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在歷史上離我們很近,但仿佛又很遠。那是一段短暫而又充滿動蕩的時期,又是在文學上異常燦爛的階段。
從1919年到1949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階段。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帷幕,新青年們由此開始在文化的舞臺上上演自由,民主,革新的文學運動。
許子東,浙江天台人,出生於上海市。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鬱達夫研究、張愛玲研究,「文革」小說研究等。2000年起擔任鳳凰衛視《鏗鏘三人行》節目嘉賓。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這個書名,給我第一感覺就是充滿了文學理論性的刻板與乾澀,慢慢讀來才發覺自己的淺薄。在文學界裡,對於現代文學的追捧,我們感覺好像是比較小眾,甚至可以用「清冷」來概括。許子東教授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現代文學是一股熱潮,而且會越來越熱。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理論課,因為它是講文學的,有文學就有意思,充滿思想的碰撞,也給我們帶來啟發。2000年之前我上中師的時候,同時報了大專函授課程,其中文學課是最樂意上的。講文學的老師給我們帶來的其實不只是一個個人物與故事,而是一次次思想上的啟蒙與澆灌。文學,本就是人學。
這本書是許子東教授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的經典課堂實錄,讀來猶如親歷許老師課堂。一百年前那批被稱為「新青年」的文學脊梁是如何經歷了世事的滄桑,又是如何跋山涉水地走出了這一段史詩般的歷程。他們有的瘋狂,有的固執,有的中庸,有的剛烈,他們身負民族大義,面對命運的坎坷,是如何活成了「有範兒」的民國青年的,這些都可以聽徐老師給你細細道來。
01
偉大的民族魂——魯迅
魯迅就是五四的方向,他的一生都在跟文壇的人吵架,罵過的人遠遠多於贊過的人。他去世後被大家紀念為「民族魂」,後來被他罵過的人都來稱讚他。
我們記憶裡最深的就是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語言像一把匕首刺向敵人的胸膛,他的內心又是如何的熱忱滿地。
最早稱讚魯迅的是瞿秋白,後來在他去世後毛澤東又說了一段話:「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還記得二十幾年前在小學課本裡學過的《閏土》、《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以及後來的《社戲》,那個時候一直到現在,魯迅就是孩子們心目中的一抹神聖。說不出為什麼,總感覺魯迅的文章帶給讀者的感受非同一般的美好或者撕痛。後來中學生學到的一些雜文都是筆鋒犀利的文風,讓人感覺魯迅是一個惹不起的「毒舌」,但是他是針對腐朽和黑暗的。
據說文革結束後,要批判「四人幫」,魯迅又開始了拿起手中的武器對準目標開始狂掃。張春橋十幾歲時喜歡寫詩,他曾經寫了一首愛情詩,裡面講到貓。魯迅不喜歡貓,他寫了一篇散文《狗·貓·鼠》,充滿了對貓鄙夷的痛斥,或許他是不喜歡張春橋的詩,又或許他早有預感寫這首詩的人不是什麼好貨色。
魯迅棄醫從文,一生與文字打交道,要用筆桿子把國人沉睡的思想喚醒,他也甘當人梯,讓更多醒來的人跨到更光明的地方去。
02.
現代戲劇大師——曹禺
如今,我們打發業餘時間通常是追劇,不管是韓劇、美劇、或者熱播劇,真正能夠拿起一本書閱讀,拿起一本小說來看的朋友估計很少。
現代戲劇有一個通俗的名字就是話劇。戲劇文學是 指的劇本,現在看的人估計更少,但是它被改變成話劇、電視、電影,卻有非常多的觀眾。許子東老師問他的學生有一個月內看的小說多還是影視劇多,結果大家都寧可看影視劇也不願看小說。聲光電的傳媒形式挽救了戲劇的發展,但是它更深的文化價值藏在劇本中,卻很少人去關注。
說到源頭,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現代戲劇之父——曹禺。
曹禺屬於早年一舉成名的作家,他十八歲開始演戲,後來就讀清華新聞系,認識了校花鄭秀,就寫了一部戲讓鄭秀去演,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雷雨》。這是他一生的最高成就,當時才24歲。曹禺一生筆耕不輟,但是以後的作品,即便很有影響力的《日出》都沒能超越《雷雨》。
一生為戲劇奔波,後來,曹禺擔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院長。由於他的貢獻,捧紅了一部經典,那就是老舍的《茶館》。該劇被稱為現代戲劇的神話,是「十七年文學中罕見的精品」。電視劇《大宅門》裡面的京腔就是學《茶館》,非常地道的北京味兒。
戲劇文化的蓬勃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但我們還是要多讀原著,了解作品的本源才能吸收真正的文化滋養。聽人說,電視劇好看不算真好看,你去看原著更好看,真是有道理的。文字帶給人的心靈衝擊是更加深遠而豐富的。
03.
一襲華麗的裘——張愛玲
中國現代文學中張愛玲是一股新流,她不同與五四男作家的視角,描寫了女性的現實,並對女性進行批判。
她的寫作風格是用中國傳統寫作手法來寫出現實主義精神。在她的句子裡沒有太多的動詞和形容詞,她只是用一個簡單的字眼「××道」來表達人物的語言。
以俗文學的方式來寫純文學。她的小說裝幀像極了鴛鴦蝴蝶派的言情小說,但是內容卻值得文學界細細考究。她的小封面,就像當時流行的言情小說一樣的花哨,但是她不在乎,好像又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和民眾探討深入骨髓的嚴肅。像極了她那一份骨子裡的傲視與偏執。
張愛玲的女性主義體現在她對女人的批判。比如,《傾城之戀》中有這樣的話,「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
張愛玲是對五四文學主流的一種鮮明的反駁和激碰。就像她的那給人清高、冷豔的外表,充滿了淡淡的鄙夷或幽怨。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蚤子。」是張愛玲一生創作的標題。她的作品讓人感覺到生命短暫,而痛苦深遠。
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不甘向命運低頭的靈魂,一個個追求自由的奮鬥史,在民國那段歷史上燃燒著自己,照亮了當時,也照亮了後來的今天。就像許子東老師說的,「中國人目前的所有的思想源泉裡邊,五四是一個重要的源頭,不能忽略。而五四最核心的東西,今天是不應該丟掉的,那就是科學,民主,進步。"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給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民國新青年的窗口,就像在談論身邊的朋友一樣聊聊當時的文壇之星,就像我們今天開一個圓桌座談,暢所欲言又坦誠客觀。五四作家們給我們的文學注入了一股新流,也期待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去品讀每一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