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原子彈,大家第一想到的一定是廣島和長崎,但你知道有一枚原子彈名叫"胖子"嗎?為此,十多萬人不知所蹤,或傷或亡,城市裡大半的建築物都被徹底摧毀。提到這個歷史事件,大家能想起來的只有原子彈的強大威力,卻忽視了一些點滴細節。
美國軍方使用原子彈,那是杜魯門絕對認可的,但聽說第二枚原子彈炸了時,他竟然感到非常吃驚。事後了解,杜魯門是同意美國軍方可以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對但並不知道是何時何地。
他沒有料到美國軍方如此大方,間隔72小時投放了兩枚原子彈,先是廣島,後是長崎,杜魯門事發後才意識到自己的話相當於給了美軍空白支票。為此,杜魯門將核武器的使用權全部收回,對使用的時間地點嚴格把控。
實際上,美軍不是抓鬮抽籤隨意選取的投放城市,投放前有至少17個城市被列入了名單,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城市當中,長崎的優先等級最低。美軍對於城市的選取考慮了文物保護、戰後管理、城市規模、爆炸後評估等多方面因素,最後選定了廣島、小倉、新瀉和長崎,不過長崎依然不被美軍在意。
其實當年美軍看中的是小倉市,有兵工廠有鐵路、有機械廠也有發電廠,戰略價值極高。偏偏投放當天雲層遮蔽視線,找不到投擲點,最終無奈扔給了長崎。
有一點很值得聲明,選定長崎自然有重點轟炸目標,即三菱重工船廠,長崎損失那樣嚴重,可該廠最關鍵的魚雷製造廠卻得以倖免。這一點要感謝地形優勢,長崎四周環山,該廠戰後挖掘了六條以上的隧道,魚類製造廠就在其中,山體阻擋了輻射與衝擊波,保住了該廠。時至今日,該廠仍在運營。
最有意思的是,長崎市內還有一些小型山體,為此人員傷亡都比廣島要少上許多,該地的某些文物古蹟也得以倖存,這裡面就包括中國古建築,唐四福寺。
也許大家會好奇,為什麼長崎有那麼多的中式古建築,這也要得力於長崎的地理優勢。長崎從古至今都是日本價值極高的對外通商口岸,哪怕當年日本搞封鎖政策,長崎與荷蘭還有中國仍在進行貿易交流,長崎因此而保留了許多明清時期的中式古建築。
其實在長崎還有很多西式建築,但當年它們可沒有中式建築這樣幸運。長崎是日本傳統天主教中心,有上萬名信徒聚居於此。但美國當年可不在意這一點,天主教堂的位置與投放點極近,中間又是一馬平川,沒什麼阻擋物,西式教堂被徹底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