created Holland。
沒有了遊客的嘈雜,野鴨也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小鴨子出來遊泳,也是十分的可愛。岸邊兩側的荒草和蘆葦將風車掩藏在其中,天藍水綠,大有幾分宮崎駿漫畫般的美好。遊覽小孩堤防的方式有許多,乘船、騎車或是漫步,私以為,漫步是最好的方式,沿著河邊小道,去享受時光,才不辜負屬於這裡的年華。
小孩堤防的風車看起來更古老、更有年代感。這裡的風車沒有經過改造和粉飾,不像Zaanse Schans擁有鮮豔的顏色,卻保留了最原始的樣子。一座座風車沿著河岸一字排開,形狀古樸,色彩低調,於廣闊的水面相映成趣,也是別有一番風味了。如此寧靜愜意的景點,竟然供給遊客免費參觀,只有一座風車改造成的風車博物館需要門票,也是令人詫異了。風車內部除了有牽引、車頁、軸心、巨大的石磨工具室和儲糧外,還居住著看管風車的人員,但空間並不大,對於高大的荷蘭人來說一定很難伸直腰杆。
在小孩堤防待了將近半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風大。三腳架立不穩,頭髮無時無刻不在隨風飄揚,只能趁著風停的間隙,趕緊拍幾張。原本只穿了兩件的我一到達便加上了外套,卻還是逃不過回倫敦後感冒咳嗽、發燒到39℃的命運。不過也難怪,要是這裡沒有風,幹嘛要在這裡建風車呢?Apr 10 WED. Rotterdam —— London
下午將近四點的飛機,留有足夠的時間,在結束第一次獨自旅行的時候,舒服地睡個懶覺,再漫無目的的慢慢在城市裡遊蕩。原以為一個人旅行是多麼的寂寞,但結束了才發現,學會了生活能享受寂寞。獨行的一路是多麼的自由,想吃什麼就去吃,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孤獨寂寞的時候有小夥伴的微信聊天陪伴,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
在離開鹿特丹之際,偶然遇到了一輛復古的電車,短短的車聲伴隨著叮叮的電鈴聲呼嘯而過,也算是鹿特丹留下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