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雙江,茶還能這樣喝

2021-02-07 朋遊雲南


文 | 高瑞 張昊 

圖 | 陳超


被瀾滄江和小黑江溫柔合抱的滇西小城——臨滄市雙江縣,是獨得老天眷顧的地方。四季溫暖如春,氣候絕佳。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避世而居的小縣城,卻出產上好的茶葉。每天雙江的絕世好茶都會讓我們齒頰留香,為茶而醉。而由雙江少數民族創造的獨特的飲茶製作方式,也讓我們感嘆「世界真奇妙!」。


竹筒蜂蜜茶和糊米茶




位於臨滄市的雙江縣有個超長的名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從此名稱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勤勞的少數民族先人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而這裡日照充分,空氣溼潤度強,也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在這片沃土上,已經陸續發現了不少年代頗為久遠的古茶樹,遠在深山、默默守望,已有數千年之久。靈氣聚集之地,自然不乏稀世的好茶,冰島、昔歸,這些在茶界擁有鼎鼎大名的王牌,都產自這個靜默度日的小城,一如茶的秉性和性格,低調淡然,或許早已浸潤了這裡居民的肌理。


雙江的清晨,天朗氣清,仿佛空氣都飽含著水分。汽車順著盤山公路逶迤而上,山路一邊雲海茫茫,雲霧翻滾,偶爾露出山下壩子高高低低的建築。另一邊則疏疏朗朗種植著整齊密集的臺地茶,茶樹綠葉肥厚、茶花淡雅清香,而茶樹的精華——茶尖則綠意青澀,散發出生命初萌的羞澀與美好。此行的目的地為雙江勐庫鎮的公弄村,勐庫盛產大葉茶,這裡也不例外。我們要拜訪的是一位布朗族老人俸自仁,已經78歲的他是布朗族蜂筒鼓的表演者,也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但今天我們來,是為了見識老人的另外一種絕技,這種絕技離不開茶——炮製竹筒蜂蜜茶。




為了我們的到來,老人早早就做好了準備,從江邊砍來大苦竹的竹節,直徑約為我們日常使用的杯子一般大小。再用較細的竹節削皮修整,做成一個惟妙惟肖的蓋子。

院子裡搭灶生火,待柴火旺盛之時,老人將剛剛採摘下的還泛有綠意的新鮮茶葉丟進竹筒,加入甘甜清冽的山泉水。蓋好蓋子,接著將整個竹筒站立著放入火堆中,不斷添柴加火。


火苗溫柔地舔著竹筒,不多時,水就燒漲了,沿著蓋子撲哧撲哧冒水泡。老人取出一隻碗,裝好野生小掛蜂蜂蜜,這種蜂蜜取自天然,色香味俱佳,是泡此茶的上選。




從火中取出底部已經燒到發黑的竹筒,小心地扭開蓋子,將熱氣騰騰的茶水衝進金黃色的蜂蜜中,霎時,一股茶香混合著蜂蜜香的清甜就肆意蔓延開來,惹得我們都不住吸鼻子,生怕漏過一縷香。清淡的乳白色竹筒蜂蜜茶就這樣製成了,謝過老人,接過杯子,嘗一口,滿是沁潤清甜,茶香蜜甜,還帶有竹子若有似無的清香,實在是布朗族先民生活智慧的體現,原來喝茶並不一定要追求清苦的味道,竹筒蜂蜜茶就令人一口難忘!


同樣是俸自仁老人為我們製作的一道少數民族特色茶飲。糊米茶又被譽為「臨滄王老吉」,這是不是代表著,這種茶有著涼茶一般的口味呢?多說無益,眼見為實。快來看看烹製糊米茶的精彩過程吧。裝糊米茶的容器也很特別,這是以傣族土陶工藝製作的陶罐。首先將其放在火塘中預熱片刻。取出事先已經焙好的糯米,也就是所謂的糊米,焙過後已經變成或黑或黃的顆粒,散發出濃重的煙燻味。將糊米倒進陶罐,用筷子幾經翻炒。在高溫的烘烤下,米的糊味愈發濃重。



這時候將毛茶加入陶罐,繼續翻炒。待茶香飄出,俸老人拿出此茶的關鍵材料,一種名為掃把葉的植物,貌不驚人的外表,也不知道學名究竟為何。據說這種植物可以入藥,具有清涼去火的作用。


抓一把掃把葉放進陶罐,加上幾塊紅糖,將其壓到糊米和茶葉之下,以便於其迅速地釋放香味。此時,取來開水,將陶罐取出火堆。將開水澆到陶罐裡,因為陶罐已經達到一定溫度,所以瞬間裡面的內容物就開始沸騰、冒泡,茶的香味就這樣毫無預警地飄滿了整個小院。



泡製出來的糊米茶為金黃的琥珀色,與涼茶頗為相似,迫不及待喝下去,會發現,其味道五味雜陳,糊米味、茶香味,紅糖的甜味,還有掃把葉獨有的回甘與草本植物的味道相交融,別具一格!



傣族竹筒茶



在雙江,沿著風光秀美的南勐河一路向南,被譽為「溫柔傣鄉 多情景亢」的景亢風情小鎮便躍入眼帘。景亢小鎮居住著傣、佤、拉祜、布朗等少數民族,掩映在參天古樹中的民族村寨與周圍的山巒、稻田、魚塘、竹林、菜畦、河流巧妙融合、渾然為一,構成一副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村內綠樹成蔭、環境怡人,農家院落寬敞潔淨、鳥語花香,村子周圍平坦開闊、地肥水美,是遊客朋友回歸自然、體驗鄉情、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


剛走進景亢傣族村寨的寨門,熱情的傣族迎賓禮頓時便會讓你忘卻旅途的勞頓,只想踏著小夥鏗鏘的象腳鼓聲、和著姑娘婀娜的「嘎秧」舞步翩翩起舞。到了寬敞的佛寺廣場,美麗的傣家小卜哨會邀約你一起共舞,讓你全身心感受傣族歌舞的妙曼。這邊歌舞未歇,那邊一群調皮的年輕小夥己遛起了傣族花包,趕快來一試身手吧,沒準一個不小心就遛到了那朵最美的「寨花」。盡情揮灑汗水後,鮮爽香辣的傣家美食己上桌。傣家酸辣魚、檸檬舂雞爪、糯米飯糰、香酥舂乾巴、烤崩,讓你滿口生津、欲罷不能。


悠閒的午後時光從一盞清香的傣家竹筒茶開始。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襲的一道待客的傳統茶飲。其配料有採自千年古茶園原生態的曬青毛茶或新鮮茶葉、蜂蜜以及甘甜清澈的純天然山泉水。其泡製程序為:先將曬青毛茶放入新鮮的竹筒中,將其口封緊,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備熱,烤至發出茶葉清香,取下加入適量的蜂蜜,然後將沸騰的山泉水倒入竹筒中,再烘烤片刻,即可飲用。據介紹,竹筒茶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鬱清香,其色金黃透亮,飲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具有生津止渴,健體美容之效,是一道傣族同胞敬奉賓客的禮儀茶飲。


在茶香中一同翻閱傣族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聽村裡的老人講講故事,看傣族阿婆剪剪紙,或親手掬一捧泥,學著民間師傅做一個憨憨的土陶罐,刻上自己的名字和寄語,送給心中那個她……



神秘祭茶祖儀式


布朗族文明博大精深,若論貢獻,公認者有三:一為識種茶,已歷數千載;二為馴旱稻,深山傳美名;三為木棉紡,西南有布朗。而生活在瀾滄江中遊沿岸雙江、滄源等地的布朗族,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和豐富獨特茶文化,他們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創造了數不清、道不完的燦爛茶文化……


從大雪山下來,我們得到消息:今天,公弄村的布朗族村民要開始採春茶了。按照布朗族的古規,在開採鮮茶時必須要進行祭茶祖的儀式,以感謝茶祖留下茶樹為子孫們造福的大恩大德的,緬懷先祖們功德業績。於是,我們又驅車直奔布朗族村子——公弄村。


公弄村,是位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大雪山中下部的一個古老的布朗族村子,它和附近的冰島村一樣同是雲南大葉種茶的發祥地之一。由勐庫鎮穿過小黑江,途經華僑農場後在蜿蜒崎嶇的山村道路上行駛了10多公裡,翻越過一座大坡,被一片片一米多高的茶樹圍繞著的公弄村便呈現在眼前。走進村子,正趕上村民三三兩兩背著竹筐出村採茶。因為當地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從村口河邊一直到山頂都是一些古老、高大而又挺拔的茶樹,據說都是擁有300多年樹齡以上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樹,是布朗族的祖先們將野生古茶樹馴化栽培而成的。舊時大理的茶商曾在公弄村舊寨子裡建過茶廠,然後用當地野生的一種筍葉成筐的包裝起來,用騾馬運往京城和西藏的藏族地區。1984年,勐庫大葉種茶被審定為國家級良種,位排雲南大葉種榜首。中國茶界專家認為:「勐庫大葉種是雲南大葉種茶的正宗。


茶,被稱之為中國的國飲。因為,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著名的考古學專家黃桂樞先生通過對瀾滄縣邦崴周圍的新石器考察和民族學資料研究,認為幫崴古茶樹是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馴化的,這些經過馴化的野生型茶樹所產的茶葉可供人利用,從此茶樹便從野生到栽培之間的過渡型茶樹。而在布朗族地方史《奔悶》中,同樣記載了祖先帕巖冷倡導種茶的記載。


要採新茶了,按古規是要先進行祭茶祖的儀式,儀式完了後才能進行採茶、開稱收鮮葉,所以,茶農們都將祭茶祖的儀式視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寨子裡的三個寨老抱著大公雞,帶上米、茶葉、香、蠟燭等祭品,來到了村前的古茶園裡,在茶樹下虔誠地擺上祭品,點燃香、燭,一邊向古茶樹叩頭,嘴裡一邊念起了祭祀祖先的咒語,懷念祖先的功德。其間,一個長老放開喉嚨唱起了布朗族古老的「祖先歌」:

    帕巖冷是我們的英雄,

    帕巖冷是我們的祖先。

    是他給我們留下竹棚和茶樹,

    是他給我們留下生存的拐棍……

唱畢後,長老們又向著遠處的大雪山進行叩拜。原來,他們是在遙敬大山深處的野生古茶樹群落。他們說:那裡是不可冒犯的神林,那是給布朗人帶來幸福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帶你深入了解普洱茶的發源地之一,雲南雙江茶區的歷史淵源
    雲南複雜多樣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普洱茶(雲南大葉種茶)不盡相同的生長環境,同時賦予了普洱茶「千山千味」的顯著特徵。以普洱茶的三大主產區(普洱、臨滄,西雙版納)中的臨滄市為例子,它的國土面積大約為2萬平方千米,而在這樣一個區域內的普洱茶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這個區域內的山頭上就能出來幾十種口味的茶,甚至更多。造成這種現象拋除人為的製作工藝因素,單純以自然條件、種植歷史兩個方向進行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端倪。
  • 雲南雙江多民族共祭茶祖神農氏
    雲南雙江多民族共祭茶祖神農氏/4) "← →"翻頁 4月15日,雲南雙江拉祜族
  • 央視:不壓價、不欠款,知名茶企助力雲南雙江冰島茶農復工復產
    CCTV2《第一時間》於今天上午報導了八馬茶業聯合雲南雙江茶企,助力冰島茶農復工復產的新聞!這兩天,在雲南雙江,作為優質普洱茶產地的冰島村,也迎來了古茶樹的春茶採摘。
  • 雙江茶香飄四海 勐庫大葉種茶公共品牌正式發布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陳延特)10月24日下午,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雙江自治縣)茶產業區域公共品牌——雙江勐庫大葉種茶於2020北京國際茶業展覽會上正式發布。雙江勐庫大葉種茶公共品牌正式發布。
  • 五一節:雲南書法文化藝術進臨滄雙江勐庫冰島茶山
    數字融媒5月2日報導(張耀輝)轉眼間,又到了臨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春茶樹上市的時節,應勐庫秀榮茶業、冰島村冰島美男子等幾戶茶農之邀,記者與雲南民族畫院幾位書法家一道踏上了書法上冰島、進勐庫之旅。
  • 雲南有哪些茶?
    原標題:雲南有哪些茶? 雲南(簡稱雲或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山地高原地形,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型,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乾濕季節分明、四季如春。
  • 雲南雙江成立冰島茶茶協會 在農企間搭起一座橋
    茶葉中國11月1日訊 近日來,雲南雙江縣勐庫鎮幫罵村的茶農老鐵心情非常不錯,因為他帶著自家的秋茶到縣城茶王路集市上售茶時聽到一個好消息:雙江茶葉博物館館長廖義榮與雙江國際茶城董事長楊加龍等人牽頭成立了雙江勐庫冰島茶茶友協會。老鐵聞知此事後,讓兒子守著攤位,自己開著摩託車直奔雙江茶葉博物館。
  • 雙江茶香飄四海 勐庫大葉種茶公共品牌正式發布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陳延特)10月24日下午,雲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下簡稱雙江自治縣)茶產業區域公共品牌——雙江勐庫大葉種茶於2020北京國際茶業展覽會上正式發布。雙江勐庫大葉種茶公共品牌正式發布。
  • 雲南臨滄茶友義賣茶葉捐資迎戰疫情
    茶友牽手迎戰疫情 供圖1月29日,記者從雲南省臨滄市雙江冰島茶友會獲悉,該協會與雲南雙龍古茶園商貿有限公司、雙江勐庫大葉茶商會共同倡議,茶企、茶農、茶友將以義賣、捐贈的方式,為迎戰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貢獻自己的力量。
  • 臨滄雙江創新驅動茶產業消費升級
    原標題:雙江創新驅動茶產業消費升級 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轉變發展觀念,以消費品、用戶需求為導向,破解品牌「軟肋」和市場「瓶頸」,重點從古茶、有機茶和防偽溯源三方面做文章,創新驅動茶葉消費升級和產業發展。
  • ...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揭曉 雲南雙江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入選
    新華網北京7月10日電(郭香玉)農業農村部日前公布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下簡稱「預備名單」),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作為普洱茶生態代表登上榜單。預備名單上,36個傳統農業系統入圍。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是唯一普洱茶生態代表。
  • 探究「雲南大葉茶的正宗」——勐庫大葉種的秘密
    眾所周知,雲南普洱茶原材料僅限於雲南大葉種,而勐庫大葉種作為其中的優質品種是雲南的優質茶品必不可少的原料,其所衍生的茶品倍受廣大茶友所喜愛。那你知道勐庫大葉種有什麼秘密嗎?本期瀟瀟為茶友詳細講解:勐庫大葉種的秘密。
  • 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入選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榜上有名。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是茶樹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活基因庫。雙江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現存面積1.27萬畝,分布在海拔2200米至2750米之間的原始森林中。經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考證,是目前國內外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茶樹群落,是珍貴的茶樹種質資源寶庫,是旅遊和探秘的絕佳聖地。系統內還存有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園2萬畝,分布於6個鄉(鎮)34個行政村。
  • 雙江勐庫冰島茶:譽滿神州蜚聲海外
    地處「太陽轉身」和「兩洋分水」十字路口的雙江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譽滿神州,蜚聲海外的雙江勐庫冰島茶便出於此地。冰島茶是雲南最珍貴的普洱茶之一,也是典型的勐庫大葉喬木樹茶,長大葉、墨綠色,葉質肥厚柔軟、茶香濃鬱。冰島春茶湯色金黃透亮,夏秋茶湯色前兩開稍有渾濁,而後轉亮。
  • 1990年以前的雲南雙江茶業情形
    據彭桂萼著《雙江一瞥》記載,民國初,勐庫大葉茶年產萬擔。民國24年(1935)9月至民國25年(1936)8月,雙江國稅中,僅茶葉一項,每擔收銀元3元,完稅茶葉7000擔,共收取銀元2.1萬元。民國26年(1936),勐庫茶每擔平均售價100元。僅公弄、邦罵一帶茶農請工數百人採制茶葉。春茶期間,外地商人,雲集勐庫,博尚等地採購茶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兵荒馬亂,交通閉塞,茶價低廉,銷路銳減。
  • 臨滄茶區雙江勐庫茶
    勐庫茶是指以勐庫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傳統工藝加工製作而成的普洱茶。傳統 工藝指 鮮葉採摘,鮮葉殺青,揉捻,晾曬,分篩,撿梗,渥堆發酵(普洱熟茶),石磨壓制,包裝,出貨的全部過程。勐庫茶-雲南大葉茶勐庫種,作為普洱茶的原產茶種,深的廣大普洱茶愛好者的追捧。勐庫茶產自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上海大閘蟹「暢遊」雲南雙江,這個滬滇幫扶項目「挺好吃」
    雲南山區能養大閘蟹嗎?答案是肯定的。在臨滄市雙江自治縣水產種苗繁育站,筆者看到,總面積40畝的幾個水塘裡,有的大閘蟹躲在水草裡曬太陽,有的爬到塘埂上「橫行霸道」。繁育站站長陳建雄說:「白天不好抓蟹,晚上打手電提個筒手到擒來。」
  • 茶是心故鄉|勐庫戎氏20周年盛典|讓雙江的一片葉子成為永遠的驕傲!讓普洱茶的一個板塊(臨滄板塊)崛起!
    ,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院長、教授呂才有,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及雲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長、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普洱茶學院名譽院長邵宛芳,雲南省商務廳市場秩序處副處長呂秀田,雲南省資深茶葉審評專家、百茶堂堂主艾田,雙江自治縣縣委書記黃光富,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縣長普潤清,雙江自治縣政協主席王強,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戎加升,雲南雙江勐庫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戎玉廷等領導嘉賓出席盛典活動。
  • 本味大成:書法文化為雙江茶鄉「添彩」
    (張耀輝)10月6日,恰逢國慶、中秋小長假期間,雲南民族畫院的多位書法家、作家等專程來到臨滄市冰島村、勐庫戎氏茶業,吟詩作畫,為豐富臨滄普洱茶鄉旅遊文化生活倍添景色。在雙江勐庫戎氏,書法家魯建文指著一款名為「本味大成」的茶品問戎玉廷董事長,請問何為「本味大成」?
  • 「茶在雲南」大開眼界,雲南人是這樣吃茶的!
    生吃、醃吃、烤吃……在雲南少數民族村寨,常常聽到說的不是「喝茶去」而是「吃茶去」,這是為什麼?因為雲南說吃茶真的是在吃茶!在喝茶花樣上潮汕人和廣州人不得不讓步,雲南人才是喝茶花樣最多的老司機。雲南人的「花樣吃茶」提到雲南的茶,大家自然而然的都會想到「普洱」,普洱茶就是雲南不折不扣的名片 。普洱茶最早是雲南少數民族的食物,當地流行「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