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電影市場論藝術電影生存現狀

2020-12-20 人民網傳媒

摘 要:近年來,我國電影產量、票房、觀影人次和屏幕數量持續增長,電影產業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可喜態勢。同時,一些網際網路公司紛紛涉足電影產業,對電影產業鏈環節產生了巨大衝擊。但網際網路趨利型經濟模式無法改變甚至加劇了影片題材和類型的單一的現狀,愛情、喜劇、動作三大類型電影依舊獨佔鰲頭,而作為以作品藝術性為衡量標準、擁有內容蘊涵的藝術電影,卻很難在這個看似擁有廣袤空間的電影市場內施展拳腳,我們不乏看到一些優秀的藝術電影甚至難以收回成本。本文試圖梳理當下藝術電影的發展現況,並從中找出導致藝術電影踽踽難行的原因,對藝術電影的營銷策略以引玉。

關鍵詞:藝術電影;網際網路電影;產業現狀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114-02

中國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是所有處在這股時代洪流中的親歷者都有切身體會的,類似於「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突破440億,同比增速達48.7%,這是繼2010年之後的最高漲幅……票房方面,國產已佔據超六成的市場份額,平均單片破8千萬,出現20億+量級中國式大片……」[1]這樣的可喜態勢見諸於各個大數據平臺,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2014 年各類型電影中動作、科幻、愛情影片累計票房貢獻比例高達 66.3%,此三種類型基本上各佔22%的市場份額,成為電影市場主流細分類型;相反,戰爭、劇情、紀實等近期觀影市場縮小或偏小眾的類型影片,累計票房貢獻不到 5%……」[2],由此可見,這種發展態勢雖然迅猛,但並不見得是健康的,尤其是隨著網際網路巨頭BAT紛紛涉足電影產業,欲從中分一杯羹,原本就不夠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又要被迅速打破重組,這是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必然,但這種必然本身所帶有的弊端正是我們亟需去探明和矯正的,比如網際網路經濟模式的趨利性使創作主體粉絲化、電影 IP 化對電影創作的不利影響。

於此,藝術電影在電影語言創新、培養青年導演及演員、健全電影市場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電影工業體系不斷重組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就近幾年我國藝術電影在電影市場的境遇來說,它似乎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自《英雄》開啟中國票房騰飛時代以來,藝術電影走出國門、獲獎無數,但國內票房慘敗似乎已成定律,票房的缺失不僅意味著藝術電影和觀眾之間尚有一定距離,也意味著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十分逼仄,究其原因:一是在中國觀眾的觀影經驗不足,觀影品位有限,藝術電影沒有形成固定觀眾群,藝術電影本身就帶上了不具有票房吸引力的標籤;二是創作者對電影本身所具有的商業屬性的淡漠和後知後覺,例如藝術電影《萬箭穿心》自投資立項起就對外表示不在乎票房回報,而通過電影頻道、地方衛視、電影節及海外發行收回成本,而這樣的電影,在整個產業內其實並不罕見;三是失利於對「網生代」觀影群體的把握,沒有發揮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對電影的營銷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們不經要問,在電影外部環境利好的網際網路時代,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有多大?藝術電影的有哪些可行的市場之路?我們又應該如何運用網際網路的優勢來營銷藝術電影?這些問題便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一、藝術電影對電影產業的重要意義

對於藝術電影的釋義一直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從來沒有過一個「狂妄之徒」敢於下一個明晰並確保無誤的定義,要麼有失偏頗,過於強調「藝術」二字,要麼把它丟進寬泛的概念中不知所云。但是我們對藝術電影是有一個大概的認知的,即「藝術電影是小眾化電影,與大眾化商業類型電影在哲學基礎、生產機制、敘事模式、人物塑造、美學趣味、影像風格、傳播方式諸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差異。[3]」這主要是樹立一個區別於商業電影的感性的認知,儘管我們知道,電影作為一門現代藝術,它的藝術屬性與商業屬性都是與生俱來的,是兩個並不矛盾的共生體,即便清楚兩者的大致分野也不能把二者截然分開。

在有了這樣的一個基本認知之後,我們需要釐清的是藝術電影對於整個電影產業有何意義。首先,藝術電影擁有的特殊表現形式和豐富內容蘊涵使之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生態良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藝術電影的實驗性創新及探索,常常會很快為商業電影所採用,繼而帶動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和提高。[4]」也就是說,電影帶領我們認識世界,而藝術電影顯然有能力幫助我們發現未曾發現的世界,於此,自然關聯到提升觀眾精神文明生活水平、培養觀眾審美趣味等方面,這定然又會反作用於觀眾的觀影習慣上,逐漸消解掉大眾對於藝術電影的審美壁壘。

同時,如果藝術電影能在堅持其個人化美學傾向、藝術風格化表達的同時,在商業市場獨樹一幟取得穩定良好的票房回報,這無疑是提升製片方的創投興趣、增添創作者再創作能力的一劑良藥,也是促進藝術電影在電影市場佔據一席之地,繼而推動我國電影產業生態逐步發展的關鍵。我們需要正視的是儘管藝術電影的根本目標並非盈利,但保證票房與製作、發行、院線三方投入持平,回收成本是再生產的前提,這也是美國獨立藝術導演在好萊塢的強勢擠壓下依然能夠獲得投資,甚至諸如伍迪艾倫能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持續創作電影的根本原因。而我們應該相信中國青年導演如李睿珺、劉一君、郝傑、劉傑、李玉、蔡尚君、張猛、宋方等等,這樣一大批的導演,他們擁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以及在不斷的拍攝實踐中收穫了大量的經驗,只要市場給他們一個機會,就可以檢驗到筆者所言的藝術電影對整個電影產業的重要意義並非虛妄。

二、我國藝術電影在市場上的瓶頸

(一)逼仄的市場空間

通過對一些觀眾問卷調查採樣分析發現,普通觀眾對相對小眾的藝術電影的興趣缺缺,藝術電影現有目標觀影人群相對較少。經調研,二三線城市中青年觀眾的觀影需求已與一線城市持平,甚至有發展趨勢可能成為中國院線票房貢獻的主力軍的主流觀影群體,電影觀眾群體及其構成將會影響觀影偏好、影片信息渠道選擇等。二三線城市觀眾明顯趨向於喜劇、愛情、動作等類型片,關注視覺奇觀、追求卡司陣容,更對時尚和高檔消費有需求。

《闖入者》首映當天全國排片率僅為1.6%,王小帥稱是他「拍電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同一天上映的偶像電影《何以笛簫默》排片率則在30%以上,彼時國際大片《速度與激情7》已上映第19天,排片依然有近15%,從中也不難看出來這批年輕的觀影主力軍的審美傾向。就因為如此《觀音山》《萬物生長》等片宣傳時,都明確拒絕把自己定位成文藝片。

即使誠如王小帥所說「這不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問題, 這是一塊牛排和一塊蘿蔔乾之間怎麼互不幹擾的問題。」但是對更多大眾化、規模小的影院來說,拯救藝術電影,既不是他們的義務,他們也沒有分散風險的足夠能力,顯然只能把寶押在更保險的電影,比如那些投資巨大、明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上。即便《闖入者》發出再怎麼振聾發聵的吶喊,也不能改變這個逼仄的市場空間所導致的殘酷的競爭規則。

(二)藝術「輕」營銷

在新媒體時代,化大眾為小眾,細分觀眾而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顯然是新媒體時代給觀眾的一份厚禮,然而目前多數藝術電影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營銷策略,創作者怨嘆市場不濟卻不願意放下身段,輕視營銷手段而不能學會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以達到人際傳播的作用。

輕營銷、低認知度的藝術電影們自然要面對低排片的境況。但是,排片低並不是絕境。面對同檔期《Hold住愛》20%的排片,《邊境風雲》用9%的排片,達到了3000萬的票房數字。對比同檔期的其他電影,《邊境風雲》排片雖低,但是十分高效的,根據排片的比例算票房,如果得到更多的場次,《邊境風雲》的票房可能還會成倍增長。而實際上對於《邊境風雲》1000萬製作成本,這已經是一種低調的勝利。這種成功並不是偶然,程耳表示在劇本階段就考慮了突出了故事性和兇殺、驚悚等商業元素,結尾處理也考慮了審查因素;選角時考慮到明星效應,在契合劇本氣質的前提下找到了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孫紅雷,也邀請了具有粉絲基礎的楊坤跨界出演,增加了電影營銷時的宣傳點。而讓《邊境風雲》熱度不減,戰線拉長的就是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自發形成的口碑效應。《邊境風雲》的做法是找到核心觀眾,潛在人群,精準營銷小規模點映,在特定圈子中利用微博、微信、豆瓣,產生口碑擴大化的效果,最大化的化潛在觀眾為實際觀眾,完成了一次廉價而成功的新媒體營銷。

三、總 結

坦言之,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一片利好的現況下,中國藝術電影市場仍然不容樂觀,主要是因為「網生代」觀影群體成為中國票房貢獻的主力軍,而大多數藝術電影都難以契合他們的審美傾向,並且大部分中國藝術電影還面臨著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不懂得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規律,中國大多數電影宣傳和發行公司對藝術電影的營銷都比較稚嫩,同樣是利用新媒體平臺,藝術電影的營銷相較於商業電影有著更強的針對性,藝術電影也需要針對細分的觀眾群進行精準營銷,因此就目前的藝術電影生存狀況而言,藝術電影的市場和營銷策略的研究和實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參考文獻:

[1] 範德臣.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影營銷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 王若伊.論低成本電影的新媒體傳播策略[J].東南傳播,2012(10).

[3] 王晶.新媒體背景下的電影營銷手段探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

[4] 韓學周,馬萱.新媒體營銷在電影中的推廣應用——以《失戀33天》為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2).

[5] 馬凓.「心」營銷:文化藝術產業新媒體營銷策略研究[J].新聞大學,2012(5).

[6] 鍾乙華.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影營銷[J].當代電影,2010(4).

[7] 宋瑜,李蓓.淺析新媒體時代品牌傳播的微電影營銷策略[J].今傳媒,2014(7).

(責編:劉雨霏(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電影院線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電影院線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顯示,**年中國電影票房達296.39億元,觀影人次達到8.3億,同比增長都超過三成。但與中國13.6億的人口基數相比,這個數字仍談不上多。韓國**年以5000萬人口,帶動2.15億觀影人次;北美地區則是以3.53億人口,帶動了12.75億觀影人次。
  • 論中國九十年代商業電影的發展
    關鍵詞:商業電影;市場機制;電影體制;社會資本 電影是現代科技與商業活動的產物,是藝術與商業的融合。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文化藝術的功能是「載道」,與商業旨趣相去甚遠,但電影作為工業化時代的藝術,其與生俱來的物質性需求決定了電影難以像傳統藝術那樣可以在個人化的、低度物質條件下完成,商業化是電影發展的必然選擇。
  • 中國傳媒電影行業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2021-2027年)
    《中國傳媒電影行業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2021-2027年)》主要研究分析了傳媒電影行業市場運行態勢並對傳媒電影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中國傳媒電影行業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報告(2021-2027年)》的整個研究工作是在系統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是相關傳媒電影企業、研究單位、政府等準確、全面、迅速了解傳媒電影行業發展動向、制定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專業性報告。
  • 香港電影研究的現狀分析
    某些程度上來講,《中國電影發展史》作者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當初修史的時候所擁有的資料是唯一的,許多資料到今日已不存在,所以該書具有獨特的價值;二是內地關於香港左翼電影公司「長鳳新」(長城、鳳凰、新聯)的研究,因為是國有資本的關係,內地對其一直視之為己出,例如在1994年金雞百花電影節的學術討論集《歷史與現狀》中,同樣發表了李寧的《長城、鳳凰、新聯、銀都公司的歷史回顧和今後展望》一文。
  • 中國農村題材電影面臨市場困境
    和故事情節收穫的讚譽不同,這部農村題材的電影在市場上的收穫卻很慘澹。《臘月的春》在上映後的半年時間,觀影人數僅6萬人,且大部分為城鄉組織觀看。這不是孤例,許多中國農村題材電影普遍面臨「較高藝術評價,不佳市場反響」的困境。
  • 世界各國電影現狀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關於世界目前的電影狀況,現成的資料很少並且非常分散,所以收集比較困難。現在收集到的各國電影現狀資料,是摘錄了中國電影家協會的內部刊物《世界電影動態》,又電話採訪了國家電影資料館的同志,在此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因為美國的電影資料比較容易看到,所以本篇資料,不含美國的情況。本資料僅供參考。
  • 2019年全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市場規模將...
    2019年全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2020-01-27 13:00:42
  • 中國電影市場:「有高原沒高峰」
    原標題:「有高原沒高峰」的電影市場  兩會期間,一篇《陳道明為我改稿》的記者手記在朋友圈引起了很大關注,也讓永遠的「男神」陳道明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且不說「男神」的稿子改得怎麼樣,他在這次兩會中關於中國影院充斥爛片的評論倒是頗引人深思。
  • 2020年,流媒體如何激活藝術電影?
    少年》生存之地。《氣球》和《棒!少年》影院定檔背後,是敢於與諸多商業大片同場角逐的藝術電影們的骨氣與勇氣,但也充滿遺憾。在電影院是電影的絕對主場時,分線發行是給文藝片的一種解決方案。流媒體於藝術電影有兩個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幫助獲獎,另一方面是激活商業潛能。前者是讓產業看到,後者是讓觀眾看到。事實上,不僅僅是在中國,好萊塢也向來不看好純藝術影片的商業潛力,甚至在投資上都非常謹慎。
  • 電影「航母」搏擊市場的氣勢與力度
    其中,《建國大業》刷新了當年中國市場票房紀錄,創造了單片超過4億元的不凡業績。顯然,國有電影企業是以影片的質量為自己贏得市場份額、社會效益與行業聲譽。當然,這僅僅說明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從企業規模與基礎而言,國有電影企業有一定的實力和基礎。
  • 《自由廣場》:論電影藝術的高級感
    看完自由廣場我對魯本獲獎是服氣的,作為從電影與音樂藝術高地瑞典來的選手,他閒庭信步地示範了最近頗為流行的一個概念:高級感。無論是電影展示的社會形態、探討的議題、情節與裝置設計,甚至室內場景(畢竟宜家發源地)都流露出強烈的藝術自信。
  • 中國文化傳媒行業現狀、趨勢與投資邏輯分析(電影篇)
    一、電影市場規模—2015年 中國電影票房數據 ,喜劇片爆發等現象三、電影市場規模—中國未來票房規模 中國的導演中心制:導演在資本和藝術都有強大的話語權,既負責藝術創作又負責劇組的日常事務,在藝術上聽不到中肯的建議,可能導致作品出現大的問題,在資本上容易產生電影超支的問題。
  • 「三高」電影養成記:市場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商業電影讓人忘記現實,藝術電影讓人記住現實。」姚晨認為,好的藝術電影要反應社會問題,要和觀眾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藝術手段層面也必須是高級的。比如,「大IP+流量明星」的生產要素組合在市場上不再有生存空間;另一方面,票補等宣發方式退潮後,通過低價對觀影人次形成的拉動效應也在減小。 這一定程度導致了今年電影市場整體增速的放緩。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內地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311.2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2.82%;觀影人次累計約8.07億,同比下跌10.45%。
  •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星:電影人要有工匠精神,做電影...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星:電影人要有工匠精神,做電影就是做人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0 01
  • 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現狀總結及2021年前景預測(圖)
    一、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結:疫情之下中國在全球電影市場中率先復甦1、2020年電影票房達204.17億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票房市場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觀影人次從2012年的4.4億,增長2018年的17.16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5.5%。
  • 王小帥談《我11》:中國藝術電影欲遮還羞的尷尬
    我覺得中國觀眾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電影類型太單一。  王小帥:我也曾對影院小有微辭,不過後來想想,可能影院也很無奈。我總在呼籲,國家對此要有所作為。我認為,文化藝術與教育,醫療這些相似,如果完全投入市場競爭,那它只有死路一條。國家有所作為才是其發展的好方式。  我去過巴黎很多次,放藝術電影的影院牆上都會掛一個牌子,明確標識出「藝術影院」,非藝術電影進不了這條線。
  • 小成本電影如何走進「春天裡」
    此外,越來越多的小成本電影,鑑於當下的市場形勢,專注於複製「以小搏大」的製作模式,也將有損於它獨特的產業價值和文化意義。小成本電影以對實驗性、探索性、多樣性的包容,豐富產業生態電影產業的成熟發展樣態,當然是大投入、大製作、遵循市場邏輯的商業大片佔據主流,構成支撐。這是市場環境下文化產業的必然發展路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商業大片獨霸天下。
  • ...聚焦文學電影價值與出路-春蠶 文學名著 電影市場 茅盾 電影...
    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導演張建亞調侃鄭大聖導演的《蝕》五部曲總共750萬元的拍攝成本是「豪華大製作」,因為相比之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導演朱楓的《春蠶》才花了80萬元。在中國電影看似越來越不缺錢的今天,這樣的製作水準讓與會來賓聽來心酸。  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在會上談道,「我們現在電影市場上動輒投資幾個億,已經很難見到投資這麼少的作品。
  • 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反應城市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
    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反應城市邊緣人物的生存狀態王小帥雖是著名的導演,但他的片子在中國的眾多影迷面前也是「只能聞其名,不能睹其影」的時候為多,他的大多數片子在國內都遭受著差不多命運—未能獲準公映。王小帥似乎並不在意這些,只要有人想看他的電影,願意看他的電影,至於為什麼要看和怎麼看到的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他是「第六代」導演群體中頗具思想者氣質也頗具「作者電影」風格的一位。
  •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推動供給側...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十九大以後,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電影文化資源和研究力量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電影業帶來了嚴重影響,但城市文化建設和人民群眾對電影檔案資源的需求卻在不斷擴大。這一切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準確研判,更加清晰地認識我們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使命任務和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