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的奇特傳說,百年前江南、川味東坡肉菜譜二張

2020-12-19 川味龍門陣

「考」燉肉十三字訣原文。

「聽」不一樣的東坡肉神話傳說。

「品」百年前江南東坡肉和川味東坡肉。

在今天二師兄已飛上天的情況下,於此大談東坡肉顯得有些不太應景,不妨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品析這道傳統名菜,稍微彌補一下望豬興嘆之遺憾。

東坡烹肉的真實出處

東坡肉之名,蓋因當年蘇東坡甚嗜豬肉,老百姓為紀念其賢德盛才而得,這跟高麗肉炙檜肉的來歷有著本質的區別,高麗肉的傳說出於隋唐政權對高麗屢徵不成的洩憤,而炙檜肉則是表達群眾對奸臣秦檜的憎惡。

東坡肉實際上就是大塊紅燒肉,多年來民間一直按照東坡留下的十三字口訣進行烹製:「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言簡意賅,操作簡單,即使對於不擅長廚事的人,也能依樣調鼎,長期流行於江南、兩湖和川渝地區,家廚與館飯皆為常見。

今天關於這句話的表述有諸多不同版本,如《豬肉頌》、《煮肉歌》、《豬肉賦》等,內容有所出入。筆者也做了些考證,認為目前關於蘇東坡喜食豬肉的典故,較早的完整版本是源於宋代另一位文人周紫芝的《竹坡詩話》,其文曰:

東坡肉的別樣傳說

周紫芝在文中講述了蘇東坡愛吃豬肉的習慣和烹肉妙招,並點明東坡之作名為《食豬肉詩》,蘇比周年長四十餘歲,生活年代非常接近,其記錄的可信度較高。同時,文中還提到佛印和尚,此人是蘇東坡在黃州的好友,早年坊間流傳著另一個關於東坡肉的傳說,就與佛印有關

某日,蘇東坡突然沉睡不醒,侍妾王朝雲情急無措,忙向佛印求助。佛印趕至榻前省視後,對朝雲說:「無論如何,待我三日返回。」言畢即去。

佛印奔赴一位熟識的鄉長家裡,向其化得一頭不食母乳的花豬,又抱著小豬急速趕回蘇家,此時東坡仍然未醒。只見佛印將花豬放於榻前,口中喃喃偈語數言,偈畢以禪杖將小豬一擊斷氣,曰:「醒來!」又對朝雲說:「病已好。」便懷抱著死豬回寺去了。佛印走後,東坡果然自行醒來,完好如初。

翌日,東坡上門拜謝佛印,佛印用那隻小豬烹菜來招待東坡,菜味甚美,東坡問其故,佛印說:「此乃東坡肉也。」兩人相視大笑。

百年前的兩張東坡肉菜譜

目前能查證到有東坡肉菜名的早期文獻,有1909年的《成都通覽》,裡面三次提到東坡肉,不僅出現在便飯菜單裡,還出現在筵席大菜的名目中,可見其製法當時在成都已經成型,不過均無詳細菜譜,只有「刀雕大塊」四字。

詳細的東坡肉菜譜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目前查獲江南製法和川味製法各一種,現整理如下,一方面可窺探百年前東坡肉的烹製與今天有和區別,同時也可通過此菜了解當時中國東西兩地的一些飲食習俗。

江南版東坡肉題為「改良東坡肉」,說明之前已有成熟製法,不過作者嫌麻煩,作了改進:

一隻三斤重的豬蹄子,洗淨後置於開水鍋中汆煮,撈出後用刀口在皮上細刮,這樣反覆操作三次。然後將豬蹄切成大塊,肉皮向上放入燉缽,加入紹酒十二兩(按:當時是十六進位,即一斤為十六兩,後同),上好的醬油十兩,冰糖一兩,不加水,置於碳結爐上,爐內放四個大個碳結,蓋好勿動,約七八小時後取出食之,較尋常紅燒蹄味有天淵之別。

川味版東坡肉的製法更加詳細,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該作者名之為「東坡肉新食譜」,其用料包括:

豬肉四斤(最好選用接近豬尾的部分為佳),起碼要四斤,洗淨後斬成二寸大平方,優質紹酒一斤、口蘑六兩、雞油四錢,花椒三十顆,蔥一小束,上好的老抽和生抽各一小杯,冰糖(打碎)二百文,豬油六兩。

其製法是先將豬油煉化,下肉翻炒數下,後下口蘑、雞油、蔥、老抽、生抽、紹酒、花椒,可加入少量清水,後以大瓦盆蓋好。先用火不宜過小,大概三小時後,揭開瓦盆察看,如此時鍋內香味四噴,則下碎冰糖,再蓋好瓦盆,改用文火,再過三小時即成。

如果喜歡吃雞翅、雞腳、雞蛋、肫肝之類,可以在第一次下料時把這些材料一起放入,食用時若覺肉鹹,還可以白麵包子佐食。

菜餚隨時間潛移默化

從上面兩種東坡肉的烹製方法,可見在近百年前,總體上仍然是按照東坡的十三字口訣操作,對原料的選用都很嚴格,都放了醬油、冰糖、紹酒,都用到了慢火,不加水或少加水,小火慢燉六七個小時便可成菜,豬肉的鮮美來自火候的精準把握和時間的錘鍊,既是對菜餚的烹製,也是對心性的打磨

不同之處在於,江南版除了豬蹄外,沒有其他輔料,調料也很簡單,一次成菜。而川味版則用的是坐敦肉,並加入了多種不同輔料,調料也明顯帶有川式風格,不僅有花椒、蔥等辛香一族,還有雞油、老生抽結合這些花樣兒,突出複合味,注重下料的順序和時間,這也是川菜烹飪的一大特徵。

至於另一道與蘇東坡有關的豬肉名菜,東坡肘子,又有其它一些民間傳說,而且在四川盆地經歷了從白味到紅味的演變,蘊含著川西壩子的鄉土風氣,下回接到擺。

(全文完)

圖片源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註明「川味龍門陣(即川味文化)」

#百城百味#

【關注百家號「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相關焦點

  • 《天涯明月刀》手遊東坡肉菜譜是什麼 東坡肉菜譜介紹
    導 讀 在天涯明月刀手遊中,有很多派系的菜譜,那大家知道在江南菜譜中,東坡肉需要哪些材料,有什麼效果嗎?
  • 東坡肉做法大全
    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摺疊菜品起源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製。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 川菜「東坡肘子」簡史,兩個版本六種風味,吃全的人極少
    打著東坡旗號的菜點,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尤以湖北、浙江、四川最為集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東坡肉和東坡肘子。關於東坡肉的典故和不同做法,我已在《東坡肉的奇特傳說》一文中有所提及,今天重點說說川菜中的東坡肘子。
  • 花雕酒,東坡肉 江南人的最愛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美食和兒童節關係不大,是一道傳統菜的做法---東坡肉。之所以分享這個,是因為這道菜是二掌柜的拿手菜。二掌柜在江南居住近10年,那時過節公司總會發黃酒,不善飲酒的二掌柜就慢慢學著用黃酒燉肉,也就是東坡肉。幾年下來,技術越來越好了....嘿嘿嘿北宋年間,黃河決口,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
  • 東坡肉的歷史由來及做法
    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的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在浙江,川菜,粵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不同,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東坡肉的材料和造型大同小異,材料都是五花肉,成品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大塊肉,紅得透亮,色入瑪瑙,軟而不爛,肥而不膩。
  • 『漫談東坡肉』東坡肉的起源,東坡肉的流傳,東坡肉的烹技.
    很快,蘇軾不僅居黃州東坡躬耕,而且還在此處荒地築起了一間草房,取名「東坡雪堂」,同時自號「東坡居士」。在這裡,蘇軾每天除了勞動和賦詩下棋,還在閒暇時琢磨起烹調技藝。有一次家裡來客人,蘇軾親自動手烹豬肉待客。他把豬肉切塊放到水鍋裡,加調料並以微火慢慢燉著後,便與客人對坐下起棋來。不過在棋局結束時,他才猛然想起鍋中的肉。
  • 中國十大名菜之東坡肉
    而經過這八大菜系還引申出很多地方菜系,而這些菜系中都會有一兩道甚至更多道的代表名菜,而說到中國名菜,可能我們還是會想到傳統的中國十大名菜,這中國十大名菜分別是北京烤鴨、四川麻婆豆腐、西湖醋魚、飛龍湯、無為板鴨(無為燻鴨)、東坡肉、腊味合蒸、辣子雞、東安子雞、清蒸武昌魚。而今天我們就來嘗一嘗這道來自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
  • 散文|吳越:東坡與肉
    茶如山泉清香回甘,肉似琥珀香糯不膩,這人間的清歡至味,縈繞客人全部的心頭好。杭州人頷首、拱袖:「吃茶!」自覺那便是主人賞識你的全部徵兆——杭州人喜歡你,不必像風走過八千裡。「東坡」不止是杭州人餐桌上的半數禮儀。
  • 古代大吃貨蘇東坡"菜譜"首公開 東坡肉原是白水煮肉
    東坡肉(資料圖)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浙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香糯而不膩口。但是古時的東坡肉也是這樣嗎?
  • 極品東坡肉!
    東坡肉,又名紅燒肉、滾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
  • 美食菜譜東坡肉
  • 嫌東坡肉做著麻煩?看完本文,教你簡單怎樣做出香噴噴的東坡肉
    而製作五花肉比較常見的就是東坡肉了。東坡肉是江南地區非常有特色的一道傳統名菜,不同的地區的東坡肉的做法和用料也都不一樣。如果你覺得東坡肉做起來很麻煩的話,小編就教你一種簡單的東坡肉的做法首先我們要準備好製作東坡肉需要的食材,具體需要準備的食材有:五花肉、黃米酒、鹽冰糖、生抽、八角、香葉、蔥、還有姜。
  • 東坡肉其實是白水煮肉?「名人菜」多無據可查
    考證  東坡在世時,其實沒有「東坡肉」  對於東坡肉的來由,一種普遍被認可的說法是,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由此慢慢從杭州傳遍全國。
  • 東坡肉的做法
    東坡肉據說是因蘇東坡而來,但歷史的淵源我們就不深究了,之所以做它是因為一家人的是肉如命,或許做法不正宗,或許味道也不那麼盡人如意,但這是一個最適合的味道,屬於我家的味道。6、五花肉上鋪上拍散的生薑7、最後再鋪一層香蔥8、倒入三勺老抽,四勺生抽9、放入冰糖,兩個大料10、最後倒入黃酒,黃酒莫過食材即可,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煮一個半小時11、把蒸熟的肉移入大碗或盤子裡
  • 舌尖上的浙菜——東坡肉
    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後燒的,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東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異,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豬肉,成品菜都是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塊兒,紅得透亮,色如瑪瑙,夾起一塊嘗嘗,軟而不爛,肥而不膩。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
  • 東坡肉怎麼做?有什麼亮點?
    東坡肉的故事你聽說過嗎?相傳蘇東坡為官清廉,愛戴百姓,百姓十分的擁戴他,每年過年百姓們都會送一大頭豬給他,他不肯收,老百姓也不幹,於是蘇東坡就想了一個辦法。蘇東坡將肉收下以後,分割成一大塊一大塊,而後放入陶瓷罐中,肉下面墊上生薑,大蔥,倒入紹興的花雕酒,白糖,小火燜2個小時,之後撈出裝碗,淋上罐子裡的湯汁,再上蒸籠蒸一個小時,就可以吃了,東坡肉的特點就是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滿口留香。
  • 你喜歡吃東坡肉嗎,東坡肉到底是怎樣一道美食?
    東坡肉是眾所周知的一道美食,其典故與蘇東坡有關。下面從其來源,簡易做法,營養價值等各方面來描述一下東坡肉到底是怎樣的一道美食。東坡肉的顏值和味道東坡肉色澤紅亮,非常酥軟,東坡肉皮薄肉酥。而且東坡肉香味十足,最大的特點就是「燜香」。而且東坡肉的肥肉幾乎看不見,已經化了,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東坡肉確實是一道不錯的下飯美食。
  • 蘇東坡與東坡肉的故事
    東坡肉是又叫滾肉、紅燒肉,是江南漢族傳統名菜,豬肉味首要的食材,薄皮嫩肉,顏色紅眼,味香齊全,酥而不碎。東坡肉可謂是色香齊全,受到了群眾的喜歡,滿口留香,讓食者回味無窮。那麼東坡肉和蘇東坡到底有沒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今日小編就和大家一同共享一下東坡肉的典故。
  • 東坡肉有什麼來歷?
    東坡肉有什麼來歷?我相信東坡肉這道菜大家都很熟悉吧,那有多少人知道東坡肉為什麼叫東坡肉麼?可見得煮肉火候是最要緊了。有人常喜歡吃東坡肉,就是把肉切成大塊,用醬油、好酒及作料慢火燒煮,其味鮮美。這方法是宋朝蘇東坡創造出來的,他在黃岡的時候,曾有一首吃豬肉的詩說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能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見東坡煮肉的方法之妙了。
  • 東坡肉的家常做法簡單卻不普通 東坡肉的來歷和故事
    東坡肉是一道名菜,豬肉燉製而成,其色香味美,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入口糯糯,肥而不膩,有鮮紅的色澤,肉香汁濃,骨脆勁道而不肉爛,十分可口。宋哲元有四年(蘇軾去了杭州,15年前州長後。浙江太湖地區多暴雨,洪水泛濫,大量農作物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