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戰結束75周年,也是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周年。1945年8月9日11時02分,一枚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由美軍第509大隊的「博科之車」號B-29轟炸機投在日本九州島的長崎市,23萬人口中有10餘萬人傷亡或失蹤,其中至少6到8萬人死亡,城市60%的建築物被毀。
在這個歷史事件中的背後,存在著不少細節故事,很多人可能至今還不了解。這些細節有時能揭露出我們看不到的一些點滴歷史真相。
第一,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杜魯門竟然感到意外和震驚
外界可能意想不到,作為美國軍事最高負責人——總統杜魯門,在聽到日本遭到第二次原子彈轟炸時,竟然是吃驚的!
事實上,對廣島和長崎使用原子彈,都經過了杜魯門親自授權。當時,在麥克阿瑟等高級將領的鼓吹下,為避免美軍登陸日本可能遭到的巨大傷亡,推動日本無條件投降,杜魯門不顧戰爭部長史汀森、艾森豪和一些科學家的反對,同意了在日本使用原子彈,並且批准了目標城市的最終名單。
但是這種「授權」關係卻非常微妙,當時美國總統在對於「何時何地」使用原子彈,並不能提前知曉。
8月6日,美軍B-29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然後不到72小時,長崎又遭到原子彈攻擊。這個速度是杜魯門沒有想到的。「授權隨時使用原子彈」,相當於杜魯門給美國軍方幾張空白支票,但沒想到軍方用得這麼大方!這才是杜魯門震驚的!
為此,杜魯門完全收回了使用核武器的授權。此後,美軍在何時何地使用核武器,必須由美國總統親自批准。此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國軍方肆無忌憚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第二,長崎原本是核爆優先級最低的城市
眾所周知,美國在使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前,有一份攻擊目標的城市名單。最早的候選名單有17個之多,按優先級排分別是東京、川崎、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廣島、吳、下關、山口、八幡、小倉、熊本、福岡、長崎、佐世保。長崎,在其中的優先級是墊底的。
但是,在綜合文物保護、戰後管理、城市規模以及爆炸評估需要等因素後,美國原子彈目標選定委員會最後選擇了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長崎雖然不幸入選,但依然是優先級最低的一個。
美軍第二次投擲原子彈,首選目標原本是九州的小倉市。小倉擁有大規模兵工廠,以及鐵路車輛廠、機械加工廠和發電廠。長崎雖然也擁有三菱重工的海軍兵工廠,但總體戰略價值也低得多。
不過,8月9日美軍B-29轟炸機攜帶「胖子」飛臨小倉上空時,卻被厚厚的雲層遮蔽了視線,無法找到投擲點。在最後一刻,B-29轟炸機調頭飛向了長崎。
最終,「博科之車」號轟炸機抵達長崎市上空,透過雲層的間隙,瞄準了在三菱海軍船廠以北2.5公裡的長崎市中心體育場跑道,扔下了原子彈「胖子」。
第三,長崎的三菱魚雷工廠安然無恙,至今仍在運營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原子彈轟炸主要目標的三菱重工船廠,在長崎核爆中損失慘重,但該廠最重要的魚雷製造廠卻安然無恙。
長崎是一個四周環山的海港,三菱重工長崎船廠利用這些山體,在戰爭後期挖掘了至少六條隧道,將魚雷製造廠和其他設施放置其中。當原子彈在長崎市區爆炸時,山體有效地阻擋了輻射和衝擊波的破壞,保住了山洞中的這些軍工設施。在長崎市區遭到重大人員傷亡後,這些隧道洞窟也迅速變成了救護傷員的臨時場地。
值得回味的是,長崎市保存下來的三菱魚雷工廠,一直持續運營到了當代。當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要魚雷武器,還是這裡生產的。
長崎市四周多山的地形,有效限制了核爆的波及範圍,使得長崎的人員傷亡大大少於廣島。另外,長崎市中心的幾座小型山體,也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核爆衝擊波,使得該地的一些文物古蹟竟然能奇蹟倖存。其中,就包括了長崎一批著名的中國式古建築——「唐四福寺」。
第四,中國式「唐四福寺」,在核爆中大半倖存
長崎,在歷史上一直是日本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即使是日本鎖國時期,也在長崎港保持著與中國、荷蘭的貿易交流。所以,長崎保留有大量明清時代的中國式古建築和西洋式古建築,是日本珍貴的文化遺產。
長崎最著名的中式建築,就是「唐四福寺」,分別是興福寺、福濟寺、崇福寺、聖福寺,均建造於明末清初時期。其中最早的興福寺,始建於公元1623年,福濟寺建於1628年,崇福寺建於1629年,聖福寺建於1678年。四大寺與其他一些中式古建築,是長崎「唐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僑民的主要聚集場所。
在長崎遭到核爆時,福濟寺、聖福寺、興福寺、崇福寺分別距離核爆中心點2.4公裡、2.6公裡、3.4公裡和3.9公裡。原本最為壯觀的福濟寺,由於距核爆中心點最近,損害也最為嚴重,大部分主體建築都被毀。但臨近的聖福寺卻由於小山阻擋,僅受到輕度損害。
距離比較遠的興福寺和崇福寺,主體結構在核爆中大部分保持完好,內部文物損失也不大。可以說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戰後,「唐四福寺」基本都得到修繕,損毀最重的福濟寺也得到重建。至今這些古建築都是長崎市重要的遊覽景觀。
不過,相比於這些中式建築的幸運,長崎的西洋式古建築則遭遇了滅頂之災。
第五,長崎作為日本傳統天主教中心,教徒和教堂損失巨大
長崎作為日本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日本戰國後期是最早傳入西洋文化和天主教信仰的地方。以長崎港為中心,天主教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曾一度傳遍了整個九州地區,進而擴展到了全國範圍。在16世紀後期,日本的天主教徒一度接近百萬之眾,很多日本大名和官員也接納了天主教信仰。
進入17世紀後,日本幕府開始在國內全面禁絕天主教,長崎等地的信徒也進入了長達兩百年的地下活動狀態。直到明治維新後,長崎的天主教文化才重新興盛起來。
在二戰時期,雖然日本和西方國家處於敵對關係,但長崎依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天主教徒聚居區,擁有數萬名本地信徒。在長崎市分別建有兩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大浦天主堂和浦上天主堂,分別建於1864年和1914年。
其中,建於明治維新初期的大浦天主堂,主要以紀念幕府時期的殉教者,又被稱為「二十六聖殉教者堂」,該教堂採用了日本少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後建成的浦上天主堂在樣式上比較新,但規模更大,號稱是當時「東洋第一大聖堂」。這兩座天主教堂承載了相當多的歷史意義,在西方也是十分聞名的。
不過,1945年在長崎投擲原子彈時,美國轟炸機根本不會考慮這些歷史文化意義,核爆中心距離浦上天主堂僅僅400米。原子彈爆炸後,近在咫尺的浦上天主堂和附近的天主教徒居住區瞬間湮滅。有統計稱,該區域的大約2萬名教徒中有1.5萬人被炸死。
距離核爆中心點約4.5公裡的大浦天主堂,同樣在劫難逃。儘管這個地點距離較遠,但大浦天主堂與核爆中心點之間一馬平川,中間還有毫無阻隔的海灣。採用高大的哥德式木結構的大浦教堂,可能由於建築太高,難以承受衝擊波的力量,建築幾乎全部倒塌,堂內裝飾用的彩色玻璃也四散飛濺(後來撿回了一些用於重建)。
戰後,兩座天主教堂都得到重建。其中,浦上天主堂由於臨近長崎核爆中心點,仿佛注視著坐落於數百米外的「原子爆彈落下中心地碑」。每年的8月9日,這兩座天主教堂也都會成為長崎市舉行紀念和祈禱活動的重要場所。(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