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遼寧西豐的歷史是從發現了西岔溝西漢時期的古墓群開始的。然而2001年秋,被一個農民在釣魚鄉釣魚村的小英屯後山發現的一座石棺墓改寫了,將西豐的歷史向前又推進了幾百年。2002年春,鐵嶺市市博物館派員會同西豐縣文物管理所一起去現場調查。經上級批准,對石棺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共發現石棺墓4座。
墓群位於西豐縣西北25公裡的釣魚鄉釣魚村小育英屯後山一道東南向山岡的南坡,東距釣魚鄉公路約100餘米,公路東為艾青河,墓地前有一道東西方向的山岡,岡前即為小育英屯。四座墓基本呈東西方向排成一列。墓地所在山坡種植柞樹,土質為黃沙質土。墓葬在南坡上自上而下傾斜,地表面有多道衝溝,墓葬上的封土厚薄不等,墓頂距地表深20-60釐米。
其中M1墓位於四座石棺墓最東一座,距M2墓2.3米,整個墓室由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塊石壘成,西壁北端有三塊立石,南壁已被拆去。塊石大多為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石質為青色砂巖。墓室平面為長方形,長1.81、寬0.64、深0.7米。墓底無鋪底石。該墓已被掘至墓底,隨葬品被取出後打碎,散布於墓周圍,因其過於殘碎,已無法修復,根據陶片應該是一壺一罐二件陶器。
M2墓東距M1墓2.3米,與其東西並列,墓室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塊壘砌,蓋石已不見。西壁大部分已被拆去,北端僅剩一塊壁石,南端二塊立石,北壁兩端用立石、中間砌以塊石,東、南兩壁保存較好,未遭破壞。清理時在墓東壁近南端發現一夾砂紅陶半甕形器,置於墓室東壁上,內有人骨碎渣和人的牙齒。根據對這件半甕形器形制分析,應該是當時人們生活中實用的陶甕,可能是下部殘損後對其上部加以修正而用作甕棺。M2墓室為長方形,長2.3米、寬0.64、深0.68米,墓底無鋪底石。墓葬雖遭破壞,但隨葬品未被擾動,放置在墓室南部左側,共有四件陶器,一件石器,其中壺一件,罐兩件,陶紡輪一件,石紡輪一件,屍骨已經不存。
M3墓位於四座石棺的最西端,距M4墓10.5米,與M1、M2、M4不在一條直線上排列,前移2米,墓已被破壞,蓋石均被揭去,有的散置於墓外地表,有的棄於墓坑內。東西兩壁用方形塊石砌築,南壁是較薄的石板立砌,北壁用一塊較大立石,立石在中間斜斷。東、西、南三壁南側的墓壁上部被部分拆去。墓室呈長方形,長1.86、寬0.44、深0.4米,亦無鋪底石,不見人骨。由於墓已破壞,僅在墓室東南角距墓口深20釐米的填土中發現陶缽一件。M4這座石棺是在清理完M1、M2、M3後,在M2西2米處新發現的一座墓,因而編號為M4。發現時石棺墓蓋石距地表面不足20釐米,墓由大小不等、不甚規則的六塊長方形石板封蓋墓室。
石塊長0.84米、寬0.46米,厚度都在7釐米左右。墓四壁由立石和塊石混砌。北壁是一塊大立石,上置三塊石。西壁北側全部為立石,至墓中部因外部擠壓而倒塌於墓室中,壓在死者的腰部。西壁南側為塊石類以立石混築。東壁北側有二塊立石,餘下和南壁均用塊石砌成。墓室為長方形,長1.86、寬0.38、深0.52米。墓因保存完整,未遭人為破壞,保留有人骨,但已高度朽爛,看見頭骨和兩段大腿骨,從骨骼看死者為仰身直肢葬,頭北、腳南。隨葬品放置在死者的腰下部和腿部。腰下部發現石斧、石鋅、陶罐各一件,腿部放置陶罐一件。
四座石棺墓共出土隨葬品11件,其中,壺二件,罐三件,缽一件,半甕形器一件,陶紡輪一件,石紡輪一件,石斧一件,石鋅一件。頭一件壺為細砂紅陶,間呈灰褐色,手制,敞口,斜頸、削肩、平底。最大腹徑靠近下部,口徑5.6釐米、最大腹徑12.7釐米、底徑8.6釐米、高15.7釐米。第二件壺為夾砂黑陶,頸及肩部因燒制火候不勻而呈現大面積褐色斑塊,另外還有其他物件若干。
西豐縣釣魚鄉小育英屯後山石棺墓的發現和清理,是遼北地區田野考古工作重要收穫。對於我們拓寬遼北西周——春秋戰國青銅文化的認識,是一件珍貴的資料。釣魚村小育英屯後山的石棺墓群,是一種用塊石壘砌的石棺墓,與吉林地區的西團山文化石棺墓中有相同的形制,都是塊石壘砌,而在墓壁中雜有立石,這種墓葬形制在新賓老城和開原市八棵樹鎮建材村發現相同。
學者和專家認為釣魚村小育英屯石棺墓同於西團山石棺墓。因為年代較久,難以從骨骼發現墓主人的身份與性別,但從隨葬品的不同可以區分墓主人的身份與性別。M2隨葬陶、石紡輪為紡織工具,表明墓主人應是一位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隨葬石斧、石錚的M4墓主人,表明他應是一個男性。從隨葬品不同情況,反映當時男女社會分工不同。男子從事農業生產,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務勞動。
釣魚村小育英屯後山石棺墓的年代可通過同類墓葬及遺物的類比大體推知,與撫順新賓東升洞穴和老城石棺陶壺形制基本相同。在小育英屯M2中發現的石紡輪也可以在新賓老城石棺慕中看到的相同。石斧、石鋅則是遼東山區遺址和墓葬中常見的器物形制,鑑於撫順新賓東升洞穴墓葬年代約從西周到春秋,由此推斷釣魚村小育英屯石棺墓的年代大體在春秋中晚期,最晚不過春秋戰國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