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作品中,詩詞最多,留下來的有3500多首;書法就少得多了,但也有30餘件;數量最少的是繪畫,只有3件。關鍵是,即便是僅剩的三件繪畫作品,也都存在巨大爭議。這三件畫作分別為:《瀟湘竹石圖卷》、《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木石圖》。
《木石圖》(又名《枯木怪石圖》) 絹本水墨 26.3×50cm 全卷連裱共長27.2×543cm 原為北宋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所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這幅突然出現的《木石圖》,居然被某權威機構鑑定為蘇軾唯一真跡,這就有點意思了。蘇軾在繪畫上擅長墨竹、枯木、怪石,還首次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可以稱得上中國文人畫的鼻祖。畫作雖然不多,但都是珍品,價值連城。
據史料記載,《木石圖》自成畫以後,就一直秘密流轉於各個名家私藏。1931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木石圖》才流入日本,此後下落不明,直到近兩年才重出江湖。畫中還有北宋米芾、元代楊遵、明代沐璘、清初劉良佐等人的題跋,這些題跋見證了名畫的漂泊歲月,但也影響了此畫的真實性。
這幅《木石圖》到底是不是蘇軾的真跡?這次面世的《木石圖》畫工確實有待考量,筆墨浮躁,枯樹筆墨綿軟無力,石頭的皴法也少有稜角。要知道,蘇軾除了喜歡畫畫,書法也非常高超,位列「宋四家」,就筆法而言絕對不會是這種水平,就算是喝醉了塗鴉玩兒也不會失了銳氣。跟蘇軾同時代的米芾見證了他現場作畫的場景:「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但這次《木石圖》中,卻很難見到「石皴硬」的影子。早在宋代的時候,蘇軾的畫「枯木竹石,萬金爭售出。」《木石圖》也被傳出有很多幅,這個到底是不是蘇軾的,有待驗證。此外,《木石圖》中的米芾題跋,跟米芾的真跡也有天壤之別,不僅如此,米芾題詩也和畫作內容無關。留有題跋的幾個人當中,米芾名氣最大,但題跋中,書法線條纖細無力,筆畫連貫性也很差,跟米芾八面出鋒的刷書風格出入巨大。
元代希魯的書法題跋也疑是偽跋,北京故宮藏有一件俞希魯書法《郭天賜文集序》,行楷風格,與《木石圖》上的題跋相比,就像是另一個人所書。
如果米芾和俞希魯兩個人的題跋都是假的,那問題就大了去了。
米芾、劉良佐、俞希魯、郭淐四人題跋當中,只有郭淐一人標註了具體時間,這個也不符合唐宋以來文人作品中的規矩與習慣。
要知道,同為疑似蘇軾作品的《瀟湘竹石圖》,畫作水平極高,石頭皴法硬,竹葉短粗,特別是竹子的穿插走向,尤見功力,令人信服。《瀟湘竹石圖》上還有元、明兩代26位大家題跋,光題跋文字就有3000餘,真實性比《木石圖》高得多。除了作品與題跋,《木石圖》本身也太過詭異,從宋代的米芾到元代的俞希魯,明代的郭淐,再到明末清初的劉良佐,然後就斷了音訊。清朝乾隆年間,各地官員無論是進獻還是抄沒、搜刮,但凡有點名氣的書畫作品都會流入皇宮,很少有漏網之魚。但《木石圖》直到民國時期才浮現人間,經過短暫的流傳後,隱身東瀛80餘年,很多專家都沒見過原作,很難評定畫作真偽。
結果,就是這麼一幅真假難辨的畫作,居然受到眾多競爭者關注,最後拍出了4.1億港幣的天價,讓人驚嘆!本來,《瀟湘竹石圖》與《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兩幅畫的真假都存在爭議,再加上《木石圖》,「三假」成真了。當然了,無論這幅畫作真偽如何,它的名氣已經超越了所有,任何字畫,但凡跟蘇軾沾上一點關係,它的價值就不會低。即便是當年蘇軾的一份千年「東坡肉」,放到現在估計也能賣出天價,更何況一幅息息相關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