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簡牘博物館位於長沙天心路92號,成立於2002年,是國內首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於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簡牘就是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把字刻在竹子上或者木板上,便於備案。這些場景相信我們在電視古裝片裡面看到過,特別是先秦,三國時比較盛行。 因為工作的原因,每個月都要去長沙簡牘博物館,這是一座與我們心目中的博物館不同的現代型的博物館,首先它的外形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平凡的樓房,沒有特別的建築風格。
在門口取了票,然後過安檢進入到博物館的一樓,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文明之路展廳,這裡主要收藏了長沙走馬樓出土的大約14萬枚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和2萬餘枚西漢初期的紀年簡牘,另外還有青銅、漆木、書畫、等藏品分別陳列於博物館的一樓和二樓。
沿著文明之路,我們一路參觀下來,古人的智慧結晶真的令我們眼前一亮,當時的官府將重要的文件以文字的形勢刻在簡和牘上,因此在出土以後,這些文字將對這段歷史將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依據。
在這裡,我們還會詳細了解到簡牘的製作過程,原來簡牘的製作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要經歷取材,去溼,烘乾,編聯,殺青等工序以後才能使用,字數多的話還要進行排序,相對於我們現在紙張的使用確實繁瑣很多,因此,紙張的發明不得不堪稱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參觀了簡牘的製作工序以後,我們可以繼續看到書寫的工具,一般來說是用毛筆、刀、墨等用具,筆墨用來書寫,刀的功能主要是修改錯誤的文字,並非用來刻字的,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古時男子的頭髮上面都會插著一個類似於刀一樣的髮簪,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的用途了吧!
文明之路的後半部分主要介紹的是已出土的先秦時期的歷史分布於全國各地的簡牘和一些國外的簡牘,在這裡,我們對全國簡牘的分布情況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們還驚奇的發現了沿用至今的九九乘法表口訣,原來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再一次令我們對古人的智慧油然起敬!
在博物館的二樓,我們看到的是瀟湘文化這一段歷史以及在湖南省境內出土的文物陳列和發掘工作介紹,陳列在展廳的青銅和陶器再一次向世人證明了先輩們的先進技術工藝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裡,我們可以對瀟湘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作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湘四水,湖湘文化,中華文明的進程,這些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觀已接近尾聲,時間不長,但是我見到每一位來簡牘參觀的客人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他們說簡牘的內容非常之精彩,在增長見識的同時,對中華文明,湖湘文化都有了更加全面直觀的了解和認知!
歷史的車輪在向前轉動,還有多少簡牘常埋地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長沙簡牘博物館就像一顆啟明星,照亮了人類文明發展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