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曹邊學校:為這所鄉村小學,僑民們從英國運回了鋼筋水泥

2020-12-10 騰訊網

1929年興建的曹邊學校,建築已有九十年歷史。它高兩層,是典型的中西合璧設計風格,立面中央有一座小亭,小亭下方是黃底黑字的「曹邊學校」四字,一二層都是外廊式結構。儘管難免歲月斑駁,但鋼筋混凝土結構保持完好,是位於中山市的這個名叫曹邊的古村落的地標之一。

如今的曹邊學校,已是曹邊村老人活動中心,也是村史館所在地。從大門走進去,正前方是小小的禮堂,上方繁體的「禮堂」二字極具歷史感。敞亮的天井左側就是老人活動室,幾個老人正在扇著扇子看電視閒聊,見我進來,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沿樓梯走上天台,可以一覽曹邊村風光。古村依山而建,背後便是風水林,大片灰瓦被綠意簇擁。它開村於南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目前所見房舍,多半建於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嶺南特色的青磚大屋為最多,不少高聳的西式碉樓夾雜其中。

廣東省中山市曹邊村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二樓一側角落的教室,如今被闢為村史館,四周掛滿圖片,中央立著一座古人雕像,正是曹邊村民視之為祖的梁杞雕像。

《香山縣誌》記載:「良字都(良都指今中山南區一帶)梁族,原居延福裡,即石頭村,與沙湧毘連……鄂州通判杞,致仕時建議立縣。其裔孫亦嘉熙進士,知南康。元明間徙族北臺、溪漕等鄉。合福湧兩派,丁口約千五百人。」

這段記載中的「鄂州通判杞」,即梁杞,他也是香山地區(含今中山、珠海和澳門)立縣的發起人。當時這一地區還屬東莞縣,但人口漸多,加之漁鹽業發達,梁杞便奏請將香山升格為縣。他的上奏雖未被批准,但七十年後,陳天覺等人再度奏請香山立縣,終獲批准。

至於「溪漕」,正是今日曹邊。當年梁杞後人建村於梅嶺南側,有河溪自北往南流經村子,是古代梅嶺山區的水運通道之一,故名「漕邊」,後改名曹邊。

模仿西方城鎮格局的曹邊村

位於中山市南區的曹邊村,2017年入選國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公布的「美麗鄉村示範村」。至今仍遍布青磚灰瓦老房子的它,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沿村頭牌坊走入村中,任誰都會驚嘆於村子的乾淨整潔。作為老村落,它的道路也出奇寬敞,顯然百年前就已經過改造。而作為僑鄉,它的改造借鑑了西方城鎮格局,不但道路寬敞,還通過各種拐角位或房屋角度差異,營造出一個個公共空間,有綠化也有休憩處。

眼前的乾淨整潔來之不易。十幾年來,曹邊村從未停止人居環境整治工程,除了修復歷史建築外,還改造村道與綠道,利用村子舊有規劃格局,興建休閒設施和景觀,方有如今模樣。

村中大街

曹邊學校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重現光彩。1998年,曹邊學校與鄰村的北臺學校合併,舊校舍一度荒廢,也成為村子的衛生死角,也是村子整治工程的重點。如今的曹邊學校,雖不免歲月斑駁痕跡,但卻也因此更添韻味。

中山南區是著名僑鄉,曹邊村也不例外,海外僑胞數倍於村中人口。百年來,村中基礎設施多得僑胞出力,鋪橋修路,曹邊學校更是開了中山華僑捐建現代化學校之先河。1929年,旅澳鄉親梁業榮、梁官招、梁瑞榮和梁錦倫等集資捐建學校,從選址、規劃到興建一手包辦。為了確保工程質量,他們專門從英國進口了「紅毛泥」(水泥)和鋼筋,以真正的現代標準建造校舍。

曹邊學校開了中山華僑捐建現代化學校之先河,上圖為學校大門今日樣貌。

歲月留痕,建築的內外牆面都有些「灰頭土臉」,但校內採光近乎完美。陽光灑在天井中,兩側的樓梯和二樓的環形長廊也十分敞亮,與歐美大型房舍或教堂一樣,曹邊學校的四壁有一道道細長形多格窗戶,可以保障日常採光。

每間教室門側都懸掛著紀念碑式的教室名字,如「官招教室」和「業榮教室」,是在紀念捐建者。石碑已有些年頭,也許就是建校時所刻。

一代代華僑反哺家鄉

曹邊學校門前的籃球場不但是舊時操場,也是村中集會的廣場,廣場一側還有一個小小的曹邊市場,有頂遮頭的半開放式。簇擁廣場的不只是曹邊學校,還有沿海鄉民最熱衷祈福的天后宮。

天后宮旁是「迎源裡」牌坊,一條石板街蜿蜒向上,路旁遍布青磚大屋,延伸至山邊,是村裡最動人的小路。與天后宮隔牌坊並列的兩層樓房,目前正在整修,掛出了僑聯中心的牌子。樓前那棵幾人方可環抱的大榕樹,則是珠三角鄉村的標配之一。

每次我前往曹邊,總看到村中老人樹下閒坐聊天,大榕樹是他們的共同記憶。可以想見,他們的年少時光也離不開這棵大榕樹,上學時會經過,放學時也會在樹下嬉戲。時光再向上追溯,比他們更早的一代人,沒有曹邊學校的哺育,卻也在大榕樹下成長,然後義無反顧遠赴重洋,最終成為曹邊學校的建設者。

大榕樹是村子的中心,也是村中老人的共同記憶。

從清末起,曹邊人便已開始出洋,足跡遍布五洲。據村史記載,早在光緒年間,村民梁坤和和梁惠明等人就已紮根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的一些城市。民國期間,梁錦綸、梁業榮和梁官招等人從澳洲歸來,在香港悅昌隆金山莊、上海四大百貨和香山縣參議局等處供職,均有成就。上世紀80年代後,曹邊的海外華僑更是爭先投資,反哺家鄉。

村中隨處可見的碉樓便是僑鄉的印證,儘管簡樸外觀都是中國傳統風格,但窗戶上方的半圓裝飾,偶爾可見的頂層女牆瓶式欄杆,都是西式風格融合的結果。與曹邊學校一樣,它們都中西合璧,展現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混搭」。

隨時可見到舊時「洋房」

熱心公益和教育的並非只有曹邊人,與曹邊村緊鄰,房舍延綿的北臺村也是如此。在北臺村,1998年合併了曹邊學校的北臺小學同樣為華僑捐建,有八十餘年歷史,如今已修葺一新,成為一所現代化小學。

北臺華僑亦是人才輩出。晚清時,楊著昆在北美打拼,成為檀香山糖業巨子,並於1915年籌建中華飛船公司,選拔有志青年赴美接受航空訓練。與他同期前往海外打拼的楊廣達和楊廣開也是商業巨子,前者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廣昌隆百貨,還曾擔任香山縣縣長。當然,最著名的當屬出生於北臺村的楊著昆之子楊仙逸。1920年,他率領飛行隊協助孫中山收復廣州,中國空軍走出歷史性一步。

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架軍用飛機,圖為孫中山和宋慶齡與此架飛機的合影。wikipedia 圖

1923年,身為航空局局長兼飛機製造廠廠長的楊仙逸,率研究人員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架軍用飛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之父」。而在中國早期飛行員中,留下眾多北臺人身影,使北臺成為「中國飛行員之鄉」,而他們的啟蒙教育,也多來自華僑捐建的北臺小學。

這樣的代代傳承,正正始於第一代華僑的背井離鄉,艱辛打拼。

作者:葉克飛 編輯:錢成熙

相關焦點

  • 中山竹秀園學校,于右任為這所鄉村小學題寫校名
    他們的敬業態度無可置疑,但對這片土地的歷史並不了解,不會像臺山鄉間學校的保安那樣與我暢談當地歷史。這所竹秀園學校,不過是竹秀園村的一所鄉村小學,可1932年建校時,當時的國民政府曾發來賀電,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親手題寫校名。因為,它的創辦者是竹秀園村的郭氏兄弟,永安公司的創始人。
  • 發力辦學、興醫,南區能否打造中山教育衛生品質之區?
    華僑「包辦」的第一所現代化學校 中山的現代教育史上,有一所學校曾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所學校,就是曹邊學校。 走進曹邊村,來到村子中心方位的一個小廣場,一座古樸又別致的兩層樓閣便映入了眼帘。
  • 為你講述 南區·中山 的故事
    中山就是這樣一個有故事,有歷史,有底蘊的城市。哪怕是在高樓林立的市區,依然可以找得到歷史的痕跡,找得到文化底蘊的所在,找得到講故事的人。南區的曹邊村 位於中山市區南區的曹邊村,是中山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而且是典型的僑鄉。曹邊學校、武侯廟、狀元牌匾、水稻田、爛炮樓、古碉樓……使這裡的風光尤為獨特。
  • 好消息中山這個鎮區將新建擴建3所公辦小學
    好消息中山古鎮將新建擴建3所公辦小學新建古鎮小學工程已基本完工預計今年9月可投入使用曹一小學擴建教學樓和體育館工程已於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力爭明年初動工規劃擴建曹三小學網友「若雯」留言古鎮外來人員子女上小學是一個大問題公辦的積分很難進民辦的只有一所學校在海洲離古鎮中心地段開車都要半個多小時實在是個麻煩事希望能再建一所公辦小學讓外來人員子女能上得起學接孩子方便。
  • 龍城回龍埔社區情系學子,蘭著學校感激送錦旗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畢國學 何 鑫 通訊員 餘依思 翁嘉琳 許晶晶「感謝社區一直以來對我們蘭著學校的關心和支持,使我們這所『老』學校再度煥發光彩!」1月6日,龍崗區蘭著學校副校長何小花代表學校全體師生,把一面繡有「情系學子,為民辦事」的錦旗送到了龍城街道回龍埔社區黨委書記餘慶元手中,向社區對學校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贈送錦旗回龍埔社區十分關注著蘭著學校的發展,也熱心關愛學生的成長,近幾年,社區著力提升改造了蘭著學校周邊環境。
  • 中山必走的逛吃路線,美翻了!送門票,約嗎?
    沙湧村是中山歷史文化名村。村內有馬公紀念堂——中國第一間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為其父所建的大型私人住宅。曹邊村華僑眾多,華僑捐資興建的「曹邊學校」建於1912年,是昔日中山縣著名的學校之一。▲曹邊學校開創中山華僑捐建現代學校的先河。當年身在澳洲根在曹邊的梁官招、梁業榮等人運來英國的「紅毛泥」和鋼筋,建造這所學校。
  • 廣東中山三所小學,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深受家長們的青睞
    今天我們就深入這個美麗的城市,一起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山的三所小學,它們有著豐富的辦學經驗,能夠幫助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廣受當地家長的青睞。1.中山市實驗小學該學校創辦於1957年,辦學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該學校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學校的藝術教育已經成為了該學校 主打的招牌.這裡的藝術教育非常的齊全,比如管樂。陶藝。小提琴等等這些都是有著專門的老師負責教育的。
  • 白雲區2所小學參加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成果展演!
    白雲區2所小學參加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成果展演!2009年以來,廣州市把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抓手,把創建文明校園和實施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緊密結合。截至目前,廣州市已建成33所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學校。
  • 這個墟有海南島內唯一一座中山公園,鄉村唯一的一座中山紀念亭
    這個墟有海南島內唯一一座中山公園;鄉村唯一的一座中山紀念亭;是文昌現存的唯一的西式亭子!中山公園大門背面,對面為古老民房這座中山公園位於海南文昌市會文鎮白延墟西面,緊挨著白延墟上古老的商業民房邊,公園因為園中有一座中山紀念亭而得名。
  • 《我和我的家鄉》中的這所學校,竟然是中國最美鄉村小學!
    故事的最後,曾經的那幅黑色塗鴉,那幅一直掛在老師家中的黑白畫,變成了流光溢彩的彩虹學校,出現在了老師的面前。在現實中,這座仿佛特效一般美麗的學校,就是杭州市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小學」。
  • 進不了學校,門口拍張照也好!淳安這所鄉村小學變網紅後,孩子們咋樣了
    學校位於距淳安縣城25公裡的青山翠谷間,在當地政府投入1000萬元全面改建後,2018年嶄新亮相。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也是在那個時候頭一回知道有這樣美麗的鄉村小學。但這所最美鄉村小學真正火起來,是在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因為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映。
  • 「中山古村落(國家級最美鄉村)」曹邊那個姑娘今日在何方?
    近期大多城市機票堪稱白菜價,兩百多從廣州飛到北京,北京飛上海,上海飛廈門......趁著這一波特價,朋友圈慢慢開始新一輪打卡,從南到北,從北到南,也許下一個就是你。當然,並不是安利大家一定要遠行,如果恰好有時間,安全的地方總是可以去的。
  • 社科院陳明:韓國「新村運動」 一場鋼筋水泥的消耗戰
    特別是韓國新村運動,我們對之有太多的誤讀與想像;真實的新村運動不啻為一場「鋼筋水泥的消耗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定要吸取韓國這一近鄰的教訓,避免過度建設和資源浪費。質疑主流敘事中的「新村運動」在主流敘事中,新村運動通常被看作韓國鄉村振興的起點。
  • 日本建築師用紙代替鋼筋水泥
    2006年,他用中國竹編帽子設計的法國蓬皮杜中心新館,從其他153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日本神戶大地震時,他僅用一天時間,為失去家園的災民蓋起了一座紙筒教堂;他還提出用傳真紙筒芯代替鋼筋水泥的想法……在世界頂級設計師紛紛追求奢華、稀有的建築理念時,坂茂卻回到生活本身。傳真紙筒引發靈感「從幼時起,我就覺得把東西扔掉是浪費。
  • 我家門口|流失的學生紛紛回流,這所鄉村小學靠的是啥?
    一所鄉村小學的重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本地生源從嚴重流失到紛紛回流、教學環境從令人無奈到令人羨慕……短短兩年間,鶴壁市濬縣屯子鎮石橋小學緣何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 為三百多所小學建立圖書室 香港教師梁偉明的湖南十年
    劉著之 攝 中新網長沙3月19日電 題:為三百多所小學建立圖書室 香港教師梁偉明的湖南十年作者 劉著之閱讀可以給鄉村的孩子們帶來怎樣的改變?知識豐富、創意新穎、表達自信……在湖南,就有一群因書受益的孩子。這背後,是一位普通香港人梁偉明十年如一日的奔走操勞。
  • 杭州一所小學爆改成中國最美鄉村小學 宛如夢幻城堡
    「小歡喜」的媽媽(80後,說話聲音特別溫柔),講述了一個「千裡求學」的故事—— 孩子幼兒園是在深圳一家國學館和華德福國際學校就讀的,這兩個學校都是體制外的,上小學前我們一直在尋找一所適合孩子的學校,也考察了全國不少小學,公辦的、私立的、國際學校都有。
  • 今天,把頭條留給:瀘州的這所鄉村小學~
    我們真誠的邀請您一起關愛瀘州山區兒童我們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山區的孩子們帶去溫暖請不要吝嗇我們的那麼一點愛心因為他們的確太需要了4月20日,瀘州那點事團隊成員,從市區駕車一個多小時後,來到了江陽區石寨鎮的鳳山小學,這是一座坐落在偏遠村落的鄉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