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俄羅斯如何蠶食中亞各國!

2020-12-12 懂球帝官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ID: diqiuzhishiju)。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678-俄羅斯蠶食中亞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9世紀的俄羅斯帝國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存在,它擁有2288萬平方公裡的龐大領土和近1.7億的人口數量。一戰結束後,蘇聯喪失了一部分歐洲領土,但仍繼承了俄帝國2240萬平方公裡的疆域。

即使解體後的俄羅斯仍有著世界最大領土

曾經的俄羅斯帝國和蘇聯

其領土最大部分無疑來自西伯利亞以及中亞▼

廣闊領土背後,是自16世紀俄羅斯國家形成之後,一個又一個遊牧汗國的倒下。金帳汗國、喀山汗國、克裡木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等一連串的名字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成為了大俄羅斯疆域的一部分。

龐大的帝國起於小小的莫斯科公國

曾經也強敵環伺,幾個汗國是第一批對手▼

這其中,中亞的四個汗國曾經和俄羅斯和平共處數百年,最終卻在威逼利誘和潛移默化之下逐漸喪失主權獨立性,被滲透、顛覆,並被永遠地改變了這片土地的力量分布。

俄國人不肯停下擴張的腳步

直到抵達那群山之巔,想的也是山對面的世界

(圖片:NASA,中亞與天山)▼

第三類接觸

中國的明清之際,中亞的地緣格局逐漸清晰。

北部哈薩克人建立的哈薩克汗國,和東部蒙古人的準噶爾汗國,成為中亞兩股最強大的勢力,佔據著最廣袤的土地和最肥沃的天然牧場。

這也是阿爾泰山兩側

能孕育眾多草原帝國的根基所在

(圖片:shutterstock@ Kristina Postnikova)▼

而南部同時存在著三個烏茲別克人建立的小汗國,它們分別是: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中亞還同時存在吉爾吉斯、帕米爾等相對獨立的地域勢力以及伯克(首領)領地,總的來說是一個「一超多強」的態勢。

在進入火藥帝國時代後

傳統的遊牧民逐漸喪失其軍事優勢

曾經誕生帝國的草原,將淪為各大強國爭奪的蛋糕▼

在16世紀中葉以前,中亞與俄國的領土沒有接壤。中亞西北部與俄國之間隔著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在中亞北部和東北部,西伯利亞汗國將兩者分開。

這一時期,中亞與俄羅斯唯一的交集,就是哥薩克人對於哈薩克草原北部和希瓦汗國的西北部時不時的騷擾。

這其中,鄂畢河流域的西伯利亞汗國頗為重要

如果俄國人不能跨過鄂畢河

就會成為一個局限於東歐的完全的歐洲國家

(底圖為蘇聯-俄羅斯疆域,非當時俄羅斯帝國)▼

隨著俄國的逐步壯大,他們向東方徵服的腳步也逐漸靠近中亞。16世紀下半葉,由朮赤後代建立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亞三大汗國相繼滅於俄國之手,對中亞地區形成了被半包圍的態勢。

下一步就是向東吃掉西伯利亞

向南吃掉中亞▼

與此同時,雙方開始了試探性的接觸。

公元1558年,俄國當局派出了莫斯科貿易公司成員安東尼·詹金森作為代理人,前往中亞深處的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這標誌著中亞與俄羅斯之間開始了正式的使節往來。

莫斯科貿易公司的印章

長期壟斷英國-莫斯科之間的貿易

(圖片:wikipedia)▼

通過這次訪問,雙方加強了了解。俄羅斯人知道了中亞汗國與他們之前打交道的遊牧汗國的差異,而中亞人也在這次會晤中瞧見了俄羅斯帝國的力量

安東尼·詹金森與傑拉德·德·喬德

繪製的地圖(烏拉爾山以西)

(圖片:wikipedia)▼

結束訪問過後,詹金森做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舉動。他在中亞贖回了25個在當地被賣為奴隸的俄國人。

中亞一直存在著奴隸制,對於兩個汗國而言,外來人贖回自己做奴隸的同胞並無可厚非,傳聞成吉思汗就曾贖回過在金國做奴隸的蒙古人,這只是遊牧民族的歷史傳統。

而對於俄國來說,這有著特殊意義。

首先它能向歐洲各國表明,俄羅斯反對奴隸制的態度。自稱第三羅馬的俄國,必須樹立捍衛歐洲白人文明的形象。

歐洲人此時還在用奴隸制大發其財

可能反對奴隸制僅僅是反對白人奴隸而已

(圖片:wikipedia)▼

其次這也給日後俄國幹涉中亞事務埋下了伏筆。既然中亞放馬牧牛的野蠻人曾擄掠俄國人民為奴,那之後的報復行為也就師出有名,武力侵略中亞在當時的俄國人看來是最正義的事情。

也不知第三羅馬是如何看待本國農奴的

(圖片:wikipedia)▼

我是你的保護者

俄羅斯人想要侵略中亞,但他們的手段並不是直接派出軍隊進攻,而是實施了一個長達數百年的計劃。首先是加強這一區域的人民與俄羅斯本土之間的聯繫,讓中亞在經濟上依賴俄國,在政治上依附俄國。

中亞地區地處東西商道要地,中國、印度、波斯、俄國等國的陸路貿易必然要經過中亞,因此中亞商人也是活躍在當時世界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群。

這裡確實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樞紐所在

這條商路養育了沿途眾多的商業王國

最著名的便是中亞地區的粟特商人群體▼

由於中亞地區深居內陸氣候乾旱,土地相對貧瘠,能帶來財富的商人社會地位比較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政治走向。

經中亞商人轉賣的中國商品還有茶、瓷器和草藥。中亞商人轉手經營的印度商品主要有靛藍、藥品、黃金和珠寶,轉手經營的波斯商品主要有昂貴的絲綢。

俄羅斯、中華、印度、伊朗之間的貿易穩定且繁榮

而這些商品對於缺少航線的俄國人也非常重要

(圖片:Mirko Kuzmanovic / Shutterstock/Rosa Frei)▼

同一時期,中亞商人從俄國和東歐商人手中購買的主要商品有斯拉夫奴隸、皮毛、皮革、蜂蜜、海象的長牙、堅果、蠟燭等。在中亞商人購買的歐洲商品中,有一定需求量的是時鐘和優質羊毛織錦,以及在中亞被視為珍貴商品的天鵝絨。

對於俄國人來說最重要的顯然是皮毛貿易

遼闊西伯利亞的經濟價值也就在此了

(圖片:wikipedia)▼

俄國就利用與中亞的貿易往來逐步提升其政治影響力。

一般來講貿易都是民間商隊行為,與政治沒有直接相關性。但也可以和政治掛鈎,比如中亞商人去中國進行交易的時候往往借著朝貢的名義

因為如果是朝貢的話,可以免除沿途的旅宿費用,甚至還能得到政府官員的獎賞。唯一不方便的地方是需要有官方使節陪同,但也沒有什麼大礙。

中亞商人對此非常熟悉,早已是傳統藝能

畢竟在絲綢之路上已經和中國打了上千年交道

但這次的其實不太一樣

(圖片:Liudmila Beliavskaia / Shutterstock)▼

俄羅斯也效仿實行了這一制度,如果中亞商人以類似「朝覲」的方式進入俄國境內,且有官方使節陪同,那麼不僅可以免交進口稅和銷售稅,還可以買到在公開市場上買不到的貨物,有時甚至可以到當時不向外國人開放的都城莫斯科或聖彼得堡城去經商

本質上是在爭奪經濟影響力

進而為政治幹預做準備

而且俄國人這樣做的動機,遠比清帝國方面要強▼

由此一來中亞商人需要直接和俄羅斯官員打交道,這樣也讓俄國更容易得介入到中亞各國矛盾之中

儘管哈薩克汗國才是中亞最大的國家,但商業貿易主要是布哈拉汗國的人在做。

布哈拉汗國是中亞第二大汗國,在經濟上有一定的強勢地位,周邊的浩罕汗國和希瓦汗國都對他存在經濟依賴性。

畢竟布哈拉汗國所在的澤拉夫善河流域

才是中亞真正的貿易樞紐

(布哈拉、撒馬爾罕都是歷史悠久的貿易名城)

(底圖:shutterstock)▼

而從布哈拉汗國去到俄國的路線幾乎都要經過希瓦汗國,所以希瓦商人想方設法地阻止俄國與布哈拉等鄰邦進行直接貿易。哈薩克人也在貿易過程中與希瓦、布哈拉兩大汗國出現了矛盾。

1744年,哈薩克人入侵俄國邊境,搶劫了從阿斯特拉罕去希瓦的商隊,又拘押了俄國軍人。針對這種情況,俄國煽動土爾扈特人、巴什基爾人去攻打哈薩克人,以此削弱哈薩克人。

俄國這一操作非常高明

利用貿易特權來分化瓦解中亞各汗國

而一旦西伯利亞恰克圖貿易打通

中亞整體的貿易優勢都將蕩然無存▼

俄國外交事務委員會曾經指示遠徵隊官員時稱:「在發生騷亂時,要利用一個民族去對付另一個民族,以保存俄國實力。"

通過這種手段,中亞各個民族在矛盾之中相互內耗,而且對俄國也越來越依賴。

姓伊還是姓社

第一個轟然崩塌的中亞國家是哈薩克汗國。哈薩克汗國雖龐大,但本身內部還存在著矛盾,汗國內部同時存在著大玉茲、小玉茲和其它相對獨立的部落,近乎一盤散沙。

18世紀上半葉,中亞出現兩強相遇的格局,兩強分別是西邊的哈薩克汗國和東邊的準噶爾汗國

清朝拿下了準噶爾汗國

俄國則佔領了哈薩克汗國

這可能是最後一代草原帝國了▼

在面臨外部強敵和內部不團結力量的壓力下,成吉思汗的18代後裔,哈薩克汗國小玉茲的領導人哈布勒海爾汗選擇主動向俄國靠攏,公元1731年哈薩克草原西部的小玉茲部分成為了俄國麾下的保護國。

當時面臨內憂外患,很大程度也是無奈之舉

(哈布勒海爾汗,圖片:wikipedia)▼

此後的100多年裡,俄國利用哈薩克內部的矛盾和自身的軍事經濟優勢,逐步蠶食鯨吞哈薩克汗國的領土和主權。

1847年哈薩克汗國最後一位可汗克涅薩熱因內賊的出賣壯烈犧牲,歷史上存在將近400年的哈薩克汗國覆滅。

雖然汗國覆滅,但這段歷史也足夠悠久

足以成為哈薩克人尋求國家認同的歷史記憶

(圖片:哈薩克汗國建立550年郵票)▼

然而俄國統治哈薩克汗國仍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直到1867年才在此正式設立穩定的行政機構——突厥斯坦總督區。這一行政區的管轄範圍覆蓋了哈薩克草原以南的綠洲地區(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除外),首府為塔什幹。

1868年,俄軍佔領撒馬爾罕

(圖片:wikipedia)▼

不久,布哈拉汗國也唇亡齒寒。1868年,也就是設立突厥斯坦總督區的第二年,雙方籤訂了《俄國與布哈拉的商業條約》及補充條款,涉及領土、貿易和外交等領域。

自此布哈拉汗國也不再是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淪為沙俄的半殖民地。

在數次擴張後

突厥斯坦總督區基本囊括了今天中亞的南半部

並留下布哈拉和希瓦兩個名存實亡的傀儡

(底圖為蘇聯-俄羅斯疆域,非當時俄羅斯帝國)▼

通過該條約的實行,為俄國資本家前往布哈拉城辦工廠提供了有利條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布哈拉汗國已經有了50多家俄國企業,大多是棉紡織相關的產業。

棉花這種相對低緯度地區的產物對俄國很寶貴

故而大力發展中亞的棉花種植和棉紡織

(圖片:Milosz Maslanka / Shutterstock.)▼

棉紡織業蓬勃發展需要大批勞動力和土地的投入,但也嚴重損害了該國的農業,使得這個原本糧食可以自給自足的國家不得不依靠俄國提供糧食。兩個國家就這樣進行了深度捆綁,這種關係一直延續到一戰後的蘇聯時代。

1920年9月,蘇俄紅軍推翻了曼格特王朝,建立了布哈拉人民蘇維埃共和國,受沙俄政府保護的布哈拉汗國滅亡。

成了「布哈拉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其實一直是附庸,換了個名字▼

同一年,蘇俄紅軍攻入希瓦汗國,推翻當地傀儡大汗的統治,希瓦汗國滅亡。蘇俄隨後在其領土上建立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花剌子模人民蘇維埃共和國」▼

此時的蘇治中亞格局與之前沙俄時期並無太多異同,就是從兩個總督區和兩個君主制汗國轉變為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突厥斯坦、吉爾吉斯(哈薩克)、布哈拉和花拉子模。

為了防止中亞在和平年代誕生出一個統一的大伊斯蘭國家,1924年蘇聯根據民族識別結果重新劃界,將中亞劃分成5個部分,也就是今天的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5個國家

自此,中亞的千年格局徹底改變。

蘇聯解體前的一眾蘇維埃加盟兄弟國徽

包括上面的五斯坦,不知有沒有硬核讀者能認出來

(圖片:wikipedia)▼

參考資料:

1.https://kk.wikipedia.org/wiki/%D2%9A%D0%B0%D0%B7%D0%B0%D2%9B_%D1%85%D0%B0%D0%BD%D0%B4%D1%8B%D2%93%D1%8B

2.《論沙俄保護下的布哈拉汗國》,藍琪

3.《論16~17世紀中亞三個汗國與俄國的關係》,藍琪

4.《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俄國政府中亞」辭條考疑》,吳築星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shutterstock@ Pavel Svoboda Photography

END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世界力量:《神遺棄的世界——中亞各國》
    其實並非是中國人不知道,全民政治大國俄羅斯(俄羅斯是全球民眾政治參與度最高的國家,男人的話題永遠是三句離不開政治話題,女人也會討論普京和姐夫)他們對中亞的印象都基本等於……大致是和阿富汗差不多的國家吧……俄羅斯人甚至對和他們接壤的大國哈薩克斯坦是麻東西都不感冒。
  • 東歐和中亞是俄羅斯的大本營
    巴西爾二世統治初期主要的槍枝彈藥都是蘇聯交換利用的二戰前,沒什麼俄羅斯以外的國家獲得了類似的槍枝彈藥,只有奧地利和土耳其在二戰前擁有一些德制和蘇制武器俄羅斯對鐵路的擁躉,二戰前可謂是千古第一了,至於成員國之間的矛盾自不用說(指至少不用互相打仗),地理位置決定了俄羅斯利用鐵路方便外交和交換地圖是需要花成本的這是特定情況下
  • 俄羅斯重回中亞 北極熊要與美國鷹爭奪世界心臟
    這是自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外國土地上建立的首個軍事基地。莫斯科方面表示,坎特空軍基地的啟用,是俄打擊恐怖主義的「必要步驟之一」。  外界分析,這實際上是作為前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重新控制中亞地區這一傳統勢力範圍的動作,也是對美國在「俄戰略後院」的中亞地區駐軍作出的反應。俄羅斯與美國在中亞地區爭奪勢力範圍的較量已經開始。
  • 苦命的中亞五斯坦,究竟怎樣的「人口遷移」換來1000萬俄羅斯人?
    中亞地區位於亞歐大陸腹地,大體指東抵中國,西到裏海,南至阿富汗,北臨俄羅斯的廣袤地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這一地區歷來是亞歐各民族、各種文化宗教的交匯地。雖然對中亞的地理範圍存在多種界定,但原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中亞五國」成為中亞較為普遍接受的界定。
  • [展會預告]2016亞歐電力展——開拓新疆、中亞、俄羅斯、中東歐...
    [展會預告]2016亞歐電力展——開拓新疆、中亞、俄羅斯、中東歐市場的最佳平臺 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來源: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2016-
  • 哈薩克斯坦為何在中亞五國中領土最大?
    前蘇聯解體成15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中亞五國。從地圖上一目了然,中亞五國獨立後的差異非常大,最明顯的就是領土,哈薩克斯坦佔據了整個中亞地區的北部,是國土面積最大的斯坦,其他四國加起來還不到哈國的一半。要想探究這裡的原因,還要從一個陰謀說起。
  • 俄羅斯疫情重創中亞鄰居 吉爾吉斯、塔吉克斯坦甚至無力接回國民
    各國忙於抗疫,令經濟活動停滯,促使全球能源價格暴跌,衝擊了一些經濟以石油或天然氣出口佔重的中亞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更嚴重的是,許多在俄羅斯工作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外勞,因疫情而面臨大規模的失業潮。由於這兩國經濟極度依賴來自外勞的外匯,所以這段時間失去了豐厚的外來收入,隨時令其經濟崩盤。
  • 中亞觀察丨「泛突厥主義」對中亞的危害
    作個假設,有人若想將使用拉丁語的各國,譬如法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組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大拉丁國」——其中荒謬,一眼便知。在突厥語各民族由漠北進入中亞接觸伊斯蘭教之前,他們的歷史主要由漢文資料記載。而近世發掘的作為突厥學基礎的暾欲谷碑、闕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三大突厥文碑銘,破譯後的意思與漢文史料基本相符。
  • 「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中亞」在哪裡?
    「中亞」認知的兩種連續性;而在這兩者之間,則存在著一種斷裂:即傳統「西域」認知與二戰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中亞」論述之間的斷裂,這涉及傳統的「西域」認知是如何轉變為「中亞」認知的?在清末洋務運動的大背景下,早在1879年,位於上海的《萬國公報》就刊發了關於俄國在中亞經營並進行地理勘察和地圖繪製的報導,分別題為《各國近事:大俄:論中亞西亞之權力今非昔比》和《各國近事:大俄:查勘中亞細亞輿圖》。
  • 亞塞拜然靠山是土耳其,亞美尼亞親美國,俄羅斯地盤將被蠶食
    俄羅斯曾兩次調停,都以失敗告終。對此,俄羅斯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亞阿衝突。美國出手了雖然亞美尼亞本屆政府比較親美,但俄羅斯還不離不棄,宣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要將戰局控制在納卡不擴大範圍,俄羅斯是不會出兵參與的。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出手了。
  • 35萬朝鮮族人當年為何落戶中亞
    5月10~14日,韓國總統李明博首次訪問中亞,第一站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二站是哈薩克斯坦。韓國媒體在介紹李明博此次中亞之行時稱,目前生活在中亞的35萬朝鮮族人拉近了韓國與中亞各國的距離。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朝鮮族人出現在中亞呢?
  • 俄羅斯地鐵爆炸嫌疑人來自中亞
    俄羅斯總檢察院稱爆炸事件為恐怖襲擊。俄羅斯調查委員會按恐怖主義行為對該案件展開調查,同時不排除造成爆炸的其他原因。 俄羅斯多家媒體報導稱,一名犯罪嫌疑人身份已初步確定,為23歲的中亞男子,與極端組織有染。不過,俄媒對其是否是自殺式襲擊者、以及是否還有女性同夥的說法並不一致。
  • 中亞在地理上相距太遠,對歐洲國家沒有意義?
    中亞各國疫情統計數據一覽表(截至發稿) 問 作為國際政治研究所(ISPI)俄羅斯、高加索和中亞項目主管,請您對該項目稍作介紹,您如何評價ISPI在中亞研究中的作用? 答:ISPI是義大利最負盛名、最古老的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所最近才開始研究中亞,剛開始的研究對象是俄羅斯和高加索。
  • 清末曾入侵新疆,中亞最後一個強盛汗國是如何崛起的?
    文/王凱迪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這首詩讚美的是清朝末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壯舉。而當年入侵新疆的中亞大國浩罕汗國,又是如何一步步崛起於中亞的呢?緣起布哈拉在15世紀強盛的帖木兒帝國覆滅之後,中亞興起了三大政權,分別是北方的哈薩克汗國、東部的布哈拉汗國與西部的希瓦王國。從16-18世紀的二百餘年間,東西兩大王國反覆角力,雙方的國力也在爭奪中亞霸主的過程中逐漸衰落。
  • 中亞五國多措並舉 「一帶一路」活力無限
    中歐返程班列催熱中亞五國與中國貿易,如今,一列列被比喻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成為中亞國家與中國貿易互通的重要橋梁,越來越多的進出口貿易商選擇利用中歐返程班列將商品送入中國。去程,把中國貨物運出去,返程,將外國貨物運進來。具體到中亞五國這一塊,可以說是有「攪活一池春水」的劃時代意義。
  • 烏克蘭被東西夾擊:東線俄羅斯,西線波蘭開始蠶食烏西領土
    眾所周知,因為克裡米亞問題,往昔的兄弟國家烏克蘭和俄羅斯已經變成仇敵。2014年俄羅斯合併克裡米亞,與此同時,俄羅斯大力支持烏東分裂主義武裝,從2014年開始烏東戰爭一直持續到今天,烏東主力是俄羅斯混合部隊,烏東頓巴斯地區隨時會變成第二個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
  • 許濤:中亞「民主島」中了殘酷魔咒
    蘇聯解體後,中亞各國原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吉爾吉斯斯坦的南北之爭在這個背景下成為左右獨立後國家政治進程的重要因素。2005年4月,吉爾吉斯斯坦爆發「鬱金香革命」,被認為代表北方集團利益的時任總統阿卡耶夫被來自南方賈拉拉巴德州的巴基耶夫推翻。
  • 中亞將成為我國的能源後院:幫助我國海上生命線繞開馬六甲海峽
    隨時有可能被切斷,這成為國家安全的致命威脅,怎樣讓我國的海上生命線儘量繞開馬六甲或者太平洋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我還我國積極開戰中巴鐵路和中吉烏鐵路,試圖將貿易線條從傳統的東部海上轉移到西部陸地上來減少對東部海上生命線的依賴,然而這還遠遠不夠,我國的能源安全依然緊張,不過近期中亞的一系列油氣田大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國和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讓中國能源生命線有望擺脫對馬六甲的依賴,從大後方直接進入中國。
  • 美國推進中亞新戰略,大方軍援烏茲別克斯坦,與俄羅斯比拼燒錢?
    美國已經決心從阿富汗撤軍了,如此一來美國就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戰略,其中就包括在中亞地區的戰略,現在美國推進中亞新戰略,為此大方軍援烏茲別克斯坦。從戰略上來說,處於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美軍以前曾特意在烏茲別克斯坦部署的軍事基地,後來被俄羅斯驅逐出來,如今隨著撤軍阿富汗讓烏茲別克斯坦成了座上賓。
  • 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源自何處?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中亞四國進行訪問,並在訪問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項合作機制下,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友好關係不斷深化,得到鞏固和加強。就相關問題,記者專訪了前駐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大使姚培生。中亞國家始終重視對華合作記者:你如何看待現在的中國和中亞國家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