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是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簡稱。在新疆地圖上看,此地位於新疆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脈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崑崙山北坡和塔裡木盆地西北緣,其北部和西部分別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兩國接壤,邊境線長接近1200公裡。
作為第二故鄉,在軍營服役十多年後,我便毅然選擇留在了這片神奇的地域,至今已在新疆生活了近30年的光陰。在這些用時間串起的人生歷程中,新疆自然給予我無數的喜與悲、苦與樂等人生體驗,並時刻讓我在生活的經歷中洗滌著思想上的汙垢和灰塵。
這種給予,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工作上的,我都會珍惜該珍惜的,也會無視那些該拋棄的東西。我不會因遭遇的挫折與苦難,徹底喪失前進的激情和動力,也不會因降臨的幸福與快樂,而放棄最初的追求和夢想。
當把目光定格在南疆的時候,阿克蘇應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畢竟我在這裡付出了近15年的大好時光,我也沒在這裡得到人生值得銘記的慰藉。現實生活有時是最殘酷的,必須得學會具有包容、豁達的心境,才不至於用一種狹隘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社會存在的各種現象。
此次書寫新疆的文化和人文軌跡,我只能從最熟悉的阿克蘇寫起,然後西行再南行,繞著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周圍的綠洲,再一路北上。途徑的地域,無論是熟悉的地方,還是陌生的區域,我都會憑著記憶和感覺,記錄下新疆最美的東西。
關於克州,對我來說,談不上陌生,也算不上很熟悉,因為我曾是這片土地上的匆匆過客。以前是,將來還是。我跟克州的交集,僅限於對文化的探尋探知,以及它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文化節點。所有來這裡的人,目的大都和我有所不同,他們觀看的是旅途美景,品嘗的是特色美食,而我要汲取的是歷史文化和人文知識。
從歷史記載看,克州是從喀什地區和阿克蘇地區分離出來的新地州,也是歷史變遷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古代的克州地域,是漢代三十六城邦諸國之一的疏勒國屬地,它的歷史是跟喀什地區的歷史緊密聯繫的,這一點,我們不必去糾結遠去的歷史。
歷史上的克州,連結著絲綢之路的北道和南道,是絲路貿易必經之地,其作用顯而易見。這裡曾是古代華夏、古印度、古希臘等三大文明,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漢藏、阿爾泰、印歐等三大語系的薈萃之地及東西文化的交融之地。
說實話,我既不是研究歷史的專家,也不是探究語言的學者,克州存在的這種多文化元素,是人類歷史在發展過程的產物,我們不能去狹隘地理解,更不能片面地去認識和發表言論。總之,歷史發展到今天,它們都融入了中華文明,成為中國大地上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值得關注的是,克州中部是維吾爾族文化的搖籃,北部是柯爾克孜族文化的沃野,而西南部的山區又是塔吉克族文化的發祥地。如今這裡居住的各少數民族,彼此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形成了既有共同點,又有區別的文化習俗特點。比如在飲食等方面區別不大,但在風俗方面又有不同。
因此,在克州地域,柯爾克孜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以各自不同的文化藝術成為新疆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並在中華文明沃土的滋養下綻放出異彩。
隨著新時代發展,全國各地都在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克州圍繞「弘揚和繼承」這一主線,推出與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文化主題活動,比如,阿圖什市舉辦的瑪納斯國際文化旅遊節、網絡文化節、非遺文化活動周等;阿合奇縣舉辦的獵鷹文化節、校園文化藝術節等;烏恰縣舉辦的冰雪風情旅遊文化節、春季文化旅遊扶貧推介活動等;阿克陶縣舉辦的崑崙大峽谷杏花旅遊文化節、荷花節暨民俗文化旅遊節等等。
克州開展的這些系列文化活動,都是在宣傳與弘揚、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其實新疆各地都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但能真正達到效果的可圈可點,畢竟文化是軟實力,產生的效果是無形的,但卻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因文化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我覺得克州有兩項文化活動值得一提。一是2018年9月初江西曹山寶積寺眾僧重走玄奘路文化活動。因為江西是克州對口援疆單位,舉辦這項活動必定是兩地推進文化的傑作。目前,在很多網絡平臺都可以看到此次文化活動的宣傳片,我認為很有文化意義,值得推廣和借鑑。
在克州和喀什之間的莫爾佛塔和三仙洞,我想應該是兩地共享的文化歷史資源,特別是莫爾佛塔,可以說是今天中國最西端保存最完整的佛塔,其作用是專門安放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子之用。從遺址現場來看,除佛塔外,還有一組僧房遺址。
據個人判斷,在唐代前後,這裡曾是一座壯觀的佛寺,因為它坐落於克州阿圖什市西10多公裡,喀什東部20多公裡,處在古瑪塔格山中段的一座沙丘上,北靠群山,南鄰恰克瑪克河古河道。隔著河道幾公裡外就是汗諾依古城。這樣的位置和地勢,恰好符合佛教寺院的建造。
探究莫爾佛塔廢棄的原因,不外乎有兩個因素,一是佛教逐漸衰敗,後來被伊斯蘭教所取代;二是自然環境變得惡劣,河流逐漸乾枯,已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最後這裡就成為了一處歷史遺蹟,卻能更好地見證了佛教文化的存在和軌跡。
關於三仙洞,其實就是三個佛教洞窟,裡面有壁畫,僅存一尊無頭佛像石胎,佛身彩色泥塑已剝蝕殆盡。這些石窟的布局,顯示出當時佛教文化的昌盛。但由於後期遭到破壞,精美壁畫變得殘缺不全,佛像也被竊走,它和莫爾佛塔一樣,均見證了佛教在疏勒的發展和沒落。
二是克州打造的「帕米爾畫家小鎮」。這是克州藉助江西畫家的影響力,整合江西各方援疆力量,依託克州阿克陶縣壯美的帕米爾高原冰雪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絲路古道歷史文化等旅遊資源,在阿克陶縣奧依塔克鎮克州冰川公園聯合打造「帕米爾畫家小鎮」及畫家採風基地。
這樣可以讓帕米爾畫家小鎮及畫家採風基地,成為助推克州旅遊業大發展的重要品牌,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成為全國藝術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成為新時代援疆工作的重要亮點。這是克州和江西兩地都想看到的成果,但最終效果如何,我們外人不得而知。
我個人認為,其做法真的很好,畢竟帕米爾高原是神秘地域,讓外界的人通過繪畫藝術了解克州,了解帕米爾高原,是一件功名成就的事情。再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遊客和全國知名畫家前來克州採風寫生,切實把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起來,讓克州獨具特色的帕米爾高原風光走向世界,讓克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極大提升。這是有益克州的好事,也是有益文化的弘揚和繼承。
克州的美,不僅僅是外在的美,還有很多未知的內在美,因為在天山南麓,在帕米爾高原東部,更多的文化和人文亟待我們去探索、去挖掘、去展現,最終讓中國最西部邊疆地域成為中國最耀眼的塞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