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廣東中山市南區竹秀園學校大門前,我問保安:「能進去拍張照片嗎?反正周末不上課,我拍一張馬上走。」湖南口音的他態度生硬地回答:「不行!」
我不死心,又繼續搭訕:「校名是于右任題寫的吧?」
他沒看我,低著頭,過了幾秒鐘才「嗯」了一下,但看他的神情,顯然不知道學校的歷史,也不知道于右任是何人。
竹秀園學校,于右任題寫校名 本文圖均為 葉克飛 攝與經濟相對落後的江門臺山市不同,中山學校的保安幾乎沒有本地鄉民,都是外來務工者。他們的敬業態度無可置疑,但對這片土地的歷史並不了解,不會像臺山鄉間學校的保安那樣與我暢談當地歷史。
這所竹秀園學校,不過是竹秀園村的一所鄉村小學,可1932年建校時,當時的國民政府曾發來賀電,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親手題寫校名。
因為,它的創辦者是竹秀園村的郭氏兄弟,永安公司的創始人。
在距離竹秀園不到一公裡的南區沙湧村,則有一間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沙湧婦兒院,它的創辦者同樣是中國百貨業先驅——先施公司創始人馬應彪。
中山乃至舊時香山縣(今中山與珠海),堪稱中國百貨業的發端,當年四大百貨的創始人都從這片土地走出來,留洋打拼,然後縱橫上海灘。他們也同樣反哺家鄉,於是便有了竹秀園學校和沙湧婦兒院。
百年前就不落後於世界的中國百貨業,源自中山南區現代商場的種種模式,在百年前的上海百貨業就已是標配。當年的上海,號稱十裡洋場不夜天,百貨業的招牌就是「中國四大百貨公司」。它們齊聚南京路,分別是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共同開啟了中國百貨業的現代化。
先施首創開放式櫃檯和明碼標價,首次僱傭女售貨員,首創「環球百貨」概念,要求售貨員通曉英語、粵語和上海話,每年還會送優秀售貨員出國讀書進修。永安是首家採用日光燈管和玻璃櫥窗的百貨公司,還創造了發行禮券、代客送貨和邀請明星等時至今日仍不過時的促銷手段。新新裝上了空調,大新公司則裝上了震撼全上海人的自動手扶電梯……
四大百貨創始人,都來自廣東香山——永安公司創始人郭樂和郭泉兄弟是香山縣環城竹秀園村(今廣東中山市南區竹秀園村)人,先施公司創始人馬應彪是香山縣沙湧村(今廣東中山市南區沙湧村)人,新新公司創始人李敏周是香山縣石岐鎮(今廣東中山市石岐區)人,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是香山縣上恭都外容塋鄉(今廣東珠海市金鼎鎮外沙村)人。
其中,名氣最大的永安和先施,都源自如今的中山南區,竹秀園村和沙湧村僅僅一公裡之隔。
竹秀園學校與沛勳堂竹秀園村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因村中翠竹成林,故取名竹秀園。民國時期,因村中華僑眾多,熱心公益,使村子成為遠近聞名的模範村。
早在晚清時期,竹秀園村民就開始出洋。1892年,因當地水災,18歲的鄉民郭樂前往澳洲謀生。他最先在菜園當傭工,後來在香山老鄉的果欄中打工。1897年,他自立門戶,成立永安果欄。因他忠厚誠信,又有極具生意頭腦的弟弟郭泉幫忙,很快打開局面。
1907年,郭氏兄弟在香港創辦永安百貨,之後又創辦上海永安。
1932年,功成名就的郭氏兄弟反哺家鄉,留下了兩座留用至今的建築——竹秀園學校與沛勳堂。
竹秀園沛勳堂在遍布青磚大屋的竹秀園村,西式風格的沛勳堂無論外觀還是高度都極其顯眼。幾年前剛剛修葺一新的它由澳洲工程師設計,三層高,還有兩層塔式鐘樓。當年建築落成時,時任香山縣長、孫中山長子孫科前來剪彩。之所以名為「沛勳」,是郭樂為紀念父親郭沛勳所建。
郭氏兄弟也熱衷教育和公益,早在1921年就興建郭氏孤兒院,是當時香山縣第一所孤兒院,從建設費用到收養孤兒的開銷全靠永安公司資助。與沛勳堂同樣建於1932年的竹秀園學校,由郭氏兄弟及村中其他海外華僑聯合捐資,最早是一棟三層高建築,後來陸續擴建,直至今日仍在使用。
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竹秀園學校建設所用的鋼筋水泥都是郭氏華僑從海外購置而來。因永安公司的影響力,學校落成時,當時的國民政府發來賀電,于右任親手題寫校名。
之後許多年裡,竹秀園學校不但培育了一代代村中孩童,還接納了周邊幾個村落的學子。正是一代代華僑的不斷捐款,才讓竹秀園學校越辦越大。
「中華百貨之父」的模範鄉情結臨近竹秀園村的沙湧村,建村時間更早。北宋時期,大臣馬端晚年看中這塊寶地,便讓三子和四子定居沙湧建村。村口那座正面寫有「宋帝遺蹟」、背面寫有「侍郎故裡」的宏偉牌坊,其實是1987年的複製品,原牌坊已於1965年被毀。
之所以有「宋帝遺蹟」之說,是因為南宋末年,宋室一路南逃,八歲的宋端宗趙昰與丞相陸秀夫、大將張世傑等來到香山縣。沙湧村民馬南寶將幼帝迎入家中,並傾盡家產獻上錢糧,被拜為工部侍郎。
後來的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抱著幼帝蹈水,十幾萬軍民殉國,寫下中華歷史上一曲悲歌。馬南寶在沙湧聞訊後,寫下「黃屋匡扶事已非,遺黎空自淚沾衣。眾星耿耿滄溟底,恨不同歸一少微」的詩句,然後組織義士籌划起義反元,可惜事機洩露,最終殉國。
許多年後,馬南寶後人們踏上出洋路,遠赴澳洲打拼,其中佼佼者當屬馬應彪。
按照商業史的說法,「先施之前,中國只有商鋪,而無現代意義上的商業;馬應彪之前,中國只有商販,而無真正意義上的百貨商人」。正是這位出身沙湧貧民家庭的馬應彪,改寫了中國商業史。
1881年,馬應彪前往澳洲做苦力,20年後便在香港創辦先施,其後又創辦上海先施。他首倡明碼標價、全球採購、僱傭女售貨員、代金券和送貨上門等服務,以一己之力確認了中國百貨業的基本範式。
發家後的馬應彪,最先想到的便是家鄉,一心將家鄉建成模範鄉。1918年,他決定在沙湧興建沙湧公園。1921年,沙湧公園落成,也是中山史上第一座公園。可惜的是,如今公園已然不存。
不過在如今的沙湧村,仍隨處可見馬應彪捐建的公共設施,從寬闊村道到舊時的煤油路燈,還有人力救火車等。
馬應彪也熱心教育,他是中山大學前身嶺南大學的首任校董。也在香山縣捐建了石岐世光女子學校,為石岐縣立中學(今中山一中)等學校捐資。在家鄉沙湧,他將自己的祖居改為「在明私塾」,興建了圖書館和婦兒院。婦兒院是一棟黃色牆身的三層西班牙風格建築,1933年落成,後來改為沙湧先施學校,2003年重新變成沙湧村幼兒園。
沙湧婦兒院當年為了確保教育質量,馬應彪花了大手筆。婦兒院的教具均從香港購置,不但是中山最早的婦女學校,也是當年國內設施最齊全的鄉村婦女學校。
我幾次造訪婦兒院,若非周末,總能見到幼兒園中的孩童在園內嬉戲。這棟不大的建築,承載著一代代沙湧人的童年。
婦兒院旁的幾棟建築,被圍欄圍住,綠樹成蔭,大門上有「馬應彪紀念公園」的字樣。前些年,馬應彪後人捐資百餘萬,將馬氏家族祖居之地改建為馬應彪紀念公園,供村民休憩使用。
園中的在明亭,是馬應彪為了紀念父親馬在明所建。採用羅馬穹頂式風格的兩層建築一元堂,英式鐘樓的三層建築南源堂分居公園兩側。前者之所以名為「一元堂」,是取「只要努力奮鬥,僅有一元錢也能發達」之意,樓內有馬應彪父母像。南源堂則取馬應彪兩個孫子馬健南、馬健源的各一字命名。
沙湧一元堂馳騁商界的馬應彪,一生熱心於公益和教育,子孫後代也多成才。這個龐大的商業家族,後人也從未將逐利作為人生目標。馬應彪寵愛的長孫馬健南,便是將一生奉獻給科學的研究者,六十歲那年更是深潛南極冰洋測試磁場。被其壯舉打動的人們,在南極大陸的一處海灣地帶豎起了「健南灣」標牌。
無論是沙湧馬家還是竹秀園郭家,從艱辛出洋打拼開始,到反哺家鄉,再到如今的枝繁葉茂,代代傳承的便是這堅忍精神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