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匯區持續建設高品質有溫度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21-01-20 澎湃新聞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上海實際、提煉上海經驗,從「保障」與「促進」兩方面入手,為實現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徐匯區作為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歷來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提供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蔣豔介紹,「十三五」期間,徐匯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市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第二屆「日暉有戲」戲曲文化節多層次布局文化設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2020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第二屆「日暉有戲」戲曲文化節在徐匯區斜土街道舉行,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上海京、昆、滬、越、淮、評彈等各大院團在徐匯區這個街道連臺上演,讓大小戲迷大呼過癮。

「『日暉有戲』戲曲文化節今年已經舉辦了第二屆。我們聯合了上海戲曲中心下的京、昆、滬、越、淮、評彈6家市級院團,在我們的社區為老百姓奉獻了很多精彩的演出,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雅的傳統藝術。」蔣豔介紹,在打造「市、區、街鎮、居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同時,徐匯區對網絡中的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和要求。斜土街道文化館作為總分館體系中的分館,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讓「日暉有戲」的服務區域從斜土街道拓展至徐匯乃至全上海。

「區級的文化館、圖書館,作為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中的『總館』,我們要求是做『強』。比如創作水平,要能出精品,能在全國、市級賽事上拿獎。」在去年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徐匯區的文化館獲得了兩個群星獎,這是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徐匯藝術館近年來打造的敦煌樂舞展、徽墨展也接連拿到了國家文旅部的十大優秀展陳提名獎。另外,針對區域內文博資源豐富的特徵,打造「光啟博物館聯盟」「匯悅讀書香聯盟」,做出品牌。

對街鎮館,也就是總分館體系中的分館,則要求「特」,也就是「一館一品」,特別是在四個示範館,做出品牌做出特色。

凌雲的梅隴文化館是以「微劇創作」為特色的分館,今年舉辦了第一屆「海上匯微劇節」,面向全國進行徵稿;斜土街道「戲曲特色」分館,「日暉有戲戲曲節」今年已經舉辦了第二屆,演出更精彩,輻射人群更廣。

對於居委會這一層,要求則是「精」,精準服務,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強標準化建設,提升服務效能,把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配送到百姓的家門口,提升百姓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

「十三五」期間,徐匯區專門制定《文化發展專項規劃》《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彰顯「海派之源」新標杆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性文件,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建立規劃審批前置徵求意見機制,以文化賦能城區治理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間,讓居民享受文化服務更加便捷、更有品質。「社區文化活動管理標準化建設」成功獲評國家第三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

「美術館裡的美術課」廣覆蓋服務各種人群,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這幾天,國際美柔汀特展在徐匯藝術館舉行,上海紫竹園中學高一四班的學生們來到這裡,上了一堂「美術館裡的美術課」。

「第一次在美術館裡上課,很新奇,很有氛圍。」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興趣十足地了解了美柔汀版畫的歷史和工藝,並現場創作了自己的藏品。

「美術館裡上美術課」是徐匯藝術館自2015年開始策劃推出的公共教育項目,把原本在教室裡進行的美術課轉換到美術館的展覽場景下,由美術館專業人員和學校的美術老師、藝術家共同備課,打造三位一體的美術教育課堂。2018年圍繞敦煌樂舞專題展的12堂美術課,2019年圍繞烏金千秋照——徽墨專題展推出了5堂美術課都大受歡迎。

美育是徐匯區針對未成年人重點打造的公共文化特色。未成年人之外,徐匯區白領眾多,社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也有熱切需求,針對區內不同的人群,徐匯建立了多元化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服務和多渠道的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實現公共文化的全人群共建共享。

面向社區居民,徐匯依託特色各異的鄰裡匯,增強零距離社區文化活動服務的精準性,健全四級聯動文化配送網絡,形成「藝享徐匯」文化菜單,使社區居民能就近就便享受豐富、低價、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針對在職人群,徐匯以「風採大展示、團隊大競技、各界齊參與」為目標,舉辦市民文化節、徐家匯白領藝術節、「矚目漕河涇」創新文化節等文化活動。

面向未成年人,徐匯尋找文教契合點,舉辦「藝術加油站」——文藝培訓進校園活動,開展「美育卡」美術普及教育項目,與上音歌劇院共同打造「遇見歌劇」音樂普及系列活動,推廣「非遺項目進校園」、舉辦「我是圖書小館員」等,形成一批特色項目。

面向殘疾人群體,徐匯建立全市首家區級無障礙數字圖書館、首批社區無障礙電影放映點;針對流動人口,開設「星空下的電影院」;在「濱江建設者之家」設立圖書閱覽區域,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夏令營活動等文化配送服務。

「均等化的其中一個含義就是不同地區的人們享有相對均等的公共文化權益。」蔣豔介紹,徐匯區的文化資源分布還存在一定的南北不均衡的問題,相對於南部地區,北部地區文化資源較為集聚,「未來,我們也會在整個全區的文化設施布局上加強南部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比如在西岸打造徐匯區圖書館(西岸館)等。」

黑石公寓M+音樂園區大力度推進信息建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武康大樓、巴金故居、宋慶齡故居、夏衍舊居……在衡復歷史文化區內,遊人不經意間就會邂逅一座歷史悠久、造型獨特的老建築。如今,徐匯在區內498處歷史建築上設置了二維碼導覽,拿起手機「掃一掃」,面前老建築的前世今生就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在這裡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體驗。

「建築可閱讀宜居示範區智慧導覽」只是徐匯區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的一個例子。科技改變生活,也改變著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

「徐匯區現在已經有『徐匯文旅雲』這樣一個一站式提供文化旅遊公共服務的數位化的平臺,不僅可以獲得徐匯區的文化場館、旅遊景點等相關信息,可以預約觀看演出參加活動,行走徐匯的旅遊線路進行打卡,還可以通過積分體系兌換文創產品等等。」蔣豔介紹,「十三五」期間,結合「智慧徐匯」建設契機,徐匯正在以文化+網際網路+科技,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由傳統向數位化轉變。

文化館和圖書館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徐匯努力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的數位化建設,推出一批「雲導賞」「雲課堂」「雲培訓「雲演出」,將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到基層。延伸到基層的數位化網絡,使文化資源能夠精準有效地輸送到社區百姓身邊,實現「需求側」精準對接,文化資源供給「零距離」。依託配送渠道,2019年全年,圖書館共配送活動175場,參與人次約5000。

在街道層面,徐匯也積極推進數位化智慧化建設。華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已經實現運用數位化智能後臺實時監控各個場館、教室的使用情況,並能夠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大數據分析用戶的年齡層次、偏好等,實現更精準的服務,運用機器人實現諮詢、活動預約、電影票購買等等。

「未來,我們會進一步擁抱新技術,把5G、VR、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到我們的文化場館,進一步提高我們服務的精準性和服務效能。」

蔣豔認為公共文化數位化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特別是今年的疫情以來,對數字平臺的建設,數字文化內容的製作和提供,線上線下同步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應該說是一個促進和契機。」疫情期間,線下文化活動減少,「徐匯微社區」「徐匯文旅雲」等數位化線上平臺大放異彩,在線上看一場演出、聽一場講座,成了特殊時期市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新形式。

龍南佳苑「燈塔書房」多舉措引導扶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社會化走入徐匯區龍南佳苑,沿途橙色溫暖的設計元素一路導引居民前往「燈塔書房」。龍南佳苑是上海市中心城區最大體量的區籌公租房項目,約有150餘家區域內重點單位的2100名青年人才入住。這家「燈塔書房」針對這裡「白領公寓」的特點做了相應設計,一樓放置了電子閱讀本自助借閱機,海報欄定期更新活動預告,二樓色彩繽紛的書架擺滿徐匯區圖書館配送的300多本圖書,搭配燈塔閱讀裝置:多維共享書盒、藍牙耳機嵌入式多格書櫃等,提供平面、音視頻等多種維度的閱讀體驗。

貼心的人性化設計背後,是一家社會組織「自然力研究院」。自然力研究院負責「燈塔書房」項目的策劃和執行,其中既包括整個項目的視覺設計、落地執行,也包括閱讀活動的策劃。

如今燈塔書房已經開出多家,樂山新村的鄰裡小匯、龍南佳苑的人才公寓T20的黨群服務服務站都點亮了「燈塔」,根據每家燈塔書房所在的位置和空間條件,人群需求的差異性和空間條件,自然力研究院會進行不同的設計和活動策劃。

「我們鼓勵公共文化建設供給主體的多元化。」蔣豔表示,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是公共文化內容服務提供的非常有益的補充,有利於進一步的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激發活力,「我們也會形成一批合格的、優質的提供公共文化的社會主體的目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培訓等方式來扶持、規範他們的發展。」

陳佩秋、賴聲川、餘隆等工作室落地徐匯,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等國內外優秀文化機構匯聚徐匯……目前,徐匯區文化類社會組織註冊數已達109家。

徐匯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2019年,參與區公共文化配送的主體達185個,配送服務項目863個1831場次,其中送至居委活動室1140場次、佔總場次的62.3%,總受益人次達16.8萬人次。

將優質市場資源引入,提升區域公共文化品質,徐匯區在不斷賦予公共文化服務新內涵。區文旅局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從系統「內循環」轉變為社會「大循環」。

「未來,我們將以《條例》的頒布與實施為契機,在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蔣豔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雙港鎮:打造「有溫度」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聚焦設施建設服務難題,努力開創鎮域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局面,雙港鎮公共服務辦以打造「有溫度」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宗旨,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體質。
  • 上海舉行「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系列發布會(徐匯區專場)
    原標題:7月31日上海舉行「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專題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徐匯區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  7月31日,上海舉行「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專題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徐匯區專場),請徐匯區委書記鮑炳章,區委副書記、區長方世忠,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局長茹國明
  • 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張暉榮獲徐匯區政府質量獎個人獎
    上海2020年12月3日 /美通社/ -- 12月2日上午,2020年徐匯區政府質量獎頒獎儀式在西岸美術館舉行。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張暉榮獲徐匯區政府質量獎個人獎。此次徐匯區政府質量獎的共16個獲獎者,涉及科技、醫療、文化等各行各業,橫跨產品、服務、工程、人居四大質量領域,既有科技醫藥等「硬核」產業的領軍企業,也有新興服務業、文化領域的龍頭單位,這些質量先行者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堅守以創新為靈魂、以品質為生命的初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堅持創新、追求品質是他們共同的價值導向。
  • 濱海新區全力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
    這一切都得益於濱海新區近年來不斷加速推進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步伐,人文風貌之美已今非昔比,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充實、日新月異。2018年濱海新區獲得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兩年多來,通過加強設施建設,讓百姓便捷享受文化服務,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改革,讓服務品質和效能全面提升。
  • 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張暉榮獲徐匯區政府質量獎個人獎
    上海2020年12月3日 /美通社/ -- 12月2日上午,2020年徐匯區政府質量獎頒獎儀式在西岸美術館舉行。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張暉榮獲徐匯區政府質量獎個人獎。此次徐匯區政府質量獎的共16個獲獎者,涉及科技、醫療、文化等各行各業,橫跨產品、服務、工程、人居四大質量領域,既有科技醫藥等「硬核」產業的領軍企業,也有新興服務業、文化領域的龍頭單位,這些質量先行者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堅守以創新為靈魂、以品質為生命的初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堅持創新、追求品質是他們共同的價值導向。
  • 以法律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但由於長期以來底子薄,欠帳多,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然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設施建設、服務和產品提供、運行機制、財政投入、監督評價等方面還缺乏制度性保障。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 答卷人|上海徐匯持續提升城區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打造高質量發展...
    鮑炳章在會上表示,徐匯區立足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區定位,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全力建設創新徐匯、幸福徐匯、文化徐匯、美麗徐匯,持續提升城區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相融合的典範城區。
  • 《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
    ,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為突破口,補好公共文化發展「短板」,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加快推進上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設。為了全面反映2016年上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狀況,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會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編寫本報告。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上海徐匯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匯模式」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實習生 楊霽月上海,徐匯區,正在全力建設創新徐匯、幸福徐匯、文化徐匯、美麗徐匯。據悉,近年來,徐匯區依託醫療教育優勢資源,不斷加大民生普惠力度,構築人工智慧新高地助力產業發展,打造世界級濱水生活岸線,在8.4公裡的濱江岸線建設20個固定的「水岸匯」,推進公共服務站點建設,其服務功能包括衛生、資訊、休憩、活動、寄存和應急服務,滿足市民的點滴需求。
  • 廣西出版專著研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創建創新案例研究》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廣西第一本基於創建創新的公共文化案例研究學術著作,其中案例均選自廣西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項目)的個案。作者賓陽為中國文化報廣西記者站站長、廣東省文化產業促進會理事、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美好生活添彩
    從2015年12月省政府公布並實施《山西省「十三五」文化強省規劃》,到2020年全省「三館一站」及博物館免費開放工程得到空前發展,文化館(站)、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建設與免費開放運行有序,推進紮實。5年來,山西省公共文化建設網絡日益完善,共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20633個。
  •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福州經驗」
    2015年8月,福州市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同年12月,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在福州調研時表示,群眾的文化一定要按照群眾的興趣喜好來辦。福州有良好的群眾文化活動基礎,希望多做探索,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累經驗。
  • 上海徐匯區:文化配送從「找不到」到「慢慢挑」
    原標題:上海徐匯區:文化配送從「找不到」到「慢慢挑」  青瓦綠樹,鳥聲繞耳,坐落於徐匯區華涇公園內的東灣藝術中心近日迎來首展。讓賓客們意想不到的是,這座精緻的江南民居式展廳,曾經竟是一幢辦公樓。華涇鎮政府通過與文化社團合作,將其打造為藝術中心,為本地書畫社提供互動資源,為學生提供免費觀展,讓更多居民享受公共文化發展帶來的實惠。
  • 打造文化客廳、鄉村舞臺……泰順司前畲族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打造文化客廳、鄉村舞臺……泰順司前畲族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亮點多   自2018年溫州市被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列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以來,浙江泰順的司前畲族鎮抓人文、建陣地、重基層、
  • 福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全面展開
    3.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積極探索「線上+線下」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根據文旅部要求,赴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開展2020年「春雨工程」文旅志願服務活動,舉辦了「遇見福州」攝影作品展、「閩都匠心」技藝展示、「書畫有約 翰墨傳情」書畫筆會、及精彩的文藝演出等活動,此次活動不僅將閩都優秀傳統文化送到貧困縣基層群眾身邊,更在文化交流中搭建起兩地友誼的橋梁,以文旅志願服務為脫貧攻堅提供精神動力。市群藝館持續推進「文化志願手拉手」文化志願品牌活動。
  • 建設現代型文化館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文化館的功能和作用還沒能得到充分的彰顯和發揮,文化館的價值也並沒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面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要求,面對新的重大發展機遇,文化館必須順應形勢,迅速做出選擇。
  • 天津市河西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掠影
    河西區堅持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合資源、全員參與,形成全區上下一盤棋、齊心協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生動局面,制定實施了《河西區關於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實施辦法》等42個制度性文件,從頂層設計上為文化惠民、文化樂民做好保障。區財政持續加大對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全區文化事業費投入由2012年的2930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9224萬元,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資金達到112元。
  • 打造有顏值有溫度的居民家門口的「客堂間」 ——徐匯區召開深化...
    打造有顏值有溫度的居民家門口的「客堂間」 ——徐匯區召開深化鄰裡匯建設推進會 2019-12-10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中山答卷」
    原標題:高質量完成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任務 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中山答卷」 自2018年4月獲得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以來,廣東省中山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創建工作,形成了具有濃厚特色、可示範、可複製、可推廣的「六創」工作經驗,為建設「灣區樞紐 精品中山
  • 株洲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紀實
    3月19日,2019年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現場經驗交流會在上海召開。此次會議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正式公布了第三批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名單並進行授牌表彰。在會上,株洲市被正式命名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成為我省此次進入示範區名單唯一的城市。 2015年7月,株洲市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