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二戰期間,英國的實力、影響、貢獻都遠遠不如蘇聯和美國。但是在二戰沒有結束前,新的國際秩序沒有確立前,英國至少還是名義上的老大。英國在全球還是有廣袤的殖民地的,而且影響力還是很大。
而邱吉爾被認為是納粹德國入侵威脅下英國的「救星」,他絕不屈服的政策讓英國堅持到了戰爭勝利。但另外一方面,很多人也認為和史達林,羅斯福相比,邱吉爾的奉獻有時被過分抬高了!如果沒有他,英國依然能堅持到戰爭勝利那一刻。
而作為當時的英國首相,他很多做法確實不地道:
亞洲綏靖政策
首先邱吉爾在亞洲戰場實行綏靖政策,歷史書上的綏靖政策是英國的張伯倫實行的,邱吉爾上臺之後改變了,不過這是指歐洲。邱吉爾在亞洲依然是綏靖政策,當全世界人民都支持我們抗擊日本侵略時,邱吉爾對中國卻非常不屑一顧。
因為邱吉爾的骨子裡認為這不是真麼大事,是一個發達的國家徵服一個落後的國家。大英帝國當年都是這樣做的。甚至怕惹火上身,緊接著關閉了滇緬公路。這個可以說對中國的抗戰傷害非常大!也就是因為滇緬公路的關閉,後來才開闢了著名的駝峰航線。
後來日本人侵略東南亞的時候,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丟了,而且大英帝國的明珠印度也危險了。所以英國才不得不重新開通滇緬公路。之後和英國的配合時,英國人是一直都不正眼看我們的,好多情報一直不願意共享的。
在開羅會議上,中美英三國主要是討論日本法西斯的問題,但是當羅斯福說要中國來的時候,邱吉爾直接不願意參加,要不是最後美國據理力爭,英國需要美國的支持,邱吉爾也不可能過來一起開會的。
在討論戰後問題關於在華的租借和殖民地問題時,美國都同意放棄所有的不平等條約。邱吉爾是死活不願意放棄全部。只願意放棄其他不平等條約,還有租借的問題。當時英國放棄的租借地沒有一個是在英國手裡的,放棄不放棄都不是你說的算。對於很多問題,邱吉爾就一直說沒得談,邱吉爾也不願意談。
和蘇聯討論瓜分歐洲
在歐洲,英國傳統上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不過二戰末期,蘇聯開始進入中歐和西歐,英國首相邱吉爾坐不下去了。於是在1944年10月份,邱吉爾坐飛機到了莫斯科,開始和史達林談判。
不過,邱吉爾這一次的談判並不是蘇聯要求的,而是自己去的,因為蘇聯已經進入巴爾幹半島了。要知道這個地方,近代以來就是英國的勢力範圍。邱吉爾建議蘇聯在羅馬尼亞佔90%,在保加利亞佔75%;英國在希臘佔90%;英蘇在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各佔50%。
之後邱吉爾把數據寫在紙條上給史達林看,史達林看完之後,邱吉爾建議說燒掉。要知道,這可是對整個歐洲進行瓜分,真的是霸權行為。之後經過調整,蘇聯在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佔80%。其實,這些數據的意義就是討論二戰後這些國家是跟著英國還是跟著蘇聯?但最後的結果是,上面的那些國家都是跟著蘇聯的。
鐵血戰爭觀不為英國人接受
邱吉爾在二戰中,其政治軍事方面的確是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可是在治理國家這一方面,顯得有些太過於鐵血。邱吉爾的競選口號是:一場巨大而恐怖的戰爭正在前方等待著我們!戰爭面前,對於領導人來說需要的是膽識和高瞻遠矚的魄力!並且戰後還需要懂得經濟,懂得民生。
在二戰英國最危難時刻,他的理念馬上能被英國人接受。但戰爭結束後,他再談戰爭就顯得過於鐵血了!他的競爭對手艾德禮卻將自己的競選目標對準了振興國民經濟,解決民生這一塊,這導致邱吉爾在競選中落選,顯然艾德禮的做法更符合民眾口味。
邱吉爾的戰爭觀,讓民眾接受不了,假如邱吉爾再次當選了首相,只會讓當時的英國雪上加霜。戰爭結束後,最重要的是如果快速地將國家復甦起來,而不是繼續加強軍事戰略。畢竟民眾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就拿個方面來說,邱吉爾在競選一開始就已經輸了。所以說,有些地方不地道的邱吉爾,贏了戰爭卻輸了大選,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