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的一個周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因外地幾位朋友來長沙,相約寧鄉溈山行。
大概是已經進入溈山區域,手機裡便收到以「溈山鄉人民政府」名義發送的簡訊:「您好!歡迎來到全國衛生鄉鎮、全國宜居小鎮——溈山。這裡自然之秀、人文之美交織激蕩,誠邀您春品貢茗,靜聽流湍飛瀑;夏枕山風,坐看雲霞繾綣;秋嘗百果,暢飲擂茶飄香;冬賞霧凇,觀盡玉樹瓊花。溫馨提示:四季安全出行,時時文明相伴。白天到夜間晴,11°C—23°C。」不禁要為溈山鄉政府點讚。
溈山地處地處寧鄉、桃江、安化三縣交界處,距寧鄉市區約80公裡,距長沙市區約150公裡,最高處為雪峰頂,海拔927米。溈山是湘江支流溈水的發源地,溈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溈山風景名勝區是一個集禮佛、度假、休閒、探險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分溈山佛教文化區、青羊湖水上遊樂區、黃材青銅文化區、千佛溶洞觀光區等四大景區。2007年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獲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溈山風採。星辰拍客 森林5/攝)
第一次到溈山是在2003年,也是這個季節。那時,我在長沙市政府研究室工作,研究室黨組帶領全體工作人員到溈山進行黨組中心組(擴大)集中學習,重溫青年毛澤東與同學蕭子升徒步遊學、訪貧問苦的精神。此後,或陪同領導調研考察,或陪同外地同行參觀學習,幾次來到溈山。此次算是故地重遊。
溈山山存林木,林儲活水,水養坡地,地蘊沃土,宜耕宜種。傳說,舜帝幼子(或說幼女)「溈」萬裡尋父,因痴迷此地秀水靈山而定居於斯,始稱「溈」山。自此,「溈」開創了溈山的農耕業和手工業,並代代相傳,經千百年的發展,山間數百上千個大小山衝田連阡陌、流水人家,有如世外桃源。幾千年來,溈山人守著這塊寶地安於耕種,自給自足,不曾受天災之害,亦不曾受大荒之苦,盡享天賜之富庶。
溈山博大神奇,地靈人傑。山外的文人墨客、官賈富商、才子佳人念及此地之靈氣,常遊幸於此。唐代名相裴休就是看中了此地山靈地旺,晚年移居此地,在此助佛教、辦學堂,帶動了溈山佛教和教育的繁榮。自此溈山歷代人才輩生,名仕迭出。至清朝末年,溈山地區取得功名外出為官者達百計,另有武將數十。其中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就是在溈山一個小山衝裡就讀成才的。
(星辰拍客 33錯布說/攝)
溈山鄉黨委書記鄧旺華早年在寧鄉市委辦公室工作過,與我相熟,特地前來陪同。因為時間關係,我們重點參觀遊覽溈山佛教文化區。
鄧旺華向我們介紹,來溈山參觀旅遊者,有兩件事是必做的:一是參觀密印寺;二是品茗溈山茶。當然,來溈山休閒度假也是重要目的之一,特別是盛夏時節,因溈山人居之地多在海拔700米左右,氣溫比長沙城區要低5°C以上,來此避暑度假的人越來越多。
千年古剎密印禪寺始建於公元807年,由靈祐禪師所創,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靈祐禪師是來自衡山南嶽的仰山宗高僧,故寺門門聯曰:「法雨來衡嶽;宗風啟仰山。」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密印寺佔地廣闊,殿宇宏偉,傳說寺內鑄有千僧鍋、萬斛洪鐘,聲震山野。如今的密印寺依然規模宏大,氣度不凡,正殿四壁所嵌12988尊鎏金佛像,為世界佛寺之奇觀,故稱「萬佛殿」。密印寺周邊山環水繞,景致不凡,聚集了回心橋、來木井、龍王井、白果含檀等「溈山三十六景」。密印寺是中國禪宗五派之一溈仰宗的祖庭,不僅在中國佛教界有較大影響,而且在日本、東南亞地區享有盛譽。
(千年古剎密印寺。星辰拍客 老石/攝)
1917年暑假,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青年毛澤東曾偕同蕭子升遊學來到大溈山,入住密印寺,寺廟裡至今都保留著「毛澤東留宿處」、「蕭子升留宿處」。毛澤東在此與密印寺住持縱論三天兩晚,感悟「救國救民在於找到大本大源」,並寫下《歸國謠》一詞:「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卻向青灘洩。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表達出作者頓悟了救國救民的大道理後開朗的心情,從此走上了漫長而堅定的革命徵程。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與斯洛談話時還曾深有感觸地談及此事。以致於1956年毛主席在接見時任寧鄉縣委書記張鶴亭時,深情地題囑:「溈山是個好地方,有個密印寺,應該好好保護起來。」
密印寺後面的山腰處,矗立著一尊高大的千手觀音,高達99.19米的千手觀音,雄偉壯觀,在沒進寺廟之前,就遠遠地看見了,如同踏蓮駕雲而來。據說,這是目前全國最高的千手觀音神像。離千手觀音越來越近,越是感覺到神像的高大巍峨,人在其下,倍覺渺小。主佛像周圍還有33尊觀音化身像。站在此處,密印景區盡收眼底,山下的密印寺,不時有嫋嫋梵音飄來……
溈山茶,最著名的當屬溈山毛尖,唐代時就已著稱於世,成為貢茶。清同治時期《寧鄉縣誌》載:「溈山茶,雨前採摘,香嫩清醇,不讓武夷、龍井。」
(溈山茶園。星辰拍客 如夢yy/攝)
溈山區域是雪峰山龐大東部地帶的南側主幹區,往東則是雪峰山餘脈向東北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境內地貌有山地、丘崗、平原。地表輪廓大體是北、西、南緣山地環繞,東南丘陵起伏,北部崗地平緩,東北低平開闊,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狀逐級傾斜,適宜種植茶樹。無怪乎,一進入溈山區域,一路行來,道路兩旁的坡地上、平地裡,甚至溝渠邊,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茶樹。
溈山毛尖茶樹飽受雨露滋潤,故而根深葉茂,梗壯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強,是製作名茶的最佳原料。製作後的茶葉,葉片微卷,形似蘭花,色澤光潤,身披白毫;衝泡後茶水橙黃鮮亮,滋味醇甜爽口,風味獨特。早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溈山毛尖就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品嘗溈山毛尖後,託工作人員寫信向溈山鄉致謝。少奇同志曾將溈山毛尖作為家鄉茶,款待國內外友人。華國鋒同志題詞稱「溈山毛尖,具有獨特風格」。2016年11月,國家對「溈山毛尖」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除了「溈山毛尖」,溈山擂茶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溈山擂茶由花生、芝麻、黃豆、玉米、綠豆、糯米、茶葉、生薑、胡椒以及水和鹽等成份混合而成。當然,每壺擂茶不一定上述成份全有,缺一、缺幾也可燒成。吃茶時,一般幾人、十幾人,有時甚至幾十人,人們談笑風生,氣氛相當熱烈。外來溈山的人初吃此茶或許不大習慣,但吃得幾次,就越吃越想吃了……
(溈山採茶。星辰拍客 蔡高龍/攝)
感謝鄧旺華的盛情,讓我們既品茗了溈山毛尖,又品嘗了溈山擂茶。
溈山不僅有千年密印寺的繁盛、萬佛靈山的輝煌,有千年貢茗的醇韻、地道擂茶的飄香,也有豐富繁多的植被、秀麗多姿的風景。如果雨後初晴,雲雨的纏繞與滋潤使溈山風景如畫,雲遮霧繞,可見「千山萬水朝溈山,人在溈山不見山」的奇妙景色,仿佛人間仙境。
我們運氣不錯。正是水杉飄紅的季節,就在離密印景區牌樓不遠的地方,好大的一片水杉林。天空蔚藍,陽光正好,豔陽灑照在水杉樹上,水杉的枝葉有的鮮紅、有的橙紅、有的金黃,爭奇鬥豔,煞是歡騰。間或有一兩株香樟、桂樹,或蒼翠,或碧綠,在這和暖的風裡,卻也綠波蕩漾、銀光閃亮。朋友們紛紛要求停車,情不自禁地舉起手機拍照……
如今的溈山風景名勝區已成為省會長沙的「後花園」和湘中觀光休閒度假勝地,是湖南著名的旅遊區,是生態之旅、文化之旅、紅色之旅的好去處。近年來,溈山以「千年茶旅、康養溈山」為發展定位,著力打造「一座茶山上的避暑小鎮」,避暑度假遊、休閒度假遊快速發展。鄧旺華介紹,今年夏秋季節,全鄉接納避暑遊客達28.7萬餘人次,同比增長70%,高峰期每日過夜人數達3500人,直接經濟收入超3000萬元,間接收入超5000萬元,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曾經偏安一隅的溈山,正走在實現全面小康、建設美麗鄉村的康莊大道上。
溈山是個好地方。衷心祝願溈山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溈山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作者簡介】
蔣集政,長沙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