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竟然挑出73根肉刺 菜場邊挖雞眼被敲竹槓

2020-12-20 浙江新聞

  韓大伯打進85100000,說了他挖雞眼上當的事:

  我71歲了,右腳第二根腳趾邊上長了個雞眼,好多年了。

  前天下午3點左右,我到武林門萬壽亭菜場買菜,菜場旁邊有個拔雞眼的地攤,攤主是個50來歲的男的,說拔一個雞眼3塊錢。

  他先在雞眼上塗了一點紅的藥水,好像是麻藥一樣,因為後來他給我拔雞眼的時候一點都不痛。大約等了5分鐘,雞眼鼓了出來,攤主用鑷子一夾,雞眼就被拔出來了。

  然後攤主說,雞眼裡有73根肉刺,要收我210塊錢。我都呆掉了,明明說好是3塊錢的。他說,不是一個雞眼3塊錢,而是看雞眼裡有多少刺的。

  最後,討價還價,給了他70塊。這是我第一次到地攤上拔雞眼,不知道裡面有這麼多名堂,上當了。

  雞眼為啥叫雞眼

  在韓大伯家,見到了被拔出來的那個雞眼——比米粒稍大,硬硬的,一頭包裹得很緊,另一頭散開著,一絲一絲,大概就是攤主所說的肉刺。因為拔的時候用了紅色藥水,所以這個雞眼已經染成了紅色。

  雞眼是因皮膚長期受磨擦、壓迫等物理原因,引起的局部皮膚過度角質化,一開始是老繭,最後變成雞眼。

  雞眼大小不一,有的像針頭大、有的像黃豆大或者更大,表面光滑,與正常皮膚相平或稍隆起,呈淡黃或深黃色,半透明。整個雞眼的外形像個圓錐體,錐尖呈楔狀,嵌入皮內,錐底扁平露於皮外。人走路時,雞眼受到擠壓,錐體壓向肉裡,當錐尖碰到神經末梢時,人就會感覺到疼痛。

  杭州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陶承軍說,雞眼在沒拔出之前,把突起的硬塊削掉一部分,斷面通常是圓形的,裡面還有個圓圈,大小、形狀很像雞的眼睛,所以人們習慣把它稱作雞眼。

  收費低又費時

  現在絕大多數醫院都不削雞眼了

  浙江省中醫院皮膚科有個腳病專科,專治雞眼等腳上皮膚病,主治醫生陶茂燦說,因為雞眼主要是過度摩擦或擠壓引起的,所以得雞眼的全是成年人。

  雞眼主要長在著力的前腳掌,以及經常受到鞋子擠壓的小腳趾外側。喜歡穿尖頭高跟鞋的女性,就比較容易得雞眼;穿硬底皮鞋的人,比穿運動鞋的人,更易得雞眼;喜歡穿小鞋的人,也容易得雞眼;而腳掌心、腳背這些位置不著力,所以不會得雞眼。

  雞眼是一種物理性疾病,所以不痛就沒必要治療,走路痛了,那就要儘快治療,否則會越來越痛。

  因為是物理疾病,所以不用打針吃藥,只要把突出的硬塊削掉或削平就可以了。以前的皮膚科醫生都會削雞眼,但削雞眼費時,收費也不高(削一次15-20元),現在絕大多數醫院的皮膚科,都把削雞眼這項服務取消了,在杭州,只有浙江省中醫院等個別醫院,還有這項服務。

  對於上門的雞眼患者,絕大多數醫生給出三條出路:

  用雞眼膏:晚上睡覺前,貼上雞眼膏。早上起來後,發現原本很硬的雞眼變軟了,自己用剪刀或小刀,將鼓出來的雞眼削掉一部分,一次不要削得太深,以不出血為標準,出血後容易感染。連續幾天。

  熱水泡腳:泡上15—20分鐘,待雞眼軟化後,自己用刀削。連續幾天。

  如果患者自己不願意削,或不敢削,醫生會建議患者去浴室,找修腳師傅代勞。

  「削過後,一般不會再痛了。但如果得雞眼的根源沒根除,比如仍舊穿原來的小鞋,皮膚在不斷摩擦後,這個雞眼還會長出來。」省中醫院皮膚科陶茂燦醫生說。

  還有人把骨刺與雞眼混為一談。

  骨刺也叫骨質增生,是骨頭上額外長出的一根或一塊小骨頭,如果這根骨刺剛好長在腳底板的骨頭上,比如足跟上,走路時受擠壓,就會很痛,有人就以為得了雞眼。

  其實兩者的區別,肉眼就能看得出來。雞眼有一截露在皮膚外面,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但骨刺埋在肉裡,長在骨頭上,肉眼是看不到的,得照過X光後才知道。

  不過兩者有時也有聯繫,比如足跟上長有骨刺的話,骨刺與皮膚相摩擦,皮膚為了保護自己,就會變硬變厚,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會長出雞眼。

  手上長的「硬黃豆」是雞眼嗎?

  一位女同事說,她讀小學時,手指上也長過雞眼,像長出了一顆黃豆,硬硬的,捏上去會痛,不捏不痛,也沒看醫生,過了幾年,自己好了。

  杭州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陶承軍說,這其實不是雞眼,而是疣子,學名尋常疣,民間也有叫做瘊子、刺瘊、老鼠奶奶的。

  疣子跟雞眼很像,有時一些醫生也會看走眼,但兩者的發病原理完全不同——雞眼是過度摩擦引起的物理性疾病,而疣子是因感染了乳頭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雞眼僅長在腳掌或腳趾上。疣子可以長在身體任何部位,像手指、手背、腳背、腳掌心等。

  小孩子不會得雞眼,而疣子則多發於青少年,這與青少年自身的免疫系統不發達,容易感染乳頭瘤病毒有關。

  雞眼不會傳染,而疣子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到哪裡,疣子就長到哪裡——疣子可以通過皮膚的微小破損自身接種並傳播。

  陶承軍主任說,前幾天,來了一個8歲小患者,右手食指上生了一個疣子,小孩子不懂,經常抓啊撓的,結果乳頭瘤病毒藏在指甲裡;後來屁股上發癢,又去撓屁股,把屁股上的皮膚撓破了,病毒進入皮膚破損處,屁股上也長出了兩個疣子。

  「疣子自身傳染的概率還是很高的,屬於甲類傳染。不過在人際間的傳染概率比較小,除非你的免疫力低下,皮膚上有傷口,又恰好與疣子患者有身體接觸。」浙江省中醫院皮膚科醫生陶茂燦說。

  目前,治療疣子的方法主要是冷凍:用液氮槍,點住疣子約一分鐘,將病毒細胞凍死;也有用雷射或艾炙的,原理正好相反,利用高熱將病毒細胞燙死。

  如果身上不止一個疣子,則喝藥水。20多年前,杭州市中醫院自己配製了一種叫喧聲合劑的口服液,是用來治療喉嚨痛的,是一種抗病毒藥。後來皮膚科醫生拿來試了一下,發現它對治療疣子效果蠻好,現在,它已經成了杭州市中醫院治療疣子的常用藥了。

  疣子雖然討厭,它卻會不治而愈。即使不看醫生,三四年後,疣子也會自行脫落,所以疣子也叫千日瘡。不過因為它具有傳染性,經常是這個疣子還沒脫掉,新的疣子已經長出來了,所以得了疣子還得去醫院。

  韓大伯腳上的73根肉刺怎麼弄出來的

  老繭的學名叫胼胝(pián zhī),和雞眼一樣,也是由於摩擦或擠壓引起的皮膚角質硬化,僅限於表皮,沒雞眼的角質化程度厲害;長雞眼的地方,一開始是出現老繭,慢慢才磨成雞眼的。

  「手上有老繭,腳下有腳疔」,指的是一個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非常辛苦。這個腳疔又是什麼呢?陶茂燦說,在醫生眼裡,腳疔指的是比較厲害的雞眼。

  前面講了,疣子可以長在身體任何部位,醫學上把長在腳上的疣子叫蹠(zhí)疣。有很多患者搞不清楚雞眼和蹠疣的區別,常有把蹠疣誤以為是雞眼、腳疔的。

  陶茂燦醫生說,那個江湖郎中說韓大伯的雞眼上有73根肉刺,這「肉刺」,門診上,一般是指蹠疣。

  「如果用刀,把疣體,就是那個硬塊削掉一點,你會看到斷面上有一個個的小黑點,好像一絲一絲的,這就是疣體的叢生組織,俗稱肉刺。

  「江湖郎中拔雞眼時用的藥水,具有強腐蝕性,可以讓皮膚的角質鬆懈。而表皮層跟真皮層是嚙合在一起的,犬牙交錯,皮膚被腐蝕後拔出來,根部當然看起來是一絲一絲的,所以江湖郎中不管拔的是雞眼還是蹠疣,根部都會有肉刺。」

相關焦點

  • 地攤上挖「雞眼」看著方便實惠卻隱患多多
    長春晚報記者 于慧說起雞眼,很多人都陌生,一些人也因為它而讓自己的腳部疼痛不已,為了能徹底弄掉雞眼,大家也都會找來各種辦法。12日一早,在二道區和順三條附近的早市內,路邊修腳攤就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面對不貴的價格、短暫的治療時間,就放心地讓修腳師傅動刀挖雞眼。
  • 腳上長雞眼怎麼辦?
    核心提示:腳上長雞眼怎麼辦?雞眼常常長在腳上,是因為過度摩擦和受壓形成的圓錐形角質層增厚,一旦擠壓就非常疼痛,患者站立或行走時,雞眼可壓迫局部的感覺神經,而引起劇烈的疼痛,致使病人走路艱難,當去除局部壓迫或摩擦的病因後,多數雞眼可逐漸變軟,恢復為正常皮膚 腳上長雞眼怎麼辦?
  • 挖雞眼需要多少錢?
    核心提示:挖雞眼需要多少錢?生活中,雞眼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問題,在不知不覺中,腳上就會長出一兩個硬疙瘩,深深得扎到肉裡,這時候可以到醫院讓醫生把雞眼挖掉,那麼挖雞眼需要多少錢呢?醫院不同價格也不同,一般50-100元每個,挖除雞眼後疼痛能得到有效緩解,下面來介紹下挖雞眼的方法。
  • 為什麼人的腳上會長雞眼?以前一直都理解錯了
    雞眼系足部皮膚局部圓錐狀角質增生,俗稱「肉刺」,走路時其尖端會產生疼痛感,甚至影響患者日常行走。那麼,人的腳上為什麼會長雞眼?簡單的說,摩擦和壓迫是主要誘因。具體講多與以下幾方面有關:1、長期穿不合腳鞋子:不合腳鞋子易形成腳墊、厚繭,如若此時不注意糾正,會導致腳部局部結構畸形,日久發展即可出現腳雞眼。1、長期穿不合腳鞋子:不合腳鞋子易形成腳墊、厚繭,如若此時不注意糾正,會導致腳部局部結構畸形,日久發展即可出現腳雞眼。3、因職業引發:長期從事攀爬、跪拜等職業的人是雞眼的好發人群。我們熟悉的有軍人、神父等。
  • 腳上長了雞眼很疼走不了路怎麼辦?
    因為工作原因,每天都是高跟鞋陪伴,客人面前步履翩翩滿面堆笑,實際上腳疼的不行,面對自己是愁眉不展,疼得都走不了路,腳上的雞眼已經很長時間了,怎麼挖都長起來,該怎麼辦呢?雞眼的形成是由於局部皮膚長期抗體受到擠壓摩擦而造成增生的角質層。
  • 手上肉刺怎麼去除 為什麼一到秋冬天容易長肉刺
    手指上靠近指甲低端或側面的地方會總是容易出現肉刺,尤其在秋冬季節,更是不斷。如果採用手撕的方式,不僅疼痛難忍,還容易出血,造成感染。那麼手上的肉刺怎麼去除才痛苦小,以及如何防止肉刺反覆出現呢?導致肉刺出現大約有3個原因:第一個,季節引起。
  • 腳底長了兩個肉刺是刺猴嗎?
    核心提示:腳底長了兩個肉刺是刺猴嗎?刺猴是尋常疣的一種,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長在腳底,一般稱為蹠疣,是常見的皮膚問題。除了刺猴(蹠疣),雞眼也是常見的腳部皮膚問題,是由於摩擦和壓力引起的。下面來講講蹠疣和雞眼的區別。   腳底長了兩個肉刺是刺猴嗎?
  • 雞眼是扎刺還是病毒?去雞眼真要在腳底挖洞嗎?雞眼更偏愛4種人
    經常會有病人來諮詢,雞眼兒是怎麼回事,有人說雞眼兒是因為腳上或手上扎了刺導致的,有人說雞眼兒是病毒,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其實雞眼就是足部皮膚局部長期受壓和摩擦引起的局限性、圓錐狀角質增生。俗稱「肉刺」。
  • 腳上長雞眼,走路都疼,是怎麼回事?教你土方法,消除雞眼
    相信很多人都長過雞眼,一般都是長在腳底,出現的時候非常的疼痛,會影響到走路,不能正常的運動,很多人都比較好奇,為什麼自己會有長雞眼的情況。其實這個跟我們平時穿的鞋子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腳上會長雞眼?長期站立,平時經常站立的人或是走路,就很容易出現雞眼,這個是因為人體在站立或是行走時,那腳部的負重就會增大,特別是腳底。腳部的皮膚是容易受到擠壓或是摩擦,頻繁進行這樣的行為,那出現雞眼的頻率也會增大。
  • 沒想到難看的雞眼,可以用這些方法來治!
    一提到雞眼,就會想起年少時的一次長雞眼的經歷,到現在都還心有餘悸。所謂雞眼,其實就是足部皮膚局限性圓錐形雞眼狀角質增生損害,它的發病與局部長期機械性摩擦、壓迫、足部畸形骨刺等有關。雞眼這個疾病,在中醫的古代文獻中除了叫「雞眼」之外,還有個名字叫「肉刺」,早在《諸病源候論·肉刺候》中記載:「腳趾間生肉如刺,謂之肉刺。肉刺者由著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而在《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中記載,「此證生在腳趾,形如雞眼,故俗名雞眼,根留肉裡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纏腳,或著窄鞋遠行,皆可生之」。
  • 挖雞眼,請勿太隨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王強醫生表示,這可能是常見於足部的疾病——雞眼。他介紹,在皮膚科門診病人中,從事長久站立或經常行走的職業的人群較易發生,摩擦和受壓是重要的發病誘因。因是常見病,治療方法也很多,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雞眼膏外用。
  • 注意:不一定是雞眼,還有可能是疣
    腳底長雞眼是很常見的情況,看到腳底長出了一個硬疙瘩,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長了雞眼,但是,腳底長出的硬疙瘩,並不一定就是雞眼,還有可能是蹠疣。腳底長了硬疙瘩,怎麼判斷是雞眼還是蹠疣?從外觀上看,蹠疣和雞眼是十分相似的,但還是有些差別。
  • 女子路邊取雞眼被挖出菊花狀異物 被強收700元
    昨日上午11點半左右,福州市民張女士(化名)路過東街口,看到路邊有一個取雞眼的攤子,而且取一個,費用只要三元,張女士便接受攤主的治療。豈料,攤主在張女士右腳側邊取出7個異物,改口稱按異物的觸角個數收費,每個異物有30多個觸角,一個觸角3元,7個異物就要700元。
  • 雞眼?蹠疣?傻傻分不清楚可不行!
    |編輯/排版:蕉 責編:peki 審核:李雲 天橋上,馬路邊,總有手藝人坐在小板凳上,手持小刀,面帶微笑,一旁的木板上用馬克筆寫滿了各種能提供的服務。 但大部分記憶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忘卻,板子上唯一記得的只有三個加大號的字:修雞眼。
  • 鞋子不合腳、站立時間長,「雞眼」的痛你經歷過嗎?
    四處奔波、長時間站立以及華而不實的鞋子……這一系列的「因」往往會造就「雞眼」這個「果」。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陳喜雪介紹,「雞眼」的學名為肉刺,是足部皮膚受到長期積壓或摩擦,導致皮膚局部圓錐形增厚所致,行走或穿鞋時易出現疼痛。
  • 腳上長瘊子冷凍可以嗎
    核心提示:腳上長瘊子冷凍可以嗎?瘊子就是尋常疣,是一種生長在皮膚表面的贅生物,腳上長瘊子,是一個比較影響生活的問題,穿鞋、走路都可能會摩擦到瘊子,引起疼痛或破潰,這時候可以採用冷凍的方法祛除瘊子,是比較方便快捷的。   腳上長瘊子冷凍可以嗎?
  • 雞眼和蹠疣的區別
    核心提示:雞眼和蹠疣的區別,雞眼、蹠疣都是常見的皮膚病,都是容易長在腳部的,症狀也非常相似,很多患者因為分不清這兩種疾病的區別,導致治療方法不當,讓疾病加重,導致治療上走彎路,下面來介紹下雞眼和蹠疣的區別。
  • 文登區皮膚病醫院專家教你如何辨別雞眼和蹠疣
    大眾網·海報新聞威海5月24日訊 (通訊員 於英娜 見習記者 姜英英) 大半年前,家住威海市文登區的市民吳女士腳底長出幾個贅生物,朋友建議去修腳堂修腳治療一下,修腳師傅說這是「雞眼」,能治療
  • 腳上長水泡是蹠疣嗎
    核心提示:腳上長水泡是蹠疣嗎?腳上長水泡很可能是患了蹠疣,蹠疣是一種病毒引發的皮膚病,患處會有角質硬疙瘩,一般不需要做特殊檢查,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通過肉眼觀察就能診斷。   腳上長水泡是蹠疣嗎?
  • 肉刺拔出來的圖片
    核心提示:肉刺俗稱倒裂刺,是甲皺襞近端或側方的表皮被撕裂而成三角形、圓錐形剝離,基底仍與皮膚連接。稱為逆剝。有疼痛或可繼而發感染,常見於咬甲的孩子,也可見職業性因素引起外傷,手經常浸水與乾燥交替者、皮膚乾燥者,尤其在冬季發生多。兒童和婦女多見。經常洗手。保持手的清潔衛生,「肉刺」齊根剪斷。塗以凡士淋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