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山西省作為內陸省份,在麵食種類和吃法上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所謂一樣面百樣吃是對山西麵食的形象描述。
山西麵食不僅做法多樣,關鍵是叫法也多種多樣,不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很難分清楚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美味。
01碗託(又名灌腸)
此「灌腸」並不是醫學術語中的「灌腸」的意思。
碗託比較好理解,顧名思義,放在碗裡託起來,簡稱碗託。可是灌腸這種說法,由於年代久遠已經無法進行深入考證。
山西籍的一些吃貨還會經常對碗託和灌腸之間的做法、口味、地域進行爭論,但是隨著人們生活交流的日益頻繁,各種飲食文化的交融影響,要想完全講清楚還真不容易。
02餄烙面
乍看這兩個字,估計有些人會發錯音。
餄烙面在做法很簡單,將和好的面放在餄烙床(一種特殊的制面工具)上特製的容器內,一個人或者坐在餄烙床上,或者站著用兩隻胳膊用勁向下壓,隨著壓力增大,餄餎面像擠牙膏似的從餄烙床下擠出,直接進入已經燒開水的鍋內,稍煮幾分鐘出鍋澆滷就可以吃啦。最早的餄烙面很有可能是用本地產蕎麥做成的,因為元代農學家王禎曾經在《農書蕎麥》中對此有過描述,且當時晉北地區很少有小麥。
時至今日,到當地農家串門如果能夠享用到主家一碗蕎麥餄烙,那絕對是一種至高禮儀,絲毫不亞於城市裡邊的燕鮑翅。
03塊壘
塊壘是用土豆煮熟之後,再與面一起蒸熟,然後加調料拌制的麵食。後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逐漸將拌制改為炒制,口感顏色就更好,也讓人食慾大增。
有人說,塊壘就是撥爛子。
其實塊壘和撥爛子有相似之處,但不能混為一談,因為撥爛子是用生土豆擦成絲狀或者薄片狀,然後與生白面拌制之後加青椒、胡蘿蔔等炒熟的麵食。在操作手法上有很大的差異。
04油繩
百度搜索顯示油繩是河北一帶的叫法,其實不盡然。
在山西晉中和順縣也這麼稱呼,可能是由於和順縣同河北離得比較近吧。
油繩其實就是麻花的另外一種稱呼,在窮苦歲月,油繩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吃的,而是只有在重大的節慶日(比如中秋)才可以吃的美食。舊時在農村製作油繩是一種非常盛大的活動,很多街坊鄰居聚集在一戶人家,婦女的嬉笑聲,孩子的打鬧聲,混雜著油繩的香味,一派生機勃勃的農村生活場景。
05小開條
小開條是晉中地區和順縣、盂縣一帶對簡易拉麵的一種稱呼。
之所以叫小開條,是因為這種家庭拉麵不像宴會或者飯店那種大廚折返好幾扣的大拉麵。這種家庭製作的小開條是將和好的面醒發到具備一定韌勁後,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然後一根一根的拉開,用開水煮熟,澆滷,好的小開條口感勁道、爽滑,一點也不遜色於大拉麵。
在和小開條面時,一般都會在面裡邊加少許鹼面,這樣出來的面不容易扯斷,而且還很光滑。
06剔尖(又名剔拔股)
對於山西人來說,剔尖是再熟悉不過的麵食了。大街小巷,但凡是做面的飯館,都可以提供剔尖面。
剔尖面的做法很簡單,將和好的面盛放在一個平盤上,用一根筷子快速準確的將面擠壓成一個個像小魚兒式的麵條,藉助筷子的力量將剔尖面迅速的彈射到煮麵鍋內,一個個剔尖就像小蝌蚪一樣漂浮在鍋的邊緣。讓人非常喜歡。
經常有人說,考驗一個山西媳婦能不能幹,就是看她能不能在一年內不重樣做出花樣不同的麵食來,此話雖然誇張,但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映出山西麵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更反映出山西人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