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本是一家人團圓、放鬆的日子,但省會鄭州各醫院的兒科醫生們卻不得閒,來就診的感冒、發燒、腹瀉甚至肺炎的患兒不斷,追根溯源,多是節日飲食不當引發「積食」所致。
兒科門診爆滿80%禍起積食
「春節七天,兒子天天跟著我們走親訪友的,大人們這個幫他夾肉吃,那個餵他兩口飯,讓他吃了一肚子肉和零食。昨天晚上,他踢了幾次被子,一早就發熱、嘔吐了。」13日下午,在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兒科門診外,林女士對《大河健康報》記者說,逢年過節或度周末兒子常常因為暴飲暴食而積食,這次應該也不例外。隨後,經坐診的黃繰副主任醫師檢查,林女士的兒子確實是積食,用手輕輕一敲他的肚子,就「嘣嘣」直響。
「今年春節,就診的患兒特別多,其中80%是積食引起的發燒、嘔吐等。」而長假結束的第一天,兒科門診更是爆滿,晚上7點多了,在黃繰診室外等待就診的患兒及家長還有五六個。
據河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侯江紅介紹,今年春節七天長假該院兒科門診接診量達1175人次,是去年的2.3倍。
「節前的幾場大雪使空氣溼潤許多,原本有利於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但結果相反。」侯江紅分析說,原因就是中國過年以吃為主,孩子吃的零食、肉類食物、飲料都多了,無形中加重了腸胃負擔,導致積食發生,致使免疫力下降。
「再加上節日生活不規律、睡眠缺乏,外出機會增多、室內通風不好等因素,積食患兒一旦外感風寒,比平常更容易出現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
專家教你三招對付小兒積食
由於嬰幼兒消化功能發育不完善,一旦飲食不節,就容易積食,引發嘔吐、肚子疼、發熱、厭食、咳嗽、腹瀉、便秘等不適反應。
如果孩子早上有口臭、舌苔厚膩、口唇乾紅或晚上睡覺手心、腳心、腹部灼熱等,或3歲以下小兒食指青筋變粗,很可能積食了。侯江紅建議,先飲食調節,再考慮用藥,若發燒超過38.5℃或病情不減,要求助兒科醫生。
-飲食調節如果孩子出現食慾下降、咳嗽等積食症狀,但還沒有外感症狀時,可採取飲食調節治療。
這時,一日三餐要稍微「欠」一點,選擇清淡的蔬菜、容易消化的米粥、麵湯、麵條等,不吃油炸、膨化食品,少吃甚至不吃肉類食物,可適當吃些魚蝦。
此外,還要讓孩子多喝水,保證睡眠充足、及時排洩,不去公共場合,積食情況就會逐漸緩解。
-藥物消食一旦患兒的症狀沒緩解或有低燒時,要考慮用消食藥了。黃繰建議:
1.大便幹者:適合肥兒丸等,爛積丸等,幫助消積、化滯。
2.內熱者(表現為嘴唇紅、睡覺煩躁、舌苔厚等);適合健兒清解液、小兒清熱寧等,幫助消積、清熱。
3.咳嗽者:適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等。
4.嘔吐者:適合藿香正氣等。
-推拿消食「家長還可以給孩子進行積食推拿,幫助消食、清熱。」黃繰介紹了三種方法,前兩種有消食退積之功效,最後一法能清熱、安神,對於發熱的積食患兒可以三法聯用,每天每種方法分別推拿10分鐘。
●退六俯沿患兒左上肢尺側(即下方),從肘關節向腕關節推,每分鐘推150~200次。
●瀉大腸沿患兒的食指,從虎口方位向指尖推,每分鐘推150~200次。
●清天河水沿患兒左上肢正中線(即手心一面的胳膊中間部位),從腕關節向肘關節推,每分鐘150~200次。
除此以外,還可取白蘿蔔2斤、生薑2兩、大蔥4棵,剁碎後炒熱,放在患兒肚子上,用手搓至肚子發汗即可,也能消、退熱。
要想孩子腸胃好晚上不要吃太飽
「預防積食,要從飲食入手。」侯江紅說,首先,給孩子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飢一頓飽一頓,這會打亂胃腸道生物鐘,影響消化功能正常運轉。
其次,葷素搭配要合理。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食、麵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最後,腸胃和人一樣,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無度就會出問題。
「要想身體好,夜裡別吃飽。」這是黃繰經常對家長的告誡。孩子白天活動量大,吃東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就容易積食。因此,晚上吃飯別太飽,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點。
早上或中午孩子剛睡醒時,1小時內(至少30分鐘)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正常需要一點時間,否則,也無益於消化和吸收。
「對於處在吃奶期的嬰幼兒的媽媽來說,也要忌口,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黃繰說,媽媽飲食無度,嬰兒就可能「奶積」。
一旦孩子哪一頓飯吃太多,侯江紅建議家長給他吃一些助消化的藥物,比如乳酶素、嬰兒素等。「如果給孩子吃主要成分為山楂的消食片,一定要適量,因為山楂吃多了生內熱,反而會增加患感冒的風險。」(王婭青 許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