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購鮮花,像訂閱公眾號一樣簡單!鮮花電商助力三農產業鏈發展!
從前,人們喜歡訂閱報紙,訂閱雜誌;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人們習慣使用微信,也學會訂閱微信公眾號了;如今,就連鮮花也能訂閱了!
華夏民族一直是務實的民族,過去中國老百姓在慶賀重要日子的時候,表現得也非常務實,比如參加親朋婚禮隨份子,給好友過生日送禮物,過年過節買魚買肉買水果,都沒有鮮花什麼事。
隨著中國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富裕,又有歐美文化薰陶,年輕人開始關注起鮮花的作用,無論在婚禮、情人節、紀念日,鮮花變成必備之品。不過,國內鮮花市場存在供需不對稱現象。老百姓身邊的鮮花店大多都是一些小規模鮮花+禮品店。
據統計,截至2015年之前,普通城市輻射方圓三公裡範圍內,專門做鮮花生意的店極少,而且價格相對並不便宜。因為鮮花本身具有損耗性高,難存儲等特性,所以小店的進貨量小,品種少,消費頻次低,鮮花質量自然不會太高,價格就更難降下來了。
有統計數據顯示,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日常鮮花消費額度,遠遠超過禮品鮮花的消費額,而我國對日常鮮花需求的普及率遠遠不足。當然,這也說明我國鮮花市場的發展空間巨大,這對於鮮花種植農戶來說,也是一個紅利訊號。
尤其隨著網際網路電商的崛起,部分敢於先行一步的鮮花經銷商,一改傳統「手工作坊式」的鮮花營銷模式,打起了「鮮花電商」的旗幟,用新零售形態代替舊零售形態,重塑、改造、整合傳統鮮花營銷市場。
就像火車替代馬車一樣,這類鮮花電商迅速開始「攻城略地」。國內三大電商,甚至微信公眾號成為他們的流量入口,產品從簡到奢,從精到繁,訂購模式從次購到包月,配送日期從固定到加急,任君選擇。
其中包月訂閱模式最受歡迎。用戶也逐漸養成了鮮花日常消費習慣,因為鮮花本身豔麗多姿,也使它自帶了社交屬性,訂購用戶無一不曬在朋友圈上,口碑瘋傳,使這些鮮花電商的傳播率、轉化率、留存率相當高。
中國人慣性思維裡,鮮花只是重要節日與會議的標誌代言,將鮮花訂閱日常化,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在從前很難想像,不過如今卻實現了,或者真應了日本零售業大師鈴木敏文的那句話:打破常識,將產品進行創新性組合,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
顛覆傳統鮮花消費多在節慶、紀念日的禮品花模式,捕捉到都市人日常鮮花消費的市場空白,通過手機端下單、包月制宅配,滿足人們隨時隨地用花需求。創造和引領了鮮花日常訂閱的生活潮流。
這對於廣大鮮花種植戶來說,是一件非常利好的消息,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場,鮮花電商在中間環節努力搭建,使鮮花從種植、運輸、銷售、直到用戶手中,都有了更多保障,切實助力了三農產業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