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景觀指經過文人書寫的景觀,包括山水名勝等自然景觀和樓臺寺觀等人造景觀。文學景觀研究有多個層面,歷史層面主要考察文學景觀的形成與變遷過程,文學層面著重揭示文學對形塑景觀和傳播景觀的意義,文化層面側重研究影響文學景觀變遷的文化因素。而歷史研究是基礎,探討景觀的歷史變遷離不開具體時空,歷史時空除了流動的時間外,還包括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和空間形貌兩個空間要素。
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可從點、線、面、群四個層面來考察。點指景觀所在具體地點。如古黃鶴樓一直位於蛇山之西黃鵠磯頭,上世紀80年代重建時後移至蛇山中腰。地點信息越詳細,空間定位越準確。線指景觀所處交通路線,景觀處在僻陋之地還是交通要道,既關係著景觀與文人相遇的頻率,也影響著作家書寫的內容甚至主題風格。例如鸛雀樓屬於黃河景觀,瓜州古渡既屬於長江景觀也屬於運河景觀,玉門關和陽關屬於絲路景觀,劍門關屬於蜀道景觀。關注景觀的交通信息,便於針對某些特殊路線開展文學景觀的書寫研究。面指景觀所屬古今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歷時而變,記錄景觀所屬的古今區劃,便於共時性分析景觀的地域分布、歷時性考察景觀的時代變遷。群指景觀所處的景觀群落,文學景觀常與周邊景觀形成關係複雜的景群,例如嶽陽樓、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黃鶴樓與蛇山景觀,與鸚鵡洲、晴川閣等形成景觀群落等。標記景觀所屬景群和景觀之間的層級關係,便於分析景觀群落中景觀之間的相互關係。
文學景觀的空間形貌,既包含景觀的自身形象,又涉及景觀的周邊環境。自然景觀的地形地貌、形狀姿態,人造景觀的選址造型、規模結構,都屬於景觀的自身形象。如安徽天門山的山形水勢是「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洞庭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銀盤裡一青螺」,宋代黃鶴樓的造型是高兩層、十字脊歇山頂的群體建築,清末黃鶴樓變為高三層、攢尖頂的單體直樓。景觀並非孤立的觀賞對象,而是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所以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是景觀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是金陵鳳凰臺所見之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是宣城北樓所觀之容,獨特的周邊環境也是文學景觀的鮮明標誌。同一景觀,在不同作家的眼中筆下,也常呈現不同的環境樣貌。例如同樣登覽武漢的蛇山南樓,映入黃庭堅眼帘的是「四面山光接水光,憑欄十裡芰荷香」的自然風光,令王十朋震撼的是「江漢西來於此會,朝宗東去不須分」的山川形勢,給範成大深刻印象的是「燭天燈火三更市,搖月旌旗萬裡舟」的南市繁華,而陸遊注目的則是「舟楫紛紛南復北,山川茫茫古猶今」的議和船隻。這些形貌書寫,既有客觀的環境描述、鮮明的時代印記,也烙刻著作家的人生經歷和主觀感受。關注文學景觀形貌上的地域差異、時代變遷和作家的書寫特點,能為文學景觀的地域分布、變遷考察和作品分析提供諸多研究切口。
時間是歷史考察的基本線索,按照時間脈絡梳理文學景觀的形成、演變歷程,方能清晰呈現景觀變遷過程中的各類文化信息。文學景觀的形成,須關注景觀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觀文名形成之時這兩個時間點。自然景觀,形之天然,主要考察文人最早對景觀的發現和書寫,以及命名或改名,比如柳宗元筆下的「永州八景」,李白筆下的九華山、郎官湖。人文景觀的始建與出名,有時相隔甚久,有時同步形成,前者如嶽陽樓、黃鶴樓,後者如滄浪亭、醉翁亭。文學景觀的演變,需要梳理兩條線索,一是景觀的歷代沿革,側重景觀的物象延續,自然景觀主要考察景觀地理位置或空間形貌的變化,如黃州赤壁的遠離江岸,長江三峽的猿啼不再;人造景觀主要按時序考察建築的興廢、移址和環境變化等。二是景觀的歷代書寫,側重景觀的文脈傳承,主要按時序梳理景觀的書寫史,以及文人書寫景觀的地點、年齡、身份、經歷和作品的形式、內容等信息。文學景觀的書寫活動,並非都發生在景觀現場,有的甚至是在景觀毀圮之後。如黃鶴樓自晚清火毀之後百年未能重建,但關於黃鶴樓的詩詞文賦、楹聯書畫不絕如縷,黃遵憲、康有為、毛澤東都有登遺址之作,此時景觀的物象雖毀,但文脈未斷。考察文學景觀的演變,須綜合考察景觀的興廢沿革與書寫歷史,了解景觀書寫的背景,考量其沿革變化的頻與偶、書寫活動的密與疏,揭示景觀變化的規律。
景觀的地理位置、空間形貌及其歷史變遷,都是適合可視化表達的信息。古人在記錄地理信息時,就十分重視圖文並茂、詩畫相映的視覺效果。唐代李吉甫編撰《元和郡縣圖志》,文字以外配有各地輿圖,只是在流傳過程中圖漸散佚;王維為輞川別業親繪《輞川圖》,與二十首輞川絕句互映成趣;清代張寶將自己一生的山水遊歷付之丹青,並一一題跋,編成自傳體木刻畫集《泛槎圖》,觀者讀詩看圖,如身臨其境。可以說,可視化理念古已有之,地圖與繪畫就是古人最擅長的可視化手段。科技日新,多種多樣的可視化技術應運而生,我們已不知不覺進入讀圖讀屏時代。利用現代技術對文學景觀進行可視化呈現,對景觀研究、景觀傳播,都具有重要意義。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將地圖呈現、地理分析和資料庫功能集於一身的可視化技術,對呈現景觀的歷史時空信息,輔助文學景觀研究,具有突出效果。
首先,可以多元呈現文學景觀的地理分布。用GIS技術開發的數位化地圖,可以任意查看全域、地方、城市、景群等各個級別、各種類型文學景觀的地理分布,既能統觀全域,又能細察一地。圖層疊加功能,可以讓各類文學景觀在歷史地圖、衛星地圖、水系圖、交通圖、作家行跡圖等任何主題圖層之上定位呈現,使不同來源的空間信息重合,便於研究者多維觀察和比較。資料庫功能,可以標籤化管理文學景觀的各類位置信息,支持按景觀名稱、景觀類型、行政區域、主題路線等方式呈現文學景觀,既便於瀏覽,又能統計分析。例如,想要了解歷史上長江沿線在不同路段、各個時期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數量狀況、類型分布,都可在GIS地圖上根據研究者的興趣需求多元呈現。
其次,可以動態展現文學景觀的形貌變化。GIS能夠基於景觀的地理位置加載景觀的圖像信息。文學景觀形貌有古今之分,當今形貌可以利用衛星地圖、航空拍攝、地面拍攝等技術實時實地採集,全方位呈現文學景觀現時的地形地貌、建築造型、周圍環境等;歷史形貌可以採集相關歷史圖像,包括歷代繪畫、方志中的輿圖及類書中的景觀插圖等,也可根據文獻記載和相關作品的描繪,利用虛擬實境技術(VR)製作圖像。為這些圖像標記時間信息後,既可靜態查看某一時期的景觀形貌,也可動態再現景觀的歷代形貌變化。
再次,能夠生動表現文學景觀的變遷過程。除了動態呈現空間信息外,GIS還能使文學景觀所涉人物、事件、作品的時間信息,按統一的時間軸依序呈現。如果是文學景觀的全域版圖,可隨著時間推移動態展示各種景觀的出現、湮滅等存毀狀態,模擬文學景觀的出場、在場和離場過程。如果是個體的文學景觀,可按時間序列動態了解景觀的建毀過程和書寫活動,模擬景觀的生命伏線。
利用GIS呈現文學景觀的歷史時空,可從四個方面推動文學景觀的研究。一是促進文學景觀的整體性研究。當前的文學景觀研究,多圍繞個別案例、部分城市、某類景觀進行局部考察和理論探討,缺乏整體觀照和宏觀研究。可視化的景觀版圖,為研究者提供了審視全域文學景觀的宏闊視野,便於從整體上把握各類景觀的分布與變遷。二是加強文學景觀的過程性研究。GIS地圖模擬文學景觀的歷史變遷,要求研究者對文學景觀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各類人事、作品的時間信息和空間信息一一落實,從而促使文學景觀的過程研究更加全面、細緻、紮實。三是助力文學景觀的比較性研究。考察文學景觀常涉及各類比較,如同一類型不同地域的景觀比較、同一群落中的景觀比較、不同作家的景觀書寫、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的景觀書寫等。GIS地圖支持按研究者的各類需求呈現對象信息,聚焦範圍、放大細節,為景觀的比較研究提供便利。四是推動文學景觀的交叉性研究。文學景觀研究需要多學科的合作,既涉及歷史地理,又包含古建築,甚至包括氣象水文;而可視化呈現,又需要數位技術人員參與開發。多學科的知識滲透與整合,才能系統、立體地弄清和再現文學景觀的歷史變化過程。
可視化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理念,抽象的文學研究與形象的可視化結合,開拓了文學景觀研究的新視野,有望成為文學研究一個新的學術增長點。
(作者:邵大為,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