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披薩的發展
披薩能達到現在這麼火爆,背後是關於移民,經濟和變革的一段歷史。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一直在吃各式各樣的披薩。古羅馬時代,人們把芝士、蜂蜜、橄欖油和羅勒葉放在麵餅上烤制而成,這大概是披薩的雛形。從古羅馬到埃及、希臘,都有大餅加醬料一起食用的記載。中東的皮塔餅、墨西哥的玉米餅、義大利的佛卡夏都可視作披薩的近親。
在當時的古羅馬,大塊的麵包,配上一些開胃的小菜,對於買不起盤子或者在旅途中的人來說,是一頓簡單而且非常美味的食物。
這些早期的披薩出現在維吉爾(作家)的一本名叫《埃涅阿斯》的書中,書中講:當抵達拉登不久之後,埃涅阿斯和他的船員們在樹下休息,擺出了「薄薄的小麥餅作為他們的盤子」。
然後又把樹林裡發現的蘑菇和草藥放在上面,當時埃涅阿斯的兒子吃完驚呼:「我把我們的盤子也吃了」
在18世紀的後期,披薩在當時的那不勒斯應運而生。在波旁王朝的統治下,這個城市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並且發展迅猛。
在海外貿易和農村人口的不斷的湧入和推動下,1748年人口就暴增了2倍還多。人口的增加加速了城市內人口的兩極分化,城市內出現了很多貧困居民,大約能有5萬人,他們大多是從事重體力勞動,也總是更換工作,他們需要便宜且易於食用的食物,披薩剛好滿足了這個需求,當時不是在商店裡賣,而是在路攤上賣,有點像中國的煎餅果子。
大仲馬在他的書中也提到,當時就有很多的口味,有最簡單的大蒜口味,還有加入奶酪和銀魚的,當時還有西紅柿口味的,很多時候披薩是窮人的代表,被很多美食家們看不上。
很長一段時間,披薩被美食評論人所渺視。特別是國外的遊客。1831年電報的發明人塞繆爾摩爾斯將披薩說成是「一種非常噁心的蛋糕...上邊的西紅柿片,在撒上小魚和黑胡椒,我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成分,他們放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下水道裡冒出來的麵包」
當第一本食譜出現在19世紀後期時,他們有針對性的忽略了披薩。即使是那不勒斯本地的美食家,也從來沒對他們進行推薦過。當時也出現了第一家披薩店。
1889年,對披薩來說這時當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轉變,瑪格麗特王后厭倦了當時複雜的法國菜,為此他們準備了當地的特色菜,就有當時的披薩餅,但是是西紅柿口味的,王后吃的非常開心。王室的極度認可,這使披薩真正的成為了那不勒斯的名菜。儘管是這樣,披薩離開那不勒斯的速度也非常慢
披薩的大規模流行,還得歸功於二戰。駐紮在義大利南部的美軍和英軍被披薩迷得神魂顛倒,以至於無論行軍到哪裡,都嚷嚷著要吃披薩。
二戰結束後,大批歐洲移民來到美國,歸國的美軍也保持著對比薩的迷戀。定居紐約的那不勒斯人麵包師傑納羅•隆巴迪 (Gennaro Lombardi) 被公認為美國披薩業的鼻祖,他於1905年開業了全美第一家披薩餐館,取名 Pizzeria Napoletana。那時的披薩還不出名。
傳統義大利披薩皮薄,不能滿足美國佬的大胃。隨後,美國人發起了一場對義大利餡餅的「本土化改良運動」,從而完全改變了披薩的面貌,以及它的歷史。開始試驗厚披薩,「芝加哥厚披薩」
美國人靠著「連鎖化經營」,把披薩店開遍了全國,開到了全世界。1958年,堪薩斯州維奇塔城 (Wichita) 的丹•卡尼 (Dan Carney) 和弗蘭克•卡尼 (Frank Carney) 兄弟開了一間披薩店。據說,他們當年的餐館招牌一共只夠寫8個字母,於是就有了 Pizza Hut——必勝客
從義大利到中國,比薩走了3個世紀
1990年,必勝客在北京開了中國第一家門店,人們全家出動,排隊品嘗。用手還是刀叉,配啤酒還是飲料,大家對此一無所知,但他們很快接受了這塊大餅,就如同他們接受那個有關披薩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到義大利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