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隨著棗莊市行政中心西遷,棗莊新城區、高新區和薛城區實現「三位一體」,與市中區、嶧城區遙相呼應,棗莊市「啞鈴型」組團式城市架構就此形成。
按照《棗莊市新型城鎮化規劃》,以市中區、嶧城區為主體的「東城區」,要「通過基礎設施網際網路互通,推進產業優勢互補,實現市中區、嶧城區融合發展,打造全市商業中心區」,換句話說,市中區、嶧城區的「融合度」直接決定了「東城區」的發展質量。
然而,回望棗莊行政中心西遷後的近15年,市中區與嶧城區的「融合發展」基本可以用「紙上談兵」來形容。北部的市中區在2014年做出了「加快市南工業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但時至今日,當年規劃的「天鵝坊文創園」「彩虹坊創業園」「神奇城堡」「聚藝谷」等項目幾乎無一竣工,市中城區向南仍未實質性突破人民路。南部的嶧城區在2009年曾提出「以水為軸,東西拓展,向北靠攏」的城市發展戰略,而10年後,「向北靠攏」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嶧城城區向北仍未突破榴園立交橋。
歷史的車輪滾動到2017年前後,在本編個人看來,市中區與嶧城區「互不融合」的局面愈加「明朗化」。北部的市中區,大手筆規劃了「東湖新區」,向西對接棗莊新城的意願十分強烈。而南部的嶧城區,大手筆實施了南關片區棚改、福興路東延等工程,向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用意比較明顯。在「市中西進、嶧城南擴」的現實背景下,東城區「一體化發展」更加遙遙無期。如今,市中區與嶧城區交界的「黃金5公裡」依然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風貌。斥巨資建成的5年之久、至今仍「休眠」的「茂源國際採購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縮影(關於此項目,本編近期將進行專題解析與建言,如有興趣請提前關注「棗莊洞見」)。回望過去的15年,本編認為,在市中、嶧城「融合發展」的問題上,截至目前相關各方只幹了一件事:在2019年將嶧城「中興大道」改為「解放南路」,把「豐源大道」改為「西昌南路」,僅此而已。
最後,本編通過「棗莊洞見」建議:市W、市ZF儘快明確市中區、嶧城區融合發展的「路線圖」,以新建棗莊南站作為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探索組建兩區融合發展委員會,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把城市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等方方面面站在「同城化、一體化」的高度去研究和推進,重點支持市中區統籌推進南部城區發展、鼓勵嶧城區積極向北靠攏,逐步打破兩區行政界線。例如,適時啟動青檀南路南延工程、優化整合兩區公共運輸系統、疏解兩區部分行政機關遷至兩區交界處、在交界區新建公立優質學校、協作開發永安南部山區和冠世榴園景區等等,以實際行動加快兩區融合步伐、加快構建東城發展新高地。
聲明:以上文章(原創)純屬生生不息個人觀點。關注「棗莊洞見」,持續為你輸出優質原創作品,共同見證棗莊發展與美好未來。讀到這裡,你應該評論和轉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