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王偉賓
殺年雞:為啥受傷的多是公雞
臘月二十七這天,人們要「宰雞趕大集」,為年夜飯做準備併購置各種年貨民俗專家:母雞下的蛋能換油鹽錢、補貼家用,自然就不捨得殺了
統籌:河南商報記者 李肖肖 執行:河南商報記者 李肖肖 宗雷 見習記者陳曉麗
臘月二十六吃過年肉後,二十七最重要的事就是「宰雞趕大集」。
這天,除了要宰雞為年夜飯做準備外,人們還要去趕大集,購買各種年貨,有吃的,有玩的,一樣不落。
臘月二十七,殺雞趕大集
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因為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但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的雞不是當天吃的,而是要放在除夕吃,而且不能一頓吃完。因為初一不能動刀子,還要保證節日期間頓頓有雞,所以,這些東西要提前準備好。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二十七殺的雞多為公雞,這是為什麼呢?鄭州大學教授、人文學者、民俗專家高天星解釋說,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人們潛意識裡就有公為大的觀念,過大節就要宰公雞;另一方面,那時人們都比較窮,母雞下的蛋能換油鹽錢、補貼家用,自然就不捨得殺母雞了。此外,古人對氣候的概念是分陰陽的,當一個四季陰陽輪迴結束,另一個陰陽輪迴開始的時候,陽氣開始上升,這個時候吃公雞,雄性的那股子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給人們一種期盼和嚮往。
當然雞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整隻上桌、雞鴨同燉、「雞不現頭、鴨不露掌」等。高天星說:「因為河南地處中原,人口遷徙比較頻繁,所以不同吃法交融之後講究就少了。」
臘月二十七也是「趕大集」的好日子。鞭炮、春聯、香燭、女孩子的頭花等,少了哪一樣都要趕緊買齊。《白毛女》中,哪怕是躲債的楊白勞,也不忘給喜兒買二尺紅頭繩。
互動
年味兒是一種期盼
說到年味兒,今年30歲的王敏打開了話匣子。小時候,她家孩子多,家也窮,每每入了臘月她和弟弟妹妹們還是會掰著手指頭算過年的日子,「從頭到腳,總是會添一件新物件。」
除了穿新衣,盼得最多的就是好吃的了,一到過年,爸媽也會想著法地弄些零嘴,「餃子是少不了的,再有就是家裡炸些丸子、糖糕、芝麻糕一類的,這在平時是吃不到的。」
再說說玩吧,她說,至今還記得一句年謠:年來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那時弟弟喜歡放炮,出去玩總會滿滿裝上一兜,「也有人淘氣,把炮放在別人口袋裡放,不過那時的炮威力不大,只是炸爛了衣服,人沒啥事。」
現在,她大了,也搬離了小山村,來到大城市。現在,年也越來越近了,問她年味兒是什麼,她說,年味兒就是一種期盼吧。
河南「二十八,蒸饃炸疙瘩」
而北京「二十七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蒸饅頭河南咋比北京早一天
說了臘月二十七,我們再來說說臘月二十八。
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等。
發麵做饃,準備過年的主食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臘月二十八這天,根據民間風俗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
咱們河南人是「二十八,蒸饃炸疙瘩」,而北京「二十七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為啥北京人在蒸饅頭上,比河南人慢半拍呢?
著名歷史學者紀連海解釋說,因為北京天氣比較冷,普通的面在老北京冬季的常溫下,很不容易發酵成功,只能在「二十六,燉大肉」和「二十七,殺公雞」之後,家裡面已經熱氣騰騰的條件下,才最容易發酵好。只有發酵好的面,才能在第二天蒸出好的饅頭。
相比而言,河南的大部分地區溫度較高,發麵更快、更容易,所以在蒸饅頭這件事上就比北京早那麼一點。
鄭州大學教授、人文學者、民俗專家高天星說,過去,還沒有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易壞,於是就選擇臨近春節的時候發麵蒸饅頭,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由於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在年前要蒸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
都「發」點啥
年節的蒸食除了饅頭,還有另外一些。金世宗後裔完顏佐賢在《康熙遺俗軼事飾物考》中列出的滿族年節蒸食有:蒸饅頭、蒸喜、蒸花卷、蒸棗泥方圃、蒸豆沙圓包、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春節時候的饅頭,上面都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人們期盼在新的一年裡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於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
在各種蒸食中,不得不提一提「面花」,也有叫花饃、糕花或面羊的。
如靈寶「面花」,又分「高花」和「平花」兩種。「高花」製作的方法是:手捏成形蒸熟後,再勾畫著彩,然後用竹籤插在圓形的面糕上,華麗秀美,形態逼真。
最有名氣的是沈丘縣的「顧家花饃」。一斤面做40個丫腰葫蘆形的小饃饃,用木梳在上面豎摁一道花紋,饃尖兒用桃仁一點,一個栩栩如生的小壽桃便出現了。顧家花饃最大的特點是蒸熟後幹透,經久不壞,長期存放不黴不裂,到食用時,一經蒸餾,復原如初。
傳說清末,項城人竊國大盜袁世凱,為討取慈禧太后的歡心,曾拿沈丘花饃當貢品送進清宮,深得慈禧太后的讚賞,沈丘「顧家花饃」名聲大振。
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
高天星說,在咱們河南,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蒸饃,還要「貼花花」,臘月二十八是個約定俗成的貼年畫、貼窗花的日子。
他說,過去,過了臘月二十三以後,姑娘和媳婦們「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子剪虎頭」,過春節布置房屋、裝飾農舍的窗花、頂棚花、門箋等,都要在年前剪好。那些慶賀豐收、六畜興旺、延年益壽、吉祥美好的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
據高天星介紹,剪紙來歷於傳說。相傳堯在位時,有一種吉祥鳥叫鸞鶻鳥,它一來,所有的兇禽猛獸都被嚇走了,但不知為什麼,鸞鶻不再來了。後來折支國獻上一種「重明」鸞鳥。因這種鳥每一隻眼內都有兩個瞳孔,所以又叫「重睛」,形體像公雞,叫聲像鳳凰,猛虎都經常成為它的美食。為了紀念它,百姓們就鑄金鳥、刻木雞,放到窗戶上。後來,剪紙雄雞取代了古代的金鳥、木雞,貼在窗上,就是後來的窗花了。
而古時的陝州(今三門峽)又是剪紙最先流傳的地方。秦朝對儒文化嚴格控制,只有過節時,才允許家家戶戶貼社神、稷神、灶神進行祈福。當時,畫工們在絹帛上畫神像供貴族們祭祀。傳到陝州後,許多百姓紛紛效仿。當時草紙剛剛興起,紙張泛黃,又粗糙又厚,於是就有人在每年重大節日裡依照著畫像,將其剪成紙樣,然後染成黑色,貼在牆上祭拜。漸漸地,剪紙就在當地流傳起來。
高天星介紹,河南的剪紙,明顯帶有中原文化的風格,構圖簡潔,厚重凝練,內涵豐富,黑白對比反差大。
在鄭州,63歲的馬新華也是剪紙好手,她說,剪紙幾十年,送出去的不計其數,「有幾張還漂洋過海,隨著同事的女兒去了德國呢。」
近幾年,馬新華不再經常剪紙了,「年紀大了,眼神不好,不過想一想,會剪紙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這麼好的東西沒人學,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