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一名網友上傳了一段視頻,畫面中,這名讓人佩服的柬埔寨男孩男孩能流利地說出多國語言。女遊客似乎也是「多語通」,開始用多國語言與他對話。當被詢問是如何學習如此多的語言時,他回答是跟遊客學的。大家不禁要感嘆了吧!!太厲害了!!其實,讓我告訴你,語言的教育也有關鍵期哦!
首先來給大家回憶一個「野孩子」的故事,1970年時,在美國,社工人員發現一個小女孩,化名叫Genie;她在十三歲之前,受到父親家暴,禁錮在家。在白天,她被父親綁在馬桶上面;晚間,睡袋綁在一起入眠,13年中,沒有與任何人接觸溝通,就這樣被小小的年紀被剝奪了她應有的權利。社工人員發現Genie後,發現她的英語字彙量少得可憐,只有40個單詞左右;此外,因為長期缺乏與人互動,當她試圖表達想法、卻無能為力時,她頂多只能說類似「停下來」或「不要了」的短句。之後,語言學與心理學家試圖教導Genie英文,但是,即使在長期的努力下,Genie所能說出的話語仍然非常簡短、有限。當Genie完全無法表達時,她備感挫折,也只能依靠肢體語言來表達憤怒或是無助,像是用力踢地板、或是用力甩門。終其一生,除了極少的基本的語言能力外,Genie就是無法培養成類母語的語言程度。這只是一個個案,但是它同時說明了:如果沒有外界環境的語言刺激/資源,語言能力是完全無從培養的,原因是:如果一個人的大腦沒有足夠的語言刺激,神經元之間的溝通與聯結便無法建立,語言這個認知和動就沒有大腦的指示來執行。
另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大家知道,早期華人移居美國的不少 ,據調查,隨之遷去的孩子們中,如果孩子只有三四歲,那麼孩子到了美國後如果脫離了原來的全中文的語言環境,而且在青春期之前,父母也沒有相應的一些中文資源的給予,那麼,孩子在腦海中的中文連結就會消失,他們變得不會中文了。而如果孩子已經到一青春期,有13歲左右的年紀,可是更大那麼他的中文連結就不會消失 ,中文成為他的母語。就算一直呆在全英文的環境,但是他的中文仍舊不會忘記。以上兩個例子其實說明一個道理,孩子的語言學習是有關鍵期的,這個關鍵期的分隔便是表春期,也就是13歲左右。了解了語言的關鍵期 ,我想我們對於語言教育又有一個新的認識,也能到更好的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了。就如這個9歲的男孩,他的生長環境裡擁有不同的語言資源,不同的語言不斷的刺激他的語言神經元,所以他才會有多種掌握!
希望孩子能掌握多種語言的父母,我們需要在語言教育的關鍵期不斷的提供語言的環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