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喜帖街的居民參與看舊城改造的另一種可能

2020-12-14 澎湃新聞

我的研究方向是政治人類學。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志》在去年出版,但有很多內容還沒被挖掘出來。我為什麼研究香港利東街(也叫喜帖街)的改造經驗呢?

這個項目工程耗時六年時間,從2004年持續到2010年,花費35.75億港元(2004年數據)的發展成本。最重要的是,參與改造的居民提出了香港首個由下而上的規劃方案,影響廣泛。我在香港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報紙幾乎天天都有利東街的消息。後來,這種「人民規劃」的概念,被深水埗、嘉鹹街等其他香港街道所借用。至今香港政府、議會人士、城市研究者還時不時提及利東街居民的舉動。

而利東街的街坊和義工,因為做了一個社區重建的民間策略,在其他重建區組織和街坊的心中地位甚高,經常被請去指導。這些人非常有經驗,知道怎麼去幫助別的街坊。所以,利東街的經驗是參與香港舊城改造的一個關鍵研究點,也為舊城改造實踐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舊區唐樓:本土經濟與社區互助

利東街,地處香港島灣仔區南部中心地帶,大約在1911-1920年間建成。灣仔區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1950年代後期,在利東街上,由幾個私人發展商建成了約50幢整齊劃一、天台與地鋪相連、六層樓高的建築物——唐樓。這是當年灣仔最高、最新式的樓宇。

其實,利東街被拆掉的這一批建築已是第二次重建。香港的城市更新改造,雖然具體過程比較慢,但整體節奏比內地快。比如香港郵政總局大樓,已重建過四次。現在看到香港最新的地方,很多都是經過了三到四次的重建。

2007年底俯拍的利東街 本文圖均為 夏循祥 圖

上圖是我從合和中心(位於灣仔皇后大道東的66層建築)上看到的角度,中間低層兩排建築的街道就是利東街,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但走進去是很乾淨舒適的。由於香港建築的佔地面積都比較小,土地談判的代價大,所以形成一個個「牙籤樓」。在周圍高矮不齊的「牙籤樓」的映襯下,利東街的兩排唐樓具有較強的整體感和獨特性——不過現在已經拆掉了。香港現在也幾乎找不到像利東街這樣並排的唐樓了。

唐樓是一種特殊的騎樓,有連通樓與樓之間的吊橋、天台等結構,經過居民長時期的聚集、交往和使用,形成了自然的公共空間。唐樓在樓下的入口處,一般會間隔出一塊區域,稱為「樓梯鋪」——這是唐樓特有的社交空間,是人際網絡的一個重要節點。

比如,我看到有一個樓梯鋪是水晶首飾的生意,旁邊的店是賣喜帖的,相互間發展出一條結婚相關的生意鏈。由於樓梯鋪一開始是沒有水電的,需要去隔壁店借水電,因此形成了相互關照的關係。在樓梯鋪做生意的人,也會幫忙照看這棟樓的小孩,留意陌生人的進出——這就形成一個互相照顧的社區功能。

利東街拆遷前的唐樓,右為「樓梯鋪」

這種一梯兩戶的建築特色,有助於居民建立社區網絡,方便街坊鄰裡的互相照應。多數居民在本地生活了數十年,甚至兩三代人,鄰裡熟悉,守望相助,形成濃厚的社區歸屬感和集體認同感,培育出了趣味盎然又關係緊密的小社區。

重建計劃啟動之時,在利東街的56間地鋪中,有22間是印刷請帖、喜帖或紅包袋的。其中「志成」「金成」和「港成」的鋪主兼印刷師傅,更是同門三師兄弟。

1950年前,利東街被稱為「裁縫街」。最早的時候,有很多英國水兵停留在灣仔,需要定製一些好衣服,這條街就聚集了很多裁縫。裁縫街之後,利東街又逐漸形成了印刷一條街。

當時政府開始管理印刷行業,為了防止印刷廠印偽鈔,會有諸多的限定與條件要求,才予以發牌照。而這些條件,恰恰就是唐樓所能滿足的:前店後廠、防火設施等。再後來,印刷廠中有一些有創意的人,開始做喜帖的設計與印刷,慢慢就做出了名氣,甚至聞名海外。

利東街的印刷店,善用了唐樓的特點,發展出廠店合一、同行聚集的一站式經營模式。由於印刷不同產品所需的工序不同,因此,喜帖街也形成了街道內部分工合作的形式——比如材料物質上的互通有無,或是訂單太急時分給隔壁店家做等,使商戶之間既有競爭又互相依存。雖然業主沒有形成正式的行業協會,但也存在著一定的行業聯合意識。

社區網絡的穩固,是街道生命力的一個重要所在。喜帖生意形成後,其他與結婚有關的生意,就自然聚攏而來。比如賣花、對聯、小禮物、水晶製品、過大禮傳統物品、回禮精品和紅酒的店鋪,成行成市。

小型手工業的製作,常常需要散工的幫忙,因而惠及了那些能力不太強又需要兼職補貼家用的周邊婦女們。因此,利東街以及鄰近街道間,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形成了一個互利互助的社區網絡。

從裁縫街、印刷街,到世界知名的喜帖街,利東街與其他老街一起見證了香港本土經濟及其社區網絡的發展和轉變。不少店主在街內經營謀生,一做就二十年。有些甚至集結了幾代人的心血,經歷了印刷行業隨社會轉變而求存的歲月,構成別具一格的本土經濟。

總結來說,本土經濟的發展,一是靠日積月累的社區網絡,二是靠成行成市的規模經濟,三是靠互相支援資源與信息。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產業形成規模,邊際效應才會遞增——即規模愈大,成本相對減低,利潤因而提高。喜帖業的成功,與這種互相依存、自然衍生的營商網絡是難以分割的。而除了方便的一站式模式外,街道的半空中,懸掛著層層疊疊的廣告招牌,亦成為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利東街拆遷前的喜帖店和招牌

自發的本土經濟模式、較小的社區規模,較高職業同質性、較小流動性,以家庭為單位的全面互動,使利東街足以形成帕特南(Robert D.Putnam)筆下的「市民社區」——具有人際互信、平等交換、行業保護、全面參與社區公益等特色,身處其中的人擁有較高的安全感、可靠感。也許現在想起來有點理想化或美化,因為已經拆了,只能從學術上描述得美好一些。它當然也有不美好的地方。

而那種單一推土機式的重建模式,會使居民在這過程中遭受到地方(空間)、時間(人生經歷)、文化(記憶或象徵意義)的三重剝奪。

拆遷後,喜帖街原來的店鋪老闆,很多因為年紀大、找不到新店鋪、沒有其他特長,就不再做生意了,有的則搬遷到內地。有的業主說:他從出生到上學,再到結婚生子都在這裡,如今要被迫離開。無論賠償多少錢,也買不到這樣的經歷,他覺得以後再回來就不認識這個地方了,沒有根,對香港就沒有了留戀。

2010年拍攝的利東街

有人會說:在這個社區裡,有沒有出過名人?是不是重要遺址?如果不是?那就拆唄!——基本上是這樣的邏輯。

雖然喜帖街的唐樓是普通的,行業是普通的,居民中沒有達官貴人;但結婚的事情,可能一個人一輩子只去一次,但大多數人都會去,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明星名人。對於整個香港社會,喜帖街是一個特別珍貴的記憶。

這一類街道之所以吸引人前往,有時不僅是因為它販賣的商品,而是它背後代表的歷史及其未來的命運,能勾起人們對本土經濟和舊區文化的回憶。從香港的太平山頂到皇后大道東,到喜帖街,再到海邊的香港會展中心,是一個百年時光的隧道,其中有不同年代的建築物。把喜帖街上五六十年代的建築物拆掉,就找不到這個時期的香港歷史了。

居民參與: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利東街的拆遷重建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1997年10月起,利東街被劃入官方重建計劃,但懸而未決。因為1998年金融危機,沒有資金而停滯了。第二階段,2003年10月重建計劃啟動,H15關注組作為一個志願性的居民互助組織正式成立。整個重建的過程比較慢,政府預留了充分的時間,不會用推土機直接推掉,會跟居民談判,允許上訴。H15作為一個社會運動的組織,從關注開始,逐漸帶領居民進行申訴。第三階段,2005年11月《收回土地條例》生效,居民必須搬離,H15關注組繼續參與。第四階段,2008年3月利東街完全被清拆後,H15關注組成為一個半職業的公民社會組織。

我是2006年去香港,2010年回到北大,其中兩年是全職學生,還有一年多在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中心兼職工作,這其中基本都在H15關注組裡參與活動。H15關注組中,除了普通街坊,還有很多學者、藝術家、文化人士、專業人士參與,包括一些如規劃師、建築師、測量師等。

H15關注組做了一些相關的社會影響評估,評估拆遷重建對於經濟的影響,以及對於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影響,並形成一個評估報告交給政府。在此基礎上還規劃了一個建設性的替代方案——啞鈴方案,這是香港首個自下而上的規劃方案。之所以叫「啞鈴」,是因保留了中間部分的唐樓,以拆掉街頭街尾的唐樓而作為商業面積來建設高樓。兩頭粗中間細,相當於一個啞鈴,測算成本,大概只降低原計劃中約10-20%的商業價值。市區重建局認為這個方案在財務上可行,發展商同樣能賺錢,但能較好地保留街道的歷史價值。此外,H15關注組還做了一些相關的攝影展覽、書籍出版、電影拍攝等。

攝影展「你從未見過的利東街」

H15關注組把「生活」這個詞看得很重,生活和街道聯繫在一起,才是街道的本質。謝安琪唱有一首《喜帖街》,第一句歌詞裡提到了「忘掉種過的花」,這個來自關注組編的《黃幡翻飛處》書裡,一個利東街的街坊寫的一篇文章。

這位街坊說,他太太喜歡種玫瑰花,而玫瑰花需要很好的陽光;當合和中心建起來時,它就奪去了他陽臺上四個小時的陽光。玫瑰花就少了,沒那麼豔了。最後他說,花是種不成了。而玫瑰花還有另一個涵義——「向鐵幕投以玫瑰」,是一個象徵行為。

透過利東街的參與經驗,我們看到了公共參與中的公民自我教育的潛力。目前的城市規劃,只是規定了公共諮詢這一環節;但利東街的居民在專業人士的指點下,提出了「人民參與規劃」的具體方案。這種民間替代性規劃方案的提出,對於公共管理和城市政策的實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當年深水埗街坊請局長吃飯的相關記

錄,翻拍自周綺薇《推土機前種花》(2011,MCCM Creations)

雖然在項目的啟動中,居民是被動的。但在參與過程中,居民是主動的,包括他們為參與所做的各種準備,如資源籌備、自我教育、公民社會合作等。這些參與行動,顯示了一個現代社會應有的文明與高水準。在法律和程序的允許範圍內,他們展示了如何有效參與的可能性,為相同主題的居民參與提供了寶貴實踐。

重建經驗:日常生活就是文化

一個城市必然要有舊區。舊區擁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一方面容納了廉價公共設施,使低收入群體有能力維持適度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其他族群的新移民也首選舊區,因為更接近於經濟機遇和族群共同體,日常花費也不大。而且舊區建築的高度較低,能為香港高高矗立的「石屎叢林」提供緩衝之地,還能為金融和經濟中心維持較低的開銷,保持城市的競爭力。

此外,舊區的小區和網絡,融合了大量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意思是,即使一個人在短時間內賺不到生活費,也有鄰裡街坊的依靠。比如我今天沒錢吃飯,可以很容易找到人蹭飯;比如我暫時沒時間照顧孩子,也可以找人幫忙照看一下。這就是熟人社會。

舊區也一直是中小規模企業的天堂,也是創意產業的溫床。它能容納傳統的手工藝,如藤藝、竹編、剪紙、喜帖印刷等。這些特殊的手藝人,不可能在高級的店面工作,但在舊區則可以生存。另外一些重要的服務設施,如列印店、便利店等,都能在舊區找到安身之處。

舊區因為容納大量的族群、不同時代的建築、小企業和手工藝,從而擁有巨大的文化資源,不僅吸引遊客觀光,助長旅遊業的發展;而且很多居民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認同,加強了社會凝聚力,有助於維持社會穩定。

舊區重建的概念和手法通常有四種。由於原有的生活方式具有正當性,在經濟需求或其他原因下,舊區重建應當具有一定的談判空間。

一是保留原有建築物群/社區、文化特色和功能,只是改建原有基本建設,如下水道、公廁等。二是只保留原建築物,但社區的功能和特色,將隨著情況的不同而改變。比如傳統的當鋪改成高級私房菜館。三是改變建築形態,如由低層改高層,但保留原有功能。四是徹底改變,由社區功能到建築形態,完全重新開始。

香港市區重建局針對舊區制定了4R原則:重建發展(Redevelopment)、樓宇修復(Rehabilitation)、舊區活化(Revitalisation)、文物保育(Reservation)。然而在重建過程中,「重建發展」被定義為推倒重來,「樓宇修復」被限定在建築物本身,「舊區活化」或「文物保育」也很難按居民或專業人士的意願進行,因而抹去了多元的街道生活、居民的生態環境和市民的集體回憶。

大衛·哈維曾說過「現代性即決裂」,現代性是要和過去告別。最早的規劃重建,包括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是被視為創造性的破壞。雖然有創造,但是在破壞。城市作為資本主義的增長機器,是要把土地的象徵價值、使用價值,變成交換價值的商品——看重的是土地的經濟價值,而不是它原來是什麼地方,和什麼人有什麼關係。

城市空間和文化產品,都是共享的集體象徵資本,一旦被圈定為商品,多為資本家掌握,往往會被用來賺取可觀的壟斷性地租。一些市區重建策略,是通過將窮人與底層階層趕出城市中心區,形成一種社會排斥機制,即城市中心區的「士紳化」現象。這時,中下階層想要維持原有的社會網絡,就需要更大的社會開支,並不得不放棄一些社會資本。比如原來住在灣仔區的人,現在住到屯門了,每天往返工作的交通費用和時間成本就被迫增加。

日常生活、平常巷陌、勞苦大眾、普通行業等,都是城市的寶貴資產。如果忽視這種生活型文化與本土歷史,否定日常生活的正當性,就是對某一群人的日常生活的切割,使其突變為遺產、集體回憶。

所謂遺產,不過是急劇的社會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安全感,所造成的一種對過去的想像和嚮往。普通人不需要遺產,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以及日積月累的改變,在地點、空間中慢慢編織出具體的聯繫。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文化,這是人類學對文化的定義。

深水埗居民展示作為文化的日常生活,翻拍自周綺薇《推土機前種花》(2011,MCCM Creations)

利東街的重建經驗表面上是精英的,不論是政治、文化還是商業精英,但實際上卻表明了:精英們不再控制著對文化的佔有與定義、對日常生活的掌控權。居民雖然被邊緣化,但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引發了一定的影響。居民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示自己的生活/生命故事,並傳播了日常生活的美學——那些看不見的人與人的日常生活。這些最珍貴的文化產品拒絕被變成遺產,並促成我們去思考當前舊城改造的替代方式。

(本文由張君根據4月29日廣州棲枟講堂的講座《人與建築的共活:舊城改造的另一種可能——香港利東街的經驗與啟示》整理而成)

相關焦點

  • 信息公開 和諧拆遷:東陽舊城改造的另一種思路
    2000年,當地政府有心為民造福,進行舊城改造,然而前後請來五批專家卻直搖頭,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的確,紅椿巷區域是東陽市歷年來規模最大、被拆遷人數最多、情況最複雜的一次舊城改造項目,糾結其中的是2000多戶群眾的切身利益。2009年7月,江浙滬正在奮戰世博安保。在這關鍵時期,東陽市考慮再三,決定解決這個「燙手山芋」,以換來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
  • 群眾多元參與,促進舊城改造 | 王馬社區三支服務隊搭起居民與施工...
    烈日炎炎,王馬社區水陸寺巷片區的舊改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王馬社區組織小區內的老黨員、熱心居民和志願者成立了工地服務隊、哨點監督隊、環境夜巡隊三支服務隊,搭建起居民與舊城改造提升工程間的「橋梁」,讓改造工程有溫度、有質量、
  • 香港利東街:「喜帖街」改造重建見證香港城市變遷
    利東街又稱「喜帖街」,位於香港灣仔區,是香港著名的步行街,同時也是香港高檔住宅集中的區域。
  • [直通香港]香港舊城改造之七:改造帶動經濟發展
    [直通香港]香港舊城改造之七:改造帶動經濟發展 (news)]>>   CCTV.com消息(直通香港):  每年香港的舊城改造中,由政府和私人投資的改造項目就有十幾個  這裡是香港的旺角一帶,從這裡看下去有仍有不少低矮的樓房,旺角區的?豪坊過去也跟這些地方一樣,樓房密集,街道狹窄,而現在朗豪坊已經完全變了樣。
  • 廣州舊城改造將事前徵詢 九成居民同意方可改造
    記者最近獲悉,廣州將在最新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工作的意見》、《關於廣州市推進舊城更新改造的實施意見》、《關於廣州市推進「城中村」(舊村)整治改造的實施意見》等「一攬子」意見的指導下,力爭用10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市「三舊」改造工作;用3-5年時間基本完成城市重點功能區的舊城成片重建改造工作、「城中村」全面改造工作及不符合城鄉規劃的舊廠房搬遷改造工作。
  • 香港的108條街 | 舊時喜帖街——利東街
    像九龍城寨一樣,喜帖街就像是個迷你的自生態系統,緩慢地進行小商品服務型社區網絡的迭代。不過對於一個一切從速的香港來說,這可能太慢了。早在1999年,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已有意將利東街重新發展成一個綜合發展區。2004年初,香港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正式將灣仔南部部份地區,即利東街及其附近一帶,納入H15市區重建計劃,引起當地居民迴響。
  • 謝安琪:喜帖街
    忘掉種過的花 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 >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 築得起人應該接受,都有日倒下 其實沒有一種安穩快樂 永遠也不差 喜帖街原是香港的一條老街
  • 經典的「情懷歌曲」《喜帖街》
    ——事實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堪稱2008年香港樂壇「年度之歌」的《喜帖街》,已足可令萬千粵語歌迷一生一世忠心到底!由黃偉文填詞的《喜帖街》屬於那種「銜一枚橄欖口齒噙香」的經典之作,聽的次數愈多,愈是能夠細細咀嚼出其中蘊藏的味道。只是,其中有深意,欲辯已忘言。
  • 香江漫記⑦|喜帖街:一條舊街的新生
    儘管唐樓變大廈,但「喜帖街」的特色得以保留,而利東街所代表的街坊情誼,仍然被一代代香港人守望與傳承。華伯說,喜帖街名聲在外,其他與婚嫁有關的生意也就聚攏而來,比如鮮花、對聯、水晶製品和紅酒店鋪,「這種不是說誰一夜之間就能打造出來的,是利東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慢慢形成的。」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夏循祥在其博士論文《權力的生成——香港市區重建的民族志》中稱,從裁縫街、印刷街,到世界知名的喜帖街,「利東街與其他老街一起見證了香港本土經濟及其社區網絡的發展和轉變。
  • 內江高新區:探索「舊城改造」新模式
    「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勝利片區的舊城改造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內江高新區建設局有關負責人張敏介紹,目前,內江高新區高橋片區棚戶區改造正同步啟動。在勝利片區的棚戶區改造實踐中,內江高新區創新以「限房價競地價」的「舊城改造」新模式為突破點,逐步向「打造全省一流科技創新、產城融合和人才集聚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標堅實邁進。
  • 謝安琪《喜帖街》live
    歌中所唱喜帖街原是香港的一條老街,幾乎每一對舉辦婚禮的新人都會去喜帖街選購新婚用品。在2004年初,這條街被全面清拆改造。最終昔日人來人往的街道,敵不過時代巨輪的吞噬,轉眼一片蕭條。這首歌是黃偉文寫給香港的,《喜帖街》代表了那個老牌的香港,那個熱熱鬧鬧,滿是人間煙火氣的香港。
  • 從舊城改造到舊房改造(組圖)
    令他圓夢的是本市今年下半年啟動的街巷綜合整治修繕改造工程。該工程涉及舊城40條胡同、1474個院落、9635戶居民。  據了解,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北京舊城區規模最大的一次舊房改造。  原拆原建,「還原」百姓家一磚一瓦12月9日,記者來到西城區西廊下胡同。這裡,13個院落的整體修繕工程已經接近尾聲。
  • 南充南門壩舊城改造 1346戶居民選新房
    南充南門壩舊城改造 1346戶居民選新房 2014-12-03 10:09:27  昨日,引人關注的南充市順慶區南門壩棚戶區改造工程傳出喜訊:歷時4天的順慶區南門壩棚戶區改造工程第三批居民還房現場會落幕,1346戶棚改回遷居民笑眯眯地選中了自己心儀的住房。
  • 香港「喜帖街」往事: 輝煌時「印紅包袋如印鈔票」
    利東街,俗稱喜帖街或印刷街,位於香港島灣仔區,是香港著名的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後由於香港市區重建計劃,利東街道的業權被收回,被改造為現代風格的商住區,喜帖印刷店「成行成市」的景象遂成歷史。
  • 黃偉文能寫出《喜帖街》這首歌,多虧了謝安琪一時興起的一通電話
    ——事實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堪稱2008年香港樂壇「年度之歌」的《喜帖街》,已足可令萬千粵語歌迷一生一世忠心到底!記得湯禎兆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謝安琪憑態度站穩樂壇」,她自嘲:「在娛樂圈靠態度混飯食,相當詭異。」 不過謝安琪的確是圈中一名異類。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上海舊城改造 讓居民滿意舒心
    「十三五」期間,上海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通過舊城改造,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改善社區環境,擴大公共空間,讓人民群眾生活有更多的品質,更加幸福。  這幾天,上海市徐匯區樂山六七村的居民們在家門口又有了新的公共休閒空間,曾經的居委會辦公空間被改造成了「鄰裡小匯」公共空間,養老助餐、健康管理、文化娛樂等功能一應俱全。
  • 每個人的心裡,都深埋著一條喜帖街
    喜帖街,原名「利東街」,位於香港島灣仔南部,莊士敦道與皇后大道東之間的一條小街道。街市不大,總長不過區區兩百米,卻是香港著名的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尤其以製作喜帖出名。往溯至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利東街是香港人新婚喜帖採購的首選之地,好幾代港人的婚姻記憶由去利東街那成排的唐樓採購喜帖開始,故而香港人更喜歡把利東街叫做「喜帖街」。2003年10月,利東街的商戶和居民接到香港市建局要對利東街進行重建的通知。根據以往香港其他區域的重建經驗,市建局一般都會選擇拆除舊有建築、重新建造新樓宇,以高樓大廈的新地產來推進商業化、城市化。
  • 永川舊城改造,十餘家實力單位參與考察!
    近年來,永川區把城中村和舊城改造作為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的「重頭戲」來抓,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大批城市建設項目和民生工程紛紛開工建設。其中,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就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
  • 居民作主「微改造」 老舊小區煥新顏
    居民「點單」 政府「買單」「當我收到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徵集表的時候,內心很激動,立即把地下化糞池改造和道路亮化改造這兩條意見寫上去,社區很快就採納了我的意見。」12月10日,記者在洪園社區見到張香萍時,她笑著告訴記者。老舊小區煥發新顏離不開居民的積極參與。
  • 新京報:舊城改造是公害 新徵收條例應刪除
    在「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的大旗下,成片的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歷經千年歲月形成的街巷肌理、鮮活的傳統社區以及方言民俗被毀於一旦。這場「休克療法式」的「舊城改造」,對中華文脈的傷害之深,不可不警惕。「舊城改造」條款混淆了公共利益的概念,有對《城鄉規劃法》誤讀之嫌。《城鄉規劃法》第31條規定,舊城區的改建應當「合理確定拆遷和建設規模,有計劃地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