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體稚嫩,快用簡單便捷的小兒推拿術,給孩子調補五臟,增強體質。
小兒脾常不足
某日感冒,在等看病的間隙裡,瞄了一眼兒科,那用鬼哭狼嚎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而且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家長雖然都知道抗生素對小孩不好,但在大病小病面前,還是會妥協,尤其在深夜發熱、嘔吐,這些小孩難受,大人陪著更難受的時間段,抗生素簡直就是福音——能讓孩子快速退燒止嘔止咳嗽,能讓白天上班的家長睡個回籠覺。
事實上,小兒為純陽之軀,有著自身的自愈能力,接觸到過多的抗生素,會消耗先天的腎陽。
小兒之疾(小兒指0-7歲兒童),一方面為先天在媽媽體內形成(先天之腎精),母親的情緒和飲食結構影響胎兒發育,另一方面則是外感和食傷較多。
小兒的生理特點之一就是「脾常不足」,《幼科發揮·五臟虛實補瀉之法》中記載「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故小兒容易積食,同時小兒肺氣也弱,所以容易咳嗽、感冒。
小兒推拿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以下為大家介紹幾組對症的推拿穴位。
食積發熱,應對方法早知道
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發熱常常被忽視,就是食積發熱,俗語說就是「吃撐了」,在體內造成內熱的聚集,引起體溫的異常升高。
這時候家長會異常的擔心,擔心是不是感染了細菌、病毒、外感、食積發熱與其他外感發熱很容易判斷:
外感發熱會流鼻涕、鼻塞,相反,食積發熱沒有這情況,它的表現為嘔吐酸腐,腹痛肚痛、口渴隱忍,觸摸肚子會很脹,這些症狀都有利於我們判斷是否食積發熱。
食積化熱的外治推拿組合:八卦、清脾胃、六腑、清大腸四個穴位。
清大腸:用拇指橈側緣,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離心方向推稱清大腸,即從虎口推向指尖為清大腸;向心方向推稱補大腸。
日常飲食中,要注意少食多餐,小兒沒有節制,所以家長要分外留心,把握好度。
餵飯難?如何讓孩子搶著吃飯
對於寶媽來說,估計餵飯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追著喂,爸爸跳舞,奶奶唱歌哄著喂,一個孩子,拖著三個家庭六口人,都來圍著孩子吃飯,家裡有個不愛吃飯的小寶寶真心傷不起。
家長就會疑問了,是不是孩子厭食了?實際上厭食是兒科的一個病症,厭食症的界定是有範圍的,有標準的。
一般來講,是長期的食慾減退,甚至拒食,不吃飯,而孩子厭食往往是飲食餵養不當,姿食肥甘,即高蛋白的物質攝入過多,或過食生冷,損傷了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或者是因為素秉脾胃虛弱,先天脾胃就不太好,後天又不足,脾虛則不運,胃弱則不納,見到食物都沒有欲望。這樣孩子的抗病能力就弱,從而就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
那麼,界定孩子是否有厭食症標準是孩子只有連續沒有食慾3個月,至少2個月以上,才能定名為厭食症。
厭食的病機可以說是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強,這時候可以取清補脾、清胃、八卦、四橫紋,加上捏脊作為外治推拿穴位組合,一般不太嚴重的孩子做上幾次就會有效果。
【脾經】位於大拇指,指甲關節的橈側赤白肉際處,因為方向不同,可分為補脾、清脾、清補脾三種。如圖來回推,屬於清補平瀉。一般用在虛中挾實證,例如消化不良,也有講清補脾最大的好處是讓脾的運化動起來。
說到孩子不吃飯的問題,需要治、防、養並舉。要「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節是節制,同時在吃飯的時候爸媽們會容易經歷先和風細雨式地哄吃飯,再到表演式餵吃飯,等到孩子再不吃就發作,隱忍而後罵,都是常見的餵飯三部曲,切忌罵而餵之,甚至強行灌之,孩子哭著吃飯,造成多重厭食的心理影響。
長得高的古法健脾秘笈
很多家長都在探討怎樣讓孩子長得好,長得高,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孩子脾胃好,消化功能好,能夠分布、吸收營養物質,這樣就能長得快長得好。
我們可以運用小兒推拿的方法,每天幾分鐘,補益後天之本。
補脾胃的推拿組合:
補脾經,每天5分鐘,揉足三裡100次,捏脊5遍。
脾經穴和足三裡可補益脾胃,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內熱盛,改補脾經為清補脾。
中醫的本質為辯證論治,一人一方,整體觀之。
核心就是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明白了病因便好對症下藥。寶寶的身體調理好了,便走上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尋常的感冒發燒只需藉助簡單的物理療法便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