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江蘇舊俗新風,共覓文化之根

2020-12-17 央視網

【網絡媒體走轉改】江蘇舊俗新風,共覓文化之根

原標題:

  新春佳節,年味濃濃,江蘇城鄉各地沉浸在濃鬱的文化氛圍之中。體味傳統、寄託鄉愁,挖掘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元素,各地春節的尋根活動豐富多彩;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適應於現代生活和審美追求,很多人的春節活動,更加注重挖掘深厚的文化內涵,注重個性化、多元化的文化體驗。

  新風:博物館裡享受文化大餐

  大年初二,雞年第一個開放日,南京博物院就迎來了1.8萬名觀眾。南京市民田慶看了南博的微信推送,帶著一家老小7口人來看「禧春」特展,剔紅的漆盒上有王羲之愛鵝的圖案,桃花塢年畫上門神威風凜凜、趙之謙的《石榴圖》寓意多子多福、瓷盤上五隻蝙蝠團團圍著一隻壽桃寓意「五福捧壽」——這些與年俗或吉祥相關的文物讓一家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他說:「今天天氣陰冷,還有小雨,不適合戶外活動,到南博看展覽既舒適又有收穫,老少鹹宜。那些已經被淡忘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又被回想追憶,兒子寒假寫作文也多了一個題材。」

  博物院平時似乎顯得高深、高冷,而春節期間卻熱鬧得像廟會。廣場上非遺項目留左大鼓鼓點陣陣,民國街上妝扮起來的迎親隊伍吹吹打打,展廳外掛起紅燈籠,1.8萬觀眾已經達到了南博日接待能力的上限。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歷史館前臺接待員杜雨杉和她的小夥伴深有體會,她說:「觀眾來租借講解器、存包、問路、問展廳、問衛生間、問飲水機,還有人問夫子廟和中山陵怎麼走……在崗時一刻不停地講話,同樣的話一天要說幾千遍。」

  除了看,觀眾還可以在南博體驗動手的樂趣。南師附中新城中學初一女生李雨萱參加了「中國古代燈具」的社教活動。她告訴記者,自從不久前在南博參加過畫雞缸杯的活動,自己就喜歡上了這裡,這次活動讓她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先參觀展廳,了解漢代的多枝燈、行燈、釭燈等品種,然後點燃動物油脂和植物油,聞到了那股嗆人的味道,工作人員用文物複製品給我們講解當時的環保燈如何把油煙導入牛腹用水吸附煙塵,以及蠟燭是如何產生的、古代的消防法規等等。最後我們每個人都自己動手做了一盞燈,用珍珠泥包木片做燈座,用彩紙做成燈罩,再用電池連上發光二級管,一按開關燈就亮了,這是一份很有意義的新年紀念品。」

  主持此次活動的是南博社會服務部的高夢琛,她沒想到10個報名成功的初中生中,居然有兩位是從北京來的旅遊者。她說:「當遊客可以靜下心走進博物館,博物館就真的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了。」活動在特展館張燈結彩的大廳裡舉行,旁邊是一副紅對聯:「金雞唱曉南國春煦,鬥柄回寅博苑新暉」,參與者圍坐在長條桌邊動手操作,更多的觀眾圍著他們看大屏幕的講解,不停地有人問這樣的活動如何預約,顯然大家更喜歡一個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館。

  志願者郭菡萏一天在展廳裡做了兩次「江蘇古代文明」的講解,從8000年前的釜灶講到清代皇帝的寶座,從漢代金縷玉衣蘊含的永生追求到紫砂素麵素心的文人審美,從竹林七賢的隱逸思想講到大報恩寺背後永樂皇帝的身世,觀眾們聽到的歷史既有脈絡又有細節。「展廳裡人多的時候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但與前幾年博物館門庭冷落相比,這是喜人的煩惱」,她說,「這背後是公眾對文化的需求變得更加旺盛。不光觀眾多了,志願者也多了起來,南博的志願者已經超過了100人,今天服務的就有20人左右。我們在諮詢、講解、出版等方面做了很多服務,還走進社區和地鐵站配合博物館工作人員搞社會活動,因為我們的制服是藍馬甲,所以我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南博藍』。」

  據統計,春節期間參觀南博的人數每年都超過10萬。我省有近300家博物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裡「過年」。西安小夥陳正峰來南京親戚家過年,看了網上的旅行攻略後特地來展廳尋找南博的鎮館之寶。他告訴記者:「在年輕人中,去一座城市就逛逛那裡的博物館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當觀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逛博物館自然就會成為一種新年俗。」

  舊俗:巡遊踩街寄託濃濃鄉愁

  同樣是大年初二,上午9時許的鹽城東臺西溪古城,朝霧氤氳,古色古香,廣場上花團錦簇,鑼鼓喧天,一派歡樂祥和景象,「美麗東臺·民俗鬧春」大型巡遊踩街活動在這裡拉開帷幕,「金雞納福」「龍鳳呈祥」「鼓樂傳福」「幸福東臺」四個篇章,共整合了16支隊伍。舞龍燈、耍獅子、敲腰鼓、打蓮湘、搖花船、挑花擔、跳財神等傳統藝術表演形式應有盡有,水鄉文化與海漁風情水乳交融。

  巡遊踩街隊伍蜿蜒上百米,衣著時尚的年輕人輕盈地舞著彩帶,滿面風霜的大媽、大叔濃墨重彩,扭動著腰姿,放開了喉嚨……威武的雄獅,金色的巨龍,一路的色彩斑斕,一路的鏗鏗鏘鏘,展示了東臺「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地域特色,更讓人們體味了原汁原味的年俗文化。道路兩側,擠滿了東臺市民和從各鄉鎮趕過來的農民,人群中歡歌笑語,大家紛紛用手機拍照上傳到朋友圈。

  人群中,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激動得直抹眼淚,臉上深深的皺紋一根根舒展開來。她是東臺弶港人,這些年一直在南京隨兒子生活,今年過年終於回到了家鄉。「記得我小時候,過年時最喜歡看的就是搖花船。我年輕的時候,就經常和鄉親們一起搖花船。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搖花船!」老奶奶說,平時住在南京的樓房裡,一直惦記著家鄉的小瓦房,今天一下子看到了這麼多的「老八股」,感覺一下子回到了從前。40多歲的劉家棟常年在上海做生意,早在上海安了家,此次帶著愛人和孩子回到東臺過年。舞龍燈是他小時候最深刻的過年記憶。「初一一大早,我還在睡夢中,門口突然就傳來了鑼鼓聲,『舞龍燈的來了!』父母一聲招呼,我趕緊起床,拿起一串鞭炮就往外跑,跟在『龍尾巴』後面蹦蹦跳跳!」劉家棟一邊指著眼前的踩街活動,一邊眉飛色舞地向愛人、孩子介紹自己的「輝煌歷史」。

  東臺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施衛華介紹說,民俗鬧春巡遊踩街活動是東臺的特色文化品牌,匯聚了東臺民間眾多傳統文化樣式,東臺人民群眾用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情感、展示風採、寄託鄉愁,尋找「最東臺」「最中國」的年味。這個活動已經連續舉行了五屆,每年策劃一個主題,如2016是春系列,包括龍獅嬉春、金猴踏春、民俗鬧春、大地回春等,今年的活動與去年相呼應,但更加注重挖掘富有東臺各地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元素。

  據了解,全省各地都在挖掘原汁原味的「年味」:蘇州獅子林舉辦迎春梅花展,「香道表演」「狀元送福」「點梅花妝」「元宵燈謎」等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鎮江句容寶華鎮千華古村的花山古廟會人山人海,明清小吃、高蹺馬戲……整個古村莊沉浸在濃鬱的傳統文化氛圍之中,傳統廟會的民樂、雜技、馬戲、曲藝等精彩演繹著春節的地域文化特色。揚州百年鹽商宅邸「個園」舉辦祭拜鹽神活動,再現300年前鹽商新年祈福的場景。個園抱山樓前,樹立起夙沙、膠鬲、管仲三位鹽神畫像,擺起香案,10位個園「非遺小傳人」與主祭人一同舉行供鹽儀式,現場還有大師用雕版印刷技術製作的雞年吉祥圖案的拓印分發給遊客。徐州舉辦年俗文化節,「看傳統大戲、趕非遺大集、逛明清民宅、品地方年俗」,市民朋友在戶部山逛民宅、聽大戲、送春聯、納新福、聽國學、誦經典、觀民俗、滾元宵、賞工匠藝術、看非遺展演……

  有地方特色的老民俗,有時代特點的新年味,傳統的春節,注入了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其背後,正是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鏗鏘腳步。尋找文化歸宿,創造文化活力,春節的文化魅力永不褪色。

相關焦點

  •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原標題: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 網絡媒體「走轉改」——聚焦內蒙古鄂爾多斯
    中央新聞網站和北京商業網站攜手開展"走轉改"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外宣辦等五部委《關於在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意見》,進一步推動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網絡新聞宣傳局和北京市網絡媒體協會2012年5月3日-13日組織部分中央新聞網站和北京市知名商業網站,赴北京平谷
  • 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個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個什麼梗?--「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活動綜述自八月底以來,一大波標題含有「網絡媒體走轉改」字樣的稿件集中刷屏網絡,常見於各大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甚至許多新媒體平臺。內容既有紅軍長徵勝利的光榮歷史,又有長徵沿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二者巧妙的結合,組成一篇篇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新聞稿件。
  • 【網絡媒體走轉改】刷屏近兩月的"網絡媒體走轉改"究竟是什麼梗?
    自八月底以來,一大波標題含有「網絡媒體走轉改」字樣的稿件集中刷屏網絡,常見於各大新聞網站、商業網站甚至許多新媒體平臺。內容既有紅軍長徵勝利的光榮歷史,又有長徵沿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二者巧妙的結合,組成一篇篇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新聞稿件。  據悉,這是中央網信辦組織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 【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年初一河北民眾網絡拜年趣味多
    【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年初一河北民眾網絡拜年趣味多 2017-0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保定1月28日電 題:大年初一河北民眾網絡拜年趣味多
  • 舊俗伴新風,南方號裡看七夕
    舊俗:凌晨爭挑七夕水七月初七零時剛過,博羅縣城九村的東山八角名井就迎來了人潮,不少市民拿著水桶、提著水瓶到井邊取水。頭頂星星,踏著月光,成群結對到東江河邊、井口取水,以備一年之用。七夕貯水,是惠州人在七夕節的重要習俗,即儲藏七月初七這天所取的水,本地稱為「七夕水」「七月七水」「七姐水」「七水」「雙月水」等。
  • 【網絡媒體走轉改】成都火車北站 服務人員邊吃盒飯邊答疑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  成都火車北站迎來春運高峰:  外出務工人員結伴返鄉 服務保障人員邊吃盒飯邊為群眾答疑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23日訊(記者 周子銘 實習生 劉柯辰 攝影報導)在年味兒中追尋時代的脈搏
  • 【網絡媒體走轉改】探訪瑞金紅色革命舊址 緬懷先烈 接受革命傳統...
    【網絡媒體走轉改】探訪瑞金紅色革命舊址 緬懷先烈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2016年08月29日16:56 人民網瑞金8月29日電 (記者 秦海峰)日前,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共和國搖籃」江西省瑞金市,參觀革命舊址,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 【網絡媒體走轉改】航拍連城新泉:一座溫泉小鎮的紅色記憶
    圖為新泉鎮新貌全景圖。8月底,「長徵路上奔小康」福建網絡媒體「走轉改」採訪團來到這裡,感受這座小鎮的紅色記憶。  新泉鎮隸屬福建省連城縣管轄,是閩、粵、贛三省的交通要衝。小鎮水系發達,三面環水,自古以來是閩西水路直下潮州、汕頭入海的水運通道。
  •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疆兵團「愛心牆」暖人心(圖)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疆兵團「愛心牆」暖人心(圖)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2016年02月15日09:56
  • 網絡媒體走轉改:聚焦幸福南召 中國玉蘭花之鄉「三大戰略」謀發展...
    南召縣雲陽鎮全國生態文化村---山頭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影中國網河南10月9日訊(記者 劉楨珂) 「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河南站,集體採訪了被譽為「 中國玉蘭花之鄉」的南召縣,記者們來到南召縣雲陽鎮山頭村、玉蘭生態園、皇后鄉娘娘廟村、宇翔地毯廠、華揚龍生科技產業園、康亦德公司等地方和企業,真切的感受到了近年來當地的變化與發展。
  • 【網絡媒體走轉改】湘西十八洞「巧媳婦」孔銘英的幸福生活
    此次「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湘西花垣縣的十八洞村。村裡擴寬兩倍的柏油路、新裝修的民居以及生意紅火的農家樂,無不展示著這裡欣喜的變化。   來自重慶秀山的孔銘英與十八洞村施全友2011年在網上認識,那時一個在廣東手袋廠打工,一個在浙江做五金。2012年春節,孔銘英隨施全友回湘西十八洞村過年,孔銘英說,這裡山多田少,生活貧窮。過完年後兩人還是外出打工。
  • 【網絡媒體「走轉改」】川主寺鎮瞻仰紅軍長徵紀念總碑
    9月14日,由中央網信辦發起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四川站)已經進行到最後一天,採訪團來到了阿壩州松潘縣。  紅軍長徵紀念碑碑園,位於川主寺鎮元寶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的必經之地。佔地面積19.27萬平方米,由主碑、大型花崗石群雕、紀念館三大部分組成。鄧小平題寫了「紅軍長徵紀念碑碑園」的園名。
  • 【網絡媒體「走轉改」】川主寺鎮傳子溝村的「致富經」
    9月14日,「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四川站)走進阿壩州松潘縣,傳子溝村的「致富模式」引起記者們關注。龍波塔(中)向採訪團介紹傳子溝村的發展模式  紅色旅遊配合民俗觀光 昔日貧窮村顯現新活力  傳子溝村是去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及若爾蓋大草原的必經之地
  • 「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甘肅站啟動
    中國臺灣網9月19日蘭州訊 (記者 於斯文)9月19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主辦、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甘肅省委網信辦承辦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甘肅站在蘭州正式啟動。此次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於8月23日在江西省啟動,之後經過湖南、貴州、四川三省,甘肅是第五站。
  • 網絡媒體走轉改:傳承百年僑鄉文化 莆田江口鎮煥新姿
    網絡媒體走轉改系列報導之二   中新網福建新聞1月31
  • 江蘇省新聞媒體2019年—2020年「走轉改」先進個人推薦名單公示
    &nbsp&nbsp&nbsp&nbsp根據《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等關於進一步深化拓展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意見》(蘇宣通[2018]84號)文件精神,省三教辦組織開展了全省新聞媒體2019年-2020年「走轉改」先進個人評選工作。
  • 【網絡媒體走轉改】山河不忘長徵魂
    9月10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四川站啟動。60多個80、90後記者重走四川長徵路,觸摸長徵魂。從大渡河到雪山草地,往返兩千多公裡,點點滴滴連成一幅此生難忘的宏偉畫卷:山河不忘長徵魂。大渡河邊聽著洶湧河水,首先感受到的是決絕的勇氣。
  • [網絡媒體走轉改]打樹花賞剪紙 河北蔚縣年味濃(圖)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打樹花賞剪紙 河北蔚縣年味濃(圖)
  • 【網絡媒體走轉改】廣東惠州市:昔日多個「埋汰村」 如今脫胎變...
    【網絡媒體走轉改】廣東惠州市:昔日多個「埋汰村」 如今脫胎變「網紅」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1月19日 10:50 A-A+ 觀背村內的「講習所」(徐輝/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1月18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