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特大橋全貌。李宇 攝 |
人民網平塘9月26日電(李宇) 9月26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完成,標誌著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橋——平塘特大橋成功合龍,貴州橋梁博物館再添「佳麗」。
平塘特大橋位於平塘縣牙舟鎮與通州鎮之間,是平羅高速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大橋的合龍標誌著平羅高速全段基本貫通,為實現2019年底全線建成通車提供了保障。通車後,平塘至羅甸兩地之間行車時間將從現在的兩個半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
從遠處眺望,三座「鑽石形」空間索塔,立於漕渡河峽谷上,其中中塔塔高332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橋塔。大橋建成後將成為當今「最高最美」的空間縮塔,成為貴州又一地標建築。
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平羅項目辦主任鍾榮煉表示,作為交通運輸部在貴州省特大橋建設管理模式的首個試點項目,平塘特大橋項目建設引入了「代建+監理」的管理模式,該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化團隊集約管理優勢、發揮專業化團隊資源優勢、提高管理質量和效率。
針對峽谷深、施工條件艱苦的情況,貴州省公路開發公司與設計單位、承建單位進行了一系列科研攻關,克服沿線重巒疊嶂、溝谷縱橫、地質複雜、氣候惡劣等重重困難,確保平塘特大橋建設得以順利施工。
「作為目前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橋塔,平塘特大橋施工時同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平塘特大橋代建辦主任張秋信介紹,大橋索塔為空間曲面塔,塔身從上到下都是曲面,這為澆築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同時要保證三座橋塔的進度同步,難度只高不低。
面臨技術難關和施工進度的雙重壓力,該如何解決?在橋塔澆築時,採用變形爬模施工+模板布施工,三座橋塔從下往上同步推進。「為保證施工質量,橋塔最高的中塔施工耗時664天才完成,平均每天完成0.5米的澆築。」張秋信說。
在施工工藝上,平塘特大橋鋼錨梁施工採取山區50噸特重型塔吊整體吊裝施工;主梁採用橋面吊機整節段運輸、旋轉、懸拼施工,將功效提高了近20%。
值得一提的是,平塘特大橋橋面水泥板澆築首次採用了「內降外保」的理念,解決了在混凝土澆築時,內外溫差大而造成開裂的問題,提高其耐磨性、抗凍性和表面抗拉強度。
除創新技術及管理理念,在山區修橋,最先的是要修路。在施工過程中,平塘特大橋嚴格按照「環保施工留青山」的理念,施工方在修建生產便道時,便進行硬化處理,並設置車輛衝洗裝置和汙水沉澱處理池等設備設施,力爭將工程施工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位於平塘特大橋附近的「天空之橋」服務區,作為國內首個橋旅綜合服務區,以平塘特大橋為核心資源,風格設計以「中國天眼」為原型,服務區修建了酒店、酒店服務樓和綜合服務樓等配套設施,將觀橋、賞橋、旅遊、戶外運動等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寬平塘特大橋價值和服務區經營業態、服務理念,努力將高速公路從單一的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態、旅遊、消費等複合功能轉變。
「原計劃對山體挖方295萬立方米,通過對服務區施工圖進行了優化,我們在施工中保持了原有地形2 處山峰,減少挖方約134萬立方米。」張秋信介紹,本著「最小限度的破壞,最大程度的恢復」的理念,平塘特大橋建設最大程度的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
據了解,平羅高速公路全長93公裡,途徑甘寨、卡羅、牙舟等主要城鎮,全線建成通車後,將形成貴州南部地區橫向連接的運輸大通道,改善沿線老百姓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地方旅遊業大增長,助推區域經濟社會大發展。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