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美軍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距今已經超過了75年,雖說最初給這兩個地方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是現在早已經恢復過來了。
廣島最初只是太田川入海口的一個三角洲地區,隨著三角洲面積的逐漸增大,在1589年修建了廣島城,並成為毛利氏的領地,後來廣島幾經易手。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廣島憑藉優越的港口優勢,成為日本的後勤基地。
甲午戰爭期間,一隊隊日軍從這裡開赴前線,日本的明治天皇也在這裡坐鎮指揮,從那以後,廣島成為日軍對外擴張戰爭的集結地。著名的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師團)就來自廣島,這是日本陸軍的精銳部隊,廣島也是日本第二陸軍總部。
在二戰早期,廣島人口達到了46萬,由於廣島有大量的日軍倉庫,也是日軍的通訊、存儲中心與集結區域,因此成為美軍首先使用原子彈的目標。1948年8月6日早上,在遭到原子彈轟炸時,廣島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當場被炸死的就有8萬人,到1945年年底又有7萬人死於原子彈轟炸的後遺症。
二戰結束後,廣島很快就開始了重建工作,由於在轟炸中損失慘重,日本各地也開始援助廣島,很多城市向廣島捐贈了路面電車,這也讓廣島成為日本唯一擁有大規模的路面電車系統的城市。
廣島在恢復原來的工業基礎設施後,開始轉向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並先後建立廣島圖書館(1960年開館)、廣島體育館(1962年開館)和廣島美術館(1968年開館)。能夠停泊萬噸巨輪的廣島港也在1960年竣工,廣島逐漸回到原來本州島西部最大城市的地位,這一切都預示著廣島在戰後二十年內就迅速恢復。
在工業方面,廣島還培養了馬自達、神鋼工程機械和西川橡膠工業等公司,而NHK廣島廣播站和廣島電臺這些娛樂產業,也讓廣島的經濟發展比較均衡。
早在1950年,廣島的人口就達到了45萬,基本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隨著廣島經濟的發展,這裡的人口一直在增長,並在2019年達到120萬人。目前廣島市的人均GDP約為4.5萬美元,雖然比不上東京這些的大城市,但是在日本也是排名前十,發展的不錯。
也許是嘗到了原子彈的滋味,戰後的廣島一直想要擺脫之前作為侵略戰爭策源地的惡劣形象,為此廣島在戰後積極把自己打造成和平城市。廣島政府不僅在原子彈爆炸中心建立了和平廣場,還在每年的原子彈爆炸日搞活動,向世人宣揚自己的無辜。
2016年,經過了無數次的慫恿,日本不僅在廣島舉辦了G7外長會議,還把美國總統歐巴馬請到了這裡,這也是廣島走和平城市的一次突破。不過廣島畢竟不再是日本的核心地區,近年來人口已經開始負增長,預計未來也會日本一樣,陷入到停頓。
不同於當初的一片廢墟,廣島早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現在這裡每年都吸引很多遊客來訪,也有各種醃菜美食和特產。一方面廣島早就走出了戰爭的創傷,已經成為日本的發達地區;另一方面日本並沒有反省自己,只是在強調自己受害,卻絕口不提曾經加害別人才會被打擊。
長崎是緊接著廣島核爆後的三天,被原子彈轟炸的另一個城市,由於長崎面積狹小,人口也少,因此並沒有廣島那麼出名。
實際上長崎的歷史比廣島長,長崎早在1570年就成為了貿易港口,由於日本的閉關鎖國政策,很長時間裡,長崎是日本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在江戶時期,長崎聚集了很多外國人,因此這裡修建了很多教堂西洋式住宅,跟日本本土差異較大。
1889年,長崎正式建市,此時這裡已經日本海關等重要機構,並且鋪設了從長崎到上海的海底電纜,以方便與中國的聯繫。由於長崎三面環山,市中心的面積很小,不利於發展,所以日本政府開始扶持其他港口城市,長崎也開始沒落。
不過長崎看到了這一點,開始搞起了轉型,造船產業成為長崎發展的重點產業。1871年成立的長崎造船廠很快成為日本最大造船廠之一,三菱公司收購長崎造船廠後,花重金打造造船產業鏈,這裡很快成為日本的軍工基地。
1945年8月9日,在美軍的原子彈轟炸下,爆炸中心4千米範圍遭到毀滅性打擊,近8萬人當場喪生,據二戰後的人口統計,長崎只剩下14萬人,幾乎只有原子彈轟炸前的一半。尤其是軍工產業的覆滅,讓日本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並在隨後的一周內投降。
由於長崎三面環山,這導致核爆炸沒有擴散到其他地區,因此這次核爆主要是長崎受到了打擊。跟廣島不一樣,長崎地勢狹小,因此很多城市建築被迫建立在了山坡上,而戰後長崎得到了政府扶持,也很快恢復了經濟。
戰後長崎造船廠再次得到了發展,不僅製造了大量的大型油輪,還在1970年代的早期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船廠。不過後來石油危機來臨,大型油輪需求減少,長崎造船廠業績開始萎縮。近年來長崎造船廠主要是生產各種型號的發電機,並開始進軍地熱發電、風力發電等新領域
目前長崎幾乎沒有什麼農業,以長崎造船廠為代表的重工業佔長崎經濟的比例也逐年減少,現在長崎的重工業只佔經濟比重的17%左右。雖然搞工業不行,但是長崎還是有優勢的,那就是金融和旅遊業,這些產業佔長崎經濟總量的82%以上。
前面說到長崎是最早的港口城市,因此有很多西洋風格的建築,一些建築在原子彈轟炸中得以保存,還有一些建築是按照之前的面貌恢復的。正是因為這一點,長崎大力發展旅遊觀光產業,每年吸引了很多外國人來參觀消費。
長崎本身是個小城市,市區面積也很小,因為為產業基本上依賴金融和旅遊業,所以能夠提供的工作機會不多。在70年代造船業萎縮後,長崎的人口一直處在流失中,在1975年達到了峰值50萬人後,目前長崎只剩下40萬人。
限制長崎發展的主要是地理因素,由於人多地少,道路和居住的房屋都很狹窄,再加上經濟發展一般,所以長崎整體處在下坡路。
不過長崎也跟廣島一樣,一方面把自己打造成和平城市,並且這一身份來廣泛結交世界其他國家的城市,以便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長崎也利用優質的旅遊資源吸引遊客來消費,這樣即使沒有那麼多工業,小日子也能過得不錯。
總的來說,長崎和廣島雖然遭到了核打擊,但是在戰後很快就恢復了,現在這兩個城市都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況且現在有日本政府的扶持,再加上兩地的底子都不差,所以基本上處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