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圖》|東坡肉是真的,但這幅畫就難說了

2020-12-19 書畫相約

蘇軾作品中,詩詞最多,留下來的有3500多首;書法就少得多了,但也有30餘件;數量最少的是繪畫,只有3件。關鍵是,即便是僅剩的三件繪畫作品,也都存在巨大爭議。這三件畫作分別為:《瀟湘竹石圖卷》、《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木石圖》

《木石圖》(又名《枯木怪石圖》) 絹本水墨 26.3×50cm 全卷連裱共長27.2×543cm 原為北宋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所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這幅突然出現的《木石圖》,居然被某權威機構鑑定為蘇軾唯一真跡,這就有點意思了。蘇軾在繪畫上擅長墨竹、枯木、怪石,還首次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可以稱得上中國文人畫的鼻祖。畫作雖然不多,但都是珍品,價值連城。

據史料記載,《木石圖》自成畫以後,就一直秘密流轉於各個名家私藏。1931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木石圖》才流入日本,此後下落不明,直到近兩年才重出江湖。畫中還有北宋米芾、元代楊遵、明代沐璘、清初劉良佐等人的題跋,這些題跋見證了名畫的漂泊歲月,但也影響了此畫的真實性。

《瀟湘竹石圖》 絹本墨筆 28x105.6cm

這幅《木石圖》到底是不是蘇軾的真跡?這次面世的《木石圖》畫工確實有待考量,筆墨浮躁,枯樹筆墨綿軟無力,石頭的皴法也少有稜角。要知道,蘇軾除了喜歡畫畫,書法也非常高超,位列「宋四家」,就筆法而言絕對不會是這種水平,就算是喝醉了塗鴉玩兒也不會失了銳氣。跟蘇軾同時代的米芾見證了他現場作畫的場景:「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但這次《木石圖》中,卻很難見到「石皴硬」的影子。早在宋代的時候,蘇軾的畫「枯木竹石,萬金爭售出。《木石圖》也被傳出有很多幅,這個到底是不是蘇軾的,有待驗證。此外,《木石圖》中的米芾題跋,跟米芾的真跡也有天壤之別,不僅如此,米芾題詩也和畫作內容無關。留有題跋的幾個人當中,米芾名氣最大,但題跋中,書法線條纖細無力,筆畫連貫性也很差,跟米芾八面出鋒的刷書風格出入巨大。

《木石圖》中米芾題跋
北宋 米芾 《紫金研帖》

元代希魯的書法題跋也疑是偽跋,北京故宮藏有一件俞希魯書法《郭天賜文集序》,行楷風格,與《木石圖》上的題跋相比,就像是另一個人所書。

如果米芾和俞希魯兩個人的題跋都是假的,那問題就大了去了。

《木石圖》俞希魯題跋

米芾、劉良佐、俞希魯、郭淐四人題跋當中,只有郭淐一人標註了具體時間,這個也不符合唐宋以來文人作品中的規矩與習慣。

要知道,同為疑似蘇軾作品的《瀟湘竹石圖》,畫作水平極高,石頭皴法硬,竹葉短粗,特別是竹子的穿插走向,尤見功力,令人信服。《瀟湘竹石圖》上還有元、明兩代26位大家題跋,光題跋文字就有3000餘,真實性比《木石圖》高得多。除了作品與題跋,《木石圖》本身也太過詭異,從宋代的米芾到元代的俞希魯,明代的郭淐,再到明末清初的劉良佐,然後就斷了音訊。清朝乾隆年間,各地官員無論是進獻還是抄沒、搜刮,但凡有點名氣的書畫作品都會流入皇宮,很少有漏網之魚。但《木石圖》直到民國時期才浮現人間,經過短暫的流傳後,隱身東瀛80餘年,很多專家都沒見過原作,很難評定畫作真偽。

結果,就是這麼一幅真假難辨的畫作,居然受到眾多競爭者關注,最後拍出了4.1億港幣的天價,讓人驚嘆!本來,《瀟湘竹石圖》與《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兩幅畫的真假都存在爭議,再加上《木石圖》,「三假」成真了。當然了,無論這幅畫作真偽如何,它的名氣已經超越了所有,任何字畫,但凡跟蘇軾沾上一點關係,它的價值就不會低。即便是當年蘇軾的一份千年「東坡肉」,放到現在估計也能賣出天價,更何況一幅息息相關的畫。

相關焦點

  • 天價《木石圖》歸來,如何get你的國寶級藝術品?
    縱覽《木石圖》的流傳細節,或許頂尖的藝術品,離你我並不遙遠。 少中求精,史籍尋源蘇軾畫跡傳世作品屈指可數,僅有三幅,第一幅是現珍藏於中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第二幅為珍藏於臺北故宮的《雨竹》,而第三幅就是現身於香港佳士得的這件《木石圖》,且《木石圖》被認為是蘇軾唯一一件可在市場中流通的國寶級藏品。
  • 對《木石圖》畫法、風格、材料、來源的解析
    從畫法風格看,此畫先採用墨筆乾擦,白描勾出輪廓,再以幹淡墨皴線,最後以濃墨提點。蘇軾《木石圖》卷中劉良佐、米芾題跋線條飛動而輕鬆,不拘細節,有縱意疏放的逸致。畫中石頭有些披麻皴的特徵,用筆比較空靈,比較注重寫意,講究虛實對比。這種畫法更接近於黃公望、倪瓚等元人的風格。蘇軾《木石圖》卷中俞希魯、郭淐題跋披麻皴起源於五代董源,巨然祖述其法,但董、巨的披麻皴的用筆是比較平緩的,筆畫之間比較密,比較注重寫實,石頭虛實關係的區分要小一點。
  • 《木石圖》為何值4.636億?有米芾書法加成,放大20倍會被驚豔到
    說起怪石、枯木,我們就會想到蘇軾的傳世名畫《枯木怪石圖》,《枯木怪石圖》也叫作《木石圖》,《枯木怪石圖》曾在2018年的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中驚豔全場,當時被一位神秘的中國買家以4.636億港元的天價給買走,而這次的拍賣直接讓這幅《枯木怪石圖》終於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了。
  • 『漫談東坡肉』東坡肉的起源,東坡肉的流傳,東坡肉的烹技.
    東坡肉的流傳誕生於黃州的東坡肉,後來也伴隨著蘇軾遷徙各地而傳遍大江南北。東坡肉見諸於文字記載最早的,還是成書於明代晚期沈德符的《萬曆野荻·物帶人號》,書中是這麼記載的:「古來用物,至今猶系其人者……如胡床之有靠背者,名東坡椅,肉之大胾不割者,名東坡肉」,可見,當時的東坡肉已經是一種大塊不割之肉,這與今日之東坡肉的外形大致相同。
  • 想要上檔次就掛這幅畫 藍健康老師手繪荷花鯉魚圖
    有品位的人在裝飾家居的時候,都會挑選一兩幅寓意吉祥美好的字畫,用來裝飾室內的牆壁。在牆上掛畫不僅可以避免一整面大白牆的尷尬,還能為家中帶來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息,彰顯家居品味、提升檔次,如果挑選一幅寓意好的字畫,還有改善風水的作用呢!
  • 觀賞石除了東坡肉還有一樣配料
    觀賞石裡面最出名無非就是「肉石」,表面油油的,每一層肉的質地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和真的東坡肉沒有任何區別,不過那是煮熟的東坡肉才讓人有食慾。來看看沒有煮熟的東坡肉。圖上配的配料,恩...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難道就為了這樣擺好看嗎?好像漏點什麼似的...沒錯,就差了一樣配料!姜!東坡肉裡面姜也是必備的配料,沒姜,怎麼去肉腥提味呢?
  • 蘇東坡:畫石頭我是認真的,因為那裡有我的人生格言
    再後來,米芾看到了這幅畫,用尖筆在後面又寫了一首詩,是米芾的真跡無疑。在紙的接縫處,還有南宋王厚之的印。 不過米芾沒想到,王詵(shēn,娶了宋英宗的女兒賢惠公主,成了駙馬,是蘇東坡的鐵粉)跑到米芾那裡,死皮賴臉借走了這幅畫,從此再也沒有還給米芾。對此,米芾一直耿耿於懷,在《畫史》中特別加了一筆:「後晉卿(王詵)借去不還」。
  • 讓周公子:周迅感動的這幅畫「風」的畫到底是哪幅?
    穿著蓑衣說明有雨,蓑衣橫著說明有風,猜測這張作品有可能是風雨歸舟圖。風雨歸舟圖是很多畫家都喜歡畫的一個題材。「掛帆涉滄波,瞬息三萬裡。蓬萊有會期,莫為風雨止。」南宋家鉉翁的這首詩《風雨歸舟圖》,就很有畫面感,大概也是這個題材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 東坡先生看了福建高僧的畫,寫下千古名句
    1.蘇軾觀惠崇圖還是從蘇軾這首詩說起吧:1084年,48歲的蘇軾在流放途中,他哀情至切地給皇帝寫了《乞常州居住表》,表示要歸隱,「提早退休表格」寄出卻石沉大海,到了這年年底他又寫《再上乞常州居住表》,到了次年,批文來了,準他常州居住。
  • 國宴東坡肉與蘇東坡有什麼關係
    東坡肉是眾所周知的一道名菜,以豬肉為主料,口味鹹甜、香糯,軟而不爛,肥而不膩,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這道菜既以「東坡」為名,那麼它與東坡先生有什麼淵源呢?東坡肉在「八大菜系」的浙菜、川菜中都有,也存在於楚菜、鄂菜等菜系,但各地做法略有不同。有先煮後燒的,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東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異,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豬肉,成品菜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塊兒,紅得透亮,色如瑪瑙。
  • 古代大吃貨蘇東坡"菜譜"首公開 東坡肉原是白水煮肉
    東坡肉(資料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浙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香糯而不膩口。但是古時的東坡肉也是這樣嗎?
  • 蔣介石沒能帶回臺灣的國寶級文物:圖3名氣最大,圖5大塊的東坡肉
    圖為宗周鐘,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這個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而且此鍾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圖為霽青描金遊魚粉彩轉心瓶,它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瓷器,這個瓷瓶看上去特別的精緻,據說當時蔣介石也準備把它運回臺灣,只可惜被攔截下來了。圖為翠玉白菜,清代的頂級國寶,它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是專家們最想目睹的一個文物,也是這幾個文物中名氣最大的一個。
  • 散文|吳越:東坡與肉
    茶如山泉清香回甘,肉似琥珀香糯不膩,這人間的清歡至味,縈繞客人全部的心頭好。杭州人頷首、拱袖:「吃茶!」自覺那便是主人賞識你的全部徵兆——杭州人喜歡你,不必像風走過八千裡。「東坡」不止是杭州人餐桌上的半數禮儀。
  • 蘇東坡與東坡肉的故事
    東坡肉是又叫滾肉、紅燒肉,是江南漢族傳統名菜,豬肉味首要的食材,薄皮嫩肉,顏色紅眼,味香齊全,酥而不碎。東坡肉可謂是色香齊全,受到了群眾的喜歡,滿口留香,讓食者回味無窮。那麼東坡肉和蘇東坡到底有沒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今日小編就和大家一同共享一下東坡肉的典故。
  • 玄關掛什麼畫寓意好,好多人都選這幅畫
    劉燕姣在山水畫創作中,充分利用想像、幻象的神秘創造力,從而使此物更豐富、更生動、更富幻想力之美,讓天人合一式的中國圖畫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畫家劉燕姣在作畫的時候也會注重一些風水元素,通過這些元素來傳達畫家對欣賞此幅作品的書畫愛好者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希望自己的畫作真的能夠給大家帶來好運,幸福平安。
  • 你喜歡吃東坡肉嗎,東坡肉到底是怎樣一道美食?
    東坡肉是眾所周知的一道美食,其典故與蘇東坡有關。下面從其來源,簡易做法,營養價值等各方面來描述一下東坡肉到底是怎樣的一道美食。東坡肉的顏值和味道東坡肉色澤紅亮,非常酥軟,東坡肉皮薄肉酥。而且東坡肉香味十足,最大的特點就是「燜香」。而且東坡肉的肥肉幾乎看不見,已經化了,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東坡肉確實是一道不錯的下飯美食。
  • 東坡肉的家常做法簡單卻不普通 東坡肉的來歷和故事
    東坡肉是一道名菜,豬肉燉製而成,其色香味美,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入口糯糯,肥而不膩,有鮮紅的色澤,肉香汁濃,骨脆勁道而不肉爛,十分可口。宋哲元有四年(蘇軾去了杭州,15年前州長後。浙江太湖地區多暴雨,洪水泛濫,大量農作物被淹。
  • 東坡肉的奇特傳說,百年前江南、川味東坡肉菜譜二張
    「聽」不一樣的東坡肉神話傳說。「品」百年前江南東坡肉和川味東坡肉。在今天二師兄已飛上天的情況下,於此大談東坡肉顯得有些不太應景,不妨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品析這道傳統名菜,稍微彌補一下望豬興嘆之遺憾。東坡烹肉的真實出處東坡肉之名,蓋因當年蘇東坡甚嗜豬肉,老百姓為紀念其賢德盛才而得,這跟高麗肉和炙檜肉的來歷有著本質的區別,高麗肉的傳說出於隋唐政權對高麗屢徵不成的洩憤,而炙檜肉則是表達群眾對奸臣秦檜的憎惡。
  • 《天涯明月刀》手遊東坡肉菜譜是什麼 東坡肉菜譜介紹
    導 讀 在天涯明月刀手遊中,有很多派系的菜譜,那大家知道在江南菜譜中,東坡肉需要哪些材料,有什麼效果嗎?
  • 東坡肉做法大全
    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裡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製。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