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景觀歷史時空的可視化呈現

2020-12-12 光明日報

文學景觀指經過文人書寫的景觀,包括山水名勝等自然景觀和樓臺寺觀等人造景觀。文學景觀研究有多個層面,歷史層面主要考察文學景觀的形成與變遷過程,文學層面著重揭示文學對形塑景觀和傳播景觀的意義,文化層面側重研究影響文學景觀變遷的文化因素。而歷史研究是基礎,探討景觀的歷史變遷離不開具體時空,歷史時空除了流動的時間外,還包括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和空間形貌兩個空間要素。

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可從點、線、面、群四個層面來考察。點指景觀所在具體地點。如古黃鶴樓一直位於蛇山之西黃鵠磯頭,上世紀80年代重建時後移至蛇山中腰。地點信息越詳細,空間定位越準確。線指景觀所處交通路線,景觀處在僻陋之地還是交通要道,既關係著景觀與文人相遇的頻率,也影響著作家書寫的內容甚至主題風格。例如鸛雀樓屬於黃河景觀,瓜州古渡既屬於長江景觀也屬於運河景觀,玉門關和陽關屬於絲路景觀,劍門關屬於蜀道景觀。關注景觀的交通信息,便於針對某些特殊路線開展文學景觀的書寫研究。面指景觀所屬古今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歷時而變,記錄景觀所屬的古今區劃,便於共時性分析景觀的地域分布、歷時性考察景觀的時代變遷。群指景觀所處的景觀群落,文學景觀常與周邊景觀形成關係複雜的景群,例如嶽陽樓、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黃鶴樓與蛇山景觀,與鸚鵡洲、晴川閣等形成景觀群落等。標記景觀所屬景群和景觀之間的層級關係,便於分析景觀群落中景觀之間的相互關係。

文學景觀的空間形貌,既包含景觀的自身形象,又涉及景觀的周邊環境。自然景觀的地形地貌、形狀姿態,人造景觀的選址造型、規模結構,都屬於景觀的自身形象。如安徽天門山的山形水勢是「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洞庭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銀盤裡一青螺」,宋代黃鶴樓的造型是高兩層、十字脊歇山頂的群體建築,清末黃鶴樓變為高三層、攢尖頂的單體直樓。景觀並非孤立的觀賞對象,而是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所以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是景觀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是金陵鳳凰臺所見之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是宣城北樓所觀之容,獨特的周邊環境也是文學景觀的鮮明標誌。同一景觀,在不同作家的眼中筆下,也常呈現不同的環境樣貌。例如同樣登覽武漢的蛇山南樓,映入黃庭堅眼帘的是「四面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的自然風光,令王十朋震撼的是「江漢西來於此會,朝宗東去不須分」的山川形勢,給範成大深刻印象的是「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裡舟」的南市繁華,而陸遊注目的則是「舟楫紛紛南復北,山川茫茫古猶今」的議和船隻。這些形貌書寫,既有客觀的環境描述、鮮明的時代印記,也烙刻著作家的人生經歷和主觀感受。關注文學景觀形貌上的地域差異、時代變遷和作家的書寫特點,能為文學景觀的地域分布、變遷考察和作品分析提供諸多研究切口。

時間是歷史考察的基本線索,按照時間脈絡梳理文學景觀的形成、演變歷程,方能清晰呈現景觀變遷過程中的各類文化信息。文學景觀的形成,須關注景觀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觀文名形成之時這兩個時間點。自然景觀,形之天然,主要考察文人最早對景觀的發現和書寫,以及命名或改名,比如柳宗元筆下的「永州八景」,李白筆下的九華山、郎官湖。人文景觀的始建與出名,有時相隔甚久,有時同步形成,前者如嶽陽樓、黃鶴樓,後者如滄浪亭、醉翁亭。文學景觀的演變,需要梳理兩條線索,一是景觀的歷代沿革,側重景觀的物象延續,自然景觀主要考察景觀地理位置或空間形貌的變化,如黃州赤壁的遠離江岸,長江三峽的猿啼不再;人造景觀主要按時序考察建築的興廢、移址和環境變化等。二是景觀的歷代書寫,側重景觀的文脈傳承,主要按時序梳理景觀的書寫史,以及文人書寫景觀的地點、年齡、身份、經歷和作品的形式、內容等信息。文學景觀的書寫活動,並非都發生在景觀現場,有的甚至是在景觀毀圮之後。如黃鶴樓自晚清火毀之後百年未能重建,但關於黃鶴樓的詩詞文賦、楹聯書畫不絕如縷,黃遵憲、康有為、毛澤東都有登遺址之作,此時景觀的物象雖毀,但文脈未斷。考察文學景觀的演變,須綜合考察景觀的興廢沿革與書寫歷史,了解景觀書寫的背景,考量其沿革變化的頻與偶、書寫活動的密與疏,揭示景觀變化的規律。

景觀的地理位置、空間形貌及其歷史變遷,都是適合可視化表達的信息。古人在記錄地理信息時,就十分重視圖文並茂、詩畫相映的視覺效果。唐代李吉甫編撰《元和郡縣圖志》,文字以外配有各地輿圖,只是在流傳過程中圖漸散佚;王維為輞川別業親繪《輞川圖》,與二十首輞川絕句互映成趣;清代張寶將自己一生的山水遊歷付之丹青,並一一題跋,編成自傳體木刻畫集《泛槎圖》,觀者讀詩看圖,如身臨其境。可以說,可視化理念古已有之,地圖與繪畫就是古人最擅長的可視化手段。科技日新,多種多樣的可視化技術應運而生,我們已不知不覺進入讀圖讀屏時代。利用現代技術對文學景觀進行可視化呈現,對景觀研究、景觀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將地圖呈現、地理分析和資料庫功能集於一身的可視化技術,對呈現景觀的歷史時空信息,輔助文學景觀研究,具有突出效果。

首先,可以多元呈現文學景觀的地理分布。用GIS技術開發的數位化地圖,可以任意查看全域、地方、城市、景群等各個級別、各種類型文學景觀的地理分布,既能統觀全域,又能細察一地。圖層疊加功能,可以讓各類文學景觀在歷史地圖、衛星地圖、水系圖、交通圖、作家行跡圖等任何主題圖層之上定位呈現,使不同來源的空間信息重合,便於研究者多維觀察和比較。資料庫功能,可以標籤化管理文學景觀的各類位置信息,支持按景觀名稱、景觀類型、行政區域、主題路線等方式呈現文學景觀,既便於瀏覽,又能統計分析。例如,想要了解歷史上長江沿線在不同路段、各個時期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數量狀況、類型分布,都可在GIS地圖上根據研究者的興趣需求多元呈現。

其次,可以動態展現文學景觀的形貌變化。GIS能夠基於景觀的地理位置加載景觀的圖像信息。文學景觀形貌有古今之分,當今形貌可以利用衛星地圖、航空拍攝、地面拍攝等技術實時實地採集,全方位呈現文學景觀現時的地形地貌、建築造型、周圍環境等;歷史形貌可以採集相關歷史圖像,包括歷代繪畫、方志中的輿圖及類書中的景觀插圖等,也可根據文獻記載和相關作品的描繪,利用虛擬實境技術(VR)製作圖像。為這些圖像標記時間信息後,既可靜態查看某一時期的景觀形貌,也可動態再現景觀的歷代形貌變化。

再次,能夠生動表現文學景觀的變遷過程。除了動態呈現空間信息外,GIS還能使文學景觀所涉人物、事件、作品的時間信息,按統一的時間軸依序呈現。如果是文學景觀的全域版圖,可隨著時間推移動態展示各種景觀的出現、湮滅等存毀狀態,模擬文學景觀的出場、在場和離場過程。如果是個體的文學景觀,可按時間序列動態了解景觀的建毀過程和書寫活動,模擬景觀的生命伏線。

利用GIS呈現文學景觀的歷史時空,可從四個方面推動文學景觀的研究。一是促進文學景觀的整體性研究。當前的文學景觀研究,多圍繞個別案例、部分城市、某類景觀進行局部考察和理論探討,缺乏整體觀照和宏觀研究。可視化的景觀版圖,為研究者提供了審視全域文學景觀的宏闊視野,便於從整體上把握各類景觀的分布與變遷。二是加強文學景觀的過程性研究。GIS地圖模擬文學景觀的歷史變遷,要求研究者對文學景觀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各類人事、作品的時間信息和空間信息一一落實,從而促使文學景觀的過程研究更加全面、細緻、紮實。三是助力文學景觀的比較性研究。考察文學景觀常涉及各類比較,如同一類型不同地域的景觀比較、同一群落中的景觀比較、不同作家的景觀書寫、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景觀書寫等。GIS地圖支持按研究者的各類需求呈現對象信息,聚焦範圍、放大細節,為景觀的比較研究提供便利。四是推動文學景觀的交叉性研究。文學景觀研究需要多學科的合作,既涉及歷史地理,又包含古建築,甚至包括氣象水文;而可視化呈現,又需要數位技術人員參與開發。多學科的知識滲透與整合,才能系統、立體地弄清和再現文學景觀的歷史變化過程。

可視化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理念,抽象的文學研究與形象的可視化結合,開拓了文學景觀研究的新視野,有望成為文學研究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

(作者:邵大為,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凱立德地圖推出時空大數據可視化地圖服務
    包括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均可通過可視化系統來查詢、統計、分析、運用數據,用以支撐業務系統功能。           三維空間的有效感知與實景可視化日益成為城市建設管理的重要工具,時空地理信息大數據服務是實現數據可視化和數據分析查詢的基石,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 《當代中國生態文學景觀》| 史論格局與文化眼光的交融
    當代生態文學研究在國外創作與研究譯介、理論話題與理論體系探討、創作跟蹤評論等方面成果豐富,從當代文學「歷史化」的高度,對創作實踐整體觀照和歷史定位性提升卻頗為欠缺。趙樹勤、龍其林合著的《當代中國生態文學景觀》在這方面拓展和充實了當代中國生態文學研究的學術空間。 該著以宏觀考察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考察當代生態文學,建構起一種文學史研究性質的學術框架。
  • 穿越時空的可視化(3):地圖風格的靈感
    原創 楊柳樺櫻 VisIt有視沒事 來自專輯靈感系列:穿越時空的可視化編譯者前言《穿越時空的可視化》是一個編譯系列,本文是第三篇。該系列編譯自Paul Kahn發表在Nightingale上的《全球信息設計》系列文章。
  • 智慧景區可視化決策系統
    1.產品概述數字冰雹智慧景區可視化決策系統,面向景區運營管理部門,支持整合景區現有信息系統的數據資源,覆蓋景區各業務領域,憑藉先進的人機互動方式,實現景區三維全景可視化、景觀資源管理可視化、景區客流監測、景區自然環境監測等多種功能,用以提升景區管理者的指揮決策效率,實現景區的智慧化管理和運營,可廣泛應用於態勢監測、應急指揮、
  • 穿越時空的可視化(2):畫世界地圖的靈感
    原創 楊柳樺櫻 VisIt有視沒事編譯者前言《穿越時空的可視化》是一個編譯系列,本文是第二篇。該系列編譯自Paul Kahn發表在Nightingale上的《全球信息設計》系列文章。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
    資料圖片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 崤函古道文學景觀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驛道;交通;崤函古道;古代文學;詩歌;李德輝;文學作品;景觀;形成;傳播 內容摘要:作為歷史上溝通兩京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承載了深厚歷史文化內涵。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摘要:古代文學研究的資料離散和時空分離這兩大難題,人工較難解決。運用數字人文技術開發的文學編年地圖平臺,可實現瀏覽檢索、關聯生成、數據統計、時空定位和可視化呈現五大功能,為解決資料離散和時空分離兩大難題提供了可能。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
  • 構建「文學桂軍」研究的當下景觀
    作者:鍾世華(廣西師範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二級作家)  張燕玲的《有我之境》(作家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儘管不能看作是對「文學桂軍」發生與發展狀況的研究專著,但其中所觸及的「文學桂軍」在近些年來的發展形態,以及所包含的敏銳的批評思維,在很大程度上為「文學桂軍」的研究起到了助推作用,並成為窺探「文學桂軍」發展現狀的一面鏡子
  • 高速公路大屏可視化決策系統
    支持基於地理信息系統,對正在進行養護的路段名稱、起終點、養護面積、養護裡程以及養護進度進行直觀呈現,提供多種可視分析手段,對歷史養護情況、養護材料使用、養護費用等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助力管理者提高高速路網運維效能
  • 智慧高速大屏可視化決策系統
    2.1.8.2.路政養護管理可視化支持基於地理信息系統,對正在進行養護的路段名稱、起終點、養護面積、養護裡程以及養護進度進行直觀呈現,提供多種可視分析手段,對歷史養護情況、養護材料使用、養護費用等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助力管理者提高高速路網運維效能。
  • 智慧交通:路口監管可視化系統的解決方案
    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變遷,熒幕裡呈現的智慧城市慢慢出現了在現實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日常的管理和維護。,呈現了擬真的紅綠燈控制下實時車輛行駛的場景,搭配上可控制的天氣環境切換面板,可以模擬在各種天氣下的路口運行狀態;還實現了路口攝像頭的監控狀態,點擊路口的每個攝像頭可以查看此攝像頭監控範圍內路口的實時運行,提供仿真和實景兩種狀態的切換;其次還添加了許多實時數據的監控面板,對接真實接口數據起到實時路口監控的最大效益化。
  • 智慧氣象大屏可視化決策系統
    可視化預案部署  支持將預案的相關要素及指揮過程進行多種方式的可視化呈現與部署,支持對聯動資源部署、資源分布、行動路線、重點目標等進行展現和動態推演,提高決策人員對預案的熟悉程度,增強處置突發氣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2.5. 數據分析研判  2.5.1.
  • 「景觀設計中的瑞士印跡」將在元·空間呈現
    元·空間將於2014年3月8日至2014年4月5日為大家呈現由著名景觀設計理論家Michael Jakob教授策劃的《景觀設計中的瑞士印跡》展覽。 該展覽旨在讓大家深入了解豐富和多樣的瑞士景觀設計。自20世紀以來,瑞士對景觀設計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瑞士景觀設計師為首所設計的項目遍布在瑞士以及世界其他各國。 通過展板上的信息以及紀錄片,觀者將有機會發現瑞士景觀設計的起源、國家展覽的重要功能、知名的景觀設計工作室以及最新一代瑞士景觀設計師構思獨特的作品。 除展覽本身以外,元·空間更將其視為一次教育活動,讓大家了解瑞士景觀設計的歷史及其理論。
  • 科技觀察|可視化入局文旅產業,扭轉局面打造文旅4.0
    更有基於WebGL 實現景區管理可視化系統,滿足景區數據多場景、動態性的特點,能對區域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呈現和分析,為文旅行業動態決策和區域管理提供了有力幫助。基於大環境下,可視化管理可以解決這個難題。系統對客流集中地點,事故多發區域進行重點監控。也包括對景區人流量統計管理,出入口人流量統計管理,以及遊客總量實時統計,一旦發生超限系統將自動發出警報。在監控系統中可調整監控設備角度,實時監控想要查看的區域。
  • 2019年兒童文學:延續「熱點」氣象 呈現多面景觀
    在這樣的年份裡,中國兒童文學延續文學「熱點」氣象,吸引了多個層面的創作資源,收穫了多個領域的文學佳作,聚集了多個維度的理論焦點,呈現出樣貌豐富的多面景觀。常新港的《寒風暖鴿》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書寫哈爾濱普通人視角下的歷史巨變。孟憲明的《三十六聲槍響》以抗日英雄王二小為原型,將歷史原型與形象化的闡釋相結合。殷健靈的《彩虹嘴》直面納粹的醜惡與戰爭帶給兒童的可怕童年。王苗的《雪落北平》以捲入抗戰旋渦中的北平知識分子家庭為基點,展現普通人與大時代的命運關聯。呂翼的《比天空更遠》是一部以中國大西南摧毀奴隸制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 數據可視化怎麼做,如何利用慧編程巧妙實現「數據可視化」?
    要想數據達到生動有趣、讓人一目了然的效果,就需要藉助數據可視化。什麼是數據可視化?數據可視化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圖形學,人們使用計算機創建圖形圖表,將數據的各種屬性和變量呈現出來。現在我們所說的數據可視化,就是通過易讀、易懂、易操作的圖表,給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效果,降低人們對數據的理解難度。可簡單理解為:數據可視化=數據+可視化,數據內容是基礎,可視化是用圖形化的方式呈現,並藉此傳達信息的方式。為什麼學生要學習數據可視化?
  • 文學與風景相遇
    秋雪湖和文學的緣分,最早可追溯到石言的小說《秋雪湖之戀》,這篇小說當年就獲得了全國獎,算是秋雪湖最早的亮相。秋雪湖當時還屬於紅旗農場,作為優美的風景還處於沉睡的姿態,沉睡在裡下河這片豐沃的土地。現在文學又一次和秋雪湖相遇了,秋雪湖不再沉睡。不是石言一人,而是一群人。石言的筆名很有意思,石頭開花是神話,石頭開口便是文學。秋雪湖與文學的這次相遇,是一群作家,是一批的「石頭」在秋雪湖口吐「蓮花」,結集成為《印象秋雪湖》這本散文集,所收的散文大多是一些非專業作家所寫,但他們的文字配得上秋雪湖這塊美麗而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