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6月9日,香港示威者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示威遊行始,暴徒的暴力活動不斷升級,事態逐步惡化。11月15日,一艘插著中國國旗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輕輪在香港馬鞍山海旁的碼頭停泊,保證把內地居民送回內陸,不被暴徒襲擊。
2010年,紐西蘭南島發生地震,1000多名世界各地遊客被困,其中有125名中國遊客。中國領事館第一時間啟動了撤離計劃,租下了所有可用的直升機,把中國遊客一個一個安全撤離。
我國在2010年之後就有過4次非常有名的撤僑行動,它們分別是利比亞撤僑、葉門撤僑、尼泊爾撤僑跟紐西蘭撤僑。在這幾次撤僑行動當中,葉門撤僑是最有名也是最危險的一次。當時葉門因為政治的原因爆發了內亂,當地政府根本就沒有能力確保平民的安全。而我國駐葉門大使館第一時間就對當地的中國公民進行庇護。2018年賀歲片《紅海行動》,正是根據「葉門撤僑」的真實事件改編。
「我們這次行動的決心,就是要讓恐怖組織知道,
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被傷害。」
《紅海行動》講述的是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奉命執行撤僑任務,並破壞了恐怖組織邪惡計劃的故事。
《紅海行動》製作總成本達5億元人民幣預算,軍事裝備預算達2億元人民幣。該片運用了『海陸空三線調度』和』實景拍攝』的拍攝形式,在非洲摩洛哥取景,從陡峻的高山到荒蕪的沙漠,從繁華的城市街頭到落寞的古城老巷,輾轉近十個地區。
全劇以蛟龍突擊隊解救被海盜劫持的中國商船上的人質開場,狙擊手羅星在追擊海盜時不幸中彈受傷。返航途中,海軍戰艦接到上級命令,前往遭受恐怖組織襲擊的非洲北部伊維壓共和國執行撤僑任務。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海軍戰艦成功轉移等候在碼頭的中國僑民,蛟龍突擊隊也在激烈的遭遇戰後營救出被恐怖分子追擊的中國領事館人員。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掩護華僑撤離之際,蛟龍突擊隊收到中國人質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消息,眾人義無反顧,展開營救行動。
2015年沙特等國在葉門發動軍事行動,中國海軍第十九批護航編隊臨時暫停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轉赴葉門,用10天的時間撤離中國公民600多人。中國護照的含金量,不在於能讓你免籤去多少國家,在於碰到麻煩和危險的時候,祖國的軍隊能保護你,然後帶你回家。
「戰士的路總是短的,
因為他們希望活下去的人能走的更遠一些。」
《紅海行動》幾乎全程武戲,文戲更偏向於錦上添花 。影片中沒有過分突出某一人物,個人英雄主義被弱化近於無,卻更加真實震撼。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的《紅海行動》洗去鉛華,甘洌質樸。沒有煽動觀眾情緒的貿然英勇,沒有怎麼都不會身亡的主角。反叛軍中的那位天才狙擊手沉著冷靜,以一打二,找準位置,重創蛟龍隊的兩位狙擊手。不以貶低敵人智商的方法來突出中國軍人的優秀,勢均力敵勇者勝。在片中,能看到無論是戰術還是情感上的完美配合,對於隊友的充分信任,以及自己面對責任時的擔當,成就了一支高素質軍隊。
這裡是人間煉獄,炮火蔓延之處,屍橫遍野,生靈塗炭。這是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子彈橫飛、迫擊炮爆炸、拆彈時的緊張,無不讓觀眾為之捏一把冷汗。
有身負重傷奄奄一息,依舊支撐將通訊工具連接起來的通信兵莊羽(麥亨利飾);有巾幗不讓鬚眉,與恐怖分子徒手搏擊的機槍手佟莉(蔣璐霞飾);有在激烈槍戰中冷靜拆彈的爆破手徐宏(杜江飾);還有以身殉國,轉移恐怖分子注意力的突擊隊隊員。
英雄也會怕,會疼,會自惱,會衝動,會愛吃糖,亦會消亡。但他們一往無前。
就像夏楠(海清飾)說的那樣,「總有一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影片中最大的一個亮點是中國海軍多艘現代化作戰艦艇加盟,為達到逼真的效果,071型船塢登陸艦、054A飛彈護衛艦、直-9直升機、039型潛艇等大型裝備悉數登場。其中還出現了054A護衛艦高度自動化的作戰指揮中心、1130型30毫米近防炮實彈攔截多枚來襲的飛彈、以及軌道發射無人機,071型船塢登陸艦尾部登陸艙的細節更是首次在銀幕上曝光。
香港導演林超賢率領的劇組誠意滿滿,專門租借了軍用悍馬車、沙漠襲擊者越野車、紅色獵鷹輕型突擊車、VAB裝甲車、C-130運輸機、UH1直升機、美洲豹直升機、M60和T72坦克參與拍攝。而葉門撤僑行動是中國海軍第一次派遣大型戰艦,在萬裡之外營救中國公民撤離危險地區,標誌著中國海軍已具備了在海外保護中國公民的能力。
拍攝《紅海行動》時,林超賢說:「我想拍一部真實的電影,故事真,場面真,配得上這個時代。」
在接受採訪時,飾演隊長楊銳的張譯說:「第一次上艦拍攝,我驚訝於我們中國海軍力量的強大……」飾演狙擊手顧順的黃景瑜,在一旁激動地補充道:「那個船大到不會晃……」
派八個特種兵精英去營救一個普通中國公民,值得嗎?
生命不是的數學題,從來沒有一換一的道理,這是關乎國家尊嚴和中國大國形象的事情。現在的中國已經有能力保護公民的生命安全,《紅海行動》中看不到熱血動漫裡的鐵血豪情,拯救眾生,有的只是中國軍人堅定地告訴每一個中國公民:「我們是中國海軍,我們帶你們回家。」
撰稿:人文與傳播學院 方心圓 江梓悅
編輯:宣傳中心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