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南區
市南,顧名思義,市區的南部,但這個地名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而且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市南這個名字,居然和日偽有關係。1899年,德國對青島進行第一次區劃,將青島分為內界(青島區)和外界(李村區),其中的內界又劃分為歐人區和華人區。歐人區大體位於今天的火車站以東,徳縣路以南,八大關以西的區域,這裡俗稱前海沿,成為市南區的雛形。1929年,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後,將青島劃分為第一區、第二區兩個市區和臺東、四滄、李村、海西四個鄉區。1938年,日本佔領青島後,日偽當局將第一區改名為市南區,這是市南第一次作為青島的地名出現。
現在市南轄區內還有個老地名:臺西。1899年,德國人在內界建立了兩個市鎮,以鳳臺嶺(貯水山)為界,以東稱臺東鎮,以西稱臺西鎮。1929年,國民政府將臺西鎮併入第一區,但在1935年又析出成立臺西區,是市區。1963年,臺西區被撤銷,除小港、冠縣路一帶劃歸市北區外,大部分區域都劃歸了市南區。
2、市北區
市北,顧名思義,市區的北部。1899年,德國人在內界的華人區設立了大鮑島區,大致在今天徳縣路以北,滄口路以南區域。1910年,大鮑島區又合併了大窯溝以及黃臺路附近的小鮑島,成為了今天市北區的雛形。1929年,大鮑島一帶被命名為第二區。1938年,日本佔領青島後,日偽當局將第二區改名為市北區,這是市北第一次作為青島的地名出現。
現在市北轄區內還有兩個老地名:臺東和四方。
臺東因在鳳臺嶺(貯水山)以東而得名。作為青島市區內最大的市鎮,在1929年,成立臺東區,是鄉區,1935年成為市區。1994年,臺東區併入市北區。
四方,以四方村得名,傳說四方村原來只有四間房,故被稱為四房,後稱四方。德佔青島時,四方一帶屬於李村區管轄。由於四方有德國人的機車廠和日本人的紗廠,這裡成為了青島的工業區。1929年,國民政府村成立四滄區,轄四方、滄口。1951年,撤銷四滄區,原四滄區北嶺以南區域成立四方區。2012年,四方區併入市北區。
3、李滄區
李滄這個地名出現很晚,1994年,原嶗山區李村鎮與原滄口區勝利橋以北區域合併為李滄區。但李村和滄口卻是青島的老地名。
明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即墨留村的李周遷到今李村河北一帶居住,逐漸形成村莊,因先祖姓李,故命名為李村。德國佔領青島後,將外界稱為李村區,此後,一直到解放時,李村區的建置一直存在。1951年,李村區劃歸嶗山辦事處,後改為嶗山郊區,1961年改為嶗山縣,治所在李村鎮。1988年嶗山縣改為嶗山區。
滄口一帶是河海交匯之地,被稱為海滄,後來這裡又形成了碼頭,因此又被稱為海滄口,簡稱滄口。德佔時期,這裡屬於外界,歸李村區管轄。第一次日據時期(1914—1922年),日本人在滄口興建了紗廠,滄口與四方逐漸成為青島的工業中心。1929年,國民政府將四方、滄口這兩個工業區合併,設立四滄區。1951年,撤銷四滄區,原四滄區北嶺以北成立滄口區,1994年,滄口區勝利橋以南、北嶺以北區域劃給四方區。
4、嶗山區
嶗山是青島東部一座臨海高山,因山路陡峭,走路辛勞,古稱勞山,後稱嶗山。德佔青島時,現嶗山區一帶歸李村區管轄。1951年劃歸嶗山辦事處,1961年劃歸嶗山縣,1988年改屬嶗山區。1994年,原嶗山區李村以南、以東區域成立新嶗山區。
5、城陽區
秦漢時,在現在城陽區一帶設有不其城,因現在的城陽位於不其城南,故得名城陽。現在的城陽區,在德佔青島時,白沙河以南區域歸青島李村區管轄,以北區域歸即墨縣管轄。到1961年,現在的城陽區全境歸嶗山縣管轄,11988年改屬嶗山區,1994年,嶗山縣一分為三,城陽從中析出,成立城陽區。
6、黃島區
黃島原是膠州灣內的一座小島,因在黃庵以北,島上土石黃色,得名黃島。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膠州灣沿海一線及狹義上的黃島、薛家島劃歸德國租借地。1929年,成立青島市海西區,管轄上述地區。1946年,從膠縣析出膠南縣,黃島(指現在的開發區)歸膠南縣管轄。1961年,膠南縣歸屬昌濰專區。1979年,黃島(指現在的開發區)從膠南縣析出,歸青島管轄,成立青島市黃島區。2012年,黃島與膠南市合併,成立新黃島區,現在是青島西海岸新區。
7、即墨區
即墨,因地處墨水河畔得名。隋代以前,即墨城在今天的平度市古硯鎮一帶。隋代後,即墨城遷到現在的位置。明清時,為即墨縣。1938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日偽當局為實現大青島規劃,將膠州、即墨劃歸青島,成立青島市膠州區和青島市即墨區,這是膠州、即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青島的市轄區。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偽的區劃全部作廢,即墨區改為即墨縣。1978年,即墨縣由煙臺代管改為青島代管,後撤縣劃市。2017年,即墨市改為青島市即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