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一爆出新天 !
1956年12月29日下午3時,白銀折腰山。
……五、四、三、二、一 ——「起爆!」
當白銀公司的笫一任黨委書記兼經理黃羅斌按下電鈕時,隆隆巨響驚天動地,塵土和砂石構成一朵蘑菇雲直衝雲霄。
聲浪過後,群山一片靜寂,漫天飛舞的砂石已塵埃落定……
這就是載入共和國有色金屬史冊的白銀沖天一爆!
這一爆,年輕的共和國又誕生了一個銅產量佔30%、硫產量佔70%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這一爆,歐亞大陸橋上誕生了一座充滿魅力的希望之城——白銀市!
這一爆,震驚世界!讓西方一些國家疑為中國西部爆炸了一顆原子彈。
這一爆,已成為新中國大規模開發建設西北的第一聲驚雷。
這一爆,讓歷史上曾有「日出鬥金,集銷金城」之譽、卻又被歲月的印痕加之騰格里沙漠的風沙侵襲,已成為荒漠之地的白銀煥發了生機,拉開了建設大西北工業城的序幕……
這一爆,爆出了白銀廣大開拓者們的英雄事跡和悲壯人生。
翻開白銀這半個世紀的歷史,大爆破讓從事白銀建設的開拓者們留下了震撼和難忘的記憶!
「三十六年遊故地,白銀一爆出新天。」親歷過大爆破的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1992年8月視察隴土工業新城白銀市時,揮筆留下了這句充滿詩意的題詞。
2006年筆者曾出版報告文學集《鳳舞銅城》,本書主要描述了白銀這座城市從建立到發展的全過程,白銀市圖書館向筆者頒發證書永久收藏
白銀市公園有座「銅城的開拓者"紀念碑挺拔的碑身顯得十分雄偉。碑身正面碑心隸書撰寫著「獻給銅城的開拓者」八個大字,光彩奪目,是紀念碑的主題。碑心的左側落款「甘肅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 一九八四年十月」。在碑身的背面就是碑文。碑身的上部是一尊高大的青銅人物塑像。兩位身著工裝的年輕地質工作者肩並著肩,他們的一隻手共同託起一塊金光閃閃的黃銅礦石,另一隻手一個握著管子鉗, 一個拿著地質錘,昂首挺胸,目光炯炯,仿佛站在地球之巔,正欲敲開通往寶庫的大門。粗獷豪放的造型,顯示了銅城開拓者和創業者們的偉大襟懷和奉獻精神;青銅鑄成的塑像,讓人們觸摸到了「白銀廠」跳動著的時代脈搏,感受到了「銅城」銅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座「銅城的開拓者」紀念碑,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座地質工作紀念碑,碑中深藏著新中國地質工作者們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凝聚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
他們中有一個群體,就是碑文中唯一提及的那個單位——地質部直屬的641地質隊;他們中有一個人,就是碑文中唯一提及的那個人——地質工程師宋叔和。是他們,創造了新中國地質史上一頁輝煌的篇章,並由此出現了新中國最早的一個移民城市、中國唯一一座以貴金屬命名的地級市——白銀市。
筆者為了尋找當年大爆破那個火紅的歲月中,從全國各地前來支援大西北創業者這段歷史,曾經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尋訪了一些見證過這段歷史的人。筆者的心在激奮中有點陣痛……
當年支援大西北,銅城的這些開拓者們,大多已年過七旬,失去當年那種英俊與瀟灑和浩氣。在這部分人中,一些老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對他的人生歷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東山路126棟3樓某室的李大伯當年來自遼寧的撫順市,他是這樣回憶著當年的情景:記得那是1955年的秋冬,我剛剛高中畢業,我大致17歲左右吧!是一句支援和開拓大西北的口號和一種年輕人的嚮往和激情,將我們同班的四個小夥子送上了西去的列車。東北在日偽時期就有很強的工業基礎,我們在這個廠礦林立的地方長大,因此我們在列車上探討著、勾畫著,嚮往和憧憬著目的地白銀那嶄新的廠房。
一天下午,包著篷布的解放車載著我們離開蘭州,向白銀徐徐開來,寒風穿過篷布穿透大衣有點刺骨,道路上沉睡著零亂的碎石,光禿禿的山坡溝坎上留下一道道長年風吹雨刷的痕跡,不見樹木,少許乾枯的矮草在寒風中顫動,似乎仍然做著春天的夢。
車離開一個叫皋蘭的地方時突然拋錨,司機正在趕修,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我們微露在大衣外部稚嫩的臉上一陣陣刺痛,讓我們品嘗到了來到大西北的第一場颶風宴。
遠處傳來的幾聲狼嚎,在這空曠的原野上,顯得 十分悽厲。
……以後的那段日子住臨時帳篷,喝苦水,一夜醒來滿床和耳朵鼻孔中塞滿沙塵的艱苦歲月不知是怎樣度過的,反正領導和我們同甘共苦,相敬如賓,苦點累點也就不計較太多了。當然也有人挺不住這種苦難日子就悄悄地溜走了,我們同來的四個人中就走了兩個……
你說的大爆炸我當然經歷過,記得那天我們班組負責警戒,一聲巨爆後,我們都嚇得不知所措。
後來的事都有記載,我也說不好,就到此吧。
李大伯有點累了,筆者也不忍心過多打擾他,但看到李老身體還健康,精神也很好,筆者的心在不平靜中有了幾分安慰。
約見來自上海的張大媽時,正好是今年的清明節,據張大媽的兒子說,母親去距市區6公裡的墓地為父親去掃墓了。筆者買了幾束花和祭祀品驅車專程到墓地,找到了張大媽並和她聊了許久!6公裡處的墓地上,那些來自祖國各地、大江南北的老一輩和開拓者們長眠的墳瑩上,除了兒女們祭獻的花圈等祭祀品外,常伴他們的還是光禿禿的山巒和風沙,好在許多戰友們還相伴左右,他們還可以擺擺「龍門陣」,不感到寂寞。
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給先輩們敬獻了鮮花,代表我們這代人向這些偉大的前輩們虔誠地行了跪拜大禮。開拓者們為了白銀的建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將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他們一生鍾愛的事業,當他們感到累時已人到暮年……
願他們的靈魂在這裡靜靜地安息吧。他們畢生奮鬥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輩們前赴後繼,為建設新白銀而奮鬥。
在查閱資料時,筆者有幸閱讀了白銀市恢復建市後第一任市長於開國撰寫的《沖天一爆》一文,文章詳細記述了那段歷史,字裡行間透露出創業者的奮鬥足跡。雖然波瀾不驚,但卻真實地再現了那段歷史的原貌,黃羅斌、李子奇這些領導者們和郭雲、魯匯、李承貴等創業者們那種戰天鬥地的豪情躍然紙上,讀來令人盪氣迴腸 。
如今,這段歷史已過去近60多年了,可當人民提起它時依然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