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ID:GlobeMagazine),原文首發於2020年9月5日,原標題為《 他們,讓我們離藝術電影更近! 》。
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姍姍來遲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讓沉寂了半年的京城電影院重新熱鬧起來。影迷們不辭辛苦地穿越北京城,就為了不辜負自己鍾意的影片以及那一張張「光速」搶來的影票。
藝術電影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主角。在本屆電影節上,無論是《現代啟示錄》等4K修復的經典電影,還是「候麥之約」系列中一部部輕鬆俏皮的法式浪漫喜劇,無論是北馬其頓的《柳樹》等小眾電影市場文藝片,還是《日光之下》等本土小成本製作,都在一開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售罄。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南鑼書店露臺舉辦露天放映活動 陳鍾昊/攝
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影迷對藝術電影的追捧,是近年來中國藝術電影市場和票房逐漸向好的一個縮影。在創作者、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及影迷的共同努力下,用時下一個流行的詞語講,藝術電影正在被「撈起」。
1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湧現出一批以強烈個人風格描繪家鄉的年輕導演,比如用《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描繪氤氳凱裡的畢贛,用《春江水暖》描繪如畫富春江的顧曉剛,用《平原上的夏洛克》描繪河北樸素農村的徐磊,以及用《日光之下》描繪蒼茫東北雪國的梁鳴。
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迭代與共融」藝術電影論壇上, 製片人趙晉說,《路邊野餐》很可能是中國第六代、第五代導演與年輕導演的一個分水嶺,「從《路邊野餐》開始,可以看到中國年輕導演具有非常強的美學上的野心,他們會做很多美學上的變形。這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有很大關係,通過網際網路,年輕導演們可以有很大的閱片量,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好的電影節喜歡什麼樣的導演,從而激發出一些新的美學想法。」
他舉例說,顧曉剛的《春江水暖》徵服法國觀眾的方式,是向他們展示當下中國的一個狀態,讓他們看到東方人的生活方式,同時又用一種美學的表達去匹配這樣的生活方式。
有挪威發行商想買《日光之下》這部片子,這是一個雪國故事,而挪威也是一個很冷的地方,他們會覺得兩地地理景觀有相似之處,而生活又是那麼不一樣。
梁鳴說:「我們這一代80後導演,與第六代、第五代導演相比,可能沒有那麼明確的集體傷痕。這些年中國發展特別快速,我們這一代導演更多地是步入一種更加私密和私人的情感世界,去記錄一些當下或是追憶一些過往,呈現電影的一種功能就是記錄——讓我們不要忘記現在正在發生的變化。」
年輕導演們描繪出迷人家鄉風情的同時,也顯露出一個無奈的尷尬:無論是畢贛的老姑父,還是徐磊的父母,抑或是顧曉剛的叔叔,他們都在影片中貢獻了樸素而自然的演技,而導演們選擇找親朋參演影片,實在是出於處女作成本有限。
通過參加中外各大電影節,年輕導演們有幸讓自己被「撈起」,讓自己的光芒不被掩蓋。畢贛憑藉《路邊野餐》成名後,便能邀來黃覺、湯唯等明星演出《地球最後的夜晚》。但那些沒出名的年輕導演,依然只能選擇「老姑父」們作為自己影片的主角。畢贛、顧曉剛們的成名,自然源於他們自身的才華及努力,而中國還有更多有才華而又足夠努力的年輕導演等待被「撈起」。
顧曉剛電影《春江水暖》海報 圖片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提供
2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介紹, 中國的藝術電影放映主要積聚在三類穩定或正在趨於穩定的渠道:一是單體藝術影院,二是電影節展,三是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加盟影院。這三類渠道都可以稱得上是藝術電影的「打撈者」。
單體藝術影院和藝術電影觀眾之間具有長久的、黏性的關係。2019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放映750場,擁有621個座位的一號廳的434場放映中,售謦場次多達140場。今年,小西天藝術影院是北京影院復映後最先開門的,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前的24場放映中,創造了23場滿座的紀錄。
電影節展的增多是各地藝術電影影迷的福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後,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成為全球第一個在線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接踵而至,電影節開幕的周末,創造了市區17家影院最低91.64%的上座率。
同時,全國各地的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加盟影院,正在讓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的藝術電影觀眾能夠享有與大城市一樣的觀影機會。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由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多家電影及文化傳播公司共同發起,於2016年的長春電影節上啟動,旨在為觀眾提供穩定的藝術電影放映時間和空間。截至2019年底,加盟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影院覆蓋到全國380個城市的3110家影院,共擁有3715塊銀幕。
2019年,在《復仇者聯盟4》上映、多個影片紛紛撤檔的情況下,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了由王家衛監製、萬瑪才旦編劇兼執導的《撞死了一隻羊》,並獲得1038.6萬元的票房。
孫向輝說,「2020年對於全世界的電影人來說都是極為艱難的一年,疫情給電影業帶來重創。但如我們預期的那樣, 藝術電影成為影院復映市場回暖的排頭兵,最初獲得較好票房,或者受到觀眾追捧的電影,大多是藝術電影。」影院復映後,藝術影片《第一次的別離》率先上映,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以及相對不算差的票房。
法國新浪潮大師侯麥 圖片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提供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主辦、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的「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放映計劃在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啟動。該計劃共撥付1100萬元專項資金,以多種形式的宣傳發行,激勵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創造更富藝術追求與創新意義、帶給電影觀眾精神引領和審美啟迪的優秀作品。
3
本次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大學生半川特意從長春趕到北京,幾天下來一口氣看了近10場展映影片,包括熱門影片《燃燒女子的肖像》、經典影片《殺人回憶》、小眾影片《以花之名》等,仍不滿足的她還不時在影迷群裡求票。中國藝術電影市場和票房,正是靠無數個半川這樣的「打撈者」培養和鞏固起來的。
毒舌電影產業號「毒眸」的主編吳燕雨說,「通過對毒舌電影矩陣8000萬粉絲進行觀察,我們發現藝術電影的主力觀影人群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審美升級,二是年輕化。觀眾對於影片內容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爛片的容忍程度在逐漸降低。通過我們的年度觀影報告可以看出,評分比較高的影片票房佔比在增加,而評分比較差的傳統意義上的『爛片』,儘管數量在增加,票房佔比卻在減少。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觀眾的審美在升級。」
2019年,淘票票與中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成立了「愛藝之城」線上社區,為藝術電影影迷搭建了一個資訊分發和交流的平臺。阿里文娛電影演出業務副總裁何弭介紹,「疫情期間,『愛藝之城』社區用戶增長了20萬,而在疫情開始前,這一社區只有10萬出頭的用戶。社區影迷年觀影次數平均在15部以上,他們的影評撰寫量也是普通觀眾的數倍。他們觀影頻次高、表達意願強,是社區的寶貴財富。」
電影《佛曆2562年的甲米》海報 圖片由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提供
2019年,經典影片《海上鋼琴師》復映期間,「愛藝之城」社區發起了一系列互動話題討論,如「1900該不該下船」,並在線下舉辦觀影活動,甚至在現場做了一個船票的模型,供影迷打卡。最終,這部經典老片取得了1.5億元的票房成績。這是讓藝術電影工作者和影迷都感到驕傲的成績。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