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節這天,眾宗徒、聖母及七十二門徒在晚餐廳祈禱時,天主聖神借「猛風的聲火舌的形」顯然地降臨在他們心中,在聖神內他們獲得了生命的更新。施慰者聖神不僅更新了宗徒們的生命,且啟迪他們洞悉基督先前教導的所有的啟示,帶領他們進入一切的真理。聖神降臨節那天,教會正式誕生了。
領受聖神之前,宗徒們猶豫、膽怯、畏縮、懦弱,遲於領悟基督的教導;當他們和耶穌還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也常缺乏足夠的信德;耶穌被捕時,宗徒們作鳥獸散、各自逃命;伯多祿雖然表示願意與耶穌同生死、共患難,但到了關鍵時刻,就被恐懼、驚怕、畏懼所懾服,以至於三次否認自己的恩師和救主。
領受聖神之後,宗徒們前後判若兩人。伯多祿充滿勇氣和智慧,放膽地向人們宣講耶穌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默西亞和救世主,唯獨信賴耶穌才能得救。五旬節當天有三千多人受洗;之後,因伯多祿治好胎生的瘸子, 又使五千人受洗。
縱觀《宗徒大事錄》可知,作為教會靈魂的天主聖神時時和宗徒們在一起,聖神和宗徒們一起決定,一同工作。之後,聖神又繼續帶領宗徒們邁著傳播福音的美麗腳步,到世界各地為基督做復活的見證。
其實,兩千年的教會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聖神旅行世界的歷史,聖神以基督福音的精神更新世界,廢除了奴隸制度,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提升了人性的尊嚴,由此開闢了人類世界的新紀元。
在同一聖神的帶領下,明末清初,利瑪竇、高一志、艾儒略、金尼閣、湯若望、南懷仁等一批德才兼備的耶穌會傳教士,歷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來到了華夏大地;他們刻苦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努力融入中國社會,經過百折不回地努力,終於將基督的福音成功地紮根於中華古老的土地上。
雖歷清廷百年禁教,聖神不但以其大能的手臂帶領天主教在中華大地上繁衍和傳播,堅固教友們的信德,並使他們無所畏懼地面對教難的考驗,以頑強的生命力在艱難的困境中生存,並傳承下來。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雖為曇花一現,但在短暫幾十年中,卻使天主教每年以十萬教友人數的增長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各地教會團體每年爭先奪後地競賽,看那個教區發展的教友多。這些都是天主聖神在時時啟迪和福佑中華教會,才取得如此可觀的成就。
當歷史的巨輪駛向21世紀的今天,我們驚訝地發現中國教會的福傳現實:幾年前信德室統計發現,中國教會每年教友人數的增長僅為兩萬左右;而修院也因修生人數的銳減,接二連三地相繼關閉。開放僅四十年時間,中國教會就已呈現出萎縮和萎靡不振的發展態勢。
作為中國教會的主教、神父、修女、修士和教友們,我們當作何感想呢?除了一些無法改變的原因外,我們是否全力以赴地投身於福傳事業呢?
昔日,耶穌對宗徒們的教導,穿越歷史的時空,再一次迴蕩在我們的耳際:「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我也要求父,祂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祂與你們同在。」
活在舊的生命中是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不睦、分黨、妒恨、醉酒、宴樂。
領受天主聖神得到的果實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聖神降臨是要更新世界,改變世道人心。我們應該懺悔己罪,呼求聖神降臨,賜給我們改變生命的力量,使我們能在基督內獲得真正的平安。
對此,聖印度德肋撒修女根據自己靈性生命的經驗寫了一首具有內在靈修深度的祈禱的詩歌。她以沉默和祈禱作為開始,以信仰和仁愛作為核心,以服務和和平作為結束,從整體上體現了天主教專注於內在與外務整合的靈修觀。
沉默的果實是祈禱
祈禱的果實是信仰
信仰的果實是仁愛
仁愛的果實是服務
服務的果實是和平。
選自聖印度德肋撒修女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