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下山,產業上山,遊客進山,產品出山,看城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2020-12-15 上遊新聞

作為「四大火爐」之首,重慶的夏天過於熱情。

這兩年,難熬的酷暑時節送老人進深山三兩個月,住鄉間民宿、吃農家飯菜,消夏避暑、調養身心,漸成城裡人敬老愛親新風尚。

倚山而築的「山城」重慶入伏即成「火焰山」,何處可覓納涼地?最好的去處就在重慶東北角——「山中之山」的城口縣。

力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城口,交通改善、設施升級、景觀優化、產品提檔,越來越多周邊城裡人,前來樂享清爽怡人的23℃夏天和生態自然的特色物產。與此同時,昔日貧困的城口山村人,也開始支起產業灶,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夏日裡,記者一行走進城口,訪農戶、進企業、看農旅、逛市場,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令人耳目一新——下山農民安居樂業、上山產業興旺紅火、進山遊客如織如潮、出山貨物暢銷四方,生態產業底色更綠、規模更大,架起了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致富橋,連起了決勝貧困邁向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進入生態文明和大交通時代,資源稟賦優劣隨之而轉,莽莽大山逆變為價值高地。城口活用辯證法,立足群山謀出山,以發展的眼光審視資源家底、探尋振興戰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沉睡寶藏重現光芒  

劣與優:從發展的制約到騰飛的寶藏

踞三省之門戶謂之城,扼四方之咽喉謂之口,城口因方位而得名。

俯瞰衛星地圖,川陝渝交界處,山多、綠濃的區域,就是城口。即使放眼全國,城口也稱得上最濃鬱的那一抹綠,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綠心」。

城口的綠,源於山大、樹多。地處大巴山南麓腹地,全縣超過90%的面積為山區,林地佔比高達86%!

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資源稟賦,在過往的歲月裡,帶給城口百姓的更多是艱辛苦難。於農耕而言,山高天寒,僅有的巴掌田、雞窩地上,種不出好光景。進入工業文明,山高路遠、偏僻封閉,是被遺忘的地方,成了國定深貧縣。

然而,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一種趨勢和規律,稟賦資源優劣並無定勢,會依發展階段與路徑選擇而轉換。

時空變換,星移鬥轉,隨著生態文明與大交通時代到來,城口的綠色生態一夜成金。據測算,城口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高達65億元,比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還多10億元!

「城口縣地理區位獨特,生態資源得天獨厚,自然物產豐富多樣,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如今消費者相關需求正在上升;與此同時,城口發展到現在,也具備了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基礎。」城口縣委書記闞吉林說,積極創新、主動作為、抓住機遇,激發城口農文旅融合巨大潛力,構建縣域生態經濟新體系,沉睡的生態環境資源就能被喚醒、變現、增值。

共識是奮進的動力。走好生態發展道路,必須凝聚綠色共識。在闞吉林看來,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是首要前提,「城口群山環繞,封閉隔絕,歷來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必須在理念和認識上有提高。」

召開幹部大會、建設動員大會,邀請專家作專題輔導,深入企業、走進農村調研宣講,舞動生態考核指揮棒……多舉措攥指成拳,全縣上下思想開始統一。

生態不是經濟發展的緊箍咒,環保不是產業振興的絆腳石;發展不能走老路、窮路、歪路、絕路;生態與產業的關係非但不是二選一,反而可以「1 1>2」;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吃生態飯,這些發展理念已成為城口上下的共識。

「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是城口的根本大計、最大責任,沒有保護就失去了發展之基,沒有發展就失去了保護之力。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城口縣委副書記、縣長黃宗林在自己的調研報告中寫道。

為了找準發展生態經濟的重點、短板和弱項,全縣各級班子開展了大調研大討論專題活動,最終形成了以「七大農業扶貧產業」為核心的山地特色效益農業和「原鄉、原味、原生」理念的全域生態旅遊產業為兩翼,帶動縣域經濟騰飛的戰略。

心往一處想、步往一處邁,還需勁往一處使。

農、文、旅三大領域融合,本質是資金、土地、勞動、技術、創意、管理、營銷等資源要素的優化重組。

出臺稅費金融用地優惠政策,引來社會資本活水;探索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綁定各方攜手前進;穩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發村集體經濟活力;制定標準與監管追溯並舉,提升品質為品牌築基;政府宣傳配合企業營銷,拓市場引遊客實現更好效益……

就這樣,靠著「兩隻手」協同發力,城口開始喚醒沉睡資源,盤活閒置資源,引入外部資源,融合之勢如星火燎原。

農民靠扶貧下山,產業喜生態上山。通過下,騰出上山生態產業發展空間;源於上,創出下山貧困農民增收機會。一下一上間,農民生產便捷、生活安逸,產業特色鮮明、發展興旺,生態價值迸發、保護更佳

下與上:從石頭裡刨食到興業中創富

在城口,農文旅融合發展承載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三副重擔。

提衣提領子,牽牛牽鼻子。消除貧困,既是實施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實現融合發展的衣領子和牛鼻子,提住、牽穩就能破題、答卷!

「此前,全縣貧困人口的70%都生活在缺地、缺路、缺水、缺電的高山區,要實現脫貧致富,人口下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必由之路。」在座談中,闞吉林告訴記者。

農民居所海拔下降了,生活水平卻上來了。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安置房,讓住房條件與村容村貌大變樣;大散居改為大集中、小分散,公共設施配套更為集約、便利、齊全,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逐步成為過去式,窮根逐漸被刨除。

搬得下、住得好,還需能致富、可持續。高山陡坡換為河谷平壩,不僅農業生產條件極大改善,更關鍵的是聚居規模擴大,集聚了人氣和商氣,務工、創業、經商的環境更為成熟,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開始湧現。

高觀鎮施禮村的鄉村創客工場,就是一個旨在讓下山村民能就業、可致富的項目。村集體從農民手中收購安置房一層門面,裝修改造成旅遊產品研發、產業孵化、配套加工等功能用房,依託村裡的生態資源,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入駐。

在產業孵化區,一間由藝術學院師生指導農民開設的竹石工坊裡,村民嫻熟地用粗細不等的竹篾,編制出精緻靈巧、鄉味濃鬱的各色裝飾品、日用品;在工坊另一角,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頑石,在農民匠人的鑿磨、雕刻下,化身為花插、硯臺、擺件等工藝品。

「工場吸納了村裡不少閒置勞動力,旅遊產品銷售得也很好,一個石頭花插可以賣100多元,山間溪谷遍布著卵石,不少村民去揀石頭,拿到工坊來就能賣錢。」高觀鎮施禮村黨支部書記向輝說。

像施禮村這樣的集中安置點,城口已經建成122個,都在積極探索、發展農民能做、擅幹、易增收的產業,幫助下山農民轉變生活方式,喚醒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嚮往。

高寒深石山區並非安居樂土,卻是生態產業發展的寶地。

農民從高山上搬下來,山上的耕地、林地、宅基地並沒有閒置、荒廢,而是作為寶貴的特色農、文、旅產業發展資源,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合股經營等方式,進行生態化產業開發,實現生態產業上山,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旅則旅。

好山好水出好藥。城口境內崇山峻岭間,生長著天麻、太白貝母等500多種名貴道地藥材,名副其實為「生態藥谷」。然而過去因沒有企業帶動,總體上規模小、效益低,資源未能充分開發利用。

2017年,在外地從事煤礦生意的城口人熊興桂,發現了家鄉中藥材潛藏的巨大價值,決定從「地下」轉戰「山上」,回鄉成立了重慶天寶藥業有限公司,投資近億元興建了廠房和數千畝的山地中藥材種苗培育和種植基地。從去年以來,公司已累計與全縣90多個村的6000多戶農民籤訂了總值3.2億元的種植收購合同,有效帶動了城口秦巴山生態中草藥材的發展。

在城口人口下山、產業上山的過程中,除了促推原有產業做大做強,一些過去因缺產業而低效利用的生鮮物產,其價值也在加工中放大。與此同時,生態在開發中得到保護,農民收益在與企業合作中增加。

爽脆、鮮美、營養、多纖的竹筍,歷來有「素食第一」的美譽。沿河鄉是遠近聞名的「竹筍之鄉」,筍竹面積超過4萬畝,品種多且質量高。然而,過去苦於加工、儲運、營銷鏈條缺失,好生態孕育的好產品卻沒有好市場、好價錢,只能是「人在家中窮,筍在林中老」。農民下山後,對於竹林更加疏於管護,竹林面臨退化風險。

「鮮筍採下來幾個小時內必須進行殺青、保鮮,否則就會老得嚼不動,引企業到山裡建廠才能實現資源變現。」沿河鄉黨委書記吳雪飛說,經過努力,鄉裡終於引來了專事竹筍加工的重慶市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

「來了之後,發現這裡的筍量大,一年四季產不停,而且是野生的,品質非常高,通過液氮速凍加工保持鮮筍原汁原味,冬季銷售到東南沿海市場,效益更好。」該公司總經理包傳彬說,由於公司高於市場價收購,一名農民一天採筍收入可達300多元,已有農戶開始主動退耕還竹,積極疏林,筍竹資源有望實現量質齊增。

看中了高山生態環境價值,上山找尋產業發展機會的,除了農業企業,還有一大批新農人。沿河鄉人何立坤就是其中一位。

睿智、堅定、認真,這是記者見到何立坤時的第一印象。2010年他留學歸國,到福建農林大學從事微生物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去年,看到山上大片閒置土地,加上鄉裡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政府還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貼息貸款,他心動了,下決心辭職回鄉到高山上建了食用菌基地。

「老家地處山區,土地沒受汙染,漫山遍野都是竹林,可以就地取材栽培更高品質的生態竹蓀、羊肚菌,預計每畝地能收入6萬元。」談起公司前景,何立坤充滿信心。

人口下山、產業上山後的城口,山地特色農業在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的快軌上風馳電掣,產業發展已呈泉湧井噴之勢。

以生態引遊客進山吃住娛,靠特色促旅人出山帶特產。錨定農文旅融合發展,聚焦山內外要素互通,城口改善交通、出臺政策、制訂規劃,要素持續湧入、景區不斷升級、品牌日益鮮亮。一進一出中,山間鄉村新動能增強、新產業興旺、新業態勃發 

進與出:從深藏無人知到擁抱大市場

築起農、文、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新路徑,特色農業為路基,文化旅遊是路面,產品效益是裡程碑。路基的承載力影響著發展的穩度,路面的寬廣度決定了前進的速度,裡程碑的公裡數標定了進展的程度。

然而,融合發展需產業,產業入山需交通;文旅成敗在遊客,遊客進山需道路;產品效益靠銷售,銷售出山需運輸……交通,大山內外人流、物流、資金流互聯互通的最關鍵因素。

為山所困、為路所限的城口,由於山外的資金、技術、消費者不願來,山裡的產業發展缺基礎,雖氣候宜人、勝景遍布,軟文化、硬產品豐富繁多,也只能藏在深山無人賞、有市有價運不出,農民守著金銀山、過著窮日子。

據了解,幾年前城萬快速公路建成通車前,重慶主城到城口需要8小時,但現在也還要4小時。改善交通運輸一直是城口最大的願望、最緊迫的任務。

「在外聯上,城口積極爭取高速公路和高鐵建設,其中關鍵性的城開高速已開工,但山區建設難度大、工期長,在此期間城口必須苦練內功,完善內部設施,打造精品景點,力爭使高速暢通之時,即為城口旅遊引爆之日。」闞吉林向記者講述城口的發展戰略時說。

城口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具備天然優勢,概括起來有天、地、人三重。

作為唯一榮獲「中國生態氣候明珠」稱號的地方,城口最熱月平均氣溫僅23℃,是消夏避暑的天然「涼城」;坐擁國家級溼地公園、自然保護區、高山草場,巴山群峰逶迤連綿,原始森林蒼翠茂密,高山草甸廣袤無垠;秉承巴蜀文化傳統,深受三秦、楚天文化薰陶,擁有紅色文化底蘊,民俗神秘悠遠、人文多元薈萃。

為了讓文旅這個價值轉化器高效運轉,構建縣域經濟新支柱,城口縣委、縣政府集合資源,以攻堅方式傾力推動。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統籌全域旅遊資源。經過通盤考慮、細緻謀劃,城口確立了「重點景區 鄉村旅遊集群片區」的發展思路。

「以農文旅融合實現遊客進山、產品出山,首要任務是打響知名度、營造美譽度。」城口縣文化旅遊委黨組書記陳良豐說。

打造知名景區、構造引力磁場,是引來遊客、打開市場的捷徑。對此,城口內育外引,集中力量推動亢谷、九重山兩個國家5A級景區打造。今年5月,城口與重慶海亞集團實業有限公司正式籤約,後者將向九重山文旅項目投資55億元。

近兩年來,兩大景區以休閒度假、山地體驗、彩葉觀光、森林康養、會務文創、特色餐飲等為主題的旅遊產品持續完善提升,兩位數的遊客數量、旅遊收入增速,充分展現了成效和前景。

知名景區重要但仍是點,帶周邊鄉村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方能實現生態旅遊全域化目標。景區以品牌帶動、輻射周邊鄉村旅遊,而鄉村旅遊借力發展的同時,也在用自身特色豐富景區內涵,互融互促產生「雁陣效應」。

「巴山原鄉·生態城口」旅遊品牌的設定,體現了城口對鄉旅產業的重視,「巴山」 「原鄉」是兩張旅遊王牌。

原鄉之原,源於山限壤隔,制約了現代工業文明的進入和發展,保留了鄉情民俗的韻味與本真。城口由此被譽為川陝渝最後的鄉土原鄉,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上的鄉土驛站。

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城口在頂層設計和發展方向上嚴格把關,按照「交通便捷、用地充分、山水靈動、氣候適宜」的原則,布局建設18個鄉村旅遊集群片區,並統一使用「大巴山森林人家」品牌。

「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建設,有著嚴格的要求,設計方案成熟才允許實施,目的就是要在類型、風格、主題方面,實現各自有特色、整體能抱團。」陳良豐說,這樣就避免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同質化、無序化競爭。

片區式、分散式、大規模的打造,需要多方聯手參與,其中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尤為關鍵。對此,城口縣專門出臺系列政策,從稅費獎補到土地供應,從貸款貼息到融資擔保,從策劃宣傳到投放廣告,從改善交通到開拓市場,提供全方位鼓勵和扶持。

當理念成為政策,思路化為行動——村集體組織力發揮出來了,農戶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資本人才湧進來了!

「嵐生風光,天生美景」,嵐天鄉是城口縣典型的深山農業鄉鎮,發展滯後,但具有生態優、鄉味濃、物產豐、民俗特等優勢。將出路定在旅遊後,嵐天人在探索聚合力量搞建設上,蹚出了一條新路。

「群眾安置房是3層小樓,不少都有空閒房間,改造成民宿,來人住就有收入。」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嵐天鄉黨委書記江奉武說,但農民又普遍面臨缺錢、缺設計、缺管理、缺客源等諸多難題。

迎難而上,向難而行。鄉裡用足縣裡政策,引進社會資本,成立旅遊開發公司,公司出資金、設計、經營、管理,村集體以基礎設施和旅遊環境折股,農民以閒置房屋或扶貧小額貸款入股,以合股方式,創設「七步流程」法(發布公告、民房確認、方案設計、組織施工、共同驗收、統一經營、兌現分紅)將民房改民宿,實現了農民能分紅、村集體得收益、公司有利潤的多方共贏局面。

「過來長住避暑的老年人居多,一住就是兩三個月,吃住全包的標間每天只要70元。」接待員王平說。目前,公司已完成了108套農房改造,接待床位達1500多張,餐飲接待能力超過4600人。接下來,還將繼續對200套農房繼續改造升級。

像鄉土嵐天這樣的集群片區,城口縣已建成5個,大巴山森林人家共計1500餘戶,接待床位兩萬餘張。

只見,莽莽大巴山深處的山村:山村河魚兩扇門集群片區以毛石、夯土和玻璃為材,構建現代幾何狀民宿;周溪九龍瓶集群片區以木為主,打造北歐瑞士小鎮風格建築;雙河天星集群片區用木石復原川東傳統民居,以退臺式布局形成建築組團;沿河迎紅集群片區運用竹牆、青瓦、茅草、石板等元素,營造竹主題特色村落……

2018年,全縣累計接待遊客37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3億元,有效帶動了城口老臘肉、山地雞、山神漆器、食用菌、堅果雜糧等旅遊「伴手禮」的銷售,使之成為商超、網銷之外,「城口山貨」出山的又一大通道。

城口,舉目皆山,卻並未困頓。秉持如山般的倔強堅持和不屈堅韌,近年來城口人同山川共生、與生態和諧,化劣勢為優勢,在一上一下中奮力摘窮帽,在一進一出中聚力謀振興,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使自然生態、瑰麗風光、山珍原味、多彩民俗化為聚寶盆和搖錢樹,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鋪就穿山越嶺的振興大道。

相關焦點

  • 人口下山,產業上山,遊客進山,產品出山,看城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與此同時,昔日貧困的城口山村人,也開始支起產業灶,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夏日裡,記者一行走進城口,訪農戶、進企業、看農旅、逛市場,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令人耳目一新——下山農民安居樂業、上山產業興旺紅火、進山遊客如織如潮、出山貨物暢銷四方,生態產業底色更綠、規模更大,架起了綠水青山通往金山銀山的致富橋,連起了決勝貧困邁向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 看城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銜接
    原標題:人口下山,產業上山,遊客進山,產品出山—— 看城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何銜接 作為「四大火爐」之首,重慶的夏天過於熱情。 這兩年,難熬的酷暑時節送老人進深山三兩個月,住鄉間民宿、吃農家飯菜,消夏避暑、調養身心,漸成城裡人敬老愛親新風尚。 倚山而築的「山城」重慶入伏即成「火焰山」,何處可覓納涼地?
  • ...繼續前進——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看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看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楊靜、戴小河  11月下旬的雲南怒江大峽谷,微風和煦、天氣宜人。
  • 陶然居集團在城口縣建立「鄉村振興城口老臘肉產業基地」
    2020年12月,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陶然居集團在城口縣治平鄉新紅村正式建立了「鄉村振興城口老臘肉產業基地」。陶然居集團在城口縣建立「鄉村振興城口該基地依託城口返鄉創業大學生黃永福創辦的澤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旨在通過產業幫扶的形式,帶動當地農戶致富增收,激活發展動力。
  • 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前謀劃,適時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現階段,我國正處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減貧振興政策的疊加期、交接期。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既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奠定了基礎,也為健全促進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留出了窗口期。
  • 城口北屏鄉開展脫貧攻堅行動 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近日,從城口縣北屏鄉獲悉,自該縣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打響以來,北屏鄉積極動員,狠抓落實,認真對具體任務及重點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全鄉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正扎紮實實向前推進。    有穩定增收的產業是脫貧致富的關鍵。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㉛ | 雲城街:聚力脫貧攻堅 助推鄉村振興
    全力落實好醫療保障工作,截至2020年11月,雲城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9人已100%購買醫療保險。做好養老保障政策落實工作,截至2020年11月,雲城街貧困戶符合條件參保682人,已參保682人。做好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貧困人員共2戶3人,已落實最低生活保障2戶3人。
  •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政策思考及建議
    到 2020 年底,我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2017 年我國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 2035 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 年底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將順利完成,鄉村振興已全面啟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將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階段。
  • 陳文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現途徑
    按照黨的十九大總體部署,當前處於脫貧攻堅全面進入攻城拔寨的決勝期,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將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同時也處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起步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兩大國家戰略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明確要求,「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
  • 劉奇:當脫貧攻堅遇到鄉村振興
    來源:東方IC脫貧攻堅戰正處於三年攻堅期,鄉村振興正處於「三年取得重大進展」關鍵開局年,兩大戰略的政策契合度、實踐銜接度關乎後三年工作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近期,我們赴內蒙古、山東、山西、安徽、貴州、新疆和甘肅等省區調研,綜合各地情況,我們認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共同點在於,都旨在做到「三個消除」,即消除絕對貧困、消除城鄉差距、消除社會偏見。所謂消除社會偏見,即消除長期形成的重城輕鄉的慣性思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 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鄉村振興
    8.8萬戶31.6萬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脫貧,502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底的7.8%下降至2019年底的0.5%……自2013年新一輪建檔立卡以來,河南省平頂山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 ...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用SWOT分析法看...
    一起來看看今天推送的理論文章吧~~~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用SWOT分析法看肥西縣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工作 作者:翟吉摘要:2019年,肥西首次躋身「百強縣」前五十位,縣域經濟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 專家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0月10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暨常務理事會會議」成功召開。20位特邀嘉賓和青年學者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核心議題展開探討。
  • 【理論|決戰決勝2020】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一起來看看今天推送的理論文章吧~~~立足鄉村振興新起點,答好脫貧攻堅新答卷 ——用SWOT分析法看肥西縣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銜接工作 作者:翟吉摘要:2019年,肥西首次躋身「百強縣」前五十位,縣域經濟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再接再厲鄉村振興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又主動開展「回頭看」「回頭訪」「回頭幫」,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指示,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成果,謀劃開啟鄉村振興。突出黨建統領,長效扶貧增強村莊持續發展後勁平度市稅務局堅持從五個方面入手,完善扶貧長效機制,增強持續發展後勁。
  • 甘肅天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凝聚鄉村振興動能
    人民網蘭州12月11日電(黃帆)12月11日上午,由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天水專場)在蘭州舉行,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軍介紹了天水市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和經驗。
  • 雙峰縣永豐街道白杉村:產業振興助力脫貧攻堅 楊梅等你來採摘
    (遊客們在白杉村果木基地採摘楊梅 )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偉平)6月16日,太陽剛露出臉兒,雙峰縣永豐街道白杉村果木林基地的老梁農場,
  • 決勝脫貧攻堅 推動鄉村振興 ——專訪甘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 迭部...
    今天推出第五期 決勝脫貧攻堅 推動鄉村振興 ——專訪甘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 迭部縣委書記 仁青東珠迭部古稱「疊州」,藏語意為「大拇指」,相傳是被山神用大拇指「摁」開的地方,地處秦嶺西延岷山、迭山山系之間的高山峽谷之中,總面積五千多平方公裡,人口5.6萬人,是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 布爾津:振興鄉村旅遊,助力脫貧攻堅
    全國「兩會」政府報告指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布爾津縣堅決落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舉措,加大特色旅遊村莊建設力度,鼓勵和引導廣大農牧民參與旅遊產業發展,實現「百村增收,萬戶就業」的目的。布爾津縣衝乎爾鎮合孜勒哈英村位於布爾津至喀納斯旅遊沿線65公裡處,是前往喀納斯旅遊的必經之地。
  • 烏蘭鎮「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環境整治」同頻共振 構建鄉村振興...
    烏蘭鎮「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環境整治」同頻共振 構建鄉村振興「共同體」 2020-06-22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