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17) - 中世的神聖羅馬帝國(上)

2021-02-13 菜龍曰

目  錄

第一部分 按時代區分的歷史

第一章 古代

  第一節 古希臘

第二節 共和羅馬

第三節 羅馬帝國

第四節 古代的其他民族

第二章 中世紀

第一節 中世前期(5-10世紀)

第二節 中世盛期(11-13世紀)

  1 主要年表

   2 東羅馬帝國(395-1453)

   3 神聖羅馬帝國(中世)

第三節 中世晚期(14-15世紀)

第三章 近世

第四章 近代

第五章 現代

 第二部分 按區域劃分的歷史

  第一章 西歐歷史

  第二章 中歐歷史

  第三章 巴爾幹半島歷史

  第四章 東歐歷史

  第五章 北歐與波羅的三國歷史

 

3 神聖羅馬帝國(中世部分)

神聖羅馬帝國是從10世紀開始,以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捷克、義大利北部為中心的國家,它一直到1806年才滅亡,可以說是西羅馬帝國的繼承國家。中世以後,帝國在國號上加了「德意志國民」的修飾語,明確了其作為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性質,但它實際上包含了其他很多被統治民族。

我們一般從962年的奧託一世戴皇冠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但在德國的歷史學界,從800年的查理大帝戴皇冠開始,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範疇。

 

3.1 義大利的情況

887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皇帝胖查理(查理三世)被廢黜後於第二年死去,帝國再度陷入分裂。羅貝爾家族的巴黎伯爵厄德統治西法蘭克;卡羅曼的庶子阿努爾夫統治東法蘭克;普羅旺斯公爵伯恩的8歲幼子路易三世統治普羅旺斯;魯道夫一世統治勃艮第;虔誠者路易的外孫貝倫加爾一世統治義大利。此後,加洛林帝國從未再次統一。

胖查理以後,被教皇授予皇冠的皇帝,其統治區域僅限於義大利,教皇廳的影響力大大下降。即便如此,義大利周邊的地方領主圍繞義大利王位和羅馬皇帝位置展開了激烈的爭鬥。而分裂的法蘭克王國則受到北方的諾曼人、東方的馬扎爾人、南方西西里和北非的伊斯蘭帝國的攻擊,國防幾近崩潰。

888年開始成為義大利王的貝倫加爾一世,其統治沒有能持續幾年,很快被圭多三世推翻,後者在891年戴上了皇冠。

但自從羅馬教皇在同一年變成福爾摩蘇斯後,圭多三世就不再受到教皇廳的支持,新的教皇將東法蘭克王阿努爾夫引到義大利,後者在教皇支持下徵服義大利後,在896年戴上了皇冠。

但阿努爾夫也不能長久統治義大利,他因為嚴重的關節炎,很快就回到了東法蘭克,又因為馬扎爾人的侵略而日益焦慮,終於在899年以50歲的年齡死去。他的皇位由6歲的嫡子路易四世(孩童路易)繼承。

在義大利,因為圭多三世父子業已死亡,被廢的貝倫加爾一世又重新復位。但這位倒黴的國王很快受到馬扎爾人的侵襲而打了敗仗。朝廷上下都認為貝倫加爾一世沒有國王的能力,在900年的帕維亞會議中,選出20歲的普羅旺斯王路易三世為義大利王。路易三世最終擊敗了拒絕讓出王位的貝倫加爾一世,在901年被教皇授予皇冠。

路易三世為了加強與東羅馬帝國的聯繫,在900年迎娶了東羅馬皇帝的女兒安娜,生下的兒子取名為查理・君士坦丁,希望以此拉近東西羅馬的距離。但路易三世的統治也沒能持續多長時間,905年,他又被捲土重來的貝倫加爾一世擊敗,雙眼被弄瞎後被趕回到普羅旺斯。

重新奪回義大利王位的貝倫加爾一世在915年,因為將伊斯蘭教徒從羅馬趕走有功,以65歲的高齡重新戴上了皇冠。

儘管貝倫加爾一世苦苦奪回了皇帝的席位,但他的影響力只局限在義大利北部,戴上皇冠沒幾年,國內又出現了對皇帝不滿的勢力,他們向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二世請求了支援。923年,貝倫加爾一世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向馬扎爾人求救,這一行為讓他徹底失去了國內的支持者,並在924年被暗殺。但原來支持貝倫加爾一世的勢力不接受魯道夫二世的入主,他們在925年選擇了普羅旺斯的攝政王雨果。魯道夫二世在926年,被逼無奈下從義大利撤退而去。

儘管雨果在對付馬扎爾人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且義大利在他的時代迎來了久違的和平和穩定,但這不足以讓他戴上皇冠。931年,他將自己5歲的兒子洛泰爾二世封為繼承人,並成為共治國王。雨果將很多家族成員安插到王庭,又致力於修復與東羅馬的關係,但這些舉動很快讓他樹立了很多敵人。945年,他被貝倫加爾二世(貝倫加爾一世的外孫)的軍隊打敗,躲到了普羅旺斯,並在947年以70歲的高齡去世。而他留在義大利的兒子羅泰爾二世則在950年被毒殺。

貝倫加爾二世雖然如願以償地戴上了皇冠,但因為有毒殺先帝的嫌疑,其政治立場非常脆弱。為了挽回不利局面,他計劃讓自己的兒子迎娶洛泰爾二世的遺孀阿德萊德,阿德萊德在反抗下被囚禁,她向東法蘭克國王奧託一世求救。這一事件成為東法蘭克國王入主義大利的契機。

 

3.2 德意志王國的成立

讓我們把目光再轉到東法蘭克。路易四世(孩童路易)繼承阿努爾夫的王位時才6歲,由貴族們組成攝政團來管理國家。但他們苦於馬扎爾人的入侵,907年,他們在東方的領土幾近消亡,還失去了兩位攝政。後來他們得到了西法蘭克的援軍,在阿爾卑斯山脈北側的高原艱難地擊退了馬扎爾人。

911年,路易四世沒有留下子嗣就死去,加洛林王朝從此後繼無人。日耳曼人有貴族們開會選舉國王的傳統,這次被選出的是法蘭克人貴族康拉德一世(弱王)。這時的東法蘭克,其中央集權空前弱化,由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薩克森、洛林等部族的公爵分開統治。首先分離出去的是洛林,洛林的貴族們奉西法蘭克的國王查理三世(單純王)為自己的主子,進入了西法蘭克的統治下。912年,康拉德一世與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產生矛盾,又沒能與巴伐利亞和士瓦本處理好關係,導致了內戰爆發。

918年,康拉德一世沒有留下子嗣就去世,康拉德王朝一代而亡。

康拉德一世在死前為了避免王國的分裂,推薦實力最強同時又是宿敵的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為繼承人,據傳亨利一世在得知這個消息時正在捕鳥,因此得到了「捕鳥王」的外號。

亨利一世(918-936年在位)的薩克森王朝開始後,王權從此不再屬於法蘭克人。東法蘭克王國從此只被稱為王國,國王也僅僅是「王」(其實亨利一世是路易一世虔誠帝的外玄孫,算是繼承了查理大帝的血統)。連國號也不甚明確的東法蘭克王國一直到100年後才有了德意志王國的名稱,與勃艮第王國和義大利王國一起成為帝國的三個主要王國。我們一般將康拉德一世的即位視為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王國轉變為獨立的德意志王國的分界線。

亨利一世將瀕臨解體的王國重新統一起來了。他先是於919年,被薩克森人與法蘭克人選為新的國王,開創了薩克森王朝。後來又降伏了士瓦本與巴伐利亞。921年,西法蘭克的單純王承認了亨利一世為與自己同一級的東法蘭克王(波恩條約)。此後,他又趁西法蘭克陷入混亂,在925年奪回了洛林。他還在東方修建了對付馬扎爾人的城牆,還壓制了斯拉夫諸部族。

929年,亨利一世頒布王令,指定次子奧託為王位繼承者,這實際上是否定了法蘭克王國長久以來的平均繼承原則,確定了王國由一位國王單獨繼承,解決了法蘭克王國繼承制度的弊病。936年,亨利一世在狩獵時中風倒地,不久後去世。23歲的奧託一世繼承了王位。

亨利一世

 

3.3 奧託大帝

奧託一世(936-973年在位)在他的統治生涯裡,兼任了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國王,在貝倫加爾一世以來,時隔四十年戴上了皇冠,又成功讓帝位世襲下去。在他的治下,德意志王國成為當時歐洲大陸最有實力的國家,因此被稱為大帝。

936年即位德意志國王的奧託一世,對各方諸侯採取了有別於其父親的高壓態勢。對此感到不滿的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洛林公爵與奧託一世的異母兄弟聯手發動了叛亂。但叛亂很快歸於失敗,異母長兄戰死,弟弟被饒恕後在他的餘生盡忠於奧託一世(巴伐利亞公爵海因裡希一世)。奧託一世在平定叛亂後,將所有公爵都替換為王族,此舉促進了王國的統一,穩定了國家統治。

951年,奧託一世收到不久前死去的義大利王洛泰爾二世遺孀阿德萊德的求救邀請,他毫不猶豫就開始了義大利遠徵並擊敗了貝倫加爾二世後與19歲的阿德萊德結婚,這時的奧託一世38歲。與阿德萊德的婚姻關係,使奧託一世成為洛泰爾二世的正統繼承人,也就是義大利國王。他還饒恕了貝倫加爾二世父子,並與他們共同治理義大利。但在這次遠徵中,21歲的太子士瓦本公爵柳道爾夫因為反抗其父親並先行進軍而產生了父子間的隔閡。

953年,柳道爾夫與姐夫洛林公爵紅髮康拉德(康拉德一世的兒子)帶領諸侯發動了叛亂。正當奧託一世束手無策時,恰逢馬扎爾人入侵,奧託一世趁機宣布馬扎爾人正是太子召來的。此舉讓很多首鼠兩端的諸侯們選擇跟從奧託一世,太子和紅髮康拉德的叛亂很快被鎮壓,他們與奧託一世達成和解,但康拉德的洛林公國被收回。奧託一世還在955年的萊赫菲爾德戰役徹底擊敗了馬扎爾人,根絕了他們的威脅。紅髮康拉德在這場戰役中奮勇作戰後戰死,他的薩利安家族因此被厚待,紅髮康拉德的曾孫康拉德二世還開創了薩利安王朝。

奧託一世經過了幾次王族的叛亂後理解到了分封統治的局限性,開始加強與教會勢力的聯繫。他積極給總主教和修道院贈送領地,保障教會的特權,在保護教會的同時要求教會的忠誠,將國家行政委託給聖職人員。從此,帝國教會政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的支柱。

960年,年輕而不諳世故的教皇約翰十二世發起了擴張教皇領的行動,很快遭到了貝倫加爾二世的反擊,教皇向奧託一世請求救援。961年,奧託一世再一次遠徵義大利,這次直接取消了貝倫加爾二世父子的共治皇帝的身份。拯救教皇的奧託一世於962年在羅馬教皇廳戴上了羅馬皇帝的皇冠(奧託大帝)。

 

奧託大帝像-德國馬格德堡

 

大帝在贈送新的教皇領地的同時規定「如果不向皇帝宣誓忠誠,將不能擔任教皇一職」,等於是規定皇帝一職高於教皇。對此反應激烈的約翰十二世,選擇與曾經的敵人貝倫加爾二世聯手,又聯繫了東羅馬帝國與馬扎爾人,但是因為教會內部有人告發,大帝及時廢黜了約翰十二世的教皇席位。此後的將近100年的時間裡,皇帝權力始終在教皇之上,教會成為了帝國的官僚機構。

973年,奧託大帝以60歲去世,他與阿德萊德18歲的兒子奧託二世繼承了帝位。

 

10-11世紀的帝國領土,紅色實線為奧託一世時代,虛線為康拉德二世時代

 

3.4 帝國教會政策的強化

奧託大帝以來的皇帝們,確立了以日耳曼、羅馬、基督教為三個基本要素的治國理念。自從丕平的贈與之後,教會的世俗領主化逐漸使教會墮落。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們以整肅綱紀為理由進行改革,掌握了教會人事權,可以自由進行教皇的罷免與選拔。但這也是為了防止教會的墮落,不然國家幹涉宗教的事情不可能得到諸侯和國民的支持。

奧託二世(967-983年在位)在6歲時就已經是德意志王,967年開始與父親成為共治皇帝,到了973年奧託大帝去世後,以18歲的年齡戴上了皇冠,但即位不久就遇到了表弟巴伐利亞公爵海因裡希二世的叛亂。在同一時期,他還為了安置西法蘭克的亡命王子查理,與西法蘭克王洛泰爾發生戰爭,進軍到了巴黎。980年末,擊敗了海因裡希二世和西法蘭克後,奧託二世以「至高的羅馬人皇帝」的身份遠徵南義大利,但以失敗告終。

983年,在德意志東北部的諾德馬克發生了波羅的-斯拉夫人的叛亂,奧託二世在準備鎮壓叛亂時突然死於瘧疾,死時28歲。由他年僅三歲的兒子奧託三世繼承了王位。結果諾德馬克在帝國版圖中消失。

奧託二世去世四年後的987年,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國王路易五世去世,亡命王子查理沒能如願繼承王位,而是由卡佩家族的雨果・卡佩開創了卡佩王朝。查理的兒子後來絕嗣而終,加洛林王朝從此完全絕後。

 

奧託三世(983-1002年在位)即位,海因裡希二世又一次覬覦皇位,表示要攝政年幼的皇帝,但他的各種企圖都被東羅馬皇族出身的太后迪奧凡諾一一化解。迪奧凡諾自帶的拜佔庭文化氣息在奧託三世的成長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促使他畢生致力於王國的穩定。

迪奧凡諾在994年死後,開始親政的奧託三世果敢地進行了義大利遠徵,在擊敗羅馬的叛亂貴族後,自行扶植了格列高利五世為教皇,並在996年,以15歲的年齡帶上了皇冠。留在義大利的奧託三世試圖重現羅馬曾經的輝煌,新建古羅馬式的宮殿,並進行東羅馬風格的祭祀。

可惜的是,奧託三世並未能好好施展自己的雄心壯志,在1002年去世,年僅21歲,由於結婚不久,尚未留下嫡子,因此薩克森王朝的唯一男丁只剩下那位屢次叛亂的海因裡希二世的兒子亨利二世,後者終於莫名其妙地完成了老爸未能達成的夙願,成為帝國的皇帝。

 

奧託三世

 

亨利二世(1002-1024年在位)採取了加強帝國教會政策來抑制諸侯的政策。他在即位後不久就為了安撫諸侯而進行了國內巡視,並遠徵義大利,清除異己,在1004年吞併了波西米亞公國(捷克)。

亨利二世在1014年戴上了皇冠,他希望建立一個普世化基督教國家,夢想「法蘭克王國的復興」,他以教會守護者的身份組織了教會的改革,雖然改革本身是純粹的,但也招來了教會的反抗。

1024年,亨利二世以51歲去世,由於未留下子嗣,薩克森王朝從此斷絕。

 

薩克森王朝世系

 

沒有合法繼承人的帝國,由教會和諸侯等各方勢力在奧彭海姆舉行了國王選舉,最終選出了奧託大帝的外玄孫康拉德二世(紅髮康拉德的曾孫),從此開啟了薩利安王朝,也叫法蘭克尼亞王朝。

康拉德二世(1027-1039年在位)在即位後複製了亨利二世的路線,在巡視國內後遠徵了義大利,並在1026年戴上了皇冠。

1032年,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三世未留下子嗣就死去,根據亨利二世時代的1006年籤署的條約,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繼承了勃艮第王國,從而同時成為了德意志、義大利和勃艮第的國王。以古羅馬的標準來講,相當於羅馬帝國的皇帝在統治義大利的同時擁有了日耳曼和高盧兩個地區。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帝國的公文從此使用了「羅馬帝國」的國名。

1039年,康拉德二世去世,由兒子亨利三世繼位。

亨利三世(1039-1056年在位)時代可謂是帝國的鼎盛時期,他在戴上皇冠前已經是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的公爵,後來還得到了洛林,還在帝國內唯一基礎薄弱的薩克森地區也建立了很多王室直轄地並建造了城牆。

1046年開始,亨利三世遠徵義大利,並介入了羅馬教皇廳的事務。當時的羅馬教會內買賣神職和神父婚娶盛行,極度混亂,亨利三世連續罷免了三位教皇,自行任命了克萊孟二世為教皇,並在29歲時戴上了皇冠。他在此後也手握聖職敘人權,每次都任命教會改革派的德意志聖職人員為教皇。

1056年,38歲的亨利三世去世,年僅5歲的亨利四世繼位,由於年紀尚幼,王權逐漸變弱。

 

3.5 敘人權鬥爭

亨利四世(1056-1106年在位)在他的統治生涯裡,因為極度追求王權而經常與教會陷入鬥爭,最後遭到了失敗。此前歷代皇帝之所以介入教會事務,是為了防止教會的進一步墮落,有其正當性。但在亨利四世時代,教會內部已經有改革派在嘗試自我調整,他在這種情況下還強硬地進行幹預,導致與教皇的矛盾愈發尖銳。其結果是,皇帝失去了作為教會守護者的權威,帶著神權光環的帝權從此一去不復返。

亨利四世即位時年僅5歲,一開始由母親阿格尼絲攝政。1062年,12歲的小皇帝被克隆大主教安諾二世和巴伐利亞公爵等諸侯挾持,逼迫太后交出攝政權,改由安諾攝政,在諸侯之間也圍繞幼主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亨利四世,逐漸形成了其頑固的性格。

1065年,成年的亨利四世為了加強王權,與各諸侯產生了對立,開始對他們一一報復。他先將自己的監護人漢堡大主教流放,緊接著又剝奪了巴伐利亞公爵奧託的爵位。他還計劃奪回父親生前建立的薩克森王室直轄地,但薩克森出身的奧託回到故鄉後煽動薩克森貴族們發動了叛亂。1073年開始的薩克森戰爭,在1075年以皇帝一方的輕鬆取勝而告終,這一度被視為王權的復甦。

另一方面在教會,克呂尼修道會改革派開始抬頭。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渴望從世俗權力脫離出來,並整肅綱紀(格列高利改革)。為了達成目標,羅馬教皇廳通過南德意志的諸侯,與薩格森貴族們建立了聯繫。1075年,格列高利以整飭教規、反對教會世俗化、禁止買賣神職和神父婚娶為由,通諭廢除世俗國王對教職的敘任權。皇帝馬上進行反擊,他號召米蘭等地的效忠於自己的主教們反對教皇,這是對教皇露骨的挑戰,已經與教會的墮落沒有關係,而是單純的政治行為。在皇帝和教皇的激烈鬥爭中,皇帝先以教皇的不倫醜聞為由宣布廢黜教皇,教皇也宣布開除皇帝的教籍。

早已反感這位強勢皇帝的諸侯們不肯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通過會議決定,如果皇帝的教籍不能恢復,皇帝的位置也將被廢黜。亨利四世這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持。1077年,這位窮途末路的皇帝親自到北義大利的卡諾莎,請求教皇恕罪(卡諾莎之行),教皇深知這次如果赦罪,皇帝必將還會反擊,但礙於自己高潔聖職者的立場,也只能選擇原諒。

 

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行

《冰與火之歌》中瑟曦太后的遊街出於這個歷史事件

 

而對於諸侯來說,是否恢復教籍僅僅是藉口,他們扶植了皇帝的姐夫-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國王來與皇帝對抗,同時支持教皇。但是在1080年,亨利四世打敗了叛亂的諸侯,魯道夫也戰死。士瓦本公爵的爵位被轉授給皇帝的女婿-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一世。

在這場內戰過程中,由於亨利四世要求教皇再次承認自己為皇帝,從而被教皇重新開除教籍。但這時敵對諸侯們已經群龍無首,皇帝再也不用看誰的臉色,他帶領軍隊直接進軍義大利,在長達四年的戰爭後,格列高利七世終於被趕出羅馬,後在亡命地薩勒諾失意地死去。亨利四世讓自行任命的教皇克雷芒三世為自己戴上了皇冠。

但教皇廳並未就此屈服,新任正規教皇烏爾班二世是一位外交能手,他將南德意志和北義大利籠絡過來,在1093年更是策反了皇帝的長子康拉德。烏爾班二世還為了號召第一次十字軍遠徵而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但因為帝國自身的狀況,並未參加此次遠徵。

亨利四世在1098年廢黜了背叛自己的長子康拉德,將12歲的次子立為繼承者,是為亨利五世。但亨利五世也希望與教皇達成和解,在1105年逮捕並幽禁了自己的父親。亨利四世雖然逃出來後與自己的兒子發生了內戰,但在第二年以55歲死去。這時亨利五世年19歲。

敘人權鬥爭在亨利五世(1111-1125年在位)的統治時代結束,但並不是很順利。他在1110年遠徵羅馬,教皇暫時屈服,亨利五世加冕為皇帝。但教皇廳在皇帝回到德意志後開除了他的教籍。當時正苦於薩克森反抗勢力的皇帝在1122年,與教皇卡裡克斯特二世達成妥協。皇帝放棄了高位聖職人員的敘人權,雖然放棄敘人權本身只是形式上的改變,但教會領地從此不再屬於帝國,教會逐漸脫離了帝國的政治體制,而成為了獨立的諸侯勢力,這一點對整個西歐的歷史發展走向非常重要。

1125年,亨利五世沒有留下子嗣就死去,薩利安王朝從此斷絕。

 

薩利安王朝世系

 

通過選舉,薩利安王朝的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被選為德意志國王,開創了蘇普林堡王朝。亨利五世雖然死前希望自己的外甥-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成為繼承者,但事與願違。

 

相關焦點

  • 近代歐洲爭霸戰第一戰——法國挑戰神聖羅馬帝國
    在亞歐大陸的兩端,東部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西部是支離破碎的歐洲。如果要在地理上尋找一個與中國相似的歐洲國家,那麼這個國家便是法國。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與日本隔海相望;法國位於大西洋東岸,與英國僅一水之隔。只不過,法國與中國相比面積太小,而英國與日本相比又距離法國太近。
  • 《歷史研究》重建「神聖的羅馬帝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
    後一種形式源自古代羅馬帝國,而為拜佔庭帝國所沿用。從東西部歐洲的統一性來考察可以發現,不僅拜佔庭帝國是神聖的羅馬帝國,而且西部歐洲是查理曼統治時期對東部神聖的羅馬帝國的自覺模仿,其中羅馬教宗發揮了輔助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就成為從古代的羅馬帝國向中古神聖的羅馬帝國演化的過程。東西部歐洲在獨立發展和彼此互動中體現出中古早期歐洲政治神聖化的共同發展趨勢。
  •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麼回事?
    當時歐洲各國對於羅馬有迷之的嚮往,以當「羅馬人的皇帝」為最高榮譽! 神聖羅馬帝國經歷霍亨斯陶芬王朝、哈布斯堡王朝與盧森堡王朝統治。 17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領地,如公國、侯國、教會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各個領地對哈布斯堡家族在帝國內部重振皇權政策反感,以及新教信徒對羅馬天主教教廷的敵視,最終引發了史稱「三十年戰爭」;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實際意義上的繼承者。1453年,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所攻陷。1460年,東羅馬帝國在摩裡亞的領土也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奧斯曼帝國滅亡了由拜佔庭帝國皇室在帝國崩潰後又建立的特拉布松帝國。至此,東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臺。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實際上沒有直接且合法的血緣關係。
  • 《歷史研究》重建「神聖的羅馬帝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
    後一種形式源自古代羅馬帝國,而為拜佔庭帝國所沿用。從東西部歐洲的統一性來考察可以發現,不僅拜佔庭帝國是神聖的羅馬帝國,而且西部歐洲是查理曼統治時期對東部神聖的羅馬帝國的自覺模仿,其中羅馬教宗發揮了輔助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就成為從古代的羅馬帝國向中古神聖的羅馬帝國演化的過程。東西部歐洲在獨立發展和彼此互動中體現出中古早期歐洲政治神聖化的共同發展趨勢。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說起西方古代史,就不得不提到兩個名字:"希臘"和"羅馬",這兩個名字代表了西方的古典時期。不過,相比於只在西方古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希臘,羅馬這個名字在歷史的長河裡就源遠流長了。在西方歷史上,一共有好幾個以羅馬冠名的的帝國,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其中三個分別以羅馬這一名號為自己命名的帝國,來看看他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聯繫和區別。
  • 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鼎盛羅馬如此之多的國家共同組成了鼎盛時期的羅馬,我們一般說的羅馬帝國也就是這個羅馬而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和羅馬帝國完全沒有關係,神聖羅馬帝國是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從版圖上你就可以看出來,神聖羅馬帝國只有義大利的北部,以及從來沒有被羅馬徵服過得日耳曼地區那麼這個國家憑什麼叫做神聖羅馬帝國呢
  • 法國最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是德意志帝國
    德國對於蘇格蘭武裝所謂的友好化改革是在腓特烈三世推行宗教改革的那一刻,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德三,也是在最貧窮的那幾十年中(93年埃爾多安通過樸正熙、提比略改革歐洲)才開始收編邪教。而西方統治者,且不說維護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秩序(克倫威爾一旦選定傳教士就等於與英帝國決裂,已和法統絕緣),基本都不願意加入西教,這就已經決定了歐洲宗教勢力對待外來宗教的態度。
  • 羅馬帝國,東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它們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說起西方古代史,就不得不提到兩個名字:"希臘"和"羅馬",這兩個名字代表了西方的古典時期。不過,相比於只在西方古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希臘,羅馬這個名字在歷史的長河裡就源遠流長了。在西方歷史上,一共有好幾個以羅馬冠名的的帝國,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其中三個分別以羅馬這一名號為自己命名的帝國,來看看他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聯繫和區別。
  • 揭秘:歐洲的丈母娘。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女皇帝,創建歐洲第二宮殿
    有著「歐洲丈母娘」之稱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亞·特蕾莎被揭秘人:瑪麗亞·特蕾莎,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帝國的實際控制人。年輕貌美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繼承人特蕾莎按照《國本詔書》,特蕾莎一出生就成了王位繼承人。查理六世在特蕾莎23歲之前,為愛女做了一個父親所能做的一切,但是他一死,特蕾莎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哈布斯堡家族能走到今天歐洲大國的地位,一向靠的是政治聯姻。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揭秘:歐洲的丈母娘。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女皇帝,創建歐洲第二宮殿
    有著「歐洲丈母娘」之稱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亞·特蕾莎被揭秘人:瑪麗亞·特蕾莎,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帝國的實際控制人。年輕貌美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繼承人特蕾莎按照《國本詔書》,特蕾莎一出生就成了王位繼承人。查理六世在特蕾莎23歲之前,為愛女做了一個父親所能做的一切,但是他一死,特蕾莎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哈布斯堡家族能走到今天歐洲大國的地位,一向靠的是政治聯姻。
  • 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遊戲
    1356年1月1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規定皇帝由選帝侯選舉產生。這份詔書本質上與中國的詔書差不多,就是皇帝下達的命令。只是在12世紀之後,歐洲的皇帝為增強協商時宣誓立約的威信,選擇在詔書中系上金璽而已,故稱金璽詔書。
  • 神聖羅馬帝國如何建立?
    神聖羅馬帝國,是歐洲歷史上存在一個強大帝國。其自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拜佔庭帝國崩潰後,成為歐洲大陸唯一的帝國。雖然在伏爾泰口中,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一個帝國主宰了西歐政治接近五個世紀。這個帝國為何產生,牽扯到日耳曼的民族問題。
  • 梁曉弈評《劍橋日本史:中世日本》丨我們是否需要「中世」
    筆者未曾翻閱原版的劍橋日本史系列,假如原版中沒有英文音譯與日語漢字的對照表,那麼一部分問題確實出在原版的不周上,畢竟「職」作為日本中世史中描述土地利權關係多重所有狀態的專有名詞稍微有些冷門,不能苛求譯者事前知道這一知識,加上「職」(shiki)作為專有名詞時的讀音與現代日語(一般作shoku)不同,沒能立刻對應上兩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 為什麼伏爾泰要說神聖羅馬帝國是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既然神聖羅馬在歐洲歷史上能夠存在那麼久,而且在不少時候還是有很大實力的。那麼伏爾泰為什麼會說出這種奇怪的話?伏爾泰原文的真實含義受歷史上法蘭西與德意志的世仇觀念影響,伏爾泰不可避免地會對德意志產生偏見,由此導致他在敘述德意志史時產生偏差。作為啟蒙主義者,伏爾泰對中世紀歷史採取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這個「黑暗時代」毫無可取之處。作為中世紀歐洲重要政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也自然不會獲得他的肯定。
  • 縱橫歐洲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何被1個法國矮子終結了
    縱橫歐洲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何被1個法國矮子終結了文|歷史的故紙堆神聖羅馬帝國,是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城市的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到羅馬帝國。
  • 歐洲統治者地域最廣的哈布斯堡家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到底啥關係
    哈布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古老的,分支繁多的封建統治家族,主要分支在奧地利,祖先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來自法國,最早居住在法國阿爾薩斯,後來向東遷移至瑞士北部,並逐漸擴張到整個德意志地區。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年代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第二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後來哈布斯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1438 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神聖羅馬帝國指的是公元962年---1806年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
  •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聯?原來第三帝國也與之有關!
    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從此,這個查理曼帝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濫觴。 從此德意志國王凌駕於歐洲其他國王之上,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統治歐洲。
  • 泉耕:神聖羅馬帝國金屬章
    (神聖羅馬帝國國旗▲)神聖羅馬帝國金屬章泉耕神聖羅馬帝國,自公元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