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興建的曹邊學校,建築已有九十年歷史。它高兩層,是典型的中西合璧設計風格,立面中央有一座小亭,小亭下方是黃底黑字的「曹邊學校」四字,一二層都是外廊式結構。儘管難免歲月斑駁,但鋼筋混凝土結構保持完好,是位於中山市的這個名叫曹邊的古村落的地標之一。
如今的曹邊學校,已是曹邊村老人活動中心,也是村史館所在地。從大門走進去,正前方是小小的禮堂,上方繁體的「禮堂」二字極具歷史感。敞亮的天井左側就是老人活動室,幾個老人正在扇著扇子看電視閒聊,見我進來,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沿樓梯走上天台,可以一覽曹邊村風光。古村依山而建,背後便是風水林,大片灰瓦被綠意簇擁。它開村於南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目前所見房舍,多半建於明清和民國時期,以嶺南特色的青磚大屋為最多,不少高聳的西式碉樓夾雜其中。
廣東省中山市曹邊村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
二樓一側角落的教室,如今被闢為村史館,四周掛滿圖片,中央立著一座古人雕像,正是曹邊村民視之為祖的梁杞雕像。
《香山縣誌》記載:「良字都(良都指今中山南區一帶)梁族,原居延福裡,即石頭村,與沙湧毘連……鄂州通判杞,致仕時建議立縣。其裔孫亦嘉熙進士,知南康。元明間徙族北臺、溪漕等鄉。合福湧兩派,丁口約千五百人。」
這段記載中的「鄂州通判杞」,即梁杞,他也是香山地區(含今中山、珠海和澳門)立縣的發起人。當時這一地區還屬東莞縣,但人口漸多,加之漁鹽業發達,梁杞便奏請將香山升格為縣。他的上奏雖未被批准,但七十年後,陳天覺等人再度奏請香山立縣,終獲批准。
至於「溪漕」,正是今日曹邊。當年梁杞後人建村於梅嶺南側,有河溪自北往南流經村子,是古代梅嶺山區的水運通道之一,故名「漕邊」,後改名曹邊。
模仿西方城鎮格局的曹邊村
位於中山市南區的曹邊村,2017年入選國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公布的「美麗鄉村示範村」。至今仍遍布青磚灰瓦老房子的它,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
沿村頭牌坊走入村中,任誰都會驚嘆於村子的乾淨整潔。作為老村落,它的道路也出奇寬敞,顯然百年前就已經過改造。而作為僑鄉,它的改造借鑑了西方城鎮格局,不但道路寬敞,還通過各種拐角位或房屋角度差異,營造出一個個公共空間,有綠化也有休憩處。
眼前的乾淨整潔來之不易。十幾年來,曹邊村從未停止人居環境整治工程,除了修復歷史建築外,還改造村道與綠道,利用村子舊有規劃格局,興建休閒設施和景觀,方有如今模樣。
村中大街
曹邊學校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重現光彩。1998年,曹邊學校與鄰村的北臺學校合併,舊校舍一度荒廢,也成為村子的衛生死角,也是村子整治工程的重點。如今的曹邊學校,雖不免歲月斑駁痕跡,但卻也因此更添韻味。
中山南區是著名僑鄉,曹邊村也不例外,海外僑胞數倍於村中人口。百年來,村中基礎設施多得僑胞出力,鋪橋修路,曹邊學校更是開了中山華僑捐建現代化學校之先河。1929年,旅澳鄉親梁業榮、梁官招、梁瑞榮和梁錦倫等集資捐建學校,從選址、規劃到興建一手包辦。為了確保工程質量,他們專門從英國進口了「紅毛泥」(水泥)和鋼筋,以真正的現代標準建造校舍。
曹邊學校開了中山華僑捐建現代化學校之先河,上圖為學校大門今日樣貌。
歲月留痕,建築的內外牆面都有些「灰頭土臉」,但校內採光近乎完美。陽光灑在天井中,兩側的樓梯和二樓的環形長廊也十分敞亮,與歐美大型房舍或教堂一樣,曹邊學校的四壁有一道道細長形多格窗戶,可以保障日常採光。
每間教室門側都懸掛著紀念碑式的教室名字,如「官招教室」和「業榮教室」,是在紀念捐建者。石碑已有些年頭,也許就是建校時所刻。
一代代華僑反哺家鄉
曹邊學校門前的籃球場不但是舊時操場,也是村中集會的廣場,廣場一側還有一個小小的曹邊市場,有頂遮頭的半開放式。簇擁廣場的不只是曹邊學校,還有沿海鄉民最熱衷祈福的天后宮。
天后宮旁是「迎源裡」牌坊,一條石板街蜿蜒向上,路旁遍布青磚大屋,延伸至山邊,是村裡最動人的小路。與天后宮隔牌坊並列的兩層樓房,目前正在整修,掛出了僑聯中心的牌子。樓前那棵幾人方可環抱的大榕樹,則是珠三角鄉村的標配之一。
每次我前往曹邊,總看到村中老人樹下閒坐聊天,大榕樹是他們的共同記憶。可以想見,他們的年少時光也離不開這棵大榕樹,上學時會經過,放學時也會在樹下嬉戲。時光再向上追溯,比他們更早的一代人,沒有曹邊學校的哺育,卻也在大榕樹下成長,然後義無反顧遠赴重洋,最終成為曹邊學校的建設者。
大榕樹是村子的中心,也是村中老人的共同記憶。
從清末起,曹邊人便已開始出洋,足跡遍布五洲。據村史記載,早在光緒年間,村民梁坤和和梁惠明等人就已紮根於澳洲新南威爾斯的一些城市。民國期間,梁錦綸、梁業榮和梁官招等人從澳洲歸來,在香港悅昌隆金山莊、上海四大百貨和香山縣參議局等處供職,均有成就。上世紀80年代後,曹邊的海外華僑更是爭先投資,反哺家鄉。
村中隨處可見的碉樓便是僑鄉的印證,儘管簡樸外觀都是中國傳統風格,但窗戶上方的半圓裝飾,偶爾可見的頂層女牆瓶式欄杆,都是西式風格融合的結果。與曹邊學校一樣,它們都中西合璧,展現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混搭」。
隨時可見到舊時「洋房」
熱心公益和教育的並非只有曹邊人,與曹邊村緊鄰,房舍延綿的北臺村也是如此。在北臺村,1998年合併了曹邊學校的北臺小學同樣為華僑捐建,有八十餘年歷史,如今已修葺一新,成為一所現代化小學。
北臺華僑亦是人才輩出。晚清時,楊著昆在北美打拼,成為檀香山糖業巨子,並於1915年籌建中華飛船公司,選拔有志青年赴美接受航空訓練。與他同期前往海外打拼的楊廣達和楊廣開也是商業巨子,前者創辦了大名鼎鼎的廣昌隆百貨,還曾擔任香山縣縣長。當然,最著名的當屬出生於北臺村的楊著昆之子楊仙逸。1920年,他率領飛行隊協助孫中山收復廣州,中國空軍走出歷史性一步。
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架軍用飛機,圖為孫中山和宋慶齡與此架飛機的合影。wikipedia 圖
1923年,身為航空局局長兼飛機製造廠廠長的楊仙逸,率研究人員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架軍用飛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之父」。而在中國早期飛行員中,留下眾多北臺人身影,使北臺成為「中國飛行員之鄉」,而他們的啟蒙教育,也多來自華僑捐建的北臺小學。
這樣的代代傳承,正正始於第一代華僑的背井離鄉,艱辛打拼。
作者:葉克飛 編輯:錢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