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拼命拼命地做功課,想從字裡行間看出那家店值不值得去吃。如果那兩家也踩雷了,也簡直人生都完了。回家的路上就會想,我這一周都活了個什麼勁呢。
但隨著吃過的店越來越多,能帶給自己感動的卻越來越少,幾乎漸漸就沒有啦。」
——本石亭店主
本石亭是日本一家咖喱店。店主的一番感嘆,簡直是我的周末畫像。吃得越多,愈發謹慎,感動也愈發稀有。
此行來上海,拔草了很多所謂的「天花板」。這些「天花板」不像西餐中餐,更小眾,天花板不高,也更為平價。
但大眾擁護的天花板,不是每家都令人驚豔。
「美食這件事終究是孤獨的,人與人的味蕾並不能相通。」
口味是很私人的東西,這次和朋友們一起探店,邊吃邊討論(很有趣),也發覺大家對一道菜的酸甜苦辣鹹的味覺感知,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比如一道冰淇淋,有人說苦有人說完全不苦;比如我在上海可以幸福地兩天三頓西餐,而我的四川朋友們,在上海卻吃啥啥不行,開始吃起湘菜。
但來自天南地北的美食標準,都值得被尊重。
美食博主能有多敗家?人均200-300的店司空見慣後,就會開始對人均500-600的店虎視眈眈,曾覺得一頓吃到1k-2k是人類迷惑行為,現在也開始有念想。
不斷刷新消費和味覺認知,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沒有天花板。
所以說,為了探店而寫字終究是一場困局,但為了記錄生活就不會。
在這天花板泛濫、網紅效應嚴重、物質難換匠心的時代,請你堅守自己對吃的審美,也祝你找到能吃到一起的人,這比找到契合心意的美食更幸福。
01 喜 都 乃
兩周後,我又再次來到了熟悉的盛京大廈。這家就在南風隔壁,吃南風時瞥見這家,一直念念不忘。
3個人點了98的關東煮套餐,湯底透亮,柔和鮮美……
整餐下來,紛紛感嘆:關東煮是美味的關東煮,但關東煮做到天花板,也只是關東煮而已。
(所以對關東煮不感冒的朋友大概率無感
調味明顯比隔壁的南風更清淡,富有記憶點的東西,都不在關東煮。
牛油果泥、麻薯、和牛佐麻婆醬、仙貝。看得見的層次感,彈性極好,可以一筷子壓扁。
驚喜的是麻婆醬,喚醒了刻在四川人基因裡的麻婆豆腐味道,一點微辣,立馬就被溫柔的麻薯和牛油果中和
——妙呀。
我和友人A一口塞下,回味許久後,目光投向僅剩的一枚,對後來者說:請一口吃掉。友人B:臣妾做不到。
「炭烤牛舌」
牛舌新鮮,厚切,肥嫩,Q彈,和關東煮裡軟爛化絲的牛舌仿佛兩個物種。
「都是我們純手工做噠。」穿著碎花和服的仲居自豪地解釋,笑意盈盈,有種富態的美豔。
上菜極慢。有的單點三份,只上一份,另外兩份仿佛不是同時點的。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久等了。」仲居翩躚而至,說話溫柔軟糯,令人不忍發作。
秋天是秋刀魚的時節,想起隔壁南風魚味十足的炙烤青花,饞了,於是加單:「加一個烤青花魚!」
眼瞅著等了快20分鐘,眼裡望著空空如也的盤子,心裡想著一會去買的和果子,去晚了就賣光了。
於是呼喚仲居,佳人翩躚而至:「我們的青花魚是文火慢烤,一般要30分鐘以上,所以要耐心等喔。」
震驚,一般烤青花只要5、6分鐘……這麼言辭有據,理直氣壯,那就等吧。
又等了十幾分鐘,惦記著不遠處的和果子,時間過的更慢了。實在忍不住,還沒等發問——
仲居再次翩躚而至:「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們的青花魚烤壞了,師傅要重新烤……您看需要再等嗎?」
「……」
是一條嬌貴的、與我無緣的青花。
02 和果子本鋪四葉
從喜都乃奪門而出,下手仍然遲了1s,堂食限量供應的糰子套餐告罄。
那就專心吃果子。
和果子是日本的傳統點心,聽說這家的店主是日本人,因疫情無法回家,便留下來開了一家小店。去年十分火爆,經常排隊/買不到。
來都來了——
「這個,」「這個,」「這個、這個這個……」在後面排隊客人凌厲的目光下,慌亂中一通亂點。
知道和果子甜,這家已經減了甜度,但依然偏甜,不是一級甜品愛好者恐無福消受。避開過甜的紅豆沙和慄蓉,就挺好。
「毛豆大福(枝豆奶鹽大福)」
mbd還有毛豆恰巴塔,日本人對毛豆是不是有特殊情結?
鹹甜口的,是我最喜歡的一隻。
糯米糯唧唧,毛豆粉嘟嘟,奶油鹹滋滋。
糯米綿軟無窮,綿綿不絕。碧綠的毛豆泥,就像碧綠的春天,在心裡下起了快活的小雨。
這家的大福都是臺式風格,才會有奶油餡兒,傳統的日式大福應是豆沙餡。
「抹茶大福」
抹茶奶油的抹茶量和奶油甜度就是天平的兩端,多一分苦,少一分膩,控制得很好,茶味和奶香交織,回味無窮,是大眾都能接受的。
「水饅頭」
為什麼點?因為晶瑩剔透,美輪美奐。
但為什麼又是紅豆沙?
慄子是秋天才有的限定。但幾乎所有慄子都甜,完全蓋過慄子泥的本味。
鹹甜的軟糯,成功堵住我吐槽甜度的破嘴。
敦實,Q軟,(即使撐破肚皮也要)再塞一個。
才想起堂食可以要個盤子,拍照好看些。
一看鄰桌的漂亮小姐姐似乎早有準備,要了碟子、刀叉、木託盤,掏出手持雲臺。
從一開始就輸了:)
03 o.p.s.
何止魔都天花板,幾乎是公認的全國咖啡特調天花板了。
o.p.s.是最早打開市場對咖啡特調認知的一家店,每個季度都會推出新的菜單。
曾經有人打趣:每季都有人蹲守o.p.s.上新菜單,然後店內也能換新品了。
(不過這也不稀奇,飲品屆本來就有很多學習借鑑,門檻也不高。很多新的製作手法就來自咖啡大賽選手們的研發成果,比如冰博客。)
仰慕o.p.s.已久,但也只在咖啡節喝過一次,每次來不是沽清就是被隊伍勸退,這次專程趕了個早。
10點開門,建議上午就來,等候時間在20分鐘以內(前提是像我這種龜毛的客人比較少)。下午4-5點就賣完了。
託美少女的福,只等了10分鐘。
天氣很好,梧桐樹下,清晨陽光躡手躡足地灑得一地細碎光影。
靜謐的太原路上,一列嬉鬧的年輕男女,好奇又期待地張望前方。
1Perci 特別酷,是有點烈的咖啡酒,咖啡和酒精味佔了主體,帶著薄荷可可的苦,是男性會喜歡的一款。
3 Fantasy of The Deep Forest 是溫柔淑女,茉莉花茶加蛋白打發的泡沫輕盈,春風吹起的碎花百褶裙。
2 Into The Wild 是最驚喜的,也是最口感最濃鬱層次最豐富的:奶油的醇厚,酸甜的水果,在嘴巴裡混合過招
——into the wind,and take a dizzy flight.
好喝得天旋地轉。
初看2的配方,可要皺眉頭,尼泊爾胡椒浸漬巴西朗姆酒(?),店員解說道:「胡椒會帶有百香果香氣,再結合鳳梨汁和檸檬汁,去放大酸的特質。」
「而淡奶油,沒有任何調味 。」讓酸甜不突兀地,綻放在了白色的畫布上。
有意思的是,2和1都是用的同一款咖啡:厭氧的日曬巴西棕櫚樹莊園冷萃。
豆子風味特別,前段偏酸甜,後段是可可。
1放大了咖啡風味中可可的部分,2則突出著咖啡的酸甜。
3用了水洗肯亞,本身偏水果味 ,於是加入杏子和佛手柑突出果脯類型的甜感。
怎麼樣突出咖啡特質始終是難題,畢竟「大部分咖啡風味都很難跟食材融合後能保持自我」。
我依然深深認同著「圍繞咖啡設計」的理念,故深深喜愛著o.p.s.、buzz這樣的咖啡店。
特調咖啡,是不應脫離咖啡的存在。
04 JZ club
「上海的JZ是國內top了
爵士圈優伶都扎堆在上海。」
JZ club可以說是巨鹿158內一眾(很嗨的)酒吧裡的一股清流。愛聽爵士的人,不要錯過這裡。
屋外燈紅酒綠,光怪陸離,是冒險家的樂園。
屋內,是爵士的淨土。
上半場是老牌的爵士曲目(有門檻),下半場耳熟能詳得多:「Fly Me to The Moon」、「Golden」、「Leave The Door Open」……
妙齡女郎的歌喉、薩克斯、貝斯、爵士的鼓點流淌一室,一室的浪漫,一室的風情。
幕、燈、酒、唇,紅無處不在,風流也無處不在。百般婉轉、千般情意,澆著,晃著,此刻陶醉的過客。
最後,放一個最喜歡的片段:
Tips:
8點半節目開始,2人散座建議7點就前往佔座,才有比較好的位置。不用特別提前佔座的舞池有1k的低消,4人及以上可以考慮。
大部分演出都是免費的,只需要自行消費酒水即可。有的演出需收費,可以提前關注「JZPOST爵士郵報」裡的演出信息(收費不過百元,絕對絕對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