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美國原子彈,沒有蘇聯進攻,中國能打贏日本嗎?

2020-12-12 牛彈琴

來源:t望智庫(ID:zhczyj)庫叔綜合,

資料:書籍《中國,被遺忘的盟友》,報刊《中國青年報》等。

導讀

2017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2周年紀念日。

由於中國死死拖住了日本,使日德兩軍始終沒有會師,最終被反法西斯陣營各個擊破。

由於中國的堅韌抵抗,四億五千萬人沒有成為法西斯的兵員基地,從而使美蘇免遭滅頂之災。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精神涅的偉大過程, 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實現了自救 。中國人民英勇無畏、團結作戰的精神,不僅無敵於當時,仍盛行於現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席捲84個國家和地區,造成軍民傷亡達1億人以上,給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造成空前浩劫。

「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降芷江」,日本無條件投降,意味著二戰最終結束。

與世界反法西斯各主要對日參戰國相比,中國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戰最早、勝利最晚的國家,還是付出人員和財產損失最多的勝利國。

在這種最大犧牲的後面,是中國對於這場世界性戰爭的最大的貢獻:中國拯救了世界。

中國在亞洲戰場的貢獻不應該被他人磨滅,更不應該被我們忘記。

1

是美蘇救了中國,還是中國救了美蘇?

早在1938年5月,毛澤東就曾指出,日本「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

中國戰場因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了其他戰場無法替代的作用。

1、中國抗戰打亂了日本「北進」和「南進」的世界戰略計劃。

中國的持久抗戰阻止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免遭日本法西斯的攻擊。

很多人不知道,1939年德國侵入波蘭前,日本的世界戰略重心是「北進」,企圖與德國夾擊蘇聯,全面侵華戰爭只不過是為了解除入侵蘇聯的後顧之憂。

可是現實和理想開了一個玩笑,日本沒有想到中國如此頑強抗戰,不得不將準備用於「北進」的陸軍兵力也投入中國戰場。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8月,日軍先後兩次在中國東北邊境,對蘇聯挑起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都遭到蘇軍痛擊而慘敗。

在檢討攻蘇失敗的原因時,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不打自招地說:「日本忍辱屈服於蘇聯者,以日本對華用兵故。」

實際上,德國入侵蘇聯前後,日本曾有過3次北進蘇聯的機會:

一是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希特勒提出,希望「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

二是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電示駐日大使奧託,讓他說服日本,「儘速參加對蘇作戰」;

三是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希特勒再次呼籲日本「北進」,聯合打敗蘇聯。

日本背棄援德諾言,眼睜睜地錯失一個個「良機」,日本外相松岡洋右急得團團轉,但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只無奈的說:「現在,日本將重兵用於中國,(北進蘇聯)實際上辦不到。」

其實第三次德軍逼近莫斯科時,史達林曾憂心忡忡,一度打算戰敗流亡到印度。此時的蘇聯,4個集團軍只剩殘兵9萬餘人,德國已經耗盡蘇聯西線全部兵力,如果再不調動遠東防範日軍的兵力來保衛莫斯科,可說必敗無疑。

正是由於中國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才使蘇軍得以先後從遠東抽調多達54.2萬的兵力、5000多門火炮和3300多輛坦克,加強了西線對德作戰的力量。

英國學者艾伯特西頓說:「日本如果參加對蘇戰爭,德國在1941年底就能徹底贏得對蘇戰爭!」而二戰如果沒有蘇聯扭轉敗局,就不會有英美盟軍最後的勝利!

同樣受益的還有英美所在的太平洋戰場。

日本內閣雖然早在1936年就把「南進」南洋列為國策,但由於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泥潭,致使「南進」一直提不上日程。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美無暇東顧,為日本「南進」創造了條件。

1940年5月~6月,德國突襲西歐,法荷敗降,英國危急,又一次為日本「南進」奪取英法荷在南洋的殖民地提供了最佳機會。

其實1939年12月,日本政府已經作出了「不介入歐戰,停止北進,準備南進」的決定,但仍把解決中國問題作為「南進」的先決條件。

中國問題不解決,日本無法跟上德國的戰爭步伐,日本人對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

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大將在回答德國要求出兵配合時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

侵華日軍總司令俊六也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問題不解決,大東亞戰爭就不能解決。」

1941年12月,等不及的日本終於發動了太平洋戰爭,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踏上「南進」之路,必然失敗。

太平洋戰爭之初,日本曾逞兇於一時,但是好景不長,經過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日本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敗相畢露。

整個太平洋戰爭,日本始終不敢減少在華兵力,可見中國持久抗戰對美英在太平洋戰場作戰所起的重要作用。

1945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7年多的時間裡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敵軍。」

2、中國抗戰牽制了德日意法西斯的相互「勾結」和「配合」行動。

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捆住了日本的手腳,使其難以在歐戰爆發前與德結成軍事同盟。

早在1936年11月,德意日就已經結成了初步的政治同盟。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和升級,德日雙方都感到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全面合作。

於是,從1938年起 ,兩國開始進行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

德國主張馬上締結一個既針對蘇聯又廣泛針對第三國的軍事同盟;日本則主張軍事同盟只能針對蘇聯,不能包括英美。

日本之所以持此主張,是害怕締約會使美英法加強對中國的援助,並可能造成蘇聯的捲入,從而拖延中國問題的解決。

由於意見分歧,軍事同盟談判被擱置下來。

直到1940年9月,日本為了藉助德國支持,迅速解決中國問題,以便放手南進,主動向德國提出恢復談判;德國在大不列顛之戰受阻後,準備東進攻蘇,也積極尋求支持。

最終9月27日,德意日三國正式籤訂軍事同盟條約。

中國的牽制使得軍事同盟的建立足足推遲了兩年。

隨後,儘管日本和德意結成了侵略集團,它們在相互協調和配合上仍然各懷鬼胎。

一個重要的原因仍然是中國。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一度在西太平洋戰場上得勢,並制定了用5個師團攻打澳大利亞、錫蘭(今斯裡蘭卡),與德軍在印度洋會師的計劃。

1942年3月,日本海軍西進印度洋,擊敗英國艦隊和空軍,控制了印度洋。

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一再敦促日本佔領錫蘭,並在馬達加斯加取得基地,以便同德軍在北非和蘇聯南部的進攻相配合。

1942年4月1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看到局勢的嚴重性,曾向羅斯福驚呼,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切斷盟軍石油供應線,「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

然而,邱吉爾所擔心的可怕局面並沒有出現,是中國的遠徵軍在緬甸拖住日軍,使其無法抽出足夠兵力與海軍配合,其海軍只得無功而返。

日德會師印度洋的計劃,在日本陸軍堅決反對下夭折。

3、中國持久抗戰對同盟國在亞洲實施「先歐後亞」戰略方針起了支撐作用。

1939年9月,歐洲戰爭爆發後,納粹德國成為頭號敵人,歐洲成為主要戰場。

此時,蘇美等同盟國面臨的重要任務是束縛住日本的手腳,使其無法與德國密切配合,從而集中力量首先在歐洲打敗德國。

1940年9月,美國正式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

羅斯福看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心利用中國人民的抗戰遏制日本在遠東的擴張。

美國決策集團也一再強調,「中國理所當然地處於太平洋防務的中心點」。

事實也正是如此。

1941年底,日本210萬人的陸軍總兵力中,有140萬人在中國戰場上,能夠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只有40萬人。

即使在太平洋戰場上盟軍作戰最激烈、最危險的時期,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仍被死死地「釘」在中國戰場上動彈不得,從而使太平洋戰場上的盟軍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

為此,羅斯福曾對他的兒子伊裡奧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地方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DDD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

「日本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攻,在近東會師,把蘇聯完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切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1942年4月,邱吉爾也說:「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15個師團,也許有20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後,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有可能了。」

從當年美英首腦的這些評論中可以看出,中國抗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局起了多麼重要的屏障保護和支援作用。

蘇聯的情況則更明顯。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蘇聯一直面臨著同時與德日兩國在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

只是由於中國長期抗戰,拖住了日本軍隊主力,蘇軍總參謀部在1940年4月決定將蘇軍基本兵力集中部署在西部邊境,而在遠東則僅僅保持了一支只夠穩定這個地區局勢的部隊。

法國敗降後,納粹德國發動侵蘇戰爭的危險日益嚴重。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德國,蘇聯當時一個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盡力避免或推遲日蘇戰爭。

為此,蘇聯一方面施展外交手段,於1941年4月同日本籤訂中立條約;另一方面大力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利用中國的抗日戰爭束縛住日本的手腳。

史達林在對援華軍事代表團團長崔可夫部署對華使命時明確指出: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緊緊束縛日本侵略者的手腳。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們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2

中國,在支援世界

中國戰場不但在戰略上支援和配合盟軍作戰,而且在戰役上直接與盟軍協同作戰。

1942年春,日軍全面侵犯緬甸,中國政府應美英盟軍之邀,派出3個軍共10萬人組成遠徵軍,進入緬甸支援英軍防禦作戰。

中國遠徵軍不僅在擔負緬甸正面的曼德勒及東部地區的防禦作戰中,英勇奮戰,屢挫敵鋒,有力地遲滯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在緬甸西部英軍防守之仁安羌地區,救出了被日軍圍困的包括英國駐緬甸軍隊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在內的英軍官兵7000多人。

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轉入大反攻以後,中國又於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先後派出8個軍共22個師的兵力,在中國滇西和緬甸北部地區與英美盟軍並肩作戰,並收復了密支那,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為盟軍最後收復緬甸打下了基礎。在這次歷時3年多的援緬作戰中,中國先後投入30萬兵力,共殲滅日軍6萬多人。

中國戰場為亞太地區盟軍空軍對日作戰提供了後勤基地的支援。

1942年4月,美軍16架重型轟炸機從太平洋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首次對日本東京等重要城市進行戰略轟炸,返航後在中國浙江省衢州空軍機場降落,中國因此遭到日軍的大規模報復。

日軍發起浙贛作戰,破壞衢州、麗水、玉山等機場,並殺害我官兵和民眾25萬人。

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特別是1943年與1944年中國戰場反攻期間,中國又先後為美國第14航空隊等盟軍空軍,提供了成都、梁山、昆明、柳州、桂林等機場,以便轟炸日本的海上運輸線和遠在臺灣、越南及日本本土的戰略要點,直接支援了美軍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

中國軍民積極營救被日軍擊落的美空軍飛行員,到1945年春,共營救美軍飛行員達70餘名,其中包括還後來成為美總統的吉米卡特。

中國戰場也為蘇美等盟國提供了軍事戰略情報的支援。

抗戰期間,蘇聯一直派軍事情報組常駐延安,收集情報。

當中共中央獲悉納粹德國將於1941年6月21日進攻蘇聯時,立即將這一情報轉告在延安的蘇聯軍事情報組。蘇德戰爭爆發不久,蘇方曾以伏羅希洛夫的名義致電朱德總司令表示感謝。

中共還允許美軍在八路軍晉綏、太行等根據地和新四軍第5師駐區設置電臺,並向美軍提供日軍情報和氣象資料。

在華南,美軍第14航空隊與華南遊擊隊東江縱隊合作,建立了情報、通訊、氣象等方面的聯繫。

中國戰場還為蘇美英等盟國提供了戰略物資的支援。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4.5億美元的礦產品和農牧產品;

向美國提供了價值7.48億美元的桐油和錫、鎢等礦產品;

向英國提供了價值1.148億英鎊的農、礦產品,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3

當之無愧的亞洲主戰場

與世界反法西斯各主要對日參戰國相比,中國抗日戰爭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數量最大、殲滅日軍人數最多、付出的代價最慘重,因而也是對打敗日本法西斯貢獻最突出的國家。

從對日作戰的時間看,中國抗日戰爭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籤字為止,持續14年;

中國是世界上抗日開始最早、抗日持續時間最長、惟一參加抗日全過程的國家。

其他主要對日參戰國,如美國,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籤字,前後不到4年;

又如蘇聯,對日作戰三次,即:1938年7月~8月的張鼓峰戰役,1939年5月~8月的諾門坎戰役,1945年8月9日到9月2日的遠東戰役,總共不到7個月。

從殲滅日軍數量看,在8年全國性抗戰中,中國軍隊經歷了3000個日夜的浴血奮戰,進行重要戰役戰鬥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加上受降日軍128萬人,共計消滅日軍278萬人;殲滅偽軍118萬人,加上受降偽軍146萬人,共計264萬人。

為說明中國戰場殲滅日軍人數最多,我們還可用日本大大縮水的可比數字加以詮釋。

據日方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共傷亡195萬人,其中在中國戰場傷亡133萬人,佔日軍傷亡總數的70%。

另據日方統計,在對外侵略戰爭中,日軍共被擊斃71.6萬人,其中死於中國戰場的有44.6萬人,佔死亡總數的62.3%;

相比來看,死於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的19萬人,佔死亡總數的26.5%;

死於蘇聯遠東戰場的8萬人,佔死亡總數的11.2%。

從對日作戰付出代價看,也是中國最大。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佔二戰中各國傷亡總數的1/3還多。

僅以軍隊參加對日作戰的傷亡為例,中國軍隊傷亡380萬人,美軍傷亡32萬人,蘇軍傷亡5萬多人。

不僅如此,更應看到,日本儘管在戰役戰鬥上取得了許多勝利,但在戰略上卻遭到了失敗。

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治安強化、政治誘降、以華制華、建立戰爭基地等一系列戰略企圖。

戰略的失敗是最大的失敗,它關係到戰爭發展的全局,促使日本不得不考慮儘早結束侵華戰爭。

戰後美國戰略轟炸調查處的報告認為:「即使不投原子彈,即使俄國不參戰,即使不制定進攻計劃,日本也是會投降的。」

不難看出,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消滅日軍海、空部隊主力和對日實施戰略轟炸,蘇聯百萬大軍出兵東北,無疑加速了日軍的滅亡和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中國是亞洲的主戰場,中國的持久抗戰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

由於中國死死拖住了日本,使日德兩軍始終沒有會師,最終被反法西斯陣營各個擊破。由於中國的堅韌抵抗,四億五千萬人沒有成為法西斯的兵員基地,從而使美蘇免遭滅頂之災。

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實現了自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了這一民族精神涅的偉大過程,中國人民英勇無畏,團結作戰的精神,不僅無敵於當時,仍盛行於現在。

《面對最可怕的地震,這個國家的方法,也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在開掛的印度,瑜伽有著非常特殊的用處

別總是嘲笑這個國家,因為它的存在,中國已沒有退路!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人:是什麼讓中國變成了救世主?

這些下水道裡,藏著的是這些城市的良心!(原創視頻首發)

最扎心的判決!一位母親被開了5張罰單,判決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在這件事上日本竟然比中國還要痴迷,很多細節超越你想像!

內容合作、商務品牌請聯繫牛小財 ID:niuxcai

相關焦點

  • 沒有美國原子彈,沒有蘇聯進攻,中國能打贏日本嗎?
    中國的持久抗戰阻止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免遭日本法西斯的攻擊。很多人不知道,1939年德國侵入波蘭前,日本的世界戰略重心是「北進」,企圖與德國夾擊蘇聯,全面侵華戰爭只不過是為了解除入侵蘇聯的後顧之憂。可是現實和理想開了一個玩笑,日本沒有想到中國如此頑強抗戰,不得不將準備用於「北進」的陸軍兵力也投入中國戰場。
  • 二戰時期,假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和蘇聯能打贏德國嗎?
    導語:二戰時期,假如美國沒有參戰,英國和蘇聯能打贏德國嗎?眾所周知,二戰前期美國是沒有參與戰鬥的,他參戰的契機在於「日本突襲珍珠港」。後續大夥應該都知道了,美國摧枯拉朽的攻勢,日軍招架起來十分吃力,初期建立的優勢慢慢丟失,隨後走上失敗的邊緣。那麼如果日本沒有招惹美國,他也找不到藉口參戰的話,單單靠蘇聯還有英國能夠擋住的德國嗎?看看邱吉爾在做什麼就懂了。1941年6月,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大部分停止和英國的交鋒,轉身朝著蘇聯方向駛去。
  • 美國投放原子彈讓日本損失很大,但讓蘇聯無法實施對日本進攻計劃
    可是中國雖然愛好和平,但是日本作為中國的最後的敵人,在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還是不準備投降,如果不是最後美國及時的介入這場戰爭可能中國雖然能夠贏,但還是要拖幾年的。可是因為美國插手到二戰中,日本對他很是怨恨,其實日本真的應該感覺到慶幸,如果當時美國沒有出手的話,蘇聯完成了自己的計劃,現在日本可能就只能夠在歷史上出現。
  • 二戰,若沒有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中國能否打贏抗日戰爭?
    由於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停留的時間太久,已經損失了大量兵力,為儘快實現自己的帝國主義構想,日本便進軍蘇聯,但沒想到最後以慘敗收局,於是轉頭進行南下戰略,但日本軍隊還需要解除一大威脅,那就是在二戰期間並不活躍卻始終無處不在的美國,於是製造偷襲珍珠港事件。
  • 二戰結束時,美國有大量轟炸機航母和原子彈,為何沒向蘇聯進攻
    和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的百廢待興不同,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還有數十艘航母,幾千架轟炸機沒用。很多人認為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的戰爭很快就會開始。然而美軍在兵力和武器都有大量優勢的情況下,卻沒有選擇進攻蘇聯,原因為何呢。首先美國並不是沒有這種想法,只不過和美國的戰略方向、處事風格都有很大偏差。
  • 二戰,若沒有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中國能否打贏抗日戰爭?
    由於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停留的時間太久,已經損失了大量兵力,為儘快實現自己的帝國主義構想,日本便進軍蘇聯,但沒想到最後以慘敗收局,於是轉頭進行南下戰略,但日本軍隊還需要解除一大威脅,那就是在二戰期間並不活躍卻始終無處不在的美國,於是製造偷襲珍珠港事件。
  • 二戰時如果德國打美國,日本打蘇聯有沒有打贏的可能?看完後明白了!
    我說一個結果,可能你會不愛聽,如果在二戰當中真的是德國打美國,然後日本打蘇聯。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也只能像日本那樣不在背後對蘇聯下手,那麼說實話德國與日本戰敗的時間可能更快,甚至可以說二戰根本就不會爆發。
  • 美國用原子彈打敗日本,為何在越戰中就算敗了也沒有用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迅速震懾了日本朝野,日本不得不宣告無條件投降。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投下原子彈呢?日本在1945年初制定了一個1億人玉碎的計劃,也就是要對國民發起總動員,採用包括人肉炸彈在內的方式和美軍血戰到底。根據美國政府和軍方的預測,這很有可能讓美國士兵多犧牲幾十萬到上百萬,同時又要耗費大量的軍事物資。為了快速結束戰爭,美國才動用了兩顆原子彈。越南戰爭一共打了20年,從1955年打到了1975年。
  • 沒有美國,中國能打贏日本嗎?看完真得佩服日本人!
    中國曾經歷過一場曠日持久戰,這場戰爭是由日本人帶給我國人的。二戰爆發後,日本企圖吞併整個亞洲地區。但日本人如意算盤並沒有打成。只因日本挑釁美國,在太平洋一戰中,美國急於結束戰爭,朝著日本的廣島長崎地區投放了2顆原子彈。致使日本直接宣布退出二戰。順帶著日本也宣布向中國無條件投降。
  • 美國的原子彈避免了日本的滅亡,如果蘇聯出大招,日本將不復存在
    然而這樣的地位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一直到清朝末期,西方國家早已將重心放在了工業革命之上,但中國卻依舊是落後的農耕文明,導致中國遭受了一段殘忍黑暗的時光。然後除了中國,世界其他地方也都不太平,到處都發生著戰爭,中國也艱難地進行著為期幾十年的抗戰。蘇聯在德國投降之後,騰出了時間對付日本。
  • 假如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中國能不能打贏日本?
    戰爭初期,中國被日軍打的節節敗退,丟了半壁江山,差一點亡國。幸虧日本作死偷襲美國珍珠港,引來了超級大BOSS美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那麼不禁有人要問:假如日本沒有偷襲美國珍珠港,中國能不能打贏日本?答案是肯定的,中國能打贏,但贏的時間會很長。首先,從兩國國力來講,中國和日本差距很大,不過兩國的差距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比如經濟總量,一直以來,人們往往認為日本經濟總量是中國的數倍。
  •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是蘇聯人怕了嗎?
    當年中國和蘇聯為什麼沒能打起來,1969年邊境上的珍寶島衝突鬧得那麼兇,為何最後卻偃旗息鼓了?,進來就好打了」,意思是我們可以讓開一個口子,讓蘇聯人攻進來,只要他們敢打進來,就永遠不可能打得贏,因為我們有幾億民眾形成的一個巨大的包圍圈,不怕跟他們長期打下去。
  • 二戰如沒有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蘇聯啟用這一計劃,現今日本早沉到海底
    凡是通蘇的人員都是死刑,大量的中國人都被這個罪名殘害致死,所以兩方都針對對方有很多進攻性的計劃,隨時準備翻臉,比如日本在蘇聯被德國進攻的時候就制定了關特演的計劃,打算進攻蘇聯,但是日本想不到的是,比起這個最後都沒有實際行動的計劃,蘇聯制定了一個更厲害的計劃,差點讓日本從地球上消失,這就是——引爆富士山計劃。
  • 如果美國不投原子彈,那麼蘇聯滅了關東軍後,會直接佔領日本嗎?
    一、地處北海道的千島群島距離蘇俄比日本本土近。二、千島群島上早就有俄國滲透的移民、僑民,故而俄國早就惦記上了屬於日本的千島群島。三、一九四五年美國佔領日本本土已經是大勢所趨,故而軍事科技實力遠不及美國,且習慣於欺軟怕硬的蘇聯根本不敢染指日本本土:一九四五年美國已經將原子彈用於實戰;而靠竊取美國原子彈技術的蘇聯一九四九年才試爆成功原子彈。
  • 二戰美國打日本很困難,為何蘇聯對陣日本關東軍卻「摧枯拉朽」?
    二戰時期,從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始,美國於8日對日宣戰,美日在太平洋戰場上大打出手,一直打到日本投降,其間美國還向日本扔了兩顆原子彈。雖然然美國最後勝利了,並佔領了日本,但美國打的很苦。
  • 二戰美國打日本很困難,為何蘇聯對陣日本關東軍卻「摧枯拉朽」?
    二戰時期,從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開始,美國於8日對日宣戰,美日在太平洋戰場上大打出手,一直打到日本投降,其間美國還向日本扔了兩顆原子彈。雖然然美國最後勝利了,並佔領了日本,但美國打的很苦。
  • 沒有美國,中國能打贏日本嗎?很多人不知道的歷史
    美國幫助中國打贏了抗日戰爭嗎?我要說沒有美國,中國照樣能打贏抗日戰爭,抗日戰爭可能會更早的結束。一些對歷史不了解的人冷嘲熱諷,諸如沒有美國我們肯定打不過日本這樣的論斷。1937年,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國發表演講,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
  • 如果美國不投原子彈,那麼蘇聯滅了關東軍後,會直接佔領日本嗎?
    一、地處北海道的千島群島距離蘇俄比日本本土近。二、千島群島上早就有俄國滲透的移民、僑民,故而俄國早就惦記上了屬於日本的千島群島。三、一九四五年美國佔領日本本土已經是大勢所趨,故而軍事科技實力遠不及美國,且習慣於欺軟怕硬的蘇聯根本不敢染指日本本土:一九四五年美國已經將原子彈用於實戰;而靠竊取美國原子彈技術的蘇聯一九四九年才試爆成功原子彈。
  • 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若日本仍不投降,美國還會繼續扔原子彈嗎?
    為了報日本珍珠港偷襲的仇,美國從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也向日本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摧毀了日本最後的盤踞基地,在蘇聯對日宣戰後,日本也只能無條件投降,美國的2顆原子彈和蘇聯的宣戰都促進了日軍的投降。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我們試想想,如果面對蘇聯的宣戰和美國的原子彈,日本仍不選擇投降,那美國的原子彈會繼續扔嗎?
  •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美國有幾次沒有打贏的戰爭?
    近代史上美國沒有打幾場戰爭,第二次獨立戰爭前期的確有些狼狽,白宮都被加拿大民兵給燒了,但結果也還不錯,所以近代史上的美國這三仗都打贏了。 我們一般有時候會把現代也籠統計算在近代史中,統稱近現代史,如果是這樣定義的話,這個戰爭中幾乎百戰百勝的巨無霸還真有兩場戰爭沒有打贏(小型局部軍事行動不包括在內)。這兩場美國沒有打贏的戰爭都跟我國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