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瑞 張昊
圖 | 陳超
被瀾滄江和小黑江溫柔合抱的滇西小城——臨滄市雙江縣,是獨得老天眷顧的地方。四季溫暖如春,氣候絕佳。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避世而居的小縣城,卻出產上好的茶葉。每天雙江的絕世好茶都會讓我們齒頰留香,為茶而醉。而由雙江少數民族創造的獨特的飲茶製作方式,也讓我們感嘆「世界真奇妙!」。
竹筒蜂蜜茶和糊米茶
位於臨滄市的雙江縣有個超長的名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從此名稱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勤勞的少數民族先人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而這裡日照充分,空氣溼潤度強,也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在這片沃土上,已經陸續發現了不少年代頗為久遠的古茶樹,遠在深山、默默守望,已有數千年之久。靈氣聚集之地,自然不乏稀世的好茶,冰島、昔歸,這些在茶界擁有鼎鼎大名的王牌,都產自這個靜默度日的小城,一如茶的秉性和性格,低調淡然,或許早已浸潤了這裡居民的肌理。
雙江的清晨,天朗氣清,仿佛空氣都飽含著水分。汽車順著盤山公路逶迤而上,山路一邊雲海茫茫,雲霧翻滾,偶爾露出山下壩子高高低低的建築。另一邊則疏疏朗朗種植著整齊密集的臺地茶,茶樹綠葉肥厚、茶花淡雅清香,而茶樹的精華——茶尖則綠意青澀,散發出生命初萌的羞澀與美好。此行的目的地為雙江勐庫鎮的公弄村,勐庫盛產大葉茶,這裡也不例外。我們要拜訪的是一位布朗族老人俸自仁,已經78歲的他是布朗族蜂筒鼓的表演者,也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但今天我們來,是為了見識老人的另外一種絕技,這種絕技離不開茶——炮製竹筒蜂蜜茶。
為了我們的到來,老人早早就做好了準備,從江邊砍來大苦竹的竹節,直徑約為我們日常使用的杯子一般大小。再用較細的竹節削皮修整,做成一個惟妙惟肖的蓋子。
院子裡搭灶生火,待柴火旺盛之時,老人將剛剛採摘下的還泛有綠意的新鮮茶葉丟進竹筒,加入甘甜清冽的山泉水。蓋好蓋子,接著將整個竹筒站立著放入火堆中,不斷添柴加火。
火苗溫柔地舔著竹筒,不多時,水就燒漲了,沿著蓋子撲哧撲哧冒水泡。老人取出一隻碗,裝好野生小掛蜂蜂蜜,這種蜂蜜取自天然,色香味俱佳,是泡此茶的上選。
從火中取出底部已經燒到發黑的竹筒,小心地扭開蓋子,將熱氣騰騰的茶水衝進金黃色的蜂蜜中,霎時,一股茶香混合著蜂蜜香的清甜就肆意蔓延開來,惹得我們都不住吸鼻子,生怕漏過一縷香。清淡的乳白色竹筒蜂蜜茶就這樣製成了,謝過老人,接過杯子,嘗一口,滿是沁潤清甜,茶香蜜甜,還帶有竹子若有似無的清香,實在是布朗族先民生活智慧的體現,原來喝茶並不一定要追求清苦的味道,竹筒蜂蜜茶就令人一口難忘!
同樣是俸自仁老人為我們製作的一道少數民族特色茶飲。糊米茶又被譽為「臨滄王老吉」,這是不是代表著,這種茶有著涼茶一般的口味呢?多說無益,眼見為實。快來看看烹製糊米茶的精彩過程吧。裝糊米茶的容器也很特別,這是以傣族土陶工藝製作的陶罐。首先將其放在火塘中預熱片刻。取出事先已經焙好的糯米,也就是所謂的糊米,焙過後已經變成或黑或黃的顆粒,散發出濃重的煙燻味。將糊米倒進陶罐,用筷子幾經翻炒。在高溫的烘烤下,米的糊味愈發濃重。
這時候將毛茶加入陶罐,繼續翻炒。待茶香飄出,俸老人拿出此茶的關鍵材料,一種名為掃把葉的植物,貌不驚人的外表,也不知道學名究竟為何。據說這種植物可以入藥,具有清涼去火的作用。
抓一把掃把葉放進陶罐,加上幾塊紅糖,將其壓到糊米和茶葉之下,以便於其迅速地釋放香味。此時,取來開水,將陶罐取出火堆。將開水澆到陶罐裡,因為陶罐已經達到一定溫度,所以瞬間裡面的內容物就開始沸騰、冒泡,茶的香味就這樣毫無預警地飄滿了整個小院。
泡製出來的糊米茶為金黃的琥珀色,與涼茶頗為相似,迫不及待喝下去,會發現,其味道五味雜陳,糊米味、茶香味,紅糖的甜味,還有掃把葉獨有的回甘與草本植物的味道相交融,別具一格!
傣族竹筒茶
在雙江,沿著風光秀美的南勐河一路向南,被譽為「溫柔傣鄉 多情景亢」的景亢風情小鎮便躍入眼帘。景亢小鎮居住著傣、佤、拉祜、布朗等少數民族,掩映在參天古樹中的民族村寨與周圍的山巒、稻田、魚塘、竹林、菜畦、河流巧妙融合、渾然為一,構成一副美麗的山水田園畫卷。村內綠樹成蔭、環境怡人,農家院落寬敞潔淨、鳥語花香,村子周圍平坦開闊、地肥水美,是遊客朋友回歸自然、體驗鄉情、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
剛走進景亢傣族村寨的寨門,熱情的傣族迎賓禮頓時便會讓你忘卻旅途的勞頓,只想踏著小夥鏗鏘的象腳鼓聲、和著姑娘婀娜的「嘎秧」舞步翩翩起舞。到了寬敞的佛寺廣場,美麗的傣家小卜哨會邀約你一起共舞,讓你全身心感受傣族歌舞的妙曼。這邊歌舞未歇,那邊一群調皮的年輕小夥己遛起了傣族花包,趕快來一試身手吧,沒準一個不小心就遛到了那朵最美的「寨花」。盡情揮灑汗水後,鮮爽香辣的傣家美食己上桌。傣家酸辣魚、檸檬舂雞爪、糯米飯糰、香酥舂乾巴、烤崩,讓你滿口生津、欲罷不能。
悠閒的午後時光從一盞清香的傣家竹筒茶開始。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襲的一道待客的傳統茶飲。其配料有採自千年古茶園原生態的曬青毛茶或新鮮茶葉、蜂蜜以及甘甜清澈的純天然山泉水。其泡製程序為:先將曬青毛茶放入新鮮的竹筒中,將其口封緊,放在火塘三腳架上烘烤備熱,烤至發出茶葉清香,取下加入適量的蜂蜜,然後將沸騰的山泉水倒入竹筒中,再烘烤片刻,即可飲用。據介紹,竹筒茶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鬱清香,其色金黃透亮,飲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具有生津止渴,健體美容之效,是一道傣族同胞敬奉賓客的禮儀茶飲。
在茶香中一同翻閱傣族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聽村裡的老人講講故事,看傣族阿婆剪剪紙,或親手掬一捧泥,學著民間師傅做一個憨憨的土陶罐,刻上自己的名字和寄語,送給心中那個她……
神秘祭茶祖儀式
布朗族文明博大精深,若論貢獻,公認者有三:一為識種茶,已歷數千載;二為馴旱稻,深山傳美名;三為木棉紡,西南有布朗。而生活在瀾滄江中遊沿岸雙江、滄源等地的布朗族,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和豐富獨特茶文化,他們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創造了數不清、道不完的燦爛茶文化……
從大雪山下來,我們得到消息:今天,公弄村的布朗族村民要開始採春茶了。按照布朗族的古規,在開採鮮茶時必須要進行祭茶祖的儀式,以感謝茶祖留下茶樹為子孫們造福的大恩大德的,緬懷先祖們功德業績。於是,我們又驅車直奔布朗族村子——公弄村。
公弄村,是位於臨滄市雙江縣勐庫大雪山中下部的一個古老的布朗族村子,它和附近的冰島村一樣同是雲南大葉種茶的發祥地之一。由勐庫鎮穿過小黑江,途經華僑農場後在蜿蜒崎嶇的山村道路上行駛了10多公裡,翻越過一座大坡,被一片片一米多高的茶樹圍繞著的公弄村便呈現在眼前。走進村子,正趕上村民三三兩兩背著竹筐出村採茶。因為當地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從村口河邊一直到山頂都是一些古老、高大而又挺拔的茶樹,據說都是擁有300多年樹齡以上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樹,是布朗族的祖先們將野生古茶樹馴化栽培而成的。舊時大理的茶商曾在公弄村舊寨子裡建過茶廠,然後用當地野生的一種筍葉成筐的包裝起來,用騾馬運往京城和西藏的藏族地區。1984年,勐庫大葉種茶被審定為國家級良種,位排雲南大葉種榜首。中國茶界專家認為:「勐庫大葉種是雲南大葉種茶的正宗。
茶,被稱之為中國的國飲。因為,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著名的考古學專家黃桂樞先生通過對瀾滄縣邦崴周圍的新石器考察和民族學資料研究,認為幫崴古茶樹是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馴化的,這些經過馴化的野生型茶樹所產的茶葉可供人利用,從此茶樹便從野生到栽培之間的過渡型茶樹。而在布朗族地方史《奔悶》中,同樣記載了祖先帕巖冷倡導種茶的記載。
要採新茶了,按古規是要先進行祭茶祖的儀式,儀式完了後才能進行採茶、開稱收鮮葉,所以,茶農們都將祭茶祖的儀式視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寨子裡的三個寨老抱著大公雞,帶上米、茶葉、香、蠟燭等祭品,來到了村前的古茶園裡,在茶樹下虔誠地擺上祭品,點燃香、燭,一邊向古茶樹叩頭,嘴裡一邊念起了祭祀祖先的咒語,懷念祖先的功德。其間,一個長老放開喉嚨唱起了布朗族古老的「祖先歌」:
帕巖冷是我們的英雄,
帕巖冷是我們的祖先。
是他給我們留下竹棚和茶樹,
是他給我們留下生存的拐棍……
唱畢後,長老們又向著遠處的大雪山進行叩拜。原來,他們是在遙敬大山深處的野生古茶樹群落。他們說:那裡是不可冒犯的神林,那是給布朗人帶來幸福的地方……