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玉門關、陽關、嘉峪關河西三關裡一窺絲綢之路的歷史興衰

2020-12-16 丫遊記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學生時代閱讀唐詩時就為邊塞詩人的豪放詩句所著迷:

其中聽提到最多的當屬「陽關」「玉門關」,哦還有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這「河西三關」大概是在中國眾多的古關古隘中,知名度最高且年代最久遠的。無數文人墨客常以「三關」為題,或吟誦賦詩,或潑墨作畫,以借「關」言志,詠「關」抒情。

河西走廊多雄關,雄關之最嘉峪關。嘉峪關不僅是「河西三關」中保存最完整,也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關城。至今到訪嘉峪關的遊人依然絡繹不絕。

這裡我卻不想再多說。我想說說那隻餘黃土早不復輝煌仿佛是一對同呼吸共命運的姊妹關——玉門關和陽關。玉門關據說西域輸入中原的和田玉取道於此入關,因而得其名。陽關則因居玉門關之南,古以山南水北為陽,故稱「陽關」。

玉門關

如今,登上玉門關10餘米高的殘臺,向西南方向眺望,可以隱約看到漢長城的烽燧和城牆殘跡斷續延綿,好似一條棕色的虛線,玉門關曾是士兵常年駐守的重要邊防據點,保護著往來於綠洲間的商旅和貿易。據說當年沿著它可以直通陽關。可以想像,漢軍將士站在這裡,視線一直延伸開去,觀察著火信在烽燧間向遠方傳遞。當年的玉門關戰略地位何等重要從芩參詩中就可窺一二:「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裏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

而令「玉門關」身名大燥的則是王之渙的 「絕句之最」《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大家或只嘆「玉門關春風不度」,卻不知李白曾寫下,「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用非常人的肉眼所能窮極視野,以直衝雲霄的豪氣,挾明月、天山,卷長風、雲海,掠過長空幾萬裡,橫度玉門關而來。

無論度與不度,玉門關已成為塞外與關中的分野,在人們心中關內關外兩重天。

於是在歷史的書卷裡,多少人曾經透過玉門關遙思故土。一關之隔,讓奮戰西域半生的班超發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希望身回故國的懇請,也有戴叔倫「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一去不復返的鏗鏘氣概。

還有我很喜歡的一闕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幅雄渾壯闊的萬裡邊塞圖已躍然紙上,讀來已覺多麼驚心動魄,胸懷激蕩。

玉門關遺址

而今,我們走過玉門關,歷史又被跨越了千年。如今的玉門關依然屹立在茫茫戈壁的一座土崗上,只是昔日的雄關只剩下了一個長寬不過25米左右、面積只有600平方米的小土堡——小方盤城遺址,還有與它相伴了兩千年仍然殘存的一段漢長城和百裡外那個與烽火臺相伴的陽關遺址。

黃色沙丘縱橫起伏,一座已經坍塌了半邊的土墩在視線中突兀而立,看起來像是一座雅丹地貌的風蝕土壘。昔日的陽關城早已沒有痕跡,只留下這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烽燧一側的長坡下,一片廣闊平坦,我們常說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那就是被很多人聽說卻被很少人走過的陽關道。

因為在絲綢之路中,陽關既是開拓西域的軍事要隘,又是絲綢之路南線中西貿易往來的通商口岸。於是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這條大道,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寬達36丈,被人們稱為「陽關大道」。李世民曾令敦煌的軍民在這裡迎接取經歸來的玄奘,馬可?波羅由這裡踏上神秘的東方土地。

但說起陽關,我腦海中第一時間吟誦的卻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盛唐王維的「送別詩絕作」,拱手相揖,杯中水酒一飲而盡。出了陽關,就即將面對再無友人溫情的戈壁大漠。每每讀來如同飲入一杯浸透了詩人全部深摯情誼和對友人深情體貼的感情瓊漿。

緊接來心中迴蕩不絕的是傳唱千古的「陽關曲」。王維的詩句被配以曲調,成為當年離別筵上最流行的歌曲《陽關三疊》。而三疊的由來是因為無論是赴邊的徵人還是獨行的旅者,無論他們去的是不是西域,這悲涼的調子總會被唱起。因為全首詩只有四句,唱起來有些單調,因此樂工們常將詩句疊唱,因此有了「陽關三疊」的名稱和唱法。

王維用詩送別了友人,也把那個天之盡頭的陽關要塞、那支纏綿深沉的《陽關三疊》,送進了無數詩人的胸懷。從唐代白居易的「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到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還有張祜的「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到宋代李清照的「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和「淚溼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到蘇軾的「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一詞詞一闕闕「陽關」簡直成了送友酬唱的代名詞,常唱不衰。

陽關已經不再是那個陽關,它象徵著一個遙遙萬裡詩與遠方。

遙想漢唐盛世時,關內關外駝鈴叮噹,羌笛悠悠,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如今我遙望光禿禿山包上的烽火臺,藍天、大漠、乾燥的風,這一切都符合我們對千年前西域邊塞的想像,但當年巍峨的關城已經被黃沙摧殘殆盡。曾經繁華的陽關大道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荒蕪寂寥的古關遺址附近的小山包上,空留一座飽經風霜的烽火臺,訴說著陽關蒼涼悲壯的往事。如今在陽關腳下修建的陽關軍事博物館,模擬復原了曾經的城樓、兵棧和各種防禦工事。帶我們穿越千年歷史,重尋曾經湮埋的陽關關城。

相關焦點

  • 遊覽甘肅酒泉三關後的疑問:有了陽關和玉門關,為何還修嘉峪關?
    現在是工業時代,在玉門石油開採結束以後,代之而起的是剛剛修建起來的一個個大型風力發電場,一排排的風力的發電設備展現在河西走廊,蔚為壯觀,成為河西走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而保存完好的「天下雄關」更是展現了河西走廊古代的歷史文化。但不禁要問:在河西走廊西部已經有陽關和玉門關,明朝為何要在河西走廊中部修建嘉峪關?
  • 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塞,玉門關與陽關
    漢武帝時,在帝國疆域最西邊設玉門關和陽關,作為西部門戶。絲綢之路西出敦煌、由南道通西域,必經陽關。很多沒去過的都應該聽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古詩詞。第一站來到玉門關,先參觀玉門關遊客中心,遊客中心內展示絲路的歷史圖文。地圖上可清楚看出絲路起點長安有兩條線路,一直到敦煌分為三條線路往西域。圖中白匡黑字為玉門關,旁為敦煌,玉門關下面是陽關。班超雕像,班超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曾出使西域。
  • 4000餘年歷史,玉門關、陽關、莫高窟,中國古代詩詞之敦煌篇
    敦煌,為甘肅省一縣級市,河西走廊西端,處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界點。總面積3.12萬平方公裡。歷史悠久,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以莫高窟和玉門關、陽關而聞名。敦煌地名由來據考證,大多都認同為少數民族漢語音譯,意義不明。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報告漢武帝,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 鄂爾多斯自駕青海甘肅——陽關和玉門關
    清早,趁敦煌的太陽還沒有那麼熾熱,我們再次出發,前往大名鼎鼎的陽關和玉門關。真正的陽關、玉門關早就消失在歷史的沙塵暴中,現在只不過留下土堆和遺址。不過在遺址上重新規劃了景區,遊客只能通過僅剩的遺址來想像漢代時玉門關和陽關的繁忙與壯闊。古通西域,都是取道兩關,即南陽關,北玉門關。
  • 秦時明月漢時關 陽關 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二首 其一》許多人是朗朗上口,其中的關指陽關和玉門關。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最西側。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趕走匈奴人,漢朝在這裡先後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鎮,在敦煌西北、西南建立兩個關隘,分別是玉門關和陽關,從此這裡就是西域和關中的分界線。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重要路段,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出玉門關走天山南麓的北路和出陽關走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而去的南路。
  • 陽關,玉門關,絲路古關今安在?
    詩中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絲綢路上河西古關的嚮往。 「因詩而名重」的「玉門關」「陽關」佇立在蒼茫的大漠戈壁之中,這些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又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無數文人墨客常以「兩關」為題,或吟誦賦詩,或潑墨作畫,以借「關」言志,詠「關」抒情。
  • 行在敦煌橫渡三關:陽關、玉門關、嘉峪關!古時雄關現在如何?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吹夢,大家都知道陽關、玉門關、嘉峪關。那現如今的三關,你有知道多少呢?陽關是兩關之一。它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只有一座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謂幹古絕句。這裡有太多的歷史和詩歌,使得走進它的人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時光穿越的感覺。除了烽火臺遺址,另有一個博物館。景區門票:50元,學生證半價,憑讀者可在8-12月享受半價優惠。
  • 我從山海關來,來看嘉峪關、玉門關和陽關
    上午看嘉峪關,下午看玉門關,第二天看了陽關。這應該就是自駕的快節奏吧?嘉峪關市山海關:秦皇島市玉門關:敦煌玉門市陽關:敦煌市三、分別屬長城和絲綢之路列入兩項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千年要塞「玉門關」究竟在哪裡?揭秘「玉門關」的前世今生
    祁連山下,河西走廊,沿著連霍高速、柳格高速一路向西,嘉峪關石關峽(最早及最晚的玉門關遺址)、瓜州雙塔堡(唐代玉門關遺址)、敦煌玉門關(漢玉門關遺址)等一系列玉門關遺址躍入眼帘。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徵服匈奴收復河西後,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列四郡、據兩關」,四郡為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為玉門關、陽關。
  • 敦煌縣陽關之謎玉門關
    但喬怪的是,這個屢見於漢唐史籍魅赫有名的陽關,在唐代以後 竟然消聲匿跡了。不但名不再見詩文,甚至在地趣上也失去了它的蹤 跡。陽關,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0據我國史籍記載,西漢武帝時,為抗擊匈奴,聯絡,西域,加強了 對河西走廊這個戰略要地的控制,因而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由浦泉郡分置教瘞郡,下轄六縣,其一為龍勒。
  • 陽關和玉門關在唐朝詩人眼中意味著什麼?
    陽關、玉門關的地理條件據文獻記載,在漢武帝元鼎年間,開通河西,設四郡,據陽關、玉門二關。文獻《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到"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在漢朝時期,陽關、玉門關就已經納入政府的管轄之下,並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
  • 萬裡長城十三關,你恐怕只知道山海關,嘉峪關,玉門關,快來補全
    第二關:黃崖關 薊北雄關,位於薊縣最北端30公裡處的東山上,又稱「小雁門關」第三關:居庸關 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位於北京昌平區內,得名於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第四關:紫荊關 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北45公裡的紫荊嶺上,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漢朝時又稱上谷關,建於戰國時期,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 酒泉值得一去的三個地方,不去會後悔,不是玉門關也不是陽關
    酒泉值得一去的三個地方,不去會後悔,不是玉門關也不是陽關酒泉,甘肅省地級市, 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新中國石油工業和核工業的發祥地,境內地貌多樣
  • 玉門關、陽關、雁門關……「關」對中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詩詞裡的邊關「江南」與「塞外」自古就在人們心底留下一道清晰的分割線,「江南」有多繁華,「塞外」就有多荒涼。自漢武帝打通西域,設置河西四郡以後。一南一北相隔七十餘裡的陽關,玉門關,就此成為中華帝國邊防線上最後一座關口。
  • 春風不度玉門關:歷史上的三個玉門關,這春風不度的是哪個?
    提到玉門關,人們一般立即會聯想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將徵夫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使玉門關成為難以抹去的時代記憶。玉門關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關隘,也是重要的軍事關卡。歷史上玉門關共有3處,分別是西漢玉門關、隋唐玉門關、五代宋初玉門關。
  • 「玉門關」、「陽關」,這些地方分別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在古代我們的中國一般指的是黃河中下遊中原地區(河南附近),這裡被視為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和搖籃,而相對應的西部地區一般人跡罕至,也很少有祖先生存過的痕跡,所以也就有了「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詩句的由來。那你知道「陽關"、「玉門關」這些地方到底在今天的哪裡嗎?在解釋這兩個關隘之前,我們得先聊聊絲綢之路。
  • 第七天:敦煌-陽關-玉門關-敦煌
    昨晚沙漠玩太晚,今天九點半才出發第一程,敦煌-陽關,全程215國道轉303省道,大約一個小時到達,陽關作為歷史上有名的關口,類似於今天的海關,門票五十包電瓶車,進入大門後,導遊會告訴你幾點有免費講解,到時候大家跟著走就行了,到了都護府裡會讓你買通關文碟,有木頭的,紙張還有類似奏摺那種的,最便宜的三十元
  • 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個關隘,一個符號,兩座豐碑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始建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 說說寫玉門關和陽關的那些邊塞古詩詞!
    玉門關與陽關同時設置,西漢時為玉門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後不久,絲路中 斷此關封閉。但自東漢建武至延光一百餘年中,絲綢之路又三通三絕。東漢時, 玉門關已改為玉門都尉所轄。兩晉南北朝以來戰爭頻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 益興盛,絲綢之路呈現出衰頹跡象。
  • 絲綢之路的三個關鍵區(三)
    絲綢之路的塞門是玉門關,嘉峪隘口「南有雪山嵯峨萬仞,北有紫塞延袤千裡,乃諸夷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是玉門關址的最佳選擇。嘉峪北山古稱玉石山,有一條10公裡的石峽貫穿山體,湖沼泉水常流,漢唐絲路就從這裡依山傍水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