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區特別有人情味,方方面面都能為我們想得到!」說起自己居住了30年的徐家巷社區。68歲的轄區老人李秀珍豎起了大拇指,連連誇讚。0.26平方公裡是徐家巷社區的總面積,位於城市繁華中心地區的這裡有著老城獨有的特色:一條自由路小巷承載歷史的歲月,一條白銀路上單位毗鄰交通便利。兩條道路交織之間秩序井然,一圈轉下來記者聽得最多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老城區裡新面貌,改變中孕育著新味道。徐家巷社區黨委因地制宜,根據轄區地域特色,資源利用最大化和社區服務優質化,勾畫黨建網格圖,強化社區黨組織各項服務。以資源清單做好項目服務,共駐共建享成果,幸福味道共品嘗。
位於白銀路125號的大雜院是個頗有年頭的老院子,樓院有244戶居民,它雖然毗鄰寬闊通暢的東西交通主幹道白銀路,卻曾因為院內的煤棚、垃圾而顯得髒亂不堪,路面年久失修、坑窪不平,還沒有門崗和門衛。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長期以來家屬院內環境衛生髒亂差,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是個無物業管理、無主管單位、無防範措施的「三無」樓院。在社區拆除煤倉後,但路面和臺面還是坑窪不平,社區根據共建協議和資源清單馬上對接轄區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幫助整個樓院硬化1000多平方米的路面,經過老舊樓院改造和治安防範提升之後的老院子已經舊貌換新顏,老住戶們也迎來了新的生活。
「黨旗引領+多方參與」的治理模式下,通過「共享家紅色物業聯盟」,整合轄區單位、物業公司、居民黨員、多方資源,聚集服務力量,將基層治理和服務的前沿陣地延伸到小區樓院裡,形成黨建與基層治理相協調、共促進的局面。
江奶奶是轄區內的一位空巢老人,定期去醫院治療是她最憂心的事兒。但是社區出面聯繫轄區共建單位為江奶奶解決了憂心事,定期送她去醫院檢查,還帶著社區更多空巢老人、失獨家庭等弱勢群體踏青巡遊,欣賞美景,享受「黃河之濱」,暢聊生活,一路傾聽,溫暖相伴。而這正是社區通過黨建與轄區雙龍公司愛心車隊與社區黨組織籤訂協議,成立志願小分隊,為轄區困難群眾義務服務的共建服務項目之一。
結合地域特色,社區進一步探索轄區樓宇黨建工作,以黨建為核心、社區教育為主體、服務為載體的「三位一體」樓宇黨建管理模式,把樓宇企業的優質資源向社區居民輻射、樓宇站點聯動、樓宇白領互動、樓宇資源共享,讓樓宇之間活動聯搞、項目聯做,用共贏、協調、互助的新理念,徐家巷社區聯合轄區西部創客大廈開展社區學堂。構建了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文創、科技科普和健身體育等五大服務平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而同時徐家巷社區依據居民需求和轄區的資源,為中老年人開設「葫蘆絲公益課堂」、為青少年在寒暑假開設「科普活動體驗營」菜單式課堂活動、開設假期「弘揚國學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臉譜繪製小課堂,「趣味運動 樂享生活」等一系列家門口的優質文化服務,得到了不同年齡段居民的一致好評。
而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徐家巷社區開啟「黨建+志願者引領文明城市創建」模式,把黨建與創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文明城市創建貢獻力量。
社區用心發展和共建取得的成果,讓居民切實得到了實惠。不過在徐家巷社區黨委書記徐一文的心中有著更廣闊的願景。她說希望能更優質化、全面化地壯大轄區的黨建「朋友圈」,畫好共治「同心圓」,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轄區單位為依託,以「整合各方資源、創建聯動機制,共享共建新成果」為思想,共同推動城市基層黨建,真正讓基層黨建成為多方面服務民生的有力推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