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保山8月30日電 題:雲南騰衝祖孫兩代修橋記:中國橋中國造
作者 韓帥南 姚文暉
汽車駛過跨越雲南省騰衝市和龍陵縣、總長2470米、主跨1196米的龍江大橋,用時不到兩分鐘,從此處經保騰高速、杭瑞高速西去雲南省會城市昆明,用時約7小時。
大橋修通前,騰衝人到龍陵縣,雖僅隔一條龍川江,卻是「望山跑死馬」。「30多年前上大學時,我坐班車去昆明,花了整整一星期。」騰衝人、59歲的路橋高級工程師常文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圖為8月19日拍攝的龍江大橋。 中新社記者 韓帥南 攝
時值初秋,龍川江兩岸的植被已變得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龍江大橋宛如一條鋼鐵巨龍在霧氣中若隱若現。保騰高速龍江大橋停車區,有不少前往騰衝的遊客在此停車拍照。
位於中國西南邊陲的騰衝市與緬甸接壤,騰衝人自古就有「走夷方」闖蕩東南亞國家經商的傳統。「騰衝與緬甸交往頻繁,但江河和高山形成的屏障反而阻礙了騰衝與雲南其他地區的交流。」常文告訴記者。
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結束後,騰衝鄉紳、常文的爺爺常啟興為方便當地百姓出行,牽頭籌措資金修建了鋼索吊橋龍安橋。常文說,當時造橋的主要材料鋼纜是英國生產,通過馬幫從緬甸運輸至騰衝,其餘構件是由騰衝多個鐵匠鋪拆掉廢棄的坦克協力生產。如今,那座不通汽車只能供人馬行走的老橋猶在,記錄著一段滄桑歲月。
受到祖父的影響,也為了實現自己年少時立志要改變家鄉交通狀況的夢想,常文在報考大學時填報的都是建築類專業,後來他被重慶交通大學道路橋梁專業錄取。「上大學之前我就沒離開過騰衝,看著騰衝周圍的山,我就在想,山外面會是怎樣一個世界。」
2013年6月,常文回到家鄉騰衝,擔任龍江大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建設大橋時,有一位前來觀摩的韓國橋梁專家覺得我們的技術不可靠,他就問,你們的外國專家在哪裡?」常文對這一幕印象深刻,「當時我站出來說,我就是這裡的專家,我對我們的技術有信心!」
2016年5月,在克服了地質、氣候、施工工藝等諸多方面的重重困難後,龍江大橋順利建成通車,騰衝至昆明也實現全程高速。龍江大橋成為雲南省首座特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同時也是亞洲山區最大跨徑鋼箱梁懸索橋。建設大橋使用的「圓形纏絲+纏包帶+除溼系統」、「無人飛行器牽引先導索過江」、「索股入鞍段預成型」等技術均為中國首創。
「建橋的材料和技術都來自中國,可以說大橋完全是中國製造!」常文說。2016年11月,因龍江大橋建成通車,常文當選該年度「中國十大橋梁人物」。
大橋通車後,不但改善了滇西地區交通運輸格局,為當地民眾出行帶來便利,還提高了周邊地區農產品的運輸效率,帶動當地民眾脫貧致富。以距離大橋直線距離僅數百米的龍陵縣邦煥村為例,村裡每年生產的兩千多頭生豬、兩百餘噸茶葉和三百餘噸無筋豆得以銷往廣州、深圳等地。大橋建成前,村裡的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人民幣,下同),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已達10060元。
如今,龍江大橋已成為滇西「歷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觀之旅、國際通道之旅」的標誌性建築,每逢節假日,龍江大橋停車區遊人如織,大橋與周邊山川共同構成的壯美畫面也引得國外攝影師頻頻踏足。
「山不再那麼高了,塹也沒有那麼深了,龍江大橋已將騰衝和世界連為一體。」常文的話語中流露出中國橋梁人的自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