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法風格看,此畫先採用墨筆乾擦,白描勾出輪廓,再以幹淡墨皴線,最後以濃墨提點。
蘇軾《木石圖》卷中劉良佐、米芾題跋
線條飛動而輕鬆,不拘細節,有縱意疏放的逸致。然主要疑點有四:
第一,石頭的畫法。畫中石頭有些披麻皴的特徵,用筆比較空靈,比較注重寫意,講究虛實對比。這種畫法更接近於黃公望、倪瓚等元人的風格。
蘇軾《木石圖》卷中俞希魯、郭淐題跋
披麻皴起源於五代董源,巨然祖述其法,但董、巨的披麻皴的用筆是比較平緩的,筆畫之間比較密,比較注重寫實,石頭虛實關係的區分要小一點。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巨然《秋山問道圖》等,皆體現了這一特徵。
(元)倪瓚《叢篁古木圖》軸,紙本,墨筆,南京博物院藏
北宋初期,由於政治和文化中心北移,整個畫壇流行以李成和範寬為代表的北方畫風,郭熙《林泉高致》即謂:『齊魯之士,惟摹營丘。關陝之士,惟摹範寬。』北宋中後期,由於皇室的喜好以及經濟基礎、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畫壇盛行復古之風,青綠山水備受青睞(代表作如王希孟《千裡江山圖》等),而水墨山水幾被拋棄。
蘇軾《木石圖》卷,26.3×185.5cm,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藏,香港佳士得最新公布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北宋時期,董源、巨然的畫風幾成絕響。』因此,在傳世北宋繪畫中,幾乎找不到以披麻皴為主體用筆特徵的畫作。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局部),絹本,設色,遼寧省博物館藏
第二,墨竹畫法。蘇軾墨竹法出自文同,是『湖州竹派』的中堅。
蘇軾《寒食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同曾對求畫的士大夫們說:『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指蘇軾處),可往求之。』米芾曾親見蘇軾畫竹,其《畫史》載:『蘇軾子瞻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
蘇軾《木石圖》卷畫芯
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運思清拔,出於文同與可,自謂與文拈一瓣香。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使也。』可見,蘇軾畫竹有本,追求自然生氣,注重『以墨深為面,淡為背』。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局部),紙本,墨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寒食帖》為蘇軾書法代表作,從中(尤其是作品中長豎和撇畫的寫法)可以窺測蘇軾畫竹的用筆特徵,如『年』『中』『葦』『紙』『泥』『戶』『屋』『九』等,用筆擺動跳蕩,富於變化,且厚重遒勁。
蘇軾《木石圖》卷中俞希魯題跋
然細察《木石圖》中幾叢墨竹,用筆比較單調,看不出向背之分,氣息有點柔弱,章法略顯凌亂,不能體現蘇軾的墨竹特徵,更談不上『運思清拔』。
(五代)巨然《秋山問道圖》軸(局部),絹本,淡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