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海模具製造專業學生下工廠實習。 通訊員供圖 |
在不久前結束的2020年寧海縣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招生工作中,有200多位中考成績上了普高線的孩子,最終放棄報考普高,選擇職校,這在10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近年來,寧海縣教育局加強統籌、優化環境、深化改革,根據地區經濟發展需要,靈活地調整職業教育服務內容,使得寧海實現區域內人力資源與供給結構的動態平衡,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可以說,寧海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等都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撐。寧海職業教育良好的學風也改變了許多家長和學生對職業學校原有的一些片面看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縣內外學子來就讀。
□現代金報 | 甬上教育 記者 鍾婷婷 樊瑩 實習生 陳妤涵 通訊員 張帆 林敏建
行為禮儀軍人化,生活習慣軍營化 培養新時代工匠,德育為先
A
在寧海,有4所中等職業學校,分別是寧海縣職教中心、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以下簡稱「寧海縣一職高」)、寧海縣技工學校、寧海縣雙林職業學校。
近年來,寧海職業教育支撐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肯定,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視。據統計,該縣職業學校每年為社會培養3000名左右高素質的實用技能人才,許多畢業生和學員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幹、管理人員和自主創業人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一直認為,經濟要靠產業作支撐,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新時代工匠。但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首先要做好德育建設,要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寧海縣教育局局長陳開南說。
在縣職教中心的寢室裡,每一張床位上都擺放著方方正正的「豆腐塊」。每天早上6點,學校吹響軍號,學生穿著軍裝,整整齊齊地到樓下列隊,出操。
「這不是在軍訓,我們在學校的每一天,都是這樣的。」程夢瑤是該校的高二學生,她說:「我們學校有要求,被子的每個角都要成直角。」在校兩年,準軍事化的生活對程夢瑤影響很大,讓她明白做事情要精益求精。
李彬從寧海職教中心畢業已經24年,是寧海縣大漁館餐飲的老闆之一。他表示,進入社會創業這些年,學校帶給他最大的財富就是結識了一幫團結的同學。「我和另外兩個同學一起合夥開了這個農家樂,我們分別是學酒店服務專業、烹飪與餐飲管理專業、財務專業的,店裡還有不少同校的師兄弟,大家互幫互助,同學帶同學,已經在當地開設了五六家分店。」
寧海縣職教中心一直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構建後備軍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多元文化薰陶的「三元整合」德育模式,從人品、人格、人文三個層面,打造學生成才的立體支柱。
該校副校長袁哲海表示,自1991年起,學校引入軍校生活方式,掛牌「寧海縣後備軍人學校」。借鑑部隊的管理方法,要求學生的日常行為做到「行為禮儀軍人化、生活習慣軍營化、集體活動軍事化。」此外,學校以浙江省一級心理輔導站的平臺優勢,對學生實行和諧的人際互動、多元的成功體驗、分層的心理關懷三項舉措,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健全健康的內在人格。
談起中職學生的現狀,袁哲海坦言:「這些孩子在初中,小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自我認同感較低,如果這兩點不能突破,就沒法成為一名高素質技術人才。事實上,在寧海,企業選人,是先看品格,再看技術的。」
經過多年的積累,寧海縣職教中心三元整合的德育模式改變了傳統德育低效現狀,良好的校風和學風改變了許多家長和學生對職業學校原有的一些片面看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縣內外學子來就讀。許多家長說:「這所學校環境好、校風好,就業有路,升學有道,我把孩子放到這裡放心。」
在寧海縣教育局的統籌下,縣裡其他職業學校也紛紛開展準軍訓化管理模式,同時,結合自身校園文化,煉就了縣一職高的「一職有範」、縣技工學校的「三E」德育等德育品牌,打出了具有寧海職校德育特色的「組合拳」。
良好的品行使寧海職校畢業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明顯加強。校友屠尖兵是寧海縣技工學校79年畢業生,現在在寧海經營一家大型文具公司。今年已經五十多歲的他依舊活躍在學校的各類校友活動上,為學校活動提供資金支持,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與母校合作緊密。此外還有像得力公司的五一勞模梁偉鋒也是寧海技工學校的知名校友。在寧海職校的德育建設下,還有很多像他們這樣的熱心校友,他們憑藉在學校學得的技術和綜合能力,主動投身於市場經濟的大潮,並反哺母校。
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為助推產業發展培育本土人才
B
寧海是著名的機械雕刻之鄉,尤其是精雕產業在國內市場數一數二,業界對這方面人才需求量大。為此,寧海縣職教中心與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緊密型校企合作的「精雕」模式,20年來已經發展成為浙江省職教四大校企合作模式之一,培養了500多名精雕創業小老闆。
寧海知名企業寧波市凱博數控機械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便是寧海職教中心「精雕班」的畢業生。還有的同學在畢業後自己購買精雕機器,從小作坊開始一路做大,併入駐寧海模具城,現在年產值上千萬……這樣的人才培養例子在寧海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海模具行業從業人員,5個人裡就有2個人是畢業於寧海相關專業的職校。
寧海縣教育局副局長陳志偉表示:「寧海職業學校在辦學過程一直都很重視校企合作,形成了市內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的校企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促進了產教融合。」比如寧海技工學校模具專業的學生,與企業師傅一對一師徒結對並在學校成立陳育勤大師工作室;寧海一職高和當地電視臺開展校媒共育電視人,聘請非物質遺產大師來校傳承泥金彩漆技藝並開辦泥金彩漆專業等。
同時,寧海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能力。比如寧海本土企業雙林集團投資200餘萬元,在雙林職校創建實習教學工廠。雙林職高依託企業技術優勢,聘任企業技術專家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同時開展半工半讀試點,形成「企業專業導向型」辦學模式,這一創新之舉還被列入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工程建設。寧海縣技工學校與寧波錦華汽車檢具有限公司共建現代學徒制生產性實訓基地——錦華學堂,實行「導師帶徒」,按教學計劃參加錦華公司的生產實訓,通過「校企雙師導學、崗位實戰成才」,培育本土人才助推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寧海企業與全國高校共建立了84家實習基地,培養企業內訓師487名。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累計培養模具、文具、汽配等產業急需的各類技能人才7200餘名,培養周期大大縮短,企業育才成本降低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