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鑑賞:《至暗時刻》英國的至暗時刻,邱吉爾一生的閃光時刻

2020-12-14 粉紅色快訊

在二戰前夕,邱吉爾提出有爭議的政見而在國內樹敵頗多,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議會生涯,卻又在腹背受敵期間臨危受命。

1939年夏天,邱吉爾在報紙的評論文章中寫道:「德國代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邪教組織』。」百姓們似乎蠻喜歡聽到這種言論的。

而德國對波蘭的入侵,剛好印證了邱吉爾的預測。也不知道為什麼,納粹聽到了邱吉爾的「指控」一反常態直指邱吉爾是「骯髒的騙子」和「臃腫的豬」。

你知道德國人說話那個腔調是很給力的,反而提高邱吉爾的聲望。

就這樣,被納粹「點名是騙子」的邱吉爾坐在豪華轎車上一路走向白金漢宮,在1940年5月10日,國王喬治六世將要求他籌組一個新政府。

在回憶錄中,邱吉爾寫道當時的心情:「我覺得自己好像是跟隨命運的腳步在前進,我過去的人生都是在為這一刻作準備。」

《至暗時刻》正熱映,此片可看,因這三個人:喬·懷特,加裡·奧德曼,以及邱吉爾。

喬·懷特,英國新銳導演,文學修養深,起手作就是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還改編過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為喬·懷特暴得大名的。是2007年的《贖罪》。恍惚迷離的細節,清新飽滿的畫面,散發出濃厚的文藝氣息,飄逸的形勢下,卻是關於贖罪與寬恕的嚴肅主題。

一邊是如絞肉機般烽火連天的二戰,一邊是青蔥歲月伉儷情深的布爾什維克菸捲。

天堂和地獄,原來都在人間。

《贖罪》與《至暗時刻》的歷史背景,大抵重合,都涉及二戰初期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贖罪》將普通人的故事寫成史詩,《至暗時刻》則把歷史風雲人物還原為「普通人」。這兩部電影,各有各的高明,導演端的好手段。

加裡·歐德曼,無冕影帝,演技出神入化。他是《吸血鬼驚情四百年》裡的德古拉伯爵,《空軍一號》裡的恐怖分子,《不朽真情》裡的貝多芬,曾憑《裁縫,鍋匠,士兵,間諜》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此次,為演邱吉爾,喝成啤酒肚,貼出雙下巴,明年奧斯卡,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加裡·歐德曼演擅長詮釋那些具有巨大精神力的人。德古拉伯爵,恐怖分子,貝多芬,乃至邱吉爾,莫不是如此。

最典型的,要數《空中一號》中的恐怖分子,把這個角色跟邱吉爾放在一起,張力就顯出來了。自其異者視之,一個是蘇俄恐怖分子,一個是英國鐵血首相,肝膽楚越,風馬牛不相及;自其同者視之,恐怖分子和英國首相互為鏡像,都是具有巨大精神力的狂人。

加裡·歐德曼詮釋恐怖分子,極有層次,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靜與動只是淺層對仗,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才是加裡·歐德曼的最出彩之處。他運用肢體語言,將一個神經質的恐怖分子刻畫得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堪稱《空軍一號》這部無腦動作片中唯一的「靈魂」,相形之下,哈裡森·福特飾演的硬漢總統,成了臉譜化的「呆瓜」。

電影中的邱吉爾,有點四平八穩,既有殺伐決斷的一面,又不失幽默親和。導演之本意,並不是顛覆邱吉爾家喻戶曉的慣有形象,而是拍出這個禿頂老白男的威懾力和魅力。

於是,我們看到至暗時刻的連番好戲,大多跳不出傳統套路的條條框框。他在下議院豪氣幹雲的精彩演講,他向美國總統搬救兵時的心急如焚,他與妻子獨處時的鐵漢柔情……

不得不說,西方自有一套「政治正確」,刻畫邱吉爾這種歷史偉人,不能像虛構角色那般天馬行空,大方向絕對不能「錯」。

邱吉爾的熒幕形象,跟革命電影中那些「高大全」的人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導演多撒了一層人性的佐料,算是保守「地方風味」。

無欲則剛的「高大全」形象,我們覺得假。殊不知,人性的,太人性的,同樣會失真。

在《邱吉爾自傳》《二戰回憶錄》等書中,邱吉爾的形象更為飽滿,更貼近歷史真相。

說得吹毛求疵一點,電影把邱吉爾拍得太像個正常人,有些「為尊者諱」的意思,事實上,邱吉爾壓根兒就不是個「正常人」。

邱吉爾對軍事的狂熱,對戰術的精通,並不亞於希特勒,他對奔赴疆場建功立業的渴望,在同時代的英國,亦無人能出其右。當然,他的「三觀」比希特勒正得多,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英國保守黨的重要人物,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在邱吉爾之前,英國的首相是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

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佔奧地利,隨後又陳兵捷克邊境。作為大國元首,張伯倫見周遭的小弟們被流氓欺負,自然氣憤難平,於是做出了一個大國領導人常有的舉動——強烈譴責。

德國法西斯吃準以張伯倫為首的大英國協是個「嘴炮」政府,繼續變本加厲的侵略,而張伯倫也就繼續變本加厲的譴責,並幻想跟納粹媾和,想要以出賣他國(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保得英倫三島太平無事。直到希特勒撕毀《慕尼黑協定》,大軍壓境,入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才如夢方醒,放棄綏靖政策。而此時,希魔羽翼已成,難以翦除,世界大戰即將進入白熱化。

我們評價英國綏靖政策,不見得非要一味指責,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此政策還算是符合英國的特殊國情的。

二戰時期,英國這個老牌日不落帝國,實在是已到了日落西山時候,世界霸主地位早已名存實亡,其國內經濟受一戰和大蕭條影響,一直處在疲軟狀態,而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南非、緬甸、印度在內的八個自治領也非鐵板一塊,有很多都暗懷異心、蠢蠢欲動,早就不跟英國同心同德,只是迫於強力或出於安全考慮,才勉強跟英國綁在一起。

除了英國當時的實際境況,張伯倫作為國家元首,其自身的氣質和性格也是實行綏靖政策的原因之一。

張伯倫童年坎坷,六歲時就失去了母親,以致於性格極度內向,甚至靦腆到不敢參加學校的辯論會,雖然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張伯倫暫時戰勝了自己的性格弱點,一路開掛,平步青雲,但由童年陰影導致的性格缺陷,是難以根除的。此外,他不愛交際,只對植物學和鳥類感興趣,甚至成為皇家園藝學會裡的鳥類專家。由此我們推論,張伯倫很可能知鳥而不知人,尤其是不知希特勒這個「鳥人」,這才上當受騙。

希特勒者,狂人也,張伯倫者,懦人也。狂人遇懦人,自然是想捏扁就捏扁,想搓圓就搓圓。

電影從來不止是逗樂的、刺激的,實際上,電影很大的功能在於構建影迷的電影人格:我們把自己代入角色,仿佛浸入在冥想盆裡觀看鄧布利多校長的記憶一樣,看到邱吉爾在1940年如何降服政敵、凝聚議會、收攏殘兵。我們常常像邱吉爾一樣四面樹敵,擁有邱吉爾的困境和他的萎,沒有他的硬氣。像邱吉爾那樣告訴自己的敵人以及敵人的敵人:我還在愛著,我太太21歲就逃婚了兩次,我還堅信著,英國人例外/華夏民族例外;我儘管孤獨,但孤獨堅持到一定程度,就會有喬治六世半夜敲門,說你贏得了國王全部的信任。

相關焦點

  • 《至暗時刻》演「活」了邱吉爾,推薦60部戰爭電影勾勒二戰全貌
    邱吉爾是一位偉人,他最被推崇的成就是領導英國人民抗擊希特勒領導的德國法西斯,他帶領英國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他與英國人民一起走過來二戰那段「至暗時刻」。電影《至暗時刻》講述的是1940年5月中旬,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因為他對德國採取的退讓政策,讓西歐各國陷入納粹的鐵蹄之下。也正是在此時,英法聯軍陷入德軍的包圍圈,在敦刻爾克逐漸聚集了將近30萬的英軍,這幾乎是英國本土陸軍的全部兵力,如果被德軍包了餃子,下一步還怎麼和希特勒打呢?
  • 度過黎明前的黑暗——《至暗時刻》
    如果說《贖罪》和《傲慢與偏見》帶給長頸鹿精的是驚豔,那《至暗時刻》則是震撼了!歷史本身就是個恢宏又迷人的劇本,如果再有無可挑剔的攝影和炸裂驚嘆的演技加持,註定是一場不容錯過的佳作。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正好吻合了幾個月前上映的《敦刻爾克》。
  • 日不落帝國的至暗時刻!敦刻爾克撤退的真相
    《至暗時刻》的故事並不複雜,講德國在二戰中不斷侵略歐洲國家的過程中,英國面臨和解和對抗的選擇,國內保守派步步緊逼,而邱吉爾以其個人的意志和領袖魅力,說服國會繼續對抗法西斯,最終英國在為戰勝法西斯的戰爭中做出了貢獻。對邱吉爾這個人,我聽過一些趣事,也看過他寫的散文,據說他還會畫畫。
  • 奧斯卡|《至暗時刻》:酒神的後裔拯救世界
    《至暗時刻》獲得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最佳男主角獎。《至暗時刻》的主演加裡·奧德曼(Gary Oldman)身上始終帶著癲狂的氣息,他和邱吉爾本人長得一點兒都不像,眼神卻極為相似。《至暗時刻》劇照邱吉爾正因為夠瘋,他才會試圖去戰勝概率,他才能夠向死而生。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就任英國首相。
  • 至暗時刻,英國國家肖像博物館給觀眾寫了一封信
    所有參觀過英國國家肖像博物館的觀眾,這幾天都會收到來自國家肖像博物館的一封措辭溫暖的郵件。 郵件說,重要的是,「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繼續與你們分享我們的收藏。」這封不長的郵件,見叔也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這樣在至暗時刻裡散發出的光芒,大概就是我們永遠應該心懷熱愛和希望的理由吧。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在電影《至暗時刻》中,導演喬·賴特(Joe Wright)和編劇安東尼·麥卡滕(Anthony McCarten)便出色的完成了這個任務,通過將傳主邱吉爾置於歷史大事件中,大幅對其個人生活與個性進行描繪,而非沉浸於傳統的仰視視角,讓角色活了起來,加之加裡·奧德曼(Gary Oldman)的傳奇演繹,使得影片中的邱吉爾獲得了豐富的『 電影人格 』
  • 三四月,才是餐飲人的至暗時刻!
    因為三四月份,才是餐飲的至暗時刻。如果沒有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很多餐企也許等不到光明到來之時。 但多位行業人士卻給同行潑冷水:「接下來才是餐飲的至暗時刻!」這顯然不是好消息,但餐飲人對現實有清晰的認知,非常重要。
  • 停工180天,電影院怎樣挺過這段至暗時刻?
    (原標題:停工180天,電影院怎樣挺過這段至暗時刻?)今年1月24日至7月23日,是北京影院從業者的「至暗時刻」。因為疫情,放映機的光熄滅了,曾經紅火熱鬧的電影院被迫關門。
  • 他愛抽雪茄,他被國會彈劾,在二戰關鍵時刻,他集結國民做出選擇
    片名/至暗時刻導演: 喬·賴特編劇: 安東尼·麥卡滕主演: 加裡·奧德曼 / 克裡斯汀·斯科特·託馬斯 / 莉莉·詹姆斯/ 本·門德爾森 / 史蒂芬·迪蘭/ 美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7-12-01(中國大陸) / 2017-09-01(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8-01-12(英國)片長: 125分鐘又名: 最黑暗的時刻(臺) / 至暗之時 / 黑暗時刻
  • 至暗時刻,知道什麼是錯的,毫無作用
    1前調查記者王吉陸的文章《至暗時刻,我的錯》,開篇就是令人感慨的悲傷:【我投資的平臺歡樂合家出現了嚴重的兌付危機,還不出錢,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努力工作14年攢下的財富將付諸東流,並欠下巨額債務,愧對妻子,愧對女兒,愧對其他家人。】
  • 英國首相演講術:邱吉爾的「熱血、眼淚與汗水」
    相較之下,邱吉爾的第一次演講也發生在內憂外患、危機重重的社會背景之下,他的演講持續了7分鐘,雖然現場反響不盡如人意,但這一演說如今已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政治演說之一。電影《至暗時刻》編劇、作家安東尼·麥卡滕研究發現,邱吉爾在演講前就認為他的演說將載入歷史,因此頗下功夫。
  • 潼關喋血二十萬,大唐如何走出至暗時刻?力量是根本但歷史有變數
    大唐要走出至暗時刻,實現逆襲重生,就必須顛覆目前的力量對比,實現西北邊軍和江淮財富的有效整合。但是,這個過程靠大唐自己是無法完成的,只能等待歷史出現變數。01.大唐的至暗時刻有多慘唐玄宗與楊國忠倉皇出逃,而且出逃得極不要臉。
  • 成就一個人的,不是光鮮,而是黑暗 | 電影推薦
    可能我對影片的鋪墊你會覺得名不副實,因為影片所展示的部分,雖然是英國歷史的黑暗時期,但卻是邱吉爾本人的輝煌巔峰。可換做當時的情景,對於邱吉爾來說也是他的黑暗時刻,甚至是至暗時刻。雖然邱吉爾當上了英國首相,但他面對的是一個爛泥般的局勢,歐洲在希特勒的攻勢下毫無還手之力,整個歐洲幾乎淪陷,連昔日強國法國也在投降的邊緣。危難之際,英國迫於無奈只能讓,已經65歲的邱吉爾臨危受命。
  •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編者按】曾寫過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周勵,即將出版新作《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
  • 閃光時刻,人生的快樂
    「在我們這裡,記載一個人的壽命,從來不會看他到底活多久,而是看他一生當中閃光時刻加在一起有多長。比如說——肆無忌憚地放聲大笑;比如說——體會到生命是那樣的幸福和美好;比如說——突然間有了智慧,明白了自己在幹什麼,並且很享受當下的生命。這一系列的時間我們把它叫做閃光時刻,也就是全然在當下的生命享受。我們認為,這才是生命真正活著的時間,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壽命。」
  • 傳《至暗時刻》《星戰8》內地過審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至暗時刻》講述邱吉爾(加裡·奧德曼飾)在1940年代力挽狂瀾,號召英國全面投入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去。
  • 農家樂「倒閉潮」後,採摘園迎「至暗」時刻,為何沒人願意去了?
    農家樂和採摘園折戟,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影響,農家樂面臨停擺,採摘園迎來至暗時刻。採摘園至暗時刻指的是疫情影響下原本紅火的生意面臨崩潰,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不止是農家樂和採摘園,旅遊和服務行業都受到影響。現在國內不少景區都採取免票策略吸引遊客,此舉能看到景區日子不比採摘園好過。
  • 至暗時刻,旅行社升者為王
    是的,凜冬已至,但是別忘了,中國還有句老話:冬至大過年。為什麼?因為中國古人認為,冬至這一天,是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一天,但是過了冬至這一天,陽氣就開始上升,白天的時間會逐漸變長。所以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非常值得紀念。曹胖覺得,中國「冬至大過年」反映出來的心態,和詩人雪萊名句「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 京阿尼的至暗時刻
    但它遭遇了至暗時刻,第一工作室整棟燒毀,33人死亡,36人受傷,其中20人喪失意識,超半數心肺功能停止但仍在搶救。因為一個持刀搶劫便利店前科犯的不明動機,搶救作品的動畫從業人員付出了生命,還活著的人失去了作品,而他們中女性居多。有雜誌採訪《Free!》
  • 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甚而遭遇至暗時刻,此時是被痛苦壓倒還是超然物外?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