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周末空閒,決定再去參觀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於2000年立項興建,2007年建成對外開放。興建長沙簡牘博物館,主要是為了保護於1996年在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簡牘。當年這批簡牘的出土發現震驚了考古界,被評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20世紀中國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這些簡牘主要是三國時期吳國所屬長沙地方紀年簡牘,因而被稱為長沙走馬樓吳簡,或稱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或長沙走馬樓簡牘。
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牘因其重要的文物考古價值,保護整理工作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於是成就了世界上首個以簡牘為專題開展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且功能齊備的大型現代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湖南省4個國家一級博物館之一。
(星辰拍客 朱古力/攝)
驚世考古大發現
1996年1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和長沙市人民政府聯合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向中外新聞界鄭重宣布:長沙走馬樓已出土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十數萬片,這是21世紀我國又一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認為,這是繼甲骨文、西北地區屯戌簡續、敦煌藏經洞和清朝內閣檔案之後中國古代文書的第五次重大發現。
走馬樓位於長沙五一廣場東南角。1996年7月至11月,地處五一廣場東側的平和堂建築工地上,一片繁忙,不舍晝夜。一臺臺巨大挖土機鋒稅的利爪吞噬著土方,一輛輛負重的工程車來回穿梭。考古工作者們也正在這裡忙個不停。因為在這片面積僅1公頃多的地基下,他們發現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歷代古井60多口,清理髮掘了銅、鐵、木、竹、陶、瓷等各類文物3000餘種。
奇蹟往往在瞬間出現。1996年10月17日上午9時許,長沙市文物工作隊技術工人孟科保來到走馬樓50號房區時,突然發現一團黑色淤泥,而四周全是潮溼的黃土。他意識到這裡可能又有一口古井,他立即停下來,往淤泥裡挖,很快發現了一塊殘木片,他將木片拿在手心看了看,好像上面刻了字;他用清水一洗,露出一個「潘」和「嘉」字。這一發現,喜得孟科保差點要叫起來,為避免偶然;他又往淤泥裡挖了一會,弄出一把散亂的木牘,上面都有文字。盂科保立即向文物工作隊報告了這一重大發現。
隨後,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全力以赴,經過連續25天的搶救清理,這口上部已遭破壞的袋狀型圓井內爆出了中國簡牘考古史上最大的冷門。按照走馬樓出土文物的區位統一命名,該井命名為J22。其中「J」系漢字「井」的第一個拼音字母。J22號井為不規則的圓形豎井,底部略成袋狀。井口直徑南北長350釐米,東西長310釐米,現存深度560釐米。簡牘表層距現存井口150釐米,其上覆蓋一層150釐米厚的揭黃色泥土,覆蓋的泥土土質純淨無雜物,系袋狀井壁因年久自然坍垮所致。
該井是一座建於東漢晚期、廢棄於三國時期的倉窖儲藏井。經考古工作者清洗整理後,發現為嘉禾元年至嘉禾六年(公元232—237年)的三國孫吳紀年簡牘,距今約1700餘年。這批簡牘數量驚人,總數在14萬枚左右,為此前全國出土的簡牘數量的總和還多。這一重大發現令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從世界範圍看,在一個地點一次發現如此巨大數量的古代文獻十分罕見。
三國時期是一個戰事頻繁、兵荒馬亂的時代,長沙又是一個雨水豐沛、氣溫溼潤的地區,在這樣的亂世中,在潮溼的地底裡,保存文獻是很困難的。所以三國時期的文獻留存相對不多,以前出土的簡牘中三國時代的也很少。長沙吳簡研究整理小組組長、著名史學家田餘慶先生說:「長沙出土的三國吳簡,其數量巨大,本身就是了不起的發現,其中有可能蘊藏著極有價值的歷史信息。」
(星辰拍客 赤一/攝)
或可增訂《三國志》
簡牘,作為我國古代文字的書寫載體,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或更早,在造紙術發明和推廣以前,先後使用了1000餘年,因而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獻資料,成為我國文物寶庫中極為珍貴的寶藏。
走馬樓出土的這批吳簡,經初步整理,內容涉及三國東吳長沙郡以及吳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多方面,可分為紀年簡、職官簡、軍事地理簡、賦稅簡、戶籍簡、司法文書牘,形制有簡、牘、籤牌、封檢、泥封匣等,其中竹簡數量最多,完整準確、集中地反映了三國東吳的社會基本面貌,對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政治制度、社會階級關係、經濟關係、租調製度、典章制度、簡冊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兩晉陳壽著述《三國志》,因史料缺乏,後人評其「失在於略」,其後雖有南朝裴松之為其作注,清人洪吉亮、陶元珍等為之輯補,仍難令人滿意。這批吳簡,猶如一座官方文書檔案寶庫,對相對貧乏的三國史料給予了極大的補充,為正史的完備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專家認為,或可增補、考訂《三國志》。
毫無疑問,長沙走馬樓簡牘發掘的重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學者把走馬樓簡牘的重要性用「填補缺失,數量驚人」八個字概括,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
一是史料價值。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的發現,為研究三國時期東吳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提供了史籍所缺佚的豐富而翔實資料。這批簡牘主要是經濟類文書,包括嚴密的賦稅制度,為我們研究三國東吳時期社會經濟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二是文獻價值。走馬樓吳簡中有許多法制文書,涉及現代法律分類中刑法、民法、經濟管理法、行政管理法和訴訟法等門類,推出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名稱和地方職官屬吏的名稱,反映了孫權時代的司法制度和行政體制,為孫吳政治體制和司法制度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三是書法價值。三國時代既是紙張發明後簡犢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後階段,又是我國書法處在承前啟後、新舊交替、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重要時期,是一個人文精神高揚,走向文化藝術自覺的時代。走馬樓三國吳簡數量巨大,形體豐富多樣,書體有楷書、隸書、章草、行書、草書等,對於我國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大批形象生動的珍貴資料。
(星辰拍客 赤一/攝)
走馬樓永載史冊
走馬樓其實是南方民居建築中一種特有的建築形式,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甚至騎馬可以在裡面暢行無阻,故名走馬樓。長沙因為1938年的「文夕大火」,原有90%的建築毀於一旦,走馬樓這種特有的建築形式早已不存,「走馬樓」只是作為一個地名留在了長沙人的記憶中。
走馬樓簡牘的橫空出世,雖然讓走馬樓一時名揚全國,享譽世界。但隨著平和堂商廈的拔地而起,如今走馬樓區域已被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各類商業樓宇所佔據,走馬樓已漸漸塵封在人們的記憶裡。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隨著長沙簡牘博物館的建成開放,走馬樓及走馬樓簡牘從此讓更多的人們所認識、所熟知。如今,長沙簡牘博物館已成為長沙重要文化景點和對外開放窗口,先後被評為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沙市文明標兵單位。
在長沙簡牘博物館一樓「天井」位置,復原了走馬樓J22號井窖模型。J22井堆積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褐黃色覆土,厚20-150釐米;第二層為簡牘,中間厚四周薄,由中間向四周傾斜呈坡狀堆積,厚20-50釐米;第三層為黑灰土,厚25-50釐米;第四層為灰褐土,厚310釐米。井深約510釐米處為一方形木構井圈,以吸存地下水。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走馬樓J22號井窖中的簡牘為何只是東吳嘉禾元年至嘉禾六年間的紀年簡牘?長沙簡牘博物館負責人解釋,目前走馬樓吳簡的整理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許多問題還沒有確切的結論。根據有關研究人員推測,紀年簡牘形同現在的文書檔案,應該每三五年就要更新存檔,對已過時的文書檔案就採取倉窖儲藏的方式留存。我們相信,隨著整理及研究工作的不斷展開,猶如打開一座豐富多彩的歷史寶庫,將向我們展示出更多的歷史畫面,顯現更多重要的史料文獻,許多如今的疑惑或許就有了答案。
與幾年前第一次參觀簡牘博物館不同的是,現在展出的簡牘,不僅有1996年的走馬樓吳簡,還包括1997年原九如齋出土的東漢簡牘、2003年原省供銷社出土的走馬樓西漢簡牘、2004年湘浙匯商廈工地出土的東牌樓東漢簡牘、2010年五一廣場出土的東漢簡牘,以及此前於1993年發掘出土的西漢長沙王后「漁陽公主」墓簡牘,構成了長沙系列簡牘。同時還有中國簡牘展,更有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湘水流過……
走馬樓,將伴隨著長沙簡牘、湖南簡牘、中國簡牘,永載史冊,永綻光輝。
【作者簡介】
蔣集政,長沙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