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西豐小英屯不簡單,四座戰國時期古墓葬,將西豐歷史再次改寫

2020-12-12 故事魔袋

大家都知道遼寧西豐的歷史是從發現了西岔溝西漢時期的古墓群開始的。然而2001年秋,被一個農民在釣魚鄉釣魚村的小英屯後山發現的一座石棺墓改寫了,將西豐的歷史向前又推進了幾百年。2002年春,鐵嶺市市博物館派員會同西豐縣文物管理所一起去現場調查。經上級批准,對石棺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共發現石棺墓4座。

墓群位於西豐縣西北25公裡的釣魚鄉釣魚村小育英屯後山一道東南向山岡的南坡,東距釣魚鄉公路約100餘米,公路東為艾青河,墓地前有一道東西方向的山岡,岡前即為小育英屯。四座墓基本呈東西方向排成一列。墓地所在山坡種植柞樹,土質為黃沙質土。墓葬在南坡上自上而下傾斜,地表面有多道衝溝,墓葬上的封土厚薄不等,墓頂距地表深20-60釐米。

其中M1墓位於四座石棺墓最東一座,距M2墓2.3米,整個墓室由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塊石壘成,西壁北端有三塊立石,南壁已被拆去。塊石大多為長方形和不規則形,石質為青色砂巖。墓室平面為長方形,長1.81、寬0.64、深0.7米。墓底無鋪底石。該墓已被掘至墓底,隨葬品被取出後打碎,散布於墓周圍,因其過於殘碎,已無法修復,根據陶片應該是一壺一罐二件陶器。

M2墓東距M1墓2.3米,與其東西並列,墓室是用大小不等的石塊壘砌,蓋石已不見。西壁大部分已被拆去,北端僅剩一塊壁石,南端二塊立石,北壁兩端用立石、中間砌以塊石,東、南兩壁保存較好,未遭破壞。清理時在墓東壁近南端發現一夾砂紅陶半甕形器,置於墓室東壁上,內有人骨碎渣和人的牙齒。根據對這件半甕形器形制分析,應該是當時人們生活中實用的陶甕,可能是下部殘損後對其上部加以修正而用作甕棺。M2墓室為長方形,長2.3米、寬0.64、深0.68米,墓底無鋪底石。墓葬雖遭破壞,但隨葬品未被擾動,放置在墓室南部左側,共有四件陶器,一件石器,其中壺一件,罐兩件,陶紡輪一件,石紡輪一件,屍骨已經不存。

M3墓位於四座石棺的最西端,距M4墓10.5米,與M1、M2、M4不在一條直線上排列,前移2米,墓已被破壞,蓋石均被揭去,有的散置於墓外地表,有的棄於墓坑內。東西兩壁用方形塊石砌築,南壁是較薄的石板立砌,北壁用一塊較大立石,立石在中間斜斷。東、西、南三壁南側的墓壁上部被部分拆去。墓室呈長方形,長1.86、寬0.44、深0.4米,亦無鋪底石,不見人骨。由於墓已破壞,僅在墓室東南角距墓口深20釐米的填土中發現陶缽一件。M4這座石棺是在清理完M1、M2、M3後,在M2西2米處新發現的一座墓,因而編號為M4。發現時石棺墓蓋石距地表面不足20釐米,墓由大小不等、不甚規則的六塊長方形石板封蓋墓室。

石塊長0.84米、寬0.46米,厚度都在7釐米左右。墓四壁由立石和塊石混砌。北壁是一塊大立石,上置三塊石。西壁北側全部為立石,至墓中部因外部擠壓而倒塌於墓室中,壓在死者的腰部。西壁南側為塊石類以立石混築。東壁北側有二塊立石,餘下和南壁均用塊石砌成。墓室為長方形,長1.86、寬0.38、深0.52米。墓因保存完整,未遭人為破壞,保留有人骨,但已高度朽爛,看見頭骨和兩段大腿骨,從骨骼看死者為仰身直肢葬,頭北、腳南。隨葬品放置在死者的腰下部和腿部。腰下部發現石斧、石鋅、陶罐各一件,腿部放置陶罐一件。

四座石棺墓共出土隨葬品11件,其中,壺二件,罐三件,缽一件,半甕形器一件,陶紡輪一件,石紡輪一件,石斧一件,石鋅一件。頭一件壺為細砂紅陶,間呈灰褐色,手制,敞口,斜頸、削肩、平底。最大腹徑靠近下部,口徑5.6釐米、最大腹徑12.7釐米、底徑8.6釐米、高15.7釐米。第二件壺為夾砂黑陶,頸及肩部因燒制火候不勻而呈現大面積褐色斑塊,另外還有其他物件若干。

西豐縣釣魚鄉小育英屯後山石棺墓的發現和清理,是遼北地區田野考古工作重要收穫。對於我們拓寬遼北西周——春秋戰國青銅文化的認識,是一件珍貴的資料。釣魚村小育英屯後山的石棺墓群,是一種用塊石壘砌的石棺墓,與吉林地區的西團山文化石棺墓中有相同的形制,都是塊石壘砌,而在墓壁中雜有立石,這種墓葬形制在新賓老城和開原市八棵樹鎮建材村發現相同。

學者和專家認為釣魚村小育英屯石棺墓同於西團山石棺墓。因為年代較久,難以從骨骼發現墓主人的身份與性別,但從隨葬品的不同可以區分墓主人的身份與性別。M2隨葬陶、石紡輪為紡織工具,表明墓主人應是一位從事家務勞動的女性。隨葬石斧、石錚的M4墓主人,表明他應是一個男性。從隨葬品不同情況,反映當時男女社會分工不同。男子從事農業生產,而婦女則從事紡織等家務勞動。

釣魚村小育英屯後山石棺墓的年代可通過同類墓葬及遺物的類比大體推知,與撫順新賓東升洞穴和老城石棺陶壺形制基本相同。在小育英屯M2中發現的石紡輪也可以在新賓老城石棺慕中看到的相同。石斧、石鋅則是遼東山區遺址和墓葬中常見的器物形制,鑑於撫順新賓東升洞穴墓葬年代約從西周到春秋,由此推斷釣魚村小育英屯石棺墓的年代大體在春秋中晚期,最晚不過春秋戰國之際。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遼寧西豐是個什麼樣子,各部落之間更迭興衰,真是一言難盡
    作為遼寧西豐人,我每次去城子山都會想一個問題。城子山究竟建於何時?在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後人只能在有限的歷史文獻中窺探風貌,在典籍的隻言片語中解讀史實,說實在的誰也沒有準確答案,包括歷史學家。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歷史,多民族多元文化並存。
  • 西豐各旅遊景點位置
    最美油畫季 康養西豐行城子山 這裡不僅僅風景優美 更是東北抗聯根據地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涼泉鎮城子山小東溝 我們這有萬畝花海 也有青山綠水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東昌村東溝屯聯繫電話:15104268923西豐小東溝森林公園中國野蠶博物館
  • 遼寧西豐舊馬市:各民族間的經貿往來媒介,豐富地域文化值得期待
    在遼寧西豐的更刻鄉就有個馬神廟屯。這裡明清期間有一座頗具規模的馬神廟,還有一塊刻有滿文的石碑。關於遼北地區的馬市興衰更迭源遠流長,從秦晉時期開始,這裡就是草原遊牧民族與漢人統治區相接觸的地方。和平時期,遊牧民族和漢民經貿往來十分頻繁,他們大多是以馬匹、綢緞、瓷器作為主要交易對象,所以馬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上個世紀80年代,馬市和牛市逐漸混在了一起。
  • 古道愁腸:遼寧西豐歡喜嶺的今世前生,歲月滄桑改變了它的容顏
    遼寧西豐的歡喜嶺是碾盤河一帶來西豐城繞不過的門戶,也是一條古道。以前的歡喜嶺叫喜鵲嶺,因嶺上喜鵲窩多而得名。站在歡喜嶺的高處可以俯視西豐城的全景,是攝影愛好者選擇拍攝縣城的最佳地點。歷史上歡喜嶺比較出名,是人們過寇河橋進入西豐縣城必須之地。在清朝之前,歡喜嶺以南的地域歸前清滿族四大部落之一的哈達部落管轄;而寇河以北歸葉赫部落所有。歡喜嶺正好是哪個時期兩個部落間的門戶。歡喜嶺下面的平坦地帶是六安村,建縣前這個地方叫六馬架。因為有拓荒者在這裡搭了六個窩棚而得名,建縣時為了統一地理名稱改名六安。六安與西豐城隔河相望,依依帶水。
  • 西豐屯裡的那些事:趙爺是個「屯不錯兒」,那個地方都有這樣人
    「屯不錯兒」很早就有。西豐建縣歷史雖然不長,但也有一百多年了。從歸屯那天起,就有了村規民約,村民之間發生糾紛基本採取內部調節的辦法,所以才有了「屯不錯兒」「說合人」這一說。除非發生了刑事案件,一般糾紛官府是不管的。西豐地處遼北東部山區,清朝時被封禁為皇家圍場。
  • 西豐我的家鄉,看一看你就知道了
    來過西豐的人都承認,西豐是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小城,這座有著建縣百年歷史的山水小城,因梅花鹿而聞名於世。關於掏鹿城的來歷人們早已耳熟能詳。而西豐能夠追朔的歷史卻是早在公元3000多年前的漢代,著名的漢代西岔溝匈奴文化古墓群就發祥在縣城北面不足3公裡小山坳裡,雖然當時發掘過的遺蹟早已被荒草淹沒,但擺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那萬件文物仿佛一直在無聲地述說著西豐這塊土地上的神奇。
  • 西豐我的家鄉,看一看你就明白了
    來過西豐的人都承認,西豐是一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小城,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山水小城,因梅花鹿而聞名於世。關於掏鹿城的來歷人們早已耳熟能詳。而西豐能夠追朔的歷史卻是早在公元3000多年前的漢代,著名的漢代西岔溝匈奴文化古墓群就發祥在縣城北面不足3公裡小山坳裡,雖然當時發掘過的遺蹟早已被荒草淹沒,但擺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那萬件文物仿佛一直在無聲地述說著西豐這塊土地上的神奇。
  • 乾德水庫與桃沅風景區,遼寧西豐的一個小山溝,如今的旅遊勝地
    因為離這不遠的地方是太平嶺,也是石人溝河的發源地。太平嶺以內的溪水流進了西豐的母親河寇河,而以外的溪水流進了東遼河。乾德水庫的上遊是奎英屯,這是一個古老的小村落,沒有幾戶人家,但很多年前有農民在山坡上發現了古人作為祭祀用的石棚,至於石棚處於什麼年代至今還在爭論。
  • 想不到,西豐小山溝裡也有江南水鄉景致,太好看了
    在西豐境內叫小東溝的地方不僅一處,隨著東昌村小東溝的聲名鵲起,其他小東溝幾乎被掩蓋了,小東溝成了這裡的專屬名詞除了有遠途出遊計劃外,如果想到近處看看,來小東溝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目前這裡還不收門票,距離也不算遠,距縣城也就20分鐘的路程。如果不是自駕遊,還有專門的小客車,十分方便。
  • 遼寧名片尋訪錄縣區篇① 西豐——中國鹿產第一縣
    在中國,鹿文化歷史悠久,李時珍就曾以"仙獸"來為鹿命名,而代表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龍身上,那壯美威武的龍角,也是來源於鹿角。說起鹿,就不得不提起遼寧西豐縣,這裡青山疊翠、山泉甘冽、草香醉人,有著"中國鹿鄉"的美名。
  • 猴石春蔭,西豐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風景,還記得縣誌上的老八景嗎
    猴石山是西豐人最熟悉的地方了,就是現在的北山公園。因為就在縣城內,大至白髮老叟小至三歲頑童沒人不知道的。但猴石春蔭是怎麼回事知道的人就不一定多了。在西豐老縣誌上有個叫巢閣的人寫了一組叫西豐八景的景觀詩,猴石春蔭是其中的一首流傳至今。
  • 張經濟(張小偉)、王老七等都來咱西豐了!幹啥來了?
    為了通過網紅直播擴大西豐地標產品的影響力,通過拍攝短視頻讓更多人了解西豐的旅遊文化。7月31日,遼寧西豐職工文化傳媒聯盟,開展了以「樂購好物,我在西豐等你」為主題暢遊西豐活動。活動中,我縣工會主席葉蘊娥與開原乾成錦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張小偉團隊演員一起來到我縣規劃展示館,詳細了解了我縣未來發展藍圖及重點區域規劃,一起走進城子山,重走抗聯路,感受我縣的民風民俗,人文歷史,一同來到貴州茅臺集團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世界鹿角博物館、釣魚鎮永晟種鹿場,深入到加工車間、產品展廳、養殖基地,更加了解我縣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為今後網絡直播帶貨,進一步傳播西豐好聲音講西豐好故事
  • 臺灣十大名嘴之一劉燦粱教授到西豐考察
    7月26 日,西豐縣委書記閆立峰,縣委副書記高維義在西豐縣賓館9樓會見了臺灣十大名嘴之一劉燦梁教授。閆書記向劉教授介紹了西豐縣地理環境、自然生態及經濟發展情況。劉燦梁教授對西豐的綠色生態環境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表示10月份將帶臺灣中小企業家和遼寧青年舉行一次走進西豐行動。
  • 西豐的肺——荒汀漁火與荷花池的前世今緣
    說起荒汀漁火也許大家不知道,但說起荷花池很少沒人不知道的。因為這是西豐人晚飯後經常去賞荷休閒的好去處,地點就在西豐火車站斜對的寇河邊,也就是縣城汙水處理廠所在地。然而,有誰會想到,這處才出現十幾年的西豐美景,竟然和百年前西豐縣誌上描寫的西豐八景之一——荒汀漁火有關呢?我想,大凡了解西豐歷史的人都知道,過去寇河兩岸有無數個沼澤,這些沼澤也被人們稱之為地球的肺——溼地!溼地對自然環境和氣候有調節作用,是獨特地域氣候形成的重要條件。
  • 西豐農信社:鹿鳴呦呦情意濃
    閆洪生一組數字,有著不一般的溫度和重量。5年、1.7個億,從2015年開始,遼寧省西豐縣農信社發放的扶貧貸款,成為千萬貧困戶打開小康生活大門的金鑰匙。位於西豐縣的遼寧偉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赤眼蜂為主,加工銷售蠶、蛹、蛾為輔的企業,產品十分暢銷。「我們每年都需要收購3000萬斤柞蠶繭,年年需要流動資金。西豐農信社每年都會向公司發放2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5年來已累計貸款1000萬元,對公司的支持力度很大。」遼寧偉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偉介紹。
  • 西豐美食熱線徵集中......
    許家雞味面抻--13234108117李記麻辣香鍋--02477846337老牛燒烤麻辣燙--02477847684阿香婆麻辣燙麻辣拌--15941024768嘉禾過橋米線--15141005776華萊士全雞漢堡(西豐店)--02477878520幸福裡融合美食餐廳--18841016533
  • 絕跡的「靛青」曾是遼寧西豐的一大產業,留下的靛池溝地名為證
    直到念初二的時候,鄰居劉大爺跟我講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我才覺得有點不對勁兒。他講他小時候肚子裡絛蟲,什麼都想吃,就是不胖,而且還老肚子痛。一次母親實在沒辦法了,就聽了一個老中醫的話,趁他吃東西時用了一塊靛青給他吃了,沒想到他吃後痛得滿地打滾,睡醒後發現有兩根筷子粗細的絛蟲從他嘴裡爬出來,這時人們才知道靛青可以打蟲子。
  • 家鄉的北大河套,是條「烏龍」,西豐人叫它烏魯河
    人們都知道寇河和碾盤河為西豐的兩大河流,而作為寇河支流的烏魯河知道的人也不少。這條河流起源於遼寧與吉林交界處的烏魯山,流經整個安民鎮境內,南溝北岔的小河匯集一起流入寇河。偽滿時期,日本人在烏魯山腳下的孫家溝發現了鐵礦,並且進行了勘探和小規模開採。60年代,國家在原鐵礦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成立了西豐鋼鐵廠,曾是省屬國家的重點企業,幾經起伏,一直持續到70年代。由於資源枯竭,到了80年代鋼鐵廠轉產組建了西豐鋼管廠,直至徹底停產。
  • 東大營與老苗圃,西豐產量最高的地眼,建縣之初幹什麼用了
    西豐朝陽橋以東直至東山頭過去叫東大營,是石人溝河流域衝積而成的小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被譽為西豐產量最高的「地眼」之一。為了發展林業,防止水土流失,鼓勵植樹造林發展養蠶業,東大營一直是縣苗圃所在地,因這裡的土質肥沃,繁育的樹苗又多又壯,可以供全縣造林之用。
  • 遼寧最冷的縣城:鐵嶺西豐古八景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旅遊特點。而西豐也曾有古八景之說:神樹清碑、城山玉壘、寇河秋月、猴石春蔭、巖松晚秀、青甸石人、荒汀漁火、駝峰飲澗。第一景:神樹清碑此景是說當年在現在的郜家店鎮立新村那個地方,清朝初年時就有一棵老樹,到民國年間還鬱鬱蔥蔥,樹下有一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