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一間國內罕見鄉村西式學校,有孫中山牌匾,可如今?

2020-12-11 博悅旅途

春盛華文學校,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南塘村。據介紹:學校原名:南塘國民學校,由旅美華僑獨資興辦,始建於中華民國(1934年)。是國內一所難得一見的標準西式園林學校。在學校禮堂上曾高懸國父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校訓牌匾:樸誠勇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如今人是物非,曾經的風光已不再!下面,一起走進去看看。(免費參觀)【四眼哥遊廣東中山】

春盛華文學校-長長的步梯,空無人煙,幽靜。夾雜著知了叫個不停,叫人忘而卻步。但我還是壯起了膽,獨自一人走了上去。(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騎樓式雙層校門,獨具西洋特式。(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中華民國遺留下來的捐資校記。(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學校庭園內,早已雜草叢生。觀此情形,如果曾經在此讀過書的學子們,你會有何感想?(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這裡是過廊。最具鄉村西式園林特色。(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中間是禮臺。學生集合開會的地方。據聞,在禮臺上方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校訓牌匾:樸誠勇毅。如今已拆走。孫中山和學校有何典故?(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這裡是教室。學生上課學習的地方。還記得讀書的情形嗎?(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在一黑板上,還留有:勤奮才是根本。可見時代並不久遠,但可惜,已遭遺棄。(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在牆上留有很多圖畫,可能是惡作劇,又或者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博閱圖像)

春盛華文學校,參觀後感悟:1,一座特色的西式鄉村學校,很罕見;2,背後有深刻的歷史故事,要珍存;3,學校是一個教書育人之地,學校可以遺棄,但不能荒棄,變「鬼地」。文物古蹟要合理開發利用,讓更多後人欣賞。你看過這間學校後,有什麼感受?歡迎到評論區聊聊你的想法.【更多精彩美景,歡迎關注:探索廣東美景】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孫女在中山公園向孫中山先生雕像獻花
    孫穗芳給孫中山雕像獻花。    半島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 李志波 ) 9月29日下午5時許,中山公園內,一束漂亮的鮮花擺到了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前,送花者是他的孫女孫穗芳 。當天,孫穗芳博士一行先後去了廣東會館舊址、中山公園等處,以多種方式追尋孫中山當年的革命足跡。
  • 孫中山:廣東歷史名人「至尊」
    外來文化往往首先在廣東登陸,而廣東人面對外來文化往往又持一種開放、兼容的態度。廣東文化的開放、創新特性,孕育、生長了各個時代在社會各個領域建下豐功偉績的風雲人物,迄於近代更是群星輝映,孫中山當屬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顆。只有廣東,才能產生孫中山這樣的偉人。  孫中山未能目睹民主革命的勝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是他留給我們的遺言。
  • 尋找孫中山:以歷史的溫度 還原真實的孫中山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無論被尊為「國父」或是「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個名字對於全體中國人來講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可是關於孫中山,我們又知道多少呢?他是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了一個民族的領袖?這一切恐怕要他從兒時求學說起。啟蒙之地 少年孫中山來夏威夷讀書人們常說,天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孫中山。
  • 追憶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故居正門貼有他當年手書的門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雖過百年,但字跡殷紅。  孫中山,學名文,乳名帝象,字德明,號載之、公武、日新、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辛亥革命後,章士釗把中山這個名字加上姓,並稱為孫中山。自此,這個姓名便在國內外普遍使用起來。但孫中山本人則較多以孫文自稱。
  • 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駐足於孫中山故居前,記者任思緒穿越時空,回想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一  出身佃農家庭對人民苦難感同身受  孫中山紀念館解說員張萬利介紹,現在大家所見的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先生於1892年親手設計督造並保存完好的一片住宅。故居正門貼有他當年手書的門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雖過百年,但字跡殷紅。
  • 中山竹秀園學校,于右任為這所鄉村小學題寫校名
    他們的敬業態度無可置疑,但對這片土地的歷史並不了解,不會像臺山鄉間學校的保安那樣與我暢談當地歷史。這所竹秀園學校,不過是竹秀園村的一所鄉村小學,可1932年建校時,當時的國民政府曾發來賀電,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親手題寫校名。因為,它的創辦者是竹秀園村的郭氏兄弟,永安公司的創始人。
  • 第三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
    (記者 武勇)11月28日-29日,由孫中山基金會資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承傳與發展——第三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來自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孫中山基金會、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以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等高校和機構的代表共百餘人參加會議
  • 庚子首義中山紀念學校 孫中山「博愛亭」昨揭牌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謝啟宗 通訊員 葉軍) 為紀念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11月10日上午,庚子首義中山紀念學校舉行了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 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黎軍、鹽田區教育局局長李志利,以及民革市委會、鹽田區教育局、轄區友好單位領導與師生代表共300餘人參加活動。
  • 臺中山大學討論拆除孫中山蔣介石銅像
    圖為高雄中山大學內的孫中山與蔣介石銅像。位於高雄市西子灣的中山大學,其前身是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三校合併改組而成。1925年孫中山病逝,1926年國立廣東大學正式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紀念中山先生。當局遷臺後,於1979年核定設置「國立」中山大學籌備處於高雄西子灣,翌年7月正式建校成立,並以孫中山誕辰11月12日為校慶。臺灣中山大學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孫中山與蔣介石銅像」矗立在校園中心,代表著該校成立的精神與歷史背景,外加蔣公行館也是校園內的歷史特色。
  • 孫中山與詩
    直至見到學校圖書館裡的華英文合璧四書,不禁越讀越喜歡,於是反覆精讀,並對照中文原本,從中理解中國儒教經典中所蘊含的哲理。英譯本的一大好處,就是對文章涵義的解析清楚明白,不像原來歷代注家所寫的註疏那麼繁瑣晦澀,眾說紛紜,因而更加容易領悟其真諦。孫中山的詩孫中山留下的詩詞,數量雖然不多,卻多是閃爍著真知灼見、文採斐然的佳作。
  • 打了孫中山兩巴掌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1.鼎力相助進學堂民國國父孫中山,排行第五,上有二哥二姐(夭折一哥一姐),下有一妹。長子孫眉排行老大,比孫中山大12歲。他17歲那年遠涉重洋,到檀香山牧場做僱工。經過多年的打拼,孫眉竟然擁有了「茂宜王」的稱號。
  • 孫中山與陶然亭③:中山會館裡蘊藏的中山精神
    在孫中山與陶然亭①:他為何五次蒞臨湖廣會館?中,我們在陶然文化研究會理事王克昌老師的帶領下,回顧了孫中山先生及其親友在陶然亭地區從事革命活動的點點滴滴。在孫中山與陶然亭②:三度來京,曾活動在香山會館、湖廣會館和粵東新館中,又和陶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立老師回顧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次進京」的歷史往事。
  • 當年走在愚園路上的孫中山,看到的是什麼情景?
    孫中山和衛士馬湘走在空氣爽朗的沙土路上,雖然在郊野散步是他喜歡的事情,但此刻卻是心情煩悶。過去一年,不惜傾家蕩產支持他革命,從富有的夏威夷「茂宜王」破落成普通農民,在香港賃屋替他照顧家人的哥哥孫眉不幸去世。值得安慰的是,失去手足的悲傷之時,儘管有不少黨人反對,他還是與比他小27歲的宋慶齡在東京辦理了結婚手續,給他帶來莫大的欣慰。
  • 兩岸共同的孫中山 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紐帶
    今年的140周年紀念大會上,胡錦濤再度引述孫中山的這句話以及「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  而在臺灣,1949年國民黨敗退到臺後,報刊、廣播、電視、電影、歌曲到處都有「國父」的影子,學校、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樹立著孫中山的銅像。國民黨支持的各個三民主義研究團體與學校社團遍及全島。
  • 國父孫中山到底怎麼死的 孫中山的精神是什麼
    孫中山去世在相關資料的顯示中表明,孫中山是因為患有肝癌才導致去世了,那他真的是死於肝癌嗎?據說在孫中山的生平中,比較喜愛抽菸,身子也並不是很好。在1925年的一月份,當時孫中山來到北京,還沒過幾天就開始發病,當他進入醫院的時候,已經不能夠進食了。
  • 孫中山四赴臺灣
    兩年後,革命黨人陳少白向孫中山諫言:到臺灣去活動「以聯絡那裡的中國人,發展勢力」。經孫中山同意,陳赴臺並在臺北秘密發展數名會員,於1897年冬建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今河北)兩省興起,孫中山乘機在廣東積極籌劃惠州起義。
  • 有彪炳史冊 有鮮為人知 三個義烏人與孫中山的故事
    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不久,陳無咎即入會,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他隱居上海,以其醫術濟世救人。  1919年,他奉孫中山之命入廣東,先後擔任浙江省長公署諮詢顧問、護法浙江軍總司令行營機要秘書、鄂東靖國軍參贊軍務兼秘書長、駐粵代表。護法運動期間,作為浙江招撫使的陳無咎,招兵討伐軍閥孫傳芳。
  • 孫中山與盧慕貞
    其中廣東按察使兼管全省驛傳事務衙門懸賞逃犯的告示云:「孫文即逸仙,香山縣東鄉翠微人,額角不寬,年約二十九歲,花紅銀一千元。」 孫中山已於10月27日深夜乘船逃出廣州,經香山縣唐家灣到澳門,來不及返家向老母、妻兒道別,並於29日抵香港,次日晨離開香港,前往日本。從此,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前後有17年之久,孫中山一直流亡在海外,為反清革命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
  • 這個墟有海南島內唯一一座中山公園,鄉村唯一的一座中山紀念亭
    這個墟有海南島內唯一一座中山公園;鄉村唯一的一座中山紀念亭;是文昌現存的唯一的西式亭子!;透過路牌,詫異間,看到有標著「中山公園」的景區。「中山公園」四個紅字,園門頂上刻有藍底白色的國民黨黨徽。孫中山而建,紀念亭周圍環境秀麗,綠樹成蔭,建有圍牆,立有大門,這就形成了中山紀念亭公園。
  • 中山曹邊學校:為這所鄉村小學,僑民們從英國運回了鋼筋水泥
    當年梁杞後人建村於梅嶺南側,有河溪自北往南流經村子,是古代梅嶺山區的水運通道之一,故名「漕邊」,後改名曹邊。 模仿西方城鎮格局的曹邊村 位於中山市南區的曹邊村,2017年入選國家住建部等五部委公布的「美麗鄉村示範村」。至今仍遍布青磚灰瓦老房子的它,是中山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