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T桔子(itjuzi521)
作者:文飛翔
對中美兩國的很多創業者、投資人而言,Google、阿里巴巴、騰訊(GAT)的收購是一個很好的退出策略,但具體到 GAT 三家而言,收購不僅僅是財務計算、戰略價值更為重要。
從 IT桔子、Crunchbase 的數據可以看到,GAT 三家在投資、併購領域,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都超過了絕大多數 VC、PE 的布局。我們今天從資料庫中整理了 GAT 三家過去併購金額的 TOP10 案例,管中窺豹一般來看三家巨頭的併購布局。
* 數據說明:Google、騰訊、阿里的部分收購,因為沒有披露具體金額,不排除有更高金額的併購事件被遺漏,請見諒,也歡迎和我們聯繫、補充數據。
對比以上數據,來做一些分析:
1、花錢方面,阿里巴巴最多,10 家公司花去了 273 億美元、平均 27.3 億,超過了 Google 的 11 家公司(因為最後 2 家併購金額一樣)合計的 260.5 億美元。相比而言,騰訊花錢最少,10 家公司收購花了 137.94 億美元、平均每家 13.79 億美元。
2、巨頭收購、戰略優先。從 TOP10 併購案例的行業來看,都是緊靠主業或者戰略業務。
對 Google 而言,這些交易反映了 Google 的戰略演變:廣告技術(AdMob,DoubleClick)、技術儲備(ITA Software,Postini)、海量信息 (Waze,Youtube)、移動網際網路 (Motorola Mobility,Apigee,HTC-Pixel Smartphone)、AI 人工智慧 (Nest,DeepMind)。
阿里巴巴同樣如此,尤其是解決了幾個關鍵領域的「門票」:零售 (高鑫零售)、本地生活 (餓了麼)、跨境電商 (Lazada,Trendyol)、金融 (恒生電子(600570),WorldFirst)、內容 (優酷土豆,文化中國),UC 優視、高德地圖的大額收購幫助其拿到了「移動網際網路門票」、餓了麼的收購意義同樣如此。
對騰訊而言,收購更為集中,僅僅圍繞互動娛樂(300043)這個領域,在遊戲、網絡文學、音樂進行資源整合,尤其是遊戲下了重注。
還有一點也值得思考:Google、騰訊收購基本都是未上市公司,但阿里巴巴對上市公司非常青睞,大手筆收購和控股了 4 家公司。其實騰訊也投了很多上市公司、甚至是不少公司的最大機構股東(比如京東、58 同城、獵豹、同程旅遊等),但沒有絕對的控股、幹涉這些上市公司經營也有個限度。
3、收購「國際化」十足的是騰訊,TOP10 併購標的有 6 家來自海外、國別也比較分散;阿里有 3 起併購來自海外,Google 絕大多數收購是美國本土公司、僅有 Waze 來自以色列和 DeepMind 來自英國。
4、收購很難保證事事成功,巨頭也有慘痛教訓。
Google 史上最大併購給了摩託羅拉移動、3 年過後就以不到四分之一的價格(約 29 億美元)賣給了聯想;騰訊 86 億美元收購的 Supercell 目前也面臨著收入下滑、利潤減少的壓力;阿里巴巴在餓了麼、優酷土豆、文化中國、Lazada 等案子上可能也付出了更高了溢價。當然目前一些業務整合也還在進行中,商業效應還有待觀察。
5、GAT 花這麼多錢、買的到底是什麼?時間、人才、財務報表?各家想法其實不太一樣。
對 Google 而言,人才可能最重要,尤其是在準備大力布局的 AI、移動技術領域,不是本身擅長的,買了團隊來繼續研發、和業務有個融合的過程。
對阿里巴巴而言,花錢更多在買時間,電商、金融業務給了阿里大量充沛的資金,哪怕是在自己非常熟悉擅長的電商、零售領域,也來不及時間去精耕細作,而是先大手筆買下來、再做整合。顯然整合所需要的時間是跨越不過去的,這樣導致融合挑戰更難,花的大筆資金是否划算、確實只有自己知道了。
對騰訊而言,人才、時間、財報比較均衡。就遊戲而言,買的這些公司都有精品遊戲、流水也非常好看,或許能在某個方面彌補遊戲研發人才短板、但可能時間因素和財報也很看重。事實上,投資也已經成為騰訊財務報表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6、從併購、投資的佔比來看,顯然 Google 收購佔比更高。
CB Insights 的統計顯示從 2006 年以來、Google 累計收購了 100+公司、佔比接近 20%,但在 IT 桔子資料庫中、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收購事件基本在 30 家~40 家、佔整個對外投資的比例 5% 左右。
7、GAT 的收購,給 VC、PE 退出帶去了更好的機會。
比如 Google 收購 Nest Labs、其背後的投資方 DST Global、KPCB、Shasta Ventures 等都回報頗豐;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UC,背後的 VC 們如金沙江創投、經緯、紅杉中國等也都拿到了現金回報;騰訊收購 Supercell、背後投資方 Accel、Index Ventures 等同樣在短時間內退出。
這也難怪國內外投出現了不少「To 巨頭收購」項目。放在當下的資本環境,巨頭公司的收購對於退出的意義就更為重要了。
綜上,在當下全球網際網路、風險投資持續融合的大背景下,併購將成為所有創業者、投資人們重點關注的資本方式,不僅是退出、變現,更是在全球競爭環境下、戰略和業務演變的資本手段。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